第十六、法最尊贵而不是血统──正法中没有种族歧视
第十六、法最尊贵而不是血统──正法中没有种族歧视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鹿母讲堂时,来了两位婆罗门,一位名叫婆悉咤,另一位叫婆罗堕,他们诚挚地一同随佛陀出家修学,成为比丘。
这天傍晚,婆悉咤看见佛陀在屋外经行,赶紧招呼婆罗堕一起跟随在佛陀后面经行,想借着这个机会亲近佛陀,看看能不能因此而多听闻一些佛法。
经行中,佛陀回过头来,关怀地问婆悉咤道:
「婆悉咤!你俩真是难得啊,虽然出生婆罗门家族,却甘愿放弃那优渥的居家环境,来过无家的比丘生活,你们有没有受到族人的责难呢?」
婆悉咤回答佛陀说,他们确实遭到族人严厉无情的责骂。
「婆悉咤!他们以什么理由来责骂你们呢?」佛陀继续问。
「世尊!他们说:『我们婆罗门有着最尊贵的血统,没有其它种族能比得上,只有我们婆罗门才有高贵纯净的白皮肤,其它的种族没有,我们婆罗门出于梵天之口,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继承人。不但这辈子是清净的,下辈子也永远是清净的,你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尊贵、清净的身分,去亲近那些身分、地位低贱的剃发沙门呢?』世尊!他们就这样不停地责骂我们。」婆悉咤回答佛陀说。
佛陀因而告诉婆悉咤说:
「婆悉咤!婆罗门们真的完全忘失了过去四姓形成的历史真相了,才会自以为是梵天真正的子民,以梵天的继承人自居。即使远的历史不谈,就拿当生的事实来说,难道婆罗门之女没有怀孕生子的经验吗?哪个婆罗门不是和一般人一样,经由母亲怀胎而出生的呢?怎么能说自己是最尊贵的种族,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继承人呢?持这种论调的婆罗门,实在是所言不实,他们以这样的理由来责骂你们,是没道理的,是不光彩的。
婆悉咤!在我教导的正法修学中,是不需要和世俗一样看重出身与血统的,也不必仗恃着傲慢的自我优越感,反倒是如果有自以为出身高人一等,因而怀有骄慢心的沙门、婆罗门,就没有办法在我教导的正法中有所成就。世俗上虽然有婆罗门族、王族、平民族与奴隶族等四姓阶级之分,但在这四种族群中,都有犯杀人、偷盗、淫乱、欺诈、搬弄是非、粗话伤人、虚意奉承、悭贪、瞋恚、邪见等十种恶行的人,也都有离杀人、偷盗、淫乱、欺诈……等修十善行的人。恶行会引生恶报,善行会导致善报,这样的道理有其普遍性,不会只在哪个族群与阶级中才有效。如果恶行引生恶报的现象只存在于王族、平民族与奴隶族之中,善行导致善报的效力只会在婆罗门族内发生,那么,婆罗门才可以说:『我们的血统是最尊贵的。』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的。
婆悉咤!王族中有人供养礼敬阿罗汉,婆罗门、平民、奴隶族也都供养礼敬阿罗汉,阿罗汉才是四姓中的第一等人。四姓中,任何人出家成为比丘,只要依于正法修学,最后都可以成为断尽烦恼、解脱生死、修行成就的阿罗汉。能成为四姓中第一等人的阿罗汉,是因为他的行为合于正法的缘故,而不是血统。因此,这正法才是人类最尊贵的,现在如此,后世的未来,也还是如此。
举个实例来说:我的祖国臣服于憍萨罗国之下,所以,我的释迦族人对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必须行谦逊顺从的臣民之礼,但波斯匿王却对我供养礼敬,对我行站立、合掌、问讯的谦卑之礼。波斯匿王是不会认为『沙门瞿昙出身于有钱有势的豪族,而我的出身穷陋卑下,所以应当供养礼敬如来』的,波斯匿王之所以会对我供养礼敬,是因为我的成就正法,是对正法的尊崇,视正法为神圣的缘故。
婆悉咤!你们大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姓氏,出家而过着无家的正法修学生活,日后,如果别人以世俗的眼光,来质问你们的种姓身分时,那么,你们就回答:『我们是沙门释种之子』好了,或者,也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是梵天之子,从其亲口所生,也即是从正法所生,是正法的继承者。』为什么可以这样回答呢?因为一般人所认知的梵,是不为热恼所迫,能彻底观透世间的智者,这样,梵其实也就是如来的同义语了。」
接着,佛陀就为婆悉咤述说了人类社会的形成,以及四姓分立的过程。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部第二七起世因本经》、《长阿含第五小缘经》、《中阿含第一五四婆罗婆堂经》。
二、世袭的四姓阶级信仰,在印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直到现代都还未能彻底根除。相传成立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黎俱吠陀》,其中的〈原人歌〉就说由原人的头部生出婆罗门族,肩膀生出王族,腹部(或腿部)生出平民族,脚底生出奴隶族。「原人」,在哲学思维上,隐含着宇宙人类的创造神之意义,这个创造神的概念,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成立的《梵书》中,演变成为神格的大梵天,这时的婆罗门族,就被说成是由梵天头部的口中所生,是梵天的嫡传了。
三、印度传统信仰的「梵」,是属于一神教。与其它一神教信仰一样,婆罗门族有着唯一创造神「真正子民」、「选民」的种族优越感。只要存在有种族优越感的地方,就不断地会有种族歧视的悲剧发生。从本则故事,可以明确看出佛陀反对这样的种族优越感,所反对的理由,不是因为佛陀不是婆罗门族,而是因为这种信仰与事实不符,也与佛法缘起无我思想相违。依佛法的归类,优越感是一种「我慢」,是「我执」之属,「我慢、我执」则是烦恼与生死流转的根本。所以,人们只要有优越感,不论是有关种族血缘的、男女性别的、学历地位的、财富福报的,就与佛法的修学不相应了。与优越感相对的,是自卑感。自卑感看似不同于优越感,其实执着于「自我」的特性是一样的,也与佛法的修学不相应。
四、由于所能享有资源的不同,社会上可能会形成不同影响力的阶层。有时,这种阶层的聚集与种族、性别、教育程度、财富地位有关,而且也常接续影响下一代,所以让人有「世袭」与「命运」的错觉。其实,这都还不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法则。即使不同影响力的各类族群,彼此之间也有深厚的依存性,相互影响而没有绝对性。例如,从事简单低微性质工作者,常常是因为没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谋生能力薄弱的缘故。谋生能力薄弱,又导致物质生活相对地匮乏。生活压力的重担,常导致对子女教育的忽略,于是,这类工作者的子女,日后也常走向以这类工作维生。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常被轻视,但这类工作如果没人做,必会造成大家生活上的紊乱,即使达官贵人也一样,却又显出大家对这些低微工作者的依赖。
五、故事中,佛陀说到出家佛弟子们可以自称是「沙门释种之子」,这或许是中国出家众,都以「释」为姓的根据吧。
六、将「梵」看做是如来,让人有异样的感觉,印顺法师评论为「那应该是为了适应婆罗门文化」。虽然这是《长阿含经》「世界悉檀」的集成特性,但「佛法与婆罗门神学的实质差别性,将会迷糊起来!」(《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六九页)
- 上一篇:第十五、神射手的启示──深彻的四圣谛
- 下一篇:第十七、无关年资的非时通达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