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的九种食与饮食之法“食存五观”

食存五观

  佛门中规定在正常的进食过程当中,修行之人要心存五种观想,亦叫“食存五观”,这既是一种修行,又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饮食之法。因此佛教的斋堂通常又称之为“五观堂”。

  出家众有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想着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饭,会有许多人付出辛勤劳动。我们不耕不织,却在此安然享用,由此生起感恩之心。

  2、忖(cǔn)己德行、全缺应供

  同时还要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和德行接受他人供养?如果德行未具而受供,是有损福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惜福,更要培福。如果不慎将现有这点福报耗尽,修道障缘将会更多。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用餐时应该保持观照,不起贪嗔。吃饭的时候要保持正念,不应该“合口味就拼命贪吃,不合口味就心生烦恼”,自己的正念不应该被舌根所控制住,要自己控制自己的食欲,自己控制自己的舌根。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瘦了就多吃点,胖了就少吃点,不要“好吃就多吃,不好吃就少吃”。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饮食不是为了吃了长得好看,也不是为了贪著美味,而是为了治疗饥渴之病。我们身体有个病叫“饥渴”,只要能把这个病治好,就行了。而不是说是为了自己的口欲、为了自己的舌根,然后被控制住,拼命去吃;或者就因为感觉味道不好或者心情不好就不去吃。吃的这个饭、这个食物它是药,该吃的时候就吃,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决定吃什么。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实修弟子,我们吃饭,是为了修行、为了养我们四大的这个色身,而不是满足我们的食欲、口欲的。

  古德云:“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修行之人出家修行办道,内求佛法,以增长法身慧命,外受诸食,以滋养色身性命。只是在接受饮食供养时,不可以用贪嗔痴之心去计较受食的好坏,拣择受食精粗,而应该以惜福、惭愧、感恩、精进等心来接受供养,然后更加用心办道,不造诸恶,广增善根,以此功德才可以抵消施主的供养,也才合乎佛教食之道也。

  这五观是出家众必须要有的观想,但是我们实修弟子吃饭的时候,这几条都应该观想。第二条对于在家众虽然有点不符合,但是我们也可以观想,因为我们的工作并没有自己耕织,精进的菩萨也应该仔细想想。

  我们实修弟子,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特别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净念不能断。特别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要被贪欲打断了我们的正念,应该随时提起正念。

  以上的五条可以帮助我们随时提起正念,远离贪著,我们一定要学习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