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缺点是父母身上的缺点
孩子的这些身上的优点,他是源自于父母,比如说很谦虚、很节俭,这些都是源自于父母。但是他的缺点,说也源自于父母,我听到这句话以后就感到很震撼。因为我们不认为孩子的缺点是源于自己的,认为孩子的缺点是源于社会、源于学校、源于同学的影响……
很多的老师都提到,他们之所以愿意到汤池来学习、来工作,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圣贤教诲,这种学习、实践和传承,是因为看到我们尊敬的老教授,还有老教授的这些弟子们,杨老师、蔡老师他们这种舍身忘死奉献的姿态和精神,所以他们才到这里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我们老师是怎么教学的?并不是说打开个书本,把圣贤人的教诲就开始要求大家来背诵,然后我们查许多复杂的资料,来考证哪句话是从哪里来的,做这样一种学术性的探讨,并不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我们提到是「学一句做一句」,要真正每句话都能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当中,每句话都内化为自己的德行,每句话都变成自己的行为规范,每句话都变成自己起心动念检查的标准。用这样一种方法来每天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不是和圣贤人的教诲相契合?是不是和一颗仁爱的心相契合?是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
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我也有幸在生活中进行了尝试,发现是非常有益处。因为在以往我们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向外来寻求我们的世界,幸福也要向外寻求。当我们发现生活中遇到许多不顺利的情况,也到外面去寻找原因,而不是反省自己,不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的角度来检查我们的言行举止。
曾经,我有个小孩子,是个女儿,她在九岁以前,我和我的夫人有件事情非常的苦恼,就是这个孩子她不会叫人,她见到尊长她不会打招呼,我们就很烦恼。然后见到长辈,我就讲你去叫叔叔好、叫阿姨好、叫爷爷好、叫奶奶好;她不叫,而且还躲在我的后面,躲在我的衣服后面,揪着我的衣服,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又是一个女孩子,我也不好意思来打她,如果是男孩,可能打两个巴掌还可以,但是是个女孩,我也不好意思打她。
后来在学习了《弟子规》,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们就感到很震撼。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提出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优点是父母身上的优点,孩子身上的缺点是父母身上的缺点。因为孩子从小,从生下来,甚至在胎中就开始受父母的影响。当他生出来以后,看着父母的言行举止来长大,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他生命中一直的老师,一直到父母逝世为止,父母都在对孩子起着很大的作用。
孩子的这些身上的优点,他是源自于父母,比如说很谦虚、很节俭,这些都是源自于父母。但是他的缺点,说也源自于父母,我听到这句话以后就感到很震撼。因为我们不认为孩子的缺点是源于自己的,认为孩子的缺点是源于社会、源于学校、源于同学的影响。但是我们渐渐的发现,原来确实是源于自己,因为我们进入社会以后人变得很傲慢,觉得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主要人物,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中流砥柱,对人就失去了谦卑之心。所以,对待长者我们不去鞠躬、不去敬礼,不向长者来学习,不向长者来表达我们这样一分恭敬之心。因此孩子在跟我们在一起,从来就没有看见我们做父母的、做长辈的如何去恭敬他人,如何向他人致敬,他没有看见过,没有榜样。所以孩子没做好,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于我们做成人的、做父母的没有做好,这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应该怎么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从自己开始做起。当我们开始对父母、对亲人去鞠躬敬礼,当我们对长辈开始去敬礼,孩子的眼睛开始亮起来,她看到她父母从来没有过的举止,她觉得很奇怪。但是她在学习一个星期以后,有天我回到家里,发现孩子跑过来,恭恭敬敬的给我鞠了一躬,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以往都是我回到家里以后要去看孩子,孩子怎么会出来看看父母?我们的教育,教育错了。结果孩子恭恭敬敬的给我们敬个礼,当时这个感受身中一片温暖,心中一片温暖。
突然之间我就体会到一点,体会到了什么?天下的父母都在希望自己的孩子回头,天下的父母都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哪怕有一点点的回报之恩,父母心中都会有很深的感动,这是一个体会。通过这个体会,我们又了解到要想改变别人,实际上是很困难。你看看让孩子变得很有礼貌这件事情,按理说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因为孩子没有榜样,所以她就不会学习对他人如何恭敬。可是当我们从自身来开始改变,孩子很快就被改变,很快就会做到。
中国老祖宗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也就是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是从自身来找原因;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是从提升自己来影响这个世界、来改变这个世界。而没有智慧的人,把一切的原因都推到别人身上,向别人那里去找原因,怨天尤人,怨气冲天。
- 上一篇:一些鼓励孩子的小技巧
- 下一篇:13个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坏习惯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
- [佛学常识]什么是空想
- [佛经名句]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待的解释
- [佛学常识]什么是般若?
- [佛学常识]什么是十力
- [佛学常识]虚空藏菩萨的形象如何
- [佛学常识]阿弥陀佛掌中莲台有何象征含义
- [佛学常识]什么是文字禅?
- [佛学常识]佛为阿那律说八大人觉的内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师]学佛一定要经过佛学院的教育吗?
- [在家修行]佛说的这七种布施,不用花钱就能做到
- [佛与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