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9 克服内疚和恐惧 四 正念观法
练习19 克服内疚和恐惧 四 正念观法
彼有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掉悔”。彼无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掉悔”。尚未生起之掉悔云何会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掉悔如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已弃除之掉悔如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
在佛教心理学中,“悔”(梵文:kaukrtya ,“ remorse”或“ regret”)是心的一种作用,它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当它被用于辨认出我们所犯的错误、并且提醒我们将来不要犯同样错误的时候,“悔”就是一个善心所(wholesome mental formation)。如果“悔”使我们心中产生了负罪感,这种负罪感追随缠绕着我们,那么它就是我们修行的障碍。
我们大家过去都犯过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可以被清除掉。我们也许以为,因为过去已经消失,所以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去修正我们的错误。但是,是过去产生了现在,如果我们现在修习正念,那么我们自然就能够接触到过去。当我们转化现在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就是在转化过去。我们的祖先、父母和兄弟姐妹,都与我们紧密相连——我们的痛苦和快乐与他们的痛苦和快乐息息相关,就象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与我们的痛苦和快乐息息相关一样。如果我们能够转化自己,我们也就转化了他们。我们自身的解脱、安祥和喜悦就是我们祖先和父母的解脱、安祥和喜悦。为了转化现在而去把握当下,这是给我们所爱的人带去安祥、喜悦和解脱的唯一方法,也是治疗我们过去所遭受的创伤的唯一方法。
在佛教中,忏悔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之上,即我们是通过心犯错误的,所以通过心,这些错误又可以得到纠正。如果我们为了转化自己而把握住当下的生命,我们就能为自己和其他每一个人带来喜悦。这种转化既能在现在、也能在未来为我们和别人带来真正的喜悦和安祥。它不仅仅是一个许诺要做得更好的空头诺言。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自己的呼吸,以一种正念的方式去生活,从而当下给我们自己和别人带来喜悦和快乐,那么,我们就能够克服自己的负罪感,就会不再因它们而感到气馁。
比如说,某人曾经无意中导致了一个孩子的死亡,萦绕在她心中的负罪感是很强烈的。但是,如果这个人修习正念,能够真正接触到当下,知道当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她就能够拯救很多孩子的生命。很多小孩因为缺少医药而死。很多孩子因为事故或缺乏适当的照料而死。所以,她可以为拯救濒死的小孩而工作,而不是囚禁自己,在悔恨的枷锁中慢慢地死亡。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中,恐惧也是一个主要的结使。恐惧的基础是无明,即不能理解我们“无我”的本性,唯恐有什么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亲友身上,这种顾虑和担忧,是我们大家普遍都有的感受,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顾虑和担忧却占据了他们的整个意识。在大乘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被描述成一位超越了一切恐惧的人。他布施给众生无畏(梵文:abhaya,“non-fear”)的礼物,这种无畏来自于他对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本性的正念观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个关于无畏的规诫。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观察一切事物缘起和无我的本性,我们就会明白,无生亦无死,并且超越了一切恐惧。作者有一本书,是对《心经》的注解,书名叫《般若之心》(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内中有关于这一点的更完整的解释。
既然每一件事物都是无常的,那么疾病和事故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或我们所爱的那些人的身上。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如果我们正念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与我们周围的人保持良好关系,那么即使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危机,我们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我们知道,生、死都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就会明白,如果大地母亲曾经生养过我们一次,她就会再生养我们一万次,这样,当她伸出胳膊欢迎我们回去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害怕或痛苦。骑在生死的浪峰上,觉者是泰然自若的。
有些人因为在童年时代心中形成了很多结使,所以现在他们总是被不安全感所缠绕。他们的父母曾经恐吓过他们,或者曾经虐待过他们,使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负罪感。对于这样的人,接受五戒、持守五戒是一个最好的保护方法。通过持戒,他们将能够重建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受戒和守戒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能够治疗过去的创伤,使现在和未来的社会越变越好。为了守护六根、安住于当下和感受生命而修习正念,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安全感的妙方。此外,如果我们有朋友也持守戒律、修习正念,那么我们的修行就会得到坚定有力的支持。
- 上一篇:练习20 播下安祥之种 四 正念观法
- 下一篇:正念是明灯不是法官
- 练习20 播下安祥之种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8 转化被压抑的结使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7 观结使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6 择法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5 慈观 三 正念观心
- 练习14 观嗔恚 三 正念观心
- 练习13 观贪欲 三 正念观心
- 练习12 观察受之根源 二 正念观受
- 练习11 了别受 二 正念观受
- 练习10 通过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一 正念观身
- 对前九个练习的评论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9 观身无常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8 身体和宇宙相互依存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7 观察身体的各个部位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6 对身体的动作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5 对身体的姿势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4 静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2 随息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