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5 慈观 三 正念观心
练习15 慈观 三 正念观心
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已生起之嗔恚如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已弃除之嗔恚如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彼心离执着,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执着”。彼心无恨,心中了了分明,“我心无恨”。
在南传佛教《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卷161)中,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嗔心生起,比丘应对那个引起此种嗔心的人修慈观(the meditation on love )、悲观(the meditation on compassion )或舍观(the meditation on equanimity )。”慈观是长养慈悲心的一种方法。慈(巴利文:metta 梵文:maitri)是致力于为别人带来安祥和喜乐的心。悲(梵文:karuna)是致力于解除他人痛苦的心。这就是“慈与乐,悲拔苦”这句话的意思。当慈悲成为我们心中的力量源泉的时候,它们能够给我们的亲人和其他人带来安祥和喜乐。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慈悲之种,我们能够发展这些美好的力量源泉。慈悲不是那种试图占有、使用、支配或给我们自身及我们所爱的人造成痛苦的那种爱。慈悲是无条件的爱,不指望任何回报。因此,它们不会导致焦虑、烦恼或忧愁。
慈悲的本质是智慧,是辨认出他人痛苦的能力。我们必须能够体验到别人的生理、心理和处境的痛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我们必须“钻进”他们的色、受、想、行、识中,并且去体会他们的痛苦。作为旁观者的肤浅观察无法帮助我们看清他们的痛苦。《四念处经》教导我们,要与我们的观察对象合为一体。我们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行观行。
当我们接触到别人的痛苦的时候,悲悯的感受就会马上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悲”的字面意思是“与别人一起痛苦。”为了看到另外一个人心中的痛苦而进行观察,这就是禅观的工作。如果我们跏趺而坐,随顺呼吸,正念地观察某个人,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她)的痛苦,悲悯的力量就会在我们心中生起。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在坐禅时。借助我们正念观察的光芒,那个人的生理痛苦和心理痛苦就会凸现在我们面前。
当悲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必须想办法滋养它,并使它得到体现。当我们与那个人接触的时候,即使他说话做事让人不容易接受,我们的心念和行为也应该体现出悲心。用这种方式去修行,直到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慈不再因为对方是否道歉或是否变得可爱而发生变化。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肯定,我们的悲心是坚定的,真实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修悲心的一些利益:(1)我们的睡眠更放松,(2)夜无恶梦,(3)醒时更轻安,(4)不焦虑,不压抑,(5)我们受到周围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物的保护。最后,作为我们修慈观对象的那个人,也会从我们的禅观中受益。他的痛苦会慢慢地消失,他的生活会逐渐地变得更光明、更喜悦。
我们修悲观,可以从某个正在经历肉体痛苦或处于困苦环境中的人开始——某个体弱多病的人、贫穷或受压迫的人,或者无依无靠的人。这种痛苦很容易发现。或者在坐禅时,或者当我们真正接触到它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深入观察。如果我们想深入地体验那个人的痛苦,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必须一直观察,直到悲心生起并渗透我们的生命。那时候,我们的观察对象就会浸润在悲心之中。如果我们这样深入地观察,悲心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化成行动。我们不会只是口头宣称:“我非常爱她,”而是相反:“我必须做点什么,好使她减轻痛苦。”当悲心有能力解除痛苦的时候,它才真正地存在。
之后,我们可以练习接触各种各样的更难以觉察的痛苦。有时候,那个人看起来似乎根本不痛苦,但是,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在她身上,忧愁以隐蔽的方式留下了它的痕迹。物质条件很丰裕的人也可能会屈服于痛苦,甚至可能会自杀。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痛苦。使我们痛苦的人本身无疑也在痛苦。我们只要坐下来,随顺呼吸,深入地观察,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看到她的痛苦。
我们可能会看到,她的不幸是由于抚养她的父母缺乏技巧造成的。但是,她的父母可能又是他们的父母的牺牲品。痛苦代代相传,并在她身上复活了。如果我们能够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再会因为她使我们痛苦而责备她,因为我们理解她也是一个牺牲品。深入观察就是为了理解。一旦我们理解了,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悲心去拥抱对方。
深入地观察那些使我们痛苦的人内心的痛苦,是一个奇妙的礼物。借助于观察,现在我们知道,对方也在痛苦。他也许以为,如果他能使我们痛苦,他的痛苦就会减轻。一旦我们体会到他的痛苦,我们对他的敌意和痛苦就会消失,而且我们会希望他少受些痛苦。悲心的泉水开始流动,我们自己最先受到它的净化。我们感到轻松舒爽,我们可以微笑了。我们不需要别人从中调解。当我们深入观察的时候,我们与自己达成了一致。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存在了。对方迟早也会看出我们的态度,并享受到自然地流动在我们心间的慈悲之河的清凉。
在我们体验到了悲观的效果之后,修慈观就相对变得容易了。与悲心一样,慈心首先也会给修行者带来安祥、喜悦和快乐。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安祥和喜悦,我们就不会有安祥和喜悦去与别人分享。这就是悲观和慈观既能给修行者带来益处、也能给别人带来益处的原因。
当我们减轻别人心中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就是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尽管生命是痛苦的,但是,生命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晨曦、满月、连翘丛、紫竹、清溪和美丽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注意自己的痛苦,我们就体验不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我们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无法解开这个痛苦的疙瘩,无法为喜悦的生活创造条件。正念观察是滋养智慧之树的养料,慈悲是最美丽的花朵。如果我们想把慈心付诸实践,我们就必须走近我们正念观察的对象。这样,我们的慈心才不会仅止于一种意象,而成为对现实世界有影响的力量之源。
佛陀教导我们说,禅坐期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慈悲心传送到十方,去拥抱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以为慈观和悲观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想象我们的慈心和悲心象声波和光线一样传遍整个太空。声和光有能力到达一切处,慈悲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的慈悲只是一种想象——举例说,如果我们想象它们象一朵白云,慢慢地形成,逐渐地扩大,扩大到包围了整个世界——那么它们是毫无用处的;它们只不过是想象之云而已。只有真正的云才能下雨。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真正与人和其他众生(包括我们的禅观对象)相接触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地有慈悲心,以及慈悲心是否坚固。如果我们的慈悲是真实不虚的,那么,它们就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中体现出来。
很多人以为,如果他们既无权势也无金钱,他们就不可能实现慈悲。实际上,慈悲的源泉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不必很有钱或很有权势,一样能够帮助很多人减轻痛苦、获得快乐。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念头,就能够减轻他人的痛苦,并且给他带去快乐。一句话能够给人安慰和信心,能够摧毁疑惑,帮助别人避免错误,调解矛盾,打开解脱之门,或者指给他成功与快乐之道。一个动作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或者帮助他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个念头也是如此,因为是念头导致了语言和行动。如果我们心中有慈悲,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个奇迹。因为智慧正是慈悲的基础,所以,出于慈悲的言行就会对他人有帮助。当我们想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怎样去避免那种好心却帮了倒忙的做法。我们要一直铭记,慈悲其实就是智慧。
- 上一篇:练习16 择法 四 正念观法
- 下一篇:练习14 观嗔恚 三 正念观心
- 练习20 播下安祥之种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9 克服内疚和恐惧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8 转化被压抑的结使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7 观结使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6 择法 四 正念观法
- 练习14 观嗔恚 三 正念观心
- 练习13 观贪欲 三 正念观心
- 练习12 观察受之根源 二 正念观受
- 练习11 了别受 二 正念观受
- 练习10 通过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一 正念观身
- 对前九个练习的评论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9 观身无常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8 身体和宇宙相互依存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7 观察身体的各个部位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6 对身体的动作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5 对身体的姿势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4 静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2 随息 一 正念观身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