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课、三十七道品 (一)

  第三十四课 三十七道品 (一)

  行人的最后目的,为成佛道,证涅槃。然而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这中间若不假资粮 (1),就不能得效果。资粮虽非一端,其中最重要者,无过于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即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分。七、八正道分。此七科三十七品,能助道业增进,故称道品,或助道品。

  小乘行人,既修五停心观 (2),以遏止乱心,当更修四念处观,以开朗智照,是为定慧双运,以期契合于奢摩他 (3) 与毗钵舍那 (4)。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或四念处观。即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当观我及众生之身,上下内外,悉皆秽恶不净,此观成已,则能厌弃色身,而得涅槃之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当观乐受则有坏苦 (5),苦受则有苦苦,舍受 (6) 则有行苦 (7)。此观成已,则能厌弃世间,而得涅槃之乐。三、心念处,观心无当。当观妄心,念念生灭,无常之极。此观成已,则能生无住心,而得涅槃之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当观诸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我及我所,悉非实有。此观成已,则能厌弃假我,而得涅槃之我。

  四正勤,谓正心勤力,断恶修善也。又称四意断,谓此四事,应由意中决定,而断行之。又称四正断,谓能正断懈怠也。又称四正胜,谓于正策励身语意中,此为最胜也。即一、已生的恶心恶行,急念断除。二、未生的恶心恶行,勿令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长。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如意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发通也 (8)。前四念处,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精进,今此是修定静。在修道的过程中,慧与勤虽多,但若定力弱少,亦不能得神通,所以必须修定,以为配合。又称四神足,神是灵妙之德,足为所依之义,言妙德依定而生,如身依足而立也。即一、欲如意足,言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也。二、念如意足,言念念一也,住于正理也。三、进如意足,言精进直前,功无间断也。四、慧如意足,言真照离妄,心不散乱也。

  【注释】

  (1) 资为资助,粮为粮食,修道亦如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之,才能到达,故称资粮。

  (2) 即五种停止心念,观察事相之法以为对治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系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对治贪欲者。二、多嗔众生慈悲观。系观察一切有情痛苦可怜之相,以对治嗔恚者。三、多疑众生因缘观。系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对治愚疑者。四、多散众生数息观。系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对治散乱心者。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系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对治业障者。

  (3) 译为止,或寂静,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也。

  (4) 译为观,谓以正慧观察事理也。

  (5) 三苦之一,乐境变坏而生苦故。

  (6) 五受之一。不违不顺,无苦无乐之境,名为舍。

  (7) 三苦之一。行是迁流之义,谓心身虽感受忧喜苦乐,然而念念迁流,无刹那安住,是为苦也。

  (8) 谓开发神通也。

  【习题】

  (一)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这七科是何名目?

  (二) 五停心观,是何名目?对治甚么?

  (三) 解释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四) 何谓四念处?每一念处,是观甚么?观成已,能得甚么效果?

  (五) 四正勤是做那四种工作?

  (六) 试述四如意足的名目,并解释之。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