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在生命的每一刻都欣赏和感激

\

  经历过许许多多难以计数的时刻:

  欣喜若狂的、悲痛欲绝的、无比震惊的、忿怒的、绝望的、欢笑的、宁静的、不知所措的、寝食难安的……

  宗萨仁波切谈到修“止”的两个作用,一个是消除我们基本的不安全感,还有一个是学习欣赏和感谢生活的每一刻。

  每一刻吗?我放下手中的书,慢慢地,又问了一遍自己。

  每一刻。

  二十几年前深更半夜出差归来,回到自己冰冷的宿舍,看到桌上放着一封更冰冷的通知,告诉我研究生考试未被录取的那一刻。

  自以为是地爱了六年的那个人告诉我对我怀有的只是友情的那一刻。

  电话里姐姐说爸爸几个小时前唤着我的乳名辞世的那一刻。

  老同学要我做好心理准备的那一刻。

  每一刻,真的是生命里的每一刻,我们都必须学会欣赏和感激。

  理由呢?

  或者,换一个提问方式,我们不能,我们做不到在生命的每一刻都怀着欣赏和感激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但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反而是我们所恐惧、所厌恶、所排斥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内在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期待,各种各样的恐惧?

  因为,我们的内在总是被一种基本的不安全感所占据着。

  基本的不安全感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有没有一个称之为‘我’或‘自己’的东西存在。

  宗萨仁波切说:“为何会有这种内在的不安全感?佛教的推论是,如果持续检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就会了解到,我们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

  在我整个的青春期,我都深深陷入这种怀疑中,我是谁?我是真实存在的吗?我可以去爱吗?我可以把爱牢牢地抓在我手里吗?如果爱坚牢,是否我就坚牢?

  这样被怀疑折磨着的举棋不定的心总是经不得半点风吹草动的,每一次失败,每一次被拒绝都成了对自我存在的一个挑战,而为了增强那种存在感,我们会连挫败感都救命稻草一样抓住,延长它、夸大它、扩展它,既然它在,引发它的对象在,那么是不是足以证明,“我”也一定在?

  这就是我们那可怜巴巴的人生,脆弱得不堪一击的人生,因为完全忘记了欣赏和感激而失去了尊严的人生。

  仁波切说:“所有贪爱和嗔恨的起因,就是为了说服我们自己:‘自己是存在的,我确实是存在的。’但这并没有用,我们依然觉得没有安全感,并因此制造出许多错误的希望和期待,成千上万都未能实现。……当不期待的事不断发生,人们就开始失去对自己的尊重,失去对环境的尊重,并且失去信赖。这就是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要对某人或某事给出清净的看法是那么难以做到,哪怕对自己也没有清净的看法,没有确定性。”

  内在的不安必然引起外在的骚乱,对自己本具的圆满清净缺乏认知和信心必然只能随境界的风起伏,忽而妄自尊大,忽而妄自菲薄,忽而怨天尤人,忽而喜不自胜。以为只有拥有某些东西才会获取存在的安全感,所以不断追逐,乃至不择手段,直到筋疲力尽、一败涂地。

  这样紧张、僵硬的生命,喜悦、宁静、欣赏、感激,这些高贵的品性何从谈起?

  那些时刻,即便是我们觉得可怕的、苦难的,它的令人欣赏和感激之处蕴藏在哪里?

  只有受苦,才能摧伏我们的傲慢之心;只有受苦,才能让我们懂得轮回的艰难而生出离;只有受苦,才能让我们对别人的苦感同身受,而生慈悲;只有受苦,才能消尽我们往昔所造的恶业……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讲述他的心意伏藏《自生莲花心髓》时说过:“一个行为不可避免的业果,唯有透过两种方式才能耗尽:若非运用修行来清净果报,就是我们亲身经历这个行为所产生的快乐或痛苦。”

  一切正在发生的,都是应该发生的,都是为觉醒而敲响的钟。对于金刚乘行者来说,都是本尊的示现,都是自在法身的幻化游舞。

  真的没有不在生命的每一刻都过得心怀感激和欣赏的理由。

  爱那已逝的,爱那将来的,爱那曾经深爱过的,爱那不断给自己带来打击和伤害的,因为知道万法虽空,因果不空,因为知道本性里无有生灭去来。所以,即便饱含热泪,即便痛哭失声,即便食不甘味、寝不成眠,经过人生万般苦味的打磨,我们的心也会有从未有过的慈悲和柔软。

  从未有过的自信、坚强和优雅。

  痛并欢喜着,流泪并微笑着,这珍贵的一刻,这心怀欣赏与感激的每一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