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弥陀佛今天来接我
一、一个设问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就现身来接我们往生极乐国土,我们将会作何反应?是心无旁骛、一无挂碍地随阿弥陀佛乘莲西归,还是想要跟阿弥陀佛申请推迟一段时间,好安排种种未了事宜,又或者叶公好龙,完全手足无措,根本不想走了呢?
当这个问题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我在几秒钟的欣喜过后,脑海中马上闪现出很多很多问题:父母、亲人会不会伤心,能否接受;工作如果停下来,需要跟很多人交接;还有自己的存款、房子车子怎么处理等等,一瞬间连很多早已淡忘的事都清晰浮现了。这时才发现,还有一件心事没有了,还有一个人想要再见一面,心中有种种眷恋陡然而生……不知道想了多久,这才一下子回过神来,不禁对自己会有这些想法非常失望。
作为一个多年修学净业、发愿求生净土的行人来说,我知道自己这样的反应显然非常愚痴,才知道自己还是如此地留恋娑婆世界五欲六尘,才知道自己欣求极乐的心悠悠忽忽毫不迫切。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让我及早认识到自己还有种种的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这些都是以后往生的障碍。《念佛镜序》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要提前为往生做好准备才行,千万不能被这些牵绊住我们西归的脚步。
二、学习放下
我们的一生,就好像是蝜蝂这种昆虫一样,从生到老,一路上不断地拣起那些我们以为珍贵的东西放在心上。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声、权势,我们想要的总是很多,在追逐这些的同时,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是非,出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而我们所捡起的每一样东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反而都将成为我们心灵的桎梏,染污着我们的真心。它们其实是世间所有痛苦的来源。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这才是世间的真相,我们割舍不下的种种,在临命终时终究还是无法留住。我们追求终生的成功和金钱买不到感情和健康,而感情和健康也会变质、会失去。得不到的偏偏最在乎,拥有的往往不珍惜。人生无常,快乐总是短暂的,而痛苦经久常存。眼前的安逸不是永远,就算眼下事事如意,也逃避不了死亡。死亡后,我们还能保证得人身、闻佛法吗?我们现在身处末法,浊恶充满,一念一行,无不在造作恶业。造作恶因,必感恶果。
这一生我们能遇到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是累劫的善根成熟,所以要珍惜,要在今生成就净业。同时,我们必须要学习放下,看破世情唯虚妄,一句弥陀作大舟。将身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将世间狭隘的情感转换为智慧和慈悲,在声声佛号中恢复自性的清净无染、建立自性的依正庄严。
三、真信切愿
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我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的放不下,舍不得,根源还在于对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够真切,包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确实信,也确实愿,但就是惰性大,不精进。其实这问题的根源就在信愿上,没能真正认识到娑婆世界的众苦交煎,生不起迫切的出离之心。信愿之心是我们往生的根本,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能做到真信切愿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依现代最前沿的心理学,一个人的意识的能力,据保守估量,只占他的潜意识(与佛教中的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相对应)的三万分之一。如果我们只是在意识中相信阿弥陀佛,发起了了信愿,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观想,把信愿打进自己的潜意识,变成金刚种子,这样,才能挖掘出那三万倍的能力,助成我们的道业。
按《要解》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的标准,我们还差的很远。蕅祖云:“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深愿切,必然促使我们勇猛精进。从哪里坚固我们的信心愿心?要多研读《净土五经一论》,多听法师讲经,多看祖师大德的注疏著作,真正去认识娑婆之苦,苦在哪里,阿弥陀佛用五劫思惟建立起来的极乐世界又乐在何处。认清了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短暂、无常、失去、痛苦的真相,还能不努力、不精进吗,还会留恋一时一地的舒适吗?
印祖云:“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惧。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以此愿与所有净业同修共勉。
- 上一篇:在佛法指导下逐步成长
- 下一篇:因为人生无常,所以必须从容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觉能唱弥陀圣号吗?
- [佛学常识]什么是空想
- [佛经名句]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待的解释
- [佛学常识]什么是般若?
- [佛学常识]什么是十力
- [佛学常识]虚空藏菩萨的形象如何
- [佛学常识]阿弥陀佛掌中莲台有何象征含义
- [佛学常识]什么是文字禅?
- [佛学常识]佛为阿那律说八大人觉的内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师]学佛一定要经过佛学院的教育吗?
- [在家修行]佛说的这七种布施,不用花钱就能做到
- [佛与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