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训练入虚无
一、调息简述:
“调息”一词来源于佛家天台宗。天台宗认为,各门各派的功夫的修炼,都离不开三调,即:调身(形体训练),调息(呼吸训练),与调心(心意训练)。后来三调的思想被各家广泛延用,成为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要素。
调息是养生修炼当中呼吸训练的内容。呼吸的方法大致有这么五大类:外呼吸、内呼吸、内外结合呼吸法、屏闭呼吸、断息等。具体的呼吸训练方法有一百二十多种。可以说,不同的功法,不同层次的要求的呼吸方式也不相同。不同的呼吸方式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功能等。比如,鼻吸鼻呼可以治疗鼻炎,吸闭呼的训练,可以产生胎息,文火呼吸用于养内药,武火呼吸用于炼药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调息训练,是一种通过观息而调和呼吸从而达到收心入静的目的的呼吸训练方法。它来源于清代太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中的调息之法。虽然原于此法,但可以说各家各派都有许多类似的呼吸训练方法。所以,汪氏在其著中写道:“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此法亦是我们进行先天内炼而选取的有效的入手功法。
二、调息的原理与意义:
呼吸,我们称之为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息”者,自心也。可见心与息是相依的。息调则心定,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是有体会的。在你心意烦乱的时候,你的呼吸就会加粗加重。在你心意祥平静之时,你的呼吸就会轻柔和缓。我们进行养生修炼,不管哪个法门,都离不开收心求静的内容。你心静不下来,后面的功夫基乎没法谈。所以,为了收心求静,我们可以从呼吸上面入手。把呼吸调好了,心就自然静下来了,这是其一。
其二呢,观息守息,也是一个一念代万念的入静方法。我们没有经过入静训练的人,平时心中的杂念是非常多的。纷纷扰扰,什么念头都有。而我们进行观息,心中专注呼吸这一处,心系一处,其它的杂念自然就消退了。这是调息利于收心的另一个原因。
对于我们先天养生内炼的要求来说,我们是要求要能进入先天的水源清的虚极静笃的状态的。因为我们内炼的是先天的精气神。而先天的精气神要得以显发,必须返归先天状态,而先天状态的特点就是虚无,虚空一体。我们只有进入这个状态,才能与虚空感通,才能天人合一,得天地之灵气以养其身。从们我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进入这个先天虚无态,虽然收心的方法很多。但调息可以说是目前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故而,我们选用调息的方法收心求静,直入先天虚无状态。
三、调息的主要方法:
1、功前准备:
在正式打坐之前,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使调息训练得到更好的成效。主要方面如下:-
A、打坐前,先净身。先排尽大小便,以免功中憋得难受。然后漱漱口,使口中清淡,没什么味,容易静心。
B、关好门窗,堵上风源。可以防止功中伤风,也可以防止意外惊功。保证室温在10度以上,亦不可过热过闷。
C、可以对室内光线进行调整。拉上窗帘,防止室内过亮。打坐时,要背光打坐。
D、最好坐在硬板床上或凳上,这样比较稳当,要垫上软的东西,如坐垫,利于气血运行。
E、宽衣解带,凡是不利于气血运行的,象手表、眼镜,发卡,领扣,皮带等,最好都解开,松开。松紧带不宜过紧。
F、若功前有做较大的体力劳动或量大的体育运动。先休息一阵,放松平静后,再开始打坐练功。
2、打坐的姿势及要领:
可以采取盘坐式或普通坐式练功。盘坐可以用单盘、双盘或普通盘。要求要坐稳。加个意念,不摇不动。两手可以结定印:“两手拇指指尖相触,左手四指置于右手四指上(或相反),然后置于下丹田处。两肩自然下沉,两肘自然下垂。稍稍用意调整两手臂的角度,调整到百会气感最强时为度。这是古今实修者共同总结的东西。正确的姿势,可以采集宇宙超能。有助于自身功能功力的迅速提高!亦可将两手置于两膝盖上,两手心向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虚灵顶劲:其要领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中心,头有意识的向上顶,往虚空中顶。好象要顶着一个东西似的。上顶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身体自然直起的感觉。然后再对胸背自然调整,将胸口微微内收,不要挺胸。体会腰背在虚灵顶劲的过程中,自然拔直的感觉。同时注意颈部,腹部以及全身放松的感觉。具体姿势的细节问题,可以参考《气功修炼三大基本要素》一文中的调身部分。
若是自然坐,则坐于椅子边缘,这样身形自然拔直,两手心向上,放两膝盖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3、辅助功法及作用:
在进入正式调息之前,做一些辅助的小功法,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对正式调息也有很大的辅助功效。建议按以下程序进行:
A、盘坐后,可以先放松身体,注意呼吸。特别是身体在活动后,呼吸比较粗重,心情比较兴奋,先放松下来,平心静气的坐一会,等心情平和,呼吸平缓后再开始吐纳。
B、吐浊纳清:可以面向东方,先行“赤龙搅海”用舌搅舌下华池(下颚,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来回数遍,然后吐浊纳清,先转头向非东方的地方(南方或北方),微微张口,以口呼气,想着将身中的混浊之气全呼出去,呼到天的尽头,呼气要缓和,以耳中听不到呼吸声为度。然后以鼻柔匀细长的吸气,将东方清气吸入体内,如此一呼一吸为一息,共做三息或九息以排除身中浊气。
C、舌顶上颚候津生:津,在这里就是指口水。是略带甘甜的口水。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认为炼津可以化精。古人认为这个津是非常重要的,对人体培育元气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滋补身体。现代人研究发现,口水中含有很多的活性酶,对人体的营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练功中,有津液产生,一定不要吐掉,要分口下咽。下咽时,要注意感觉咽下后,其流入下丹田的感觉。这对培养元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舌顶上颚,可以促进口中津液的生成,可以治疗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干燥综合症。在呼出身中浊气以后,可以以舌顶上颚,并以意观照舌下玄膺穴,则生津效果更为明显。舌顶上颚,是用舌顶住上齿后那一排似牙印的内凹的地方。顶时要轻松,要自然,不要用力,僵直。玄膺是舌下舌系带中间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两个穴位中间。有些针灸书上,把玄膺的穴位标为海泉。玄膺一穴是津液之海、升华之源,能用内视去观照玄膺,则真精自然摄提而上,金液,玉液不仅是练功有效产生的一种现象,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大药,吞腹和灌溉全身后,对祛病健身、滋养身体有很好的效果。
D:鼓漱咽津:在舌顶上颚观照玄膺一段时间以后,口中会津液满口,这时就开始鼓漱,象我们平时嗽口一样,来回鼓漱十几遍后,分三口咽下,每咽下之时,也有咕嘟之声,而后用意注意其下流至丹田的感觉。
E:叩齿凝神: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叩叩有声。叩齿,古人认为有凝神的作用,也就是能聚敛较高层次的能量。另外,现代人还认为叩齿有固齿的作用。所以,不练功时,平时都可以适当叩齿,一则炼能,二则固齿。一次的次数,以三十六次为宜。
以上辅助功法完成以后,则心意也相对清净,可以开始入手调息了,调息之前,先再次舌顶上颚,然后面带微笑开始观息。这里强调面带微笑,其作用是:第一、面带微笑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这就有利于我们修炼。第二、微笑是最好的放松法,人在微笑的时候,全身都会处于松驰状态。第三、笑是入静的法门,人在笑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有利于我们入静甚至入定。第四、人在微笑的时候,会有提肛缩肾的感觉,是很好的强肾功法。
4、调息的方法:
经过前面的辅助功法的训练,我们心意基本上清宁了,气缓神清,这时候可以开始两眼垂帘或闭上眼睛。至于是垂帘或闭目,要根据你自身掌握的情况来决定。如果你能垂帘观祖窍,眼皮能放松,不累不难受,那就用垂帘。这样成效来得快,也不容易昏沉。如果你这个掌握不了,眼皮沉重难受,很累,那就干脆闭上眼睛守息。我们根据你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
先说说垂帘的方法:就是两眼自然下垂,微闭,但不全闭,眼留一线光,观注鼻端,眼前有虚白的一片模糊虚白光亮。然后意会鼻前呼吸出入的感觉。这里的要领是:心意微微注鼻端。眼皮要松,自然下重,不要刻意半睁半闭。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个原因:
一则,一般人打坐,闭目,看不到光,神气就容易昏暗,特别是在比较困的时候练功,很容易昏睡。造成神昏气暗。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即使不睡,也是昏沉沉的,一点清灵的感觉都没有。这叫昏沉,是静坐练功的大忌。所以,我们眼留一线微光,这样眼睛有光线的刺激,则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二则,这是一个快速见性光见本性的妙法。佛家的释尊顿法,道家北宗的安神祖窍都是这么训练。在这样凝神鼻端时,心能很快静下来,配合上调息训练,能很快进入虚无的先天清源状态,加上凝神的训练,则性光能很快的显发出来。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是顿法,但一般人不容易掌握。一则眼皮放松不好,眼睛累,难受,静不下来。二则,要凝神要求你心要能快速清净下来,心未调好,心不静,强行凝神,不但见不到性光,还会头昏脑胀,甚至血压升高。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倒不如把眼睛闭上,先调息入虚无,再凝神显性光。
双眼微闭以后,你就开始注意鼻端的呼吸。如果杂念还比较重,你就可以数数。数呼吸的次数,数上一阵,感觉杂念少了、轻了,你就开始注意鼻端呼吸一来一往的感觉。开始,我们可以稍稍控制呼吸,让呼吸做到柔、匀、细、长,一来一往。如果,你有鼻炎的毛病,你就注意吸气,注意气吸进来,从鼻根吸入脑部的清爽感觉,呼气只是随之而已,并不太在意。这样可以治疗鼻炎的毛病。如果你没有这类毛病,你就微微的控制呼吸,每一息让它归于气穴。呼吸经细柔匀长,意念控制要轻微,不能重,意重则火重,就是武火呼吸了,容易过火伤身。在进行这样一段时间轻微的控制呼吸后,感觉呼吸顺畅了,一来一往比较畅快,你就不要再控制,这时候呼吸可能会变得更弱,更短,不再那么深长了,也不要控制,顺其自然,你只注意它一来一往的畅快感觉。为什么要注意这个畅快感呢?有了这个畅快感,心情比较愉悦,心意就会轻灵,就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守这个畅快感觉,心会随息再慢慢的深入下去,呼吸变得绵绵软软,细微柔弱了,你就守着这个绵绵软软,细微柔弱,并随之继续深入下去。“顺其自然,坐久愈妙,其静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 此心在寂然灵灵之中,随意而无心的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生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象静水一潭一样。如此心息相抱,则可返入先天虚无大定之态。总而言之,息在什么状态,心就随之守着它什么状态,心随息行。随之而观。从而最终进入虚无状态。
要收功之时,微微加一个意念,我要收功了。然后慢慢的恢复神志,缓缓活动手足,活动开了,再慢慢起身走动一下。却忌在功中或收功时突然动作。收功以后,若身上有麻胀酸的不适的地方,用手给它揉捏开。直至舒服为止。特别是脊柱上有酸胀不适的地方,一定要揉开,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得柱病。无法根治。
以上即是调息训练的主要方法。
四、呼吸的四相:
呼吸有四种征相,即:风相、喘相,气象,息相。
风相:虽然呼吸顺畅,但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最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以上是呼吸的四种征相。
五、调息过程中的心息变化过程: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在调息过程中,心与息会经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过程,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比较对照自己的练功情况,判断自己在调息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达到入虚无的训练目标。
在我们开始辅助功法的静坐之时,调好身体姿势后,因为刚开始注意自己的心意与呼吸。因为大脑皮层还处在兴奋态中,呼吸还没有缓和下来,心很散乱,杂念很多,有可能越坐越烦,甚至想下坐的情况。而注意自己的呼吸时,发现呼吸很粗重,好象在喘气,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这时候,不要急着开始辅助功法,先平心静气的坐在那里,可以稍稍注意下自己的呼吸与心态,时不时的去注意一下,看看是否平静了,呼吸是否缓和了。没有缓和,也不要去控制,只要静静坐在那里就行。渐渐的,呼吸与心意自然会平缓下来。这时候,能感觉到现在杂念慢慢的沉积下来,心境慢慢的清朗明亮起来,身体也自然松驰顺畅起来,坐着不会累了,很舒服,呼吸也细微,缓和。若感觉身体仍不顺畅,可以再虚灵顶劲,体会身体松直的感觉,进行重新调整。心息达到以上状态时,再开始进行辅助功法的训练。
辅助功法训练过程,都是在平心静气,心意清朗的状态下进行的。特别是舌顶上颚观照玄膺时,舌下生起甘甜,心神自然愉悦,心息会为清朗细微。
经过辅助功法训练后,进入正式守息阶段,刚开始,可能呼吸会处在风相状态,不喘不滞,但呼吸比较顺畅,耳中粗听,即可听到呼吸一来一往的呼呼风声。若此时觉得自己察觉不到呼吸,那就再反观一下,看看是否是有意控制呼吸,不使呼吸粗重了。若有,则放弃控制,继续观息。过了一段,风声渐细,此时再继续细听,则可听到较明显的风声。风声细后,再进一步微微着意细听。直到感觉呼吸轻柔,听不到声音为止。此时耳中无声,而呼吸仍然一来一往有形有相。这就进入了气相状态。经过一段调息训练后的人,辅助功法完成后,可能直接不控制的情况下,就能直接进入气相状态。进入气相状态后,你再有意注意呼吸,有可有呼吸又明显了一些,那就再把它观细。这时候,心念已经比较细微,似空中游离的尘埃,似存在,而又不明显。因为这时候心细了,往往就未注意心息了,去注意身体的感觉了。这时身体也会产生相应的气感。全身或某部位温热、或清凉、或微胀,或麻酥酥、或哪里发痒,想去抓扰。(这时要忍心住)甚至感觉身体某些部位有气团跳动,窜动或是有压力感。常见的有百会清凉或沉重,或下丹田温热,或清凉等。或是感觉全身通泰温暖等。这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气感现象。这时候,心往往会专注于这些气感。那就可以细心去体会一下这些气感。体会之后,气感可能会慢慢由弱变强,过了一些阶段后,再由强变弱。这时,再将心意回到呼吸上来。
经过了气感的调理,身体健康会得到一定的恢复。呼吸会进一步缓和,心意也变得轻微。这时,我们观注呼吸,注意它一吸直吸入丹田气穴,一呼,不在意,随之而已。或是一呼,感觉浊气呼出,一团能量气团直下气穴。这个呼吸可以稍稍用意控制,注意它很细、很柔、均匀而又深长,虽然深长,但不明显。控制一会,就会感觉到身心微起一些畅快感觉,呼吸一来一往,细微畅快。然后就守着这个畅快感觉,不再有任何意识控制呼吸,它长就长,短就短,深就深,浅就浅,慢慢它又会轻微下去,柔弱下去。很快就呼吸微微,心意微微了。
再下去,呼吸就变得似有似无,稍稍起意,好象还有点呼吸,但绵绵软软,似乎又摸不着它。只有一点似存似亡的心意与这个似有似无的呼吸相依相应。这就算进入初步的息相状态了。再到后面,则神息绵绵相抱,不即不离,妄念不起,欲念不生。绵绵密密不知所以,则在息相状态中了。
在息相状态中,我们不要停止,继续住持在这个息相态中,自然相忘,慢慢就会突然感觉到身形特别高大或特别渺小。或是出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方向感全消失了。再下去,突然感觉心念似有一动而又没有,突然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身心完全化在了虚空当中,只有一点灵灵的微微的意识尚存,其它,整个世界,身体,全消失了。这就算进入初步的虚无态中了。
进入这个状态,是否就可以开始凝神了呢?还不可以,刚进入这个状态不久,心念尚不能自主,稍一起念,即会回神过来。退出这个状态。所以,此时应住守这个状态,不即不离,渐渐的身心轻安就开始出现。身轻安,就在这个冥冥状态中,突然一震一动,感觉整个身心瞬间都受到了施化,全身温暖快乐,精气充沛,受到了极美妙的滋养。心境安适,轻灵、微微灵灵而似快乐无比。这时,心念似乎开始明朗起来。但与前面的念头似有不同,此念明明,不扰不动,寂静而又可以把握。这就是真意显现了。这时方可以真意微微运转两目,虚守祖窍玄关,知而不守,默而不动,静静等待。不一会,性光遍灵灵欲动的显发出来了。
以上就是调息入虚无的心息状态变化的全过程。
- 上一篇:如何对治妄念
- 下一篇:修行人要放下这四种畏惧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放松对修行有什么帮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明末四大高僧是谁?明末四大高僧简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大福报?
- 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场的人才应当顺于法去成就保护
- 假如有人问自己幸福吗?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转烦恼?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与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觉没精进、学习落后了,对不起师父怎么看?
- 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杂诗》解释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师”?
- 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过去的记忆吗?
- 佛教的横三世佛指的是哪三个佛?
- 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
- 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佛弟子如何与家人相处?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乐众生
- 圆满供养一切成就供养的因缘
-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
- 能无欲无求地度过此生挺好,可做起来不容易怎么办?
- 举心动念成善恶,善观其心,止恶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 佛教忍辱法门的五个层次
- 一切的烦恼皆源于心,心态决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称谓是如何来的?
- 应该怎样做慈善,平衡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 如何劝说爱说脏话的亲友?
- 弥勒菩萨为什么是未来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净业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应该做哪些功课、定课?如何实修?
- 何谓慈悲?
- [梦参法师]念经时忽然看见异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 [禅宗思想]禅门机锋盛行于唐宋两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块钱!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观」离「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对修行有什么帮助?
- [入门须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净界法师]念佛是心力带动佛力,还是佛力带动心力?
- [黄茶]黄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 [禅宗公案]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
- [心经]《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与人生]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学常识]《宋高僧传》是怎样一部书?
- [净界法师]烦恼罪业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银针是白茶吗?白毫银针名字的由来与冲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