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莲华经要解卷第一

  前住福州上生禅院嗣祖沙门及南撰

  诸佛出兴唯为一事。千经所演无有余乘。直以妙万法而明一心。即幻华而示实相。则妙法莲华经者。诸佛之本宗千经之輨辖。一心之元鉴实相之妙门也。秦译已还垂八百载。训辞释义代有哲人。而责备求全互有得失。信曰满世间之鹙子。如恒沙之菩萨。尽思度量莫知少分。故虽多历讲解有所未尽。而润色评论不拒来者。温陵莲寺环师。深究一乘博探众说。研几摭要为之科解。宣和己亥初辱不鄙命予校证。既又遍质宗匠务契佛心。越丙午复会予南山。讨疏寻经参详再四。黜名相芟蘩蔓。使入佛知见者。无摘叶寻枝之厌。有析薪秉烛之观。是真能发明秘要之藏也。或者扣师七轴文中何处为正说。妙法曰千经万论唯为此事。岂兹一席辄有异谈。世尊以是而开示。群迷以是而悟入。火宅以是而出离。宝所以是而前进。若等多劫以半日。现大千于一身。龙女之成佛不轻之遍记。药王之然身。观音之随应。净藏之转邪。普贤之劝发。凡以是也。不明此事则满目陈言。开佛知见则孰非妙法。窃观一期之问答。见全经之述作矣。傥沿披味深造而自得。遂可跏趺无量义处。反照白毫相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直抛粪器长御白牛。则一乘妙法备在我而不在佛。备在心而不在经矣。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则夫欲发明是事。当以斯解为妙指也。

  靖康丁未春暮中浣日谨序

  法华经要解目次卷首科卷第一之一序祥迈注弘传序序品第一卷第一之二序品之余方便品第二卷第一之三方便品之余卷第二之一譬喻品第三卷第二之二譬喻品之余卷第二之三信解品第四卷第三之一药草喻品第五授记品第六卷第三之二化城喻品第七卷第三之三化城喻品之余卷第四之一五百弟子品第八人记品第九卷第四之二法师品第十宝塔品第十一卷第四之三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持品第十三卷第五之一安乐行品第十四卷第五之二涌出品第十五寿量品第十六卷第五之三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卷第六之一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卷第六之二不轻品第二十神力品第二十一嘱累品第二十二卷第六之三药王品第二十二卷第七之一妙音品第二十四普门品第二十五卷第七之二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庄严品第二十七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要解目次(终)

  No. 602-B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道者山如意野老 祥迈 注

  妙法。

  注曰。梵云萨达磨。此云妙法。或云正法。盖萨字之中含摄二义。故秦本妙法晋本正法皆无失也。具十妙义独胜余经。故云妙也。一乘真宗中道了义。故云正也。住持真理为物轨范。故云法也。天台玄义慈恩玄赞广陈义门。此不具录。

  莲华。

  注曰。梵云奔茶利迦。此云白莲华。白为众色之本。一乘为余乘之宗。故取喻之。如下经中初放白毫之光。终赐白牛之驾。是此义也。莲华者。居泥不染因果齐彰。喻前妙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明佛知见不同余经。法喻双题。故云妙法莲华。

  经序。

  注曰。梵云素呾[缆-(罩-卓)]。此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摄常法。即契理合机之教。故云契经。今略契字务从简也。述经奥旨叙列源由。名为序也。故天台曰。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法。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以华。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圆诠之初目之为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文博义深余经莫及。若广说者。妙有十妙。法有三轨。莲华六义。经有六释。具如玄义中说。更有光宅疏文慈恩玄赞。学者知之。

  终南山释道宣述

  注曰。终南山名。在长安城南。与秦岭太白太一皆连接也。在扶风武功县。关中记云。终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三秦记云。终南一名地?可避洪水。道宣律师名也。姓钱氏。彭祖之后。湖洲长城县人。隋吏部尚书钱申之子。生于隋开皇之间。大作佛事。于唐太宗高宗之代。文采照灼戒德不群。制四分律钞弘赞毗尼。又述弘明僧传等百有余卷。有时行道失跌感韦将军捧足。错裁座具致黄琼天人指授。借得天上舍利流布人间。别有感通传具详异事。谥号澄照大师。法华要览云。师述序时韦天以法华尊上未易冠言。遂禀报十方诸佛。佛皆许肯。即今法华经之序也。故慈照颂云。南山大士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驮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注曰。致意也。诸佛出世本说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诱火宅之痴子。指衣下之明珠。悟诸法空入佛知见。故下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天台师云。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脱。此之三法众生本具为因。诸佛显示为缘。出世元意秪为此矣。此释一大事因缘。四种知见以四义释。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皆言佛知见者。谓分真之初。三智五眼一时开发。同入一乘诸佛实相也。天长释云。非三非五故云一。广博包含故称大。说此化生故曰事。机能感佛为因。佛随彼应名缘。有此一大事之因缘。所以出现于世也。开示悟入者。上二即能化。谓大开而曲示。下二即所化。谓始悟而终入。知即根本智。见即后得智。亦名一切智智。南岳思大师云。开佛知见是十住位。示佛知见是十行位。悟佛知见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见是十地位及等觉位。皆言佛知者。得一切种智也。皆言佛见者。悉得佛眼也。此约位释。谷响钞云。三智圆观名佛知。五眼圆觉名佛见。

  蕴结大厦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注曰。蕴结积聚也。大厦西域也。震旦东国也。佛灭度后千年之外教流东方。故积聚西域出于千年也。自西晋法护创传此经。至于唐国三百余年也。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注曰。晋司马氏都于洛阳。望于东晋故云西晋。惠帝世祖之子。永康惠帝年号。青门长安东门。本长安霸城门。俗呼为青门。竺法护本月氏国人。后移居炖煌。故又为炖煌郡人也。少出家传道为怀。以西晋之代来化洛阳。立寺于长安青门外。设像行道助诱后徒。译出众经光扬像法。人美其德号为菩萨。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经。勒成十卷。其真言字句皆作晋言。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注曰。西晋遭乱。元帝渡江建都江东。故云东晋。安帝孝武之子。隆安安帝年号。后秦姚兴也。弘始姚兴年号。晋居正位。秦为旁僭。故先举晋而后秦也。鸠摩罗什龟兹国人。传教秦[邱-丘+(看-目)]大弘佛法。译出般若维摩等经智度中百等论。再翻前经名妙法莲华经。文成七卷。今所行者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注曰。隋氏谓隋文帝也。仁寿文帝年号。阇那笈多三藏法师名也。笈多与师那连提梨耶舍同来此土。文帝礼重安置于大兴善寺。官给所须。译出众经。后翻此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但于药草喻后加千余字。外者皆与罗什本同。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注曰。上之三译本是一经故。文词意旨重沓互有。世人传读皆弘什译。

  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注曰。宣公作大唐内典录十卷。备括众经该论本末。今言三本之外。更有支流别行品偈。具如所撰内典录中。事多冗杂故此不述也。已上序翻译源流。已下述本经旨趣。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注曰。灵岳降灵。谓山岳蕴英灵之秀。生此灵明之大圣。开化世间。意借诗中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之文也。灵神也。彼美贤臣降生。此叹圣人现化降神也。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注曰。佛虽大圣。不化无缘之人。故适化所及皆有昔缘开导其心。故闻今所说。方能信受也。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

  注曰。仙苑即波罗奈国鹿野苑也。是昔五通仙人闻宫女音堕落之处。故又号仙人苑也。如来世尊初成佛后。向此苑中三转法轮。诸闻法者有登大乘位者。有证小乘果者。从此世间有大小乘。盖随机器分也。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注曰。金河即拘尸那城北阿利罗?提河。此译为有金河。河畔有娑罗林。如来于此娑罗林中入于涅槃。顾命谓命将欲终而垂言教。谓之顾命。昔成王将终。作顾命之书。今佛将终。说涅槃之经。殊分也。如来于彼涅槃经中。说半满二字。分大小二乘。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注曰。仙苑初唱。金河终谈。道分大小者。岂非教被随根乘时设化。但愧无足得预考核于高会也。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注曰。如来将说法华一乘。五千比丘礼佛而退者。欲显今经甚深。令增上慢人进求大乘尔。

  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注曰。富楼那等五百声闻。于古佛所久修梵行。皆蒙释迦往生劝化。内蕴菩萨外现声闻。今于法华会上。俱得授记作佛。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注曰。放光现瑞发起教之因缘也。如来初放白毫相光。照于东方万八千界。于是弥勒睹七事以腾疑。文殊拟十因而领答。此起教之因缘也。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注曰。佛从定起。明二种甚深。演畅佛慧之大略也。二甚深者。一证甚深。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阿含甚深。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序意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注曰。此火宅喻也。火宅喻于三界。诸子喻于众生。火宅门外而设三车。喻昔权说三乘也。末后等赐大白牛车。喻今实说一乘也。破三显一诱入大乘。此如来之本致也。光宅疏主立四乘教。义准于此。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注曰。此化城喻也。化城喻二乘。宝所喻于大乘。劝进二乘令归一极。勿滞权宗而为究竟。昔为王子已化汝等。今说法华再引令入。此上三句明三周之旨也。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注曰。系珠喻也。珠喻一乘佛性。醉人衣下而系宝珠。昏沉不知枉受辛苦。喻诸声闻。佛于往昔大通佛所。为王子时。以大乘法而令发心。多劫废忘不知不觉。既得罗汉以少为足。今蒙佛说昔事方忆授无上记。喻如亲友指珠示之令离贫苦。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注曰。凿井喻也。水喻法华一乘。穿凿求之喻闻解思修。若见湿泥知水必近。若闻法华成佛不远。开示多方令人悟入。又干土喻如众生。湿土喻如二乘。泥喻菩萨。水喻诸佛。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注曰。佛说此经言词义理明白宛然。譬喻铺陈其致惟远。非佛智深悲厚。孰肯如是。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注曰。哀悲也。旷远也。一极至极也。言三周七譬显示一乘。四行六记摄诸含识。文喻巧妙劝进谆谆。拔出生死之流。援拯昏迷之性。自非如来大悲远济至极慈心。谁能如此。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注曰。大教东传自汉至唐。中间经籍四千余卷。受持转诵斯经独盛。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

  注曰。绩功也。扣投也。言根教相投闻而便敬之人。皆大通智胜佛之遗尘。威音王佛之余功也。

  辄于经首叙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注曰。庶冀欲也。此经殊胜随喜者获五福。书持者净六根。仰攀也。慈尊嘉会谓慈氏如来龙华之会也。四德谓涅槃具常乐我净之四德也。乐土谓法性常寂光土。玄妙也。猷道也。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注曰。贻遗也。言弘赞此经永遗后代。冀流通之无尽也。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No. 602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开释科五。

  初通释经题。

  实相妙法巧喻莲华。内则直指乎一心。外则该通乎万境。方华即果处染常净。此莲之实相也。生佛本有沦变靡殊。此心之实相也。其状虚假其精甚真。此境之实相也。心境万类通谓之法。精粗一致凡圣同源。即诸世谛触事而真。言词不可示分别不能解。故以妙称也。六趣之所迷沦。盖迷此也。诸佛之所修证。盖证此也。洎夫广演言教无数方便。盖为此也。但以众生垢重根器未纯。先说三乘假名引导。故权而未实粗而未妙。及乎诸粪既除心相体信。乃示实相会归一乘。则妙而无粗矣。诸佛能事终毕于是也。然所谓妙法非去粗而取妙。盖即粗以显妙也。所谓一乘非离三而说一。盖会三而归一也。即粗显妙犹莲之即染而净。会三归一犹莲之自华而实。法喻双彰名实并显。故号妙法莲华。夫证是法者。必以大智为体妙行为用。智譬则莲行譬则华。智行两全乃尽其妙。故经文始于一光东照。智境全彰终于四法。成就行门悉备正宗之初。三周开示皆所以明体也。嘱累之后六品敷扬。皆所以明用也。中间辙迹无非智行。旁显体用。兼明彰实相之大全。列开悟之真范。发明种智成就果德。故若有闻者无不成佛。凡能领悟即得授记。一事一相无非妙法也。由是而往。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扩而充之则物物灯明智体。推而行之则步步普贤行门。直下即法以明心。不复离物以观妙。则所谓大事因缘一题尽之矣。

  △二通述己意。

  钦惟斯典盛行于世。人莫不愿洛诵深造。而每见其难能者。非经之难特传记难之也。夫传以通经为义。辞达则已。类且繁分名相虚尚。多骈烟飏细科尘飞。杂辩滔滔谩谩杳莫可究。所以难能也。窃观近世明经之体。一于经旨不泥陈言。欲约而尽深而明。释义不出科目立言必求纶贯。焕乎有文释然易解。今辄效为斯解。然有其志无其才。深愧其不逮也。妄意之初。窃谓法华为三乘檃括大事指南。与华严实相终始。于是两载覃思华严经论。深考吾佛降灵之本致。复咨谋宗匠探赜讲肆。历穷智者慈恩广疏古今作者注解。摭其所闻。参诸圆觉楞严维摩诸经。稽核宗趣证正事法。然后命笔。虽立科释义有异旧说。而综文会意稍合华严。削繁录实务在疏明。一大事佛知见而未敢自许。达者苟不是古非今以人废言。试详览之一校其当否。

  △三通叙科判。

  释经有科。判教有宗。如禾有科以容其苞本。如水有宗以会其支派。尝谓华严法华盖一宗也。何以明之。夫法王应运出真兆圣。唯为一事无有余乘。是以首唱华严特明顿法。虽知根钝且称本怀。及乎怖大昏惑。乃权设方宜。至于众志真纯则还示实法。然则二经一始一终实相资发。故今宗华严而科释也。或谓华严纯谈实性。独被大机。法华引权入实。三根齐被。二经旨趣迥不相及。引彼释此殆不知宗。而愚窃观信解品。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穷子遥见恐怖疾走。正喻初说华严也。临终命子委付财物。穷子欢喜得大宝藏。正喻终说法华也。迹此观之。始而惊怖终而亲附者无异父。穷之所弃达之所获者无异宝。既无以异何为而不应宗之耶。又况二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迳。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今科判此经二十八品分三。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正宗二。初三周开示十品。自方便至学记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自法师至宝塔二品。授广记以圆该前记。会诸佛以圆证前法。二显妙劝持九品。自提婆至安乐行三品。显功行之妙也。自涌出至寿量二品。显本迹之妙也。自分别至不轻四品。显闻持之妙也。使由前开悟依此弘持。乃不失宗圆契妙法。流通八品。自神力品发起嘱累品付授。其余六品全体前法示现行境。流通是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今初序分者。开发正宗之端绪也。其法有二。自人天众集无量义毕。佛踞大定天雨四华。六震撼无明之障缘。一光现智境之实相。此释尊标本圆发其绪也。其次弥勒示问文殊决疑。引灯明之本光。证今佛之瑞相。此大士承流助发其绪也。自余广引意皆悬叙一经本末。欲达正宗必先明序分。则于深经犹绎丝之得绪无所不尽。犹升堂之得序必臻其奥矣。

  △四译经人时。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东晋伪王也。姓姚名兴。为秦国王。梵语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奉秦王诏翻译此经。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五正解文义三。初序分分四。

  一说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阿难结集时。升座最初之唱。以证法有所授而已。不必玄说。一时之语乃佛遗言。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王舍城即灵山所附之城。摩竭陀国之属境也。即西域人间。耆阇崛山此云鹫头山。从形得名。即古佛住处。以古佛所住故称灵鹫。夫说法所依各随宗趣。华严展转十处为圆彰法界。圆觉依大光明藏为直示本起。此依人间之城者。同染净以明莲华之义。据古佛之处者。示祖述以继灯明之道耳。

  △二法会听众二。

  初标叙科义。

  二法会听众三。初声闻次菩萨后人天。此经会权归实。声闻当机所以初列。菩萨即主伴众也。人天外护众也。

  △二依科列众三。初声闻众二。

  初无学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心得自在

  佛常随众止千二百五十人。今言万二千者。兼他方所集也。阿罗汉义翻杀贼。亦曰应供。亦曰不生也。善渊之心不能全一。粘湛发识流逸奔境名漏。诸漏者谓欲漏有漏无明漏。皆以粘湛妄识为体。为三界烦恼之本。烦恼即贪嗔痴等十使。为诸漏之缘。戕害法身逼恼正性。名烦恼贼。言漏尽无恼者。以本尽故缘无。是谓杀贼也。己利即证智断惑之事。文句谓三界因果皆为他事。智断功德乃名己利。逮得己利乃堪为人天福田。故号应供。律文凡于应供须忖己德行全缺者。使忖己利也。盖夫苦身而作端坐而食。擎跽而拜逆立而受。苟无己利之德其害非细。行人识之。诸有结者即惑习之业为二十五有之生因。以因尽则果亡。是谓不生也。小乘有定无慧为偏缚未得自在。今云心得自在。乃是定慧两足俱解脱人。以明大阿罗汉影响众尔。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举万二千人领袖上德。即十大弟子之列也。佛有十大弟子。为法王法臣各备众德。权示专门辅弼大化。故大迦叶头陀第一。身子智慧第一。目连神通。旃延论议。阿?天眼。富那说法。善吉解空。阿难多闻。波离持律。罗云密行。各居第一。如孔门十哲之列。是其常数。今从憍陈至罗云有二十人者。旁兼众德圆彰法化也。亦各有第一之德。增一阿含云。憍陈初悟解。优楼供养众。伽耶伏诸结。那提善教化。劫宾知星宿。憍梵受天供。离婆不倒乱。毕陵能苦坐。薄拘寿不夭。俱絺善答难。孙陀容挺特。各第一也。众所知识者。其德显著故。诸名缘义非经要旨。不必繁讲。

  △二有学众。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至)亦与眷属俱。

  此小声闻众。尚在学地。学于无学者也。摩诃波阇此云大爱道。为尼众首。与耶输皆示迹同尘。影响众也。

  △二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者。谓菩萨中之大菩萨。即地上等觉之列。拣非地前也。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遍正道。陀罗尼此云总持。谓得一切智总持万法也。乐说辩即四辩之总。八地已上名不退位。五地七地得陀罗尼。说决定法名不退轮。诸皆叹德也。住不退位者。得是道以处已。转不退轮者。运是道以利人。此自觉觉他之德也。以慈修身者意在共济。善入佛慧谓能运沤和。通达大智则所证者明。到于彼岸则所造者实。此内德也。由是充实着现。故名称普闻。此外德也。内德通达则有见而化者。外德普闻则有闻而化者。故其所度至于无数百千。皆大菩萨之德。地前所无矣。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八万人俱。

  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居首。盖文殊具大智妙德为法身体。为诸佛师为世间眼。开佛知见莫先于此。余各表此经之一德也。观音助智行悲。大势具大德用。精进念不退转。不息亿劫勤修。宝掌掌握法宝。药王应机发药。勇施一切能舍。宝月觉体明净。月光能除痴闇。满月兼上二德。大力负荷大法。无量力对境不动。越三界不现身意。?陀罗善护正见。弥勒以慈续佛。宝积能聚能利。导师导邪入正。此八万之上首一经之表法也。盖由大智开佛知见。而助智以悲历备众德。乃至导邪入正。则一乘之体具万行之用全矣。不列普贤者。自观音已下皆普贤之行。但初且以智立体开佛知见。终至以行成德。乃见普贤各专表也。

  △三人天众二。一天龙八部六。

  初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即帝释也。明月月天子。普香星天子。宝光日天子也。欲界六天曰四天王天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帝释即忉利天主。化乐天主号自在。他化天主号大自在。不言夜摩兜率者。举上下以该中也。色界四禅十八天。初禅三梵天。其王为娑婆界主号尸弃大梵。二禅三光天王号光明大梵。不举余天者。言等以该之。

  △二诸龙众。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此云喜。?云贤。以时雨喜物有贤德故。二龙乃目连所降者。娑伽罗云海。和修吉云多头。德叉迦云现毒。阿耨达池名。摩那斯云大身。优钵罗云青莲池。若干即不定数。谓不胜数也。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此云疑神。似人而有角可疑。亦云歌神。随佛说法皆能歌之。故皆名法也。法紧歌四谛。妙紧歌十二缘。大紧歌六度。持紧歌一乘。

  △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能寻香奏乐也。乐谓歌舞等伎。乐音谓鼓节弦管。美即伎中胜者。美音音中胜者。

  △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修罗此云非天。多瞋无天行故。婆稚云有缚。好斗战故。佉罗云广肩。涌海水者。毗摩质多云海水波音。击海波者。罗睺云障蔽。能障日月。

  △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常啖龙。大威慑龙。大身胜群。大满龙常满意。如意颔有此珠。八部皆神众能变形预会。不列夜叉摩睺罗。略之也。

  △二人王等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至)退坐一面。

  摩竭陀国频婆罗王夫人。号韦提希。其子号阿阇世。不举人民者。王出而民从可知。各礼佛足退坐一面。言虽多不逼肃然有序。

  △三大觉圆发六。谓之六瑞。

  一说法瑞。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实相生无量法。众集先说无量义经。经毕复入无量义定者。所以发妙法端绪也。示于一事一理一动一寂之间。莫不具无量义。然后可入妙法。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摩诃云大。曼陀罗云适意。曼殊沙云柔软。皆天妙华也。华表正因。以因必趣果故。散佛上而又及大众者。示此会当得正因也。

  △四动地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六震者。动起涌震吼击六种也。东涌西没动遍等遍之说皆不离此。所以六震者。表依六识翻破无明。楞严说。山河大地皆无明感结本唯一真。故云普佛世界。

  △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喜睹前瑞翘伫嘉应。

  △六放光瑞三。

  一光相周亘。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靡不周遍。

  一光周亘全彰妙体也。白毫即本觉妙明。东方为不动智境。万八千界依根尘识十八界言也。众生迷此本明本智成十八界。自为限碍难造妙体故。将说法华先现此瑞。使行人直下自发本明照了本智。则根尘识界通为智境。无复限碍廓达圆融。故言万八千界。

  △二圆现法界事相。

  下至阿鼻地狱(至)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阿鼻此云无间。即地狱最下。阿迦腻吒云质碍究竟。即色界极顶。不言无色者。无色非可见故。上极诸天下穷地狱。于此世界尽见彼土。所谓圆现。

  △三圆现生佛始终。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始自比丘四众修行得道。次见菩萨诸佛行相。终至涅槃起塔。是现众生诸佛之始终也。一光东照周亘圆现。如此详悉者。直依智境示诸法实相也。世间万法自识境观之。悉皆幻惑莫得其实。自智境观之。如是性相因缘。如是果报本末。咸一妙明无非实相。若诸众生本明洞发本智现前。则廓照圆现与佛不殊。妙体实相昭昭心目矣。故文殊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自后经文全显斯旨。故先发绪如此。

  △四大士助发二。初弥勒示问二。

  初示疑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弥勒为补处之主。欲作当来之利。故于此示疑以问。文殊为世间之眼。欲发群盲之智。故于后援古以证。是谓助发。

  △二以偈重宣二。初申疑问二。

  初总问六瑞所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至)得未曾有。

  此问放光雨华动地众喜四瑞也。不问说法入定二瑞者。为所常见故。

  △二详问光中所见二。

  一问圆现法界事相。

  眉间放光(至)于此悉见。

  颂上极诸天下穷地狱等相也。

  又睹诸佛(至)为说净道。

  颂见闻诸佛所说经法也。圣主师子言说法无畏。演说经典微妙第一至令人乐闻。即以一乘教诸菩萨也。讲说正法种种因缘至为说净道。即以三乘开悟众生也。若人遭苦至尽诸苦际。即小乘四谛法。四句如次配见苦断集修道证灭也。若人有福至为说缘觉。即中乘十二缘法也。声闻三生种福为厌苦。支佛百劫种福为求道。故有福供佛志求胜法可授中乘。若有佛子至为说净道。即大乘六度法也。六度以种种行为用。以无上慧为体。行得慧济即无染着。故名净道。于二乘言人。于大乘言佛子者。止宿草庵自同使人。成就大志乃命为子。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结前开后也。

  △二问圆现生佛始终。

  我见彼土(至)而击法鼓。

  此颂修行之始。后颂涅槃之终。此即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而大要不出六度。从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檀度也。我见诸王至而被法服戒度也。比丘处闲诵经忍度也。菩萨勇猛为道进度也。离欲修禅至赞诸法王禅度也。智深志固至而击法鼓智度也。戒有三聚。谓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诸王问道摄善法也。舍臣妾摄众生也。被法服摄律仪也。忍有三种。谓生忍苦忍第一义忍。比丘处闲诵经。即闲林静谷恶人恶兽为生忍。砺比丘节为苦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也。离欲有三。谓五尘欲二乘欲法爱欲皆离也。得五神通者非凡夫五通。以初学对佛分有漏无漏耳。

  又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此广颂菩萨行道因缘相貌也。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菩萨自重也。处林放光济地狱苦。菩萨大悲也。痴眷属谓唯恣情欲不能迁善者。自未尝睡眠至欢喜无厌。乃六度。众行不复次第。但随所见。或有说寂灭法等者。或以教说求道也。观诸法性等者。或以觉观求道也。心无所著等者。离教观忘心迹以求道也。虽种种因缘相貌不同。无非实相妙行。故于光中详现。

  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此颂涅槃之终也。直曰纵横曰广。四十里为一由旬。天树王者。忉利天员生树。宝华开时天界自然严饰妙好。乃佛灭后供养舍利果报也。故诸佛子为供舍利严好如之。

  △二请答疑。

  佛放一光(至)为说何等。

  仁指文殊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二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之余

  △二文殊决疑四。

  一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至)故现斯瑞。

  雨以一味沾洽。螺以一音亘彻。鼓以号令群众。义以开发随宜。

  △二引证二。

  初引灯明本始。

  诸善男子(至)天人师佛世尊。

  阿僧云无数。劫云时分。欲原光瑞本始。而推之于无数不思之劫者。此光此法固始于无始。超乎数量也。佛号日月灯者。日昱昼月昱夜。灯则照于日月所不照。而通乎昼夜之道相续无穷。彼佛妙智真明兼三者之德。故以为号。十号初言本终言迹。中言德本谓真性一切如也。故曰如来。迹谓道化。人天尊仰。故曰世尊。德即万德种智事也。为良福田故应供养。圆具四智。故能正遍知。万行真明曰明行足。善入尘劳穷尽万法曰善逝世间解。证无等等曰无上士。化物不暴挺然不屈曰调御丈夫。三界摸范曰天人师。自他觉满曰佛。总而言之。从如实道来具万德应物。为世所尊之号也。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至)成一切种智。

  此叙灯明亦于一乘随宜说三也。初中后者。指三乘之法。皆应机契道无不善也。藉权显实故其义深远。方便随机故其语巧妙。本于一乘故纯一无杂。明菩萨行。故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以一乘应三乘而说。故云说应四谛等。于二乘言求。于菩萨不言求者。佛为大事出兴。本说教菩萨法。故不待求于余乘非所愿说。特因乐小者求而后说也。于声闻言涅槃。于辟支菩萨言种智者。声闻厌生死苦取灭谛小果。故进之于究竟涅槃。辟支利智菩萨大根。故成之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唯佛能具。

  次复有佛(至)植诸善本。

  此又引然灯本始。以明妙法传续之由也。自初灯明至最后灯明。有二万佛。然灯即最后灯明之王子也。名字姓皆同者。明道同也。有八王子者。圣人示迹表法也。依灯明有八意。表从妙明真心出妙观察意。其用有八也。妙心本空而能有用故名有意。此妙有也。出乎妙心用无不善故名善意。此妙善也。量不可测名无量意。此妙量也。对境利用名宝意。此妙宝也。触类而长名增意。此妙增也。善能觉了名除疑意。此妙觉也。应物如响名响意。此妙响也。建立万法名法意。此妙法也。领四天下者。未出家时未免物累也。闻父得道舍位出家者。离情去累乃趣正觉之表也。智胜王子有珍玩之具。闻父得道。舍之而往。其意同此。心王出三界家。则八识之子随出而为诸法师。亦若是矣。

  △二引瑞事同今四。

  一六瑞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至)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二示疑同。

  弥勒当知(至)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昔众见瑞欲知其缘亦如今众。

  △三说证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至)佛所护念。

  妙光即文殊前身。昔因妙光而说者。为其为世间眼能证此法故。今亦因其助发。

  △四广引五。

  一三昧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而生懈倦。

  昔众六十小劫谓如食顷。今众五十小劫谓如半日。皆由得法华三昧于道不倦如此。盖法华三昧真知见力不为顷久推移。不为时劫加损故也。

  △二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至)当入无余涅槃。

  经已唱灭欲付大事故。今佛经已亦云不久涅槃。欲以妙法付嘱有在也。涅槃此云灭度。谓灭尽诸苦度生死海。真常道果之号。非丧亡之号也。真常者生灵性命之大本也。本真无妄凝常不变。由一念之迷妄。沈幻苦而失其所谓真。沦变生死而失其所谓常。圣人复还元觉。不沈诸妄不受诸变。故曰真常。与儒所谓复则不妄。老所谓复命曰常同意。所谓有余无余者。小乘厌生死苦。欲速出三界滞于偏真。证性未圆故名有余。大乘离生死见无退无出。凝然常寂。证性已圆故名无余。今云入涅槃者。示脱幻妄尘扰而反乎本真凝寂也。

  △三授记同。

  时有菩萨(至)入无余涅槃。

  亦如今说经后记诸弟子也。多陀阿伽度云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藐三佛云正遍正觉。略称十号之三也。

  △四助化传续同。

  佛灭度后(至)名曰然灯。

  妙光昔助灯明为然灯之师。今助释迦续灯明之道。八子生于灯明师于妙光。至其成佛又号然灯。而然灯又为释迦之师。盖是道出于本觉明心。而常资妙光智体。传续不穷。如一灯明然百千灯。其明不穷其光不二。此妙法大本也。故援引证此。

  △五显益同。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弥勒初心贪着小乘利养。故于众经唯求名言。无所通达忘失正见。蒙灯明教故。得值多佛趋补处果。如须菩提等贪着小果一日之价。于此大乘无有志求。蒙释迦教故。得近法王获大宝位。

  △三结证所忖。

  弥勒当知(至)佛所护念。

  今昔之事宛然相契。则将说法华断可忖矣。夫引瑞事同今所忖惟。此且又广引三昧唱灭等者。意在冥叙一经本末。故广引之事皆契后文。

  △四以偈重颂三。初颂引证二。

  初颂灯明本始。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至)亦随修梵行。

  此通颂初后灯明法化及八子之迹。

  △二颂瑞事同今五。

  一颂六瑞同。

  时佛说大乘(至)现诸希有事。

  △二颂光相同二。

  一颂圆现法界事相。

  此光照东方(至)悉见彼大众。

  自然成佛道者。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二颂圆现生佛始终。

  或有诸比丘(至)说法求佛道。

  不颂涅槃相略之也。

  △三颂疑问同。

  尔时四部众(至)是事何因缘。

  △四颂说证同。

  天人所奉尊(至)令妙光欢喜。

  △五颂广引同五。

  一颂三昧同。

  说是法华经(至)悉皆能受持。

  △二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至)佛灭一何速。

  诸子悲恼非为生灭。起爱见之悲为众生悲也。诸法实相义即法华要旨。下至亿劫时一遇。皆灯明临灭宣付勉勖之辞。此经凡长行略则偈详。长行详则偈略。圣言说约文体皆然。今此疑问等文。即前详偈略。唱灭之文。即前略偈详也。

  △三颂授记同。

  圣主法之王(至)以求无上道。

  由众悲恼故慰安之。而授德藏记使依归也。无漏实相即妙法真体也。大觉灭度譬薪火者。以薪虽穷而火传不知其尽。所谓示灭也。自分布舍利起塔至精进求道。言弟子追慕景仰之事。

  △四颂助化传续同。

  是妙光法师(至)度脱无量众。

  妙光广宣即助化事。八子已下明传续之由。

  △五颂显益同。

  时妙光法师(至)其数无有量。

  心常懈怠等者。如懈退宝所贪着小乘也。多游族姓即尚名相也。弃舍所习不务本也。余如前解。

  △二颂结证所忖。

  彼佛灭度后(至)欲说法华经。

  △三颂总牒决疑。

  今相如本瑞(至)令尽无有余。

  疑悔者。以小疑大也。上序分竟。

  △二正宗分二。初分科叙义。

  二正宗分十九品分二。一三周开示十品分三。初说三周法授三根记。即方便至学记品是也。二授广记圆该前记。即法师品三会。诸佛圆证前法即宝塔品也。所谓三周者。法说一周被上根。即方便品也。为上根猛利则直说法体故曰法说。喻说一周被中根。即譬喻品也。为中根稍钝以譬喻始解。因缘说一周被下根。即化城品也。为下根甚纯故假宿世因缘款启。然根虽列三。教实通被也。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二依科解文二。初三周开示三。初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三。初法说一周被上根二。初科分叙义。

  前之一光东照妙体已全然默而识之不言而信。非垢重众生所及。须假语言方便开示。故名方便品。盖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唯在方便开示使自悟入。故下正说之文。但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出现。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自此之外无复正说。特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已。至于三周九喻百界千如。皆异方便也。然则所谓妙法所谓一大事者。终何说示。所谓佛知见所谓第一义者。若为开显。而法华最后之唱又岂徒然哉。由是观之。信有非思量分别所解者。存乎其间。而云不可言宣。固不诬矣。则凡涉语言文字。皆为方便。故于正宗首标方便之名。深有旨也。

  △二科释正文三。初出定称叹二。

  初出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从无量义三昧起也。

  △二称叹三。

  初叹诸佛二智。

  告舍利弗(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双叹二智一乘之深也。诸佛智慧指权实二智也。权智说法实智证法。其智慧门指一乘妙法也。经初发绪独因文殊。而出定辄告鹙子者。此经以智立体会权归实。文殊为实智之首。鹙子为权智第一。所以告之。意在引权入实也。

  所以者何(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释上智深法深之由也。亲无数佛则所学之深。行无量道则所造之深。勇猛精进则建志之深。名称普闻则积德之深。成就深法则所证之深。随宜所说则方便之深。所以难解难入也。如此深叹者。将以引权入实会三归一。欲发起二乘愿慕也。

  △二叹自行二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皆已具足。

  释尊出兴种种演说方便导生。皆由权实二智耳。方便波罗蜜权智也。知见波罗蜜实智也。非权不能导生。非实不能离着。故须两具也。诸著者。粗即六尘业。细即二乘法。

  △三叹二智德用五。

  一叹实智证法。

  舍利弗(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来真知见力。广无不容深无不极。故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十力四无畏深禅大定。诸解脱法诸三昧门。一一深造实际。凡一切未曾有法无不由此成就。盖是智也。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融一切相如海纳流。故称广大深远。

  △二叹权智说法。

  舍利弗(至)言词柔软悦可众心。

  如来真方便力。能分别万法巧说三乘。曲狥机宜故言词柔软。称适物性故悦可众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结二智德用也。

  △三重显深妙。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止之不说益显深妙也。第一难解之法。即实相妙法。非言所及故不须复说。非意所到故希有难解。非二乘所造故唯佛能究。

  △四陈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上所谓实相者。即世间诸法性相体力本末究竟等是也。可见为相。相本为性。形具为体。利用为力。乍起为作。资始为因。助因为缘。缘熟为果。应果为报。始终为本末。穷尽为究竟。一切诸法不离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随事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始终。如是而穷尽。无非实相也。即此而推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黑。竹如是翠华如是黄。凡即诸世谛之事无非实相也。唯其即世谛而无非实相。故证之者当不亏其天真。不离其当体。而默得于色心之外。是谓第一希有难解之法也。旧约四圣六凡十法界而说。以一界各具十如合为十界。百如摄为百界千如。融之以至于无尽。此乃即实相。而明法性也。又作三观回互而释。空则是相如。假则如是相。中则相如是。此乃即实相而明观智也。然此正明诸法实相。乃一乘极谈。不应作如如理性释之。况十如三观方是大乘圆融之法。于一乘实相同途异辙。达者审之。

  △五以偈重颂六。

  初颂叹智德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我已悉知见。

  世雄不可量至无能测量者。叹诸佛二智之深也。本从无数佛至难见难可了。颂诸佛智深之由也。于亿劫行道至我已悉知见。括显自行也。佛号世尊又号世雄者。世尊为十号之总。余皆随德之称。故或曰雄猛曰慧日曰两足等。今言世雄者。乃释迦称诸佛智德雄猛绝世也。余如长行。

  △二颂叹法实相。

  如是大果报(至)其力所不堪。

  颂十如及止身子不说之意也。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如是实相触事而真。拟之即差言之即乖也。言诸余生类无能解者。以即诸世谛性相。而默得于色心之外。为难也。言除诸菩萨信坚固者。许以信得入也。言诸弟子众力所不堪者。明非二乘法也。漏尽后身即二乘之果。所谓住最后身有余涅槃者。

  △三颂广叹智。

  假使满世间(至)亦复不能知。

  此自寡智而之众智。以广叹佛智之深也。舍利弗智慧第一。而寡不如众。故虽满世间。又满十方第一之智。皆不足测佛深智也。

  辟支佛利智(至)亦复不能知。

  此又自利智而之上智。以广叹也。声闻之智不及辟支之利。而辟支既证无漏后身。则其智为极明。新发意菩萨能供佛以增长智慧。能了义以决择智慧。能说法以发明智慧。则其智之妙又过辟支之利矣。地上不退菩萨之智。又过于地前发意。如是竟不能知者。明佛智非三乘人所知。意在激发权小也。辟支此云独觉。竹林稻麻譬最多也。

  △四颂广叹法。

  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无漏妙法。即一乘实相也。二乘不能测故。唯我知是相。诸佛所同证故。十方佛亦然。

  △五颂正显今实。

  舍利弗当知(至)要当说真实。

  △六斥权使悟。

  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斥昔之权使悟今实也。初四句召二乘人。后四句斥权而告之。

  △二众疑请问六。

  一声闻疑念。

  尔时大众中(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二乘闻佛深叹二智。而不能解故疑之。从而作是言已下。皆叙佛前言。

  佛说一解脱义(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因佛叹解脱诸三昧。遂以二乘解脱等佛解脱。谓己已得。不知二乘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也。

  △二身子发问。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二智破暗故称慧日。此叹久默斯要。下乃申问。

  自说得如是(至)愿佛为解说。

  此皆颂佛前言为问。即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等文。道场所得法。言所证实智也。我意难可测。言说法权智也。诸罗汉言已得果者求涅槃。言未得果者求缘觉。即前所谓发声闻辟支佛心之比丘。皆疑佛所叹。

  于诸声闻众(至)欲闻具足道。

  究竟法即道之绝域。所行道则循斯须而已。佛口所生者。诸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道即圆顿法。

  △三佛止不说。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皆当惊疑。

  道大机小故。闻者惊疑。

  △四身子再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依小根而止。故独言天人惊疑。身子依大根而请。故广言诸根明了。

  △五世尊再止。

  佛复止舍利弗(至)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意非虑大根。预知有退席之众。及恤人天惊疑而已。身子未谕。故佛重举天人增慢之众止之。坠大坑者。破法堕恶道之类也。

  △六身子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至)则生大欢喜。

  身子为法之切固仗大根而请也。长夜安隐者。众生痴盲如处长夜。若蒙发明则得大安隐。两足福足慧足也。舍利弗于声闻众智慧第一。故称长子。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三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之余

  △三正说妙法四。

  初佛许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圣慈之心感之则应。故虽欲无言。不可得也。

  △二上慢退席。

  说此语时(至)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佛止不说俯为此辈故。诸增慢俦果然退去。然灵山胜集岂有凡材。盖亦大权示迹。警进未学耳。故宣师云。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也。于法未得而谓已得。于道未证而谓已证。已实下而自增上。以慢法慢人曰增上慢。

  △三众净诫听。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愿乐欲闻。

  枝叶譬琐末之众。贞实譬成德之众。敬对曰唯。领善听之诫也。

  △四正为开示二。

  初全提。

  佛告舍利弗(至)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直指妙法全体也。下明一大事佛知见。与所谓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解者尽此矣。直可非思量分别而解之。优昙此云灵瑞华。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譬妙法为一大事时乃说之。

  △二款启十四。

  初令笃信。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既已全提。复将款启。故饰之使以信得入。

  △二明权显实二。

  一标。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二释。

  所以者何(至)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云我以方便演说。即明权也。云是法非思量所解。显实也。所以非思量分别者。离识情也。唯佛能知。非二乘法也。

  △三示出世本怀。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一大事者。一乘妙法也。即诸佛知见当人妙心。万法实相无二无三故曰一。此非小缘故曰大事。

  舍利弗(至)出现于世。

  征释上义。明诸佛出兴本怀也。佛知见者。彻了实相真知真见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故曰诸佛因一大事故出兴。为一佛乘故说法。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而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此真知见生佛等有本来清净。唯人以妄尘所染无明所覆而自迷失。故佛与开示使得其本来清净者而自悟入不复迷失也。开者破无明之封。蔀示者指所迷之真体。悟者豁然洞视。入者深造自得。而证一切种智。是谓佛知见道也。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结释也。

  △四示无他道。

  佛告舍利弗(至)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诸佛为一大事出现故。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以此而教菩萨。以此而示众生。以此而说诸法。曾无他道也。

  △五十方道同。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亦莫不由斯道也。

  △六三世道同。

  舍利弗(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一切种智即佛果智也。

  舍利弗(至)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结指归同也。不言开者。云教化即开义。

  △七自行道同。

  舍利弗(至)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我今说法皆式诸佛也。种种欲著者。或依浊业欲五尘着爱染。或依净业欲小果着二乘。

  △八结显一乘。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九原始要终。

  舍利弗(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原圣人始以乘时济导。不得已而说三。然要其终实为一乘耳。五浊皆依性说。性本渊澄五事交扰。起诸尘滓名浊。所谓劫浊者。劫言时也。时多恶事混浊起业。烦恼浊者。开即九十八使。总即贪嗔痴等五钝。混浊障事。众生浊者。长养无明支离六道。众恶相生混浊障性。见浊者。开即六十二见。总即身边等五利。混浊障理。命浊者。业识为种交遘发生。随劫短减汩没生死。劫浊无别体。但依四者增剧立名。释迦出当劫减寿百岁时。四者正剧。故云劫浊乱时众生垢重等。

  △十斥名会实。

  舍利弗(至)非辟支佛。

  法王法中虽有二乘之名。曾无二乘之实。如来出兴但说教菩萨法而已。传此乃为弟子。得此乃堪应供。觉此乃真辟支。而不闻不知者乌足为弟子等。故曰非也。是以迦叶领悟之后。乃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阿罗汉。

  △十一拣邪劝信。

  又舍利弗(至)无有是处。

  以罗汉为后身。以小果为究竟。而不复回心求正道者。皆为增慢邪人名字罗汉而已。

  △十二示作远因。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至)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除佛灭后去圣逾远。容有不信。然亦可作得度因缘故。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十三结劝。

  舍利弗(至)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十四以偈重宣三。

  初颂退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至)不堪受是法。

  前独云罪深增慢。此又云我慢不信等者。前则通举此则别颂。以比丘出家进取圣果多增慢。优婆塞在家豪贵矜高多我慢。优婆夷女懦邪僻多不信故也。护惜瑕疵谓覆罪文过。众中糟糠谓乱淳混粹也。佛威德故去者。若穷子之怖父也。

  △二颂诫听。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舍利弗善听。

  △三颂正说二。

  一颂全提。

  诸佛所得法。

  直指妙法也。

  △二颂款启十四。

  一颂明权。

  无量方便力(至)以故说是经。

  明应小机开权也。言众生心所念等者。谓知其所念小法所行小道。所欲小果所系浊业。故以方便说九部法。修多罗云契经。伽陀云孤起颂。本事说佛本行。本生说佛前因。未曾有即希有之瑞。因缘即种种缘法。譬喻引事显法。祇夜云应颂。优婆提舍云论议。此小乘九部也。大乘加方广自说授记。为十二部。是经指九部经也。盖为乐小之人。权设方便引入佛慧。为大乘之本而已。

  △二颂显实。

  有佛子心净(至)故为说大乘。

  明应大机显实也。心净则异上欲性。利根异上钝根。行深妙道异上不行。是故为说大乘而记其成佛也。深心念佛即念自性佛。修持净戒即持无相戒。此所以为得佛之道也。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所谓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夫佛道悬旷经劫积行然后乃成。此则才闻一偈而成何耶。盖佛性之在缠若神珠之在衣。小乘向外求索。故甚大艰难。法华直指当体。故不求自得。是以彼必经劫积行。而此则不几乎一偈。可以成佛也。

  十方佛土中(至)说佛智慧故。

  结显一乘也。但以假名字等者。虽假三乘之名。实说正智之法。

  △三颂出世本怀。

  诸佛出于世(至)济度于众生。

  △四叙实通妨。

  佛自住大乘(至)为说实相印。

  圣人平等行慈至诚待物。故自安住大乘而一如所得之法。加之定慧庄严以此度生。欲人同证。若自证大道而以小乘化物则为悭法。于道有妨。是不可也。故凡归我以信则我待之以诚。不欺小机不诳未学。不贪法利不嫉彼胜。盖法中诸恶佛皆已断。故能说法无畏也。安乐行云。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此断诸法中恶之义也。我以相严身等者。谓有能信归于我。我斯为现胜身说实相法。其所说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名实相印。又以一实相印一切法。如所谓山河大地一法所印。

  舍利弗当知(至)皆令入佛道。

  昔愿众生同证实相。今获显实是满本愿。此结叙实也。

  △五叙权通妨。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以一实化虽我本愿。柰何机小怖大。若穷子之惊愕迷闷。则于物有妨。是以用权也。

  我知此众生(至)是亦非真灭。

  彼所以迷不受教者。为善本未植浊业强盛故也。坚着五欲痴爱生恼。即烦恼浊也。以欲因缘坠三恶轮六趣。即众生浊也。受胎微形增长众苦。命浊也。入邪见林着妄谄曲。见浊也。若有者常见。若无者断见。众生因此二见于五蕴计我。故具足六十二见。由是执妄益坚去道益远。是以于万亿劫。不闻佛名不闻正法。即劫浊也。五者交扰汩昏其性。难以正道度之。是故不得已。而说尽苦道示权果法。即小乘灭谛非真灭也。下示真灭。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修道证灭。是亦非真了法。本来常自寂灭不假修证乃为真灭。能行此道与觉相应。故得作佛也。

  △六会权归实。

  我有方便力(至)唯一无二乘。

  虽说三乘皆归一实。

  △七颂三世道同三。一颂过去道同二。

  初诸佛等同。

  过去无数劫(至)令入于佛道。

  言皆依权演实也。

  又诸大圣主(至)助显第一义。

  此又广演诸佛随机方便异。之言多也。谓以多方便助显妙法第一义谛。即下文所陈。上至菩萨下至人天小善微因。皆成佛道是也。下文旁出四科。

  △二菩萨等同三。

  初颂菩萨行。

  若有众生类(至)皆已成佛道。

  施戒忍进禅智。六度也。前四为福后二为慧。故曰种种修福慧。自下诸行纤悉备举。即多方助显也。使即其所显明第一义。则一行一相无非妙法。举手低头无非妙行。所以皆成佛道。纵虽未成其道已具矣。

  △二颂声闻行。

  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以善软为声闻行者。大品叹罗汉心调柔软。净名云。住调伏心是贤圣行。

  △三颂人天行四。

  一造塔善行。

  诸佛灭度已(至)皆已成佛道。

  万亿种者。或七宝香木。或瓦石沙土。贵贱华质之不同等。妙刹也。精诚戏笑之所寓等。妙心也。所以皆成佛道。

  △二造像善行。

  若人为佛故(至)度脱无量众。

  诸形像者。或木雕漆布。或泥塑宝钻。或金银乃至锡铁而铸。或众彩乃至指爪而画。若形若影之精朴等。妙相也。自作使人之专略等。妙心也。至若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如是种种无非实相。皆第一义。所以皆成佛道。然此非二乘所及。故曰但化诸菩萨也。

  △三供佛善行。

  若人于塔庙(至)如薪尽火灭。

  或香华幡盖出于敬心。或众鼓伎乐出于喜心。或一色一香出于乱心。乃至歌呗之小音低头之小善。而皆成佛道者。第一义谛离敬怠绝喜恶。静乱小大皆通为一故也。若以敬喜为是。以怠乱为非。则终身处乎是非之境喜恶之场。虽历尘劫碎身粉命。未有得道之期。况一举手低头之顷耶。度众入灭乃详言成佛转化之事也。贝螺也。大者缭曲似角。故名角贝。

  △四散乱善行。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诸行首举六度。福慧为最难。末举乱心称佛为最易。而皆成佛道者。信乎道无难易。颠沛造次无非妙法。无非第一义也。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结过去道同也。

  △二颂未来道同。

  未来诸世尊(至)亦同得此道。

  此同释迦本立誓愿。次明随机助显。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此同过佛以异方便助显等意。而简其文也。

  诸佛两足尊(至)导师方便说。

  重明佛说一乘之意也。法常无性则言词相寂不容有说。但为发起佛种故说一乘。此同后文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说也。是法住法位者。森罗万像皆即实相也。世间相常住者。山河大地当体真常也。三乘遣相明真故。法不住位。释动求静故。见有迁流。一乘触事而真。不生情解故。法法住位世相常住。道场所证如此而已。故为众生方便演说也。

  △三颂现在道同。

  天人所供养(至)其实为佛乘。

  次明随机助显。

  知众生诸行(至)随应方便说。

  亦同前助显简文。

  △八颂自行道同。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次明随机助显。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此亦助显简文也。所以逐节举助显事者。明三世诸佛以至释迦。说法仪式并同。

  △九颂原始开权。

  舍利弗当知(至)而起大悲心。

  颂佛出五浊等文。穷无福慧。众生浊也。生死不断。命浊也。着欲盲冥。即烦恼浊。不求佛法。即劫浊。深入邪见。即见浊也。以苦舍苦。言不知出要。圣人所以为此起悲开权也。五眼中肉眼碍而不通。天眼通而滞相。慧眼直以破相。法眼直以观俗。佛眼无不洞彻。而善观众生缘业。故云以佛眼观也。??牛南夷之兽。蔽于爱尾因以害生。众生蔽五欲之爱害犹是也。大势佛者。众生穷无福慧堕险遭苦。唯佛有大势能救险道。法有大力能断诸苦。

  我始坐道场(至)云何而可度。

  始坐道场者。华严之后隐舍那身现大权相。示成正觉之始也。观树经行思以道荫物也。三七思惟思开三阐化也。众生耽湎五欲迷失正道。名乐痴所盲。

  尔时诸梵王(至)请我转法轮。

  方思阐化而诸梵适请。乃世道交兴机缘默感也。

  我即自思惟(至)疾入于涅槃。

  为机沉思进退未决。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欲效三世佛说法之仪式也。

  作是思惟时(至)但为教菩萨。

  此皆十方佛语叹释迦之善思合诸佛之方便。

  舍利弗当知(至)我亦随顺行。

  释迦昔闻十方佛语慰喻。乃称名归依而随顺其语。以狥物机也。南无者归依之辞。

  思惟是事已(至)法僧差别名。

  思得其宜。即趣鹿野苑。依实开权也。波罗奈即鹿野苑之境号。最初说四谛处也。五比丘即憍陈如等。于迦叶佛学道未证。誓于释迦法中最先开悟。故先度之。因是而三宝之名出焉。始坐道场故有佛名。转法轮说涅槃故有法名。度憍陈为罗汉故有僧名。皆自一道而有差别也。若知佛即是法法即是众入不二法门。则何差别之有。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结始权意也。赞示涅槃法而说生死苦永尽。所谓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盖曲狥机权耳。

  △十颂要终显实。

  舍利弗当知(至)今正是其时。

  终见机熟乃思显实。

  舍利弗当知(至)但说无上道。

  钝根小智指退席众也。今喜退矣。故不假方便。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既遇如来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结终实意也。

  △十一广赞一乘。

  诸佛兴出世(至)过于优昙华。

  赞一乘难值难闻也。如大通之前百八十劫空过无佛。佛难值也。释迦出五浊四十年待时。法难说也。由是二者。故旷劫难闻。又有退席故听受亦难。四难相际所以希有如优昙华。而闻法能赞者。又过前四。盖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故也。能赞是法则为供佛者。三世诸佛皆从此出故。

  △十二慰喻劝信。

  汝等勿有疑(至)无声闻弟子。

  创说一乘。恐其惊怪。故慰使勿疑。而知法王法中本无二乘也。

  △十三流通法说。

  汝等舍利弗(至)广赞一乘道。

  言当知秘要。使护持而流通也。言五浊恶世及当来恶人。使择机而流通也。言有惭愧清净等。使应机而流通也。

  △十四总结法说。

  舍利弗当知(至)自知当作佛。

  知昔之权为随宜。信今之实而无惑。则诸佛实智汝已得之。宜自忻庆知当作佛也。身子领悟偈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盖领悟此语。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三

  卍续藏 第 30 册 No. 0602 法华经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