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三之二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三因缘说一周。被下根二。

  初略叙科义。

  化城本无而权设。以济阻修愿息之人。而进之令至宝所。喻小果非实而权设。以济乐小求证之人。而引之令入佛慧也。谓之因缘说者。由前喻说乃至药草。皆以法一而机异。恐下根以为终不可及。遂生懈退。于是明曩因曾化示。今缘已熟胜果在近。使无退堕而遂舍化城趍宝所也。

  △二依科释文二。初正说因缘六。

  一标本始。

  佛告诸比丘(至)劫名大相。

  大通智胜者。一乘实智之果佛也。其智之体。囊括十虚为大。彻照尘劫为通。物无与等为胜。以迹言之则释迦因地之宗师。以理推之则众生本源之觉体也。众生觉体本来若此但为自迷色心之内故小而不大。封滞无明之壳故碍而不通。潜伏妄识之陋故劣而不胜。夫能了色心之迷滞。破无明之封壳。则胜智现前与佛无别矣。言过无量不思议劫者。明此智体其来无始。非情尘数量所及也。

  诸比丘(至)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

  将明极多之地。设此为种。以出生余地。

  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至)不也世尊

  此举极多之地。

  诸比丘(至)尽抹为尘一尘一劫。

  此数极多之劫。

  彼佛灭度已来(至)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胜智无古无今。未始灭度。而彼佛灭度如是久远者。对下根述情言之耳。若吾辈者失灭胜智。迷沦已来不知过若干劫耶。诚不可以尘墨数也。法说明所化之因。但举成佛已来而不言劫数。喻说则举二万亿佛所教化之事。至此则举尘劫因缘。其对上中下根明矣。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以众生知见则迷沦妄计。故智胜之佛隔尘墨劫。以如来知见则古今一时。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此又释迦之大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至)通达无量劫

  颂大通本始。及示释迦宿智之明达也。知彼佛灭度者。所谓犹若今日也。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者。亦知彼众灭度之事如今见也。佛智净微妙通达无量劫者。颂释迦之大通也。来诸比丘使知者。将说宿世因缘。使信如来明见无错谬也。

  △二叙昔因十二。

  初大通成道。

  佛告诸比丘(至)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法身慧命其来无始。则五百万亿垓劫。犹为应缘之寿不足多也。所谓佛法者。一乘实智佛知见也。上根顿悟即成佛道。下根障重必假渐修。今大通经十小劫犹不现前。乃应下根示现而已。盖下根因十使烦恼惑障。失灭胜智。甚大久远。势须积行次第断治。故言自一小劫至十小劫。断尽惑障智乃现前。所以大通应机若此。故王子赞曰。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此应机示现明矣。

  尔时忉利诸天(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叙大通将坐道场。诸天设座请佛也。或谓本坐道场佛法不现。移坐于此即得菩提。表遣迹忘缘然后契道。然下云适坐此座满十小劫。殆非移坐即得。

  适坐此座时(至)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适坐初坐也。初坐而雨华作乐。乃至灭度亦复如是。言诸天钦向之至也。

  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表十使惑尽胜智圆现成最正觉。

  △二王子随佛。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

  诸佛应迹本为表法。灯明未出家有八子。大通未出家有十六子。皆表在缠八识。前对上根正而不邪。故唯八而已。此对下根邪正兼混。故有十六。一名智积者。由智有所积故为在缠之识。若运而无积斯为大通胜智矣。灯明之子一名有意。亦有积之义。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至)绕佛毕已。

  灯明之子止言领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为累而已。智胜之子言各有种种玩好者。表下根有种种欲深心所著之积。舍珍诣佛者。以其有积则未能大通。能舍欲着乃证通智也。王子所养之母不一。故言诸母涕泣而随。以爱难遽舍也。轮王即大通之父。于智积为祖。

  △三王子赞佛三。

  初赞满愿成道。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至)善哉吉无上。

  久乃成佛。待度生之愿满也。善吉无上。赞吉祥之道尊也。

  △二赞定慧功圆。

  世尊甚希有(至)安住无漏法。

  安憺不乱定圆也。究竟无漏慧圆也。

  △三庆己值遇。

  今者见世尊(至)永不闻佛名。

  得善利者。将除苦盲。识苦尽道知求解脱也。盲言内无慧目。瞑言外无慧日也。苦尽道即所谓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乃初心之利。

  今佛得最上(至)归命无上尊。

  结庆也。

  △四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至)重说偈言。

  法轮取运济无滞也。

  世雄无等伦(至)当转无上轮。

  初四句颂德请法。从度脱于我等至众生亦复然。即希慕法利也。从世尊知众生至当转无上轮。愿应机而说也。所念所行言向道之机。智力福力言受道之质。宿命行业言得道之因。各有小大浅深。佛悉知见。故当应机也。

  △五瑞动诸天。

  佛告诸比丘(至)此中云何忽生众生。

  众生以无明固结。感地大碍而不通。障蔽妙明。故诸佛得道皆动地放光。示翻破无明显发智光也。其国中间幽瞑之处。即所谓铁围两山黑暗之间也。其中众生昔处幽瞑各不相见。因明乃见故疑忽生也。夫人以五蕴众相和合有生。而封蔀无明。诚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烛。及乎胜智开明。乃知众生之相。从芒芴间忽然幻有。亦若是矣。

  又其国界诸天宫殿(至)胜诸天光。

  诸天虽有常光。不及佛光

  △六诸天请法五。一东方五百梵王四。

  初佛光感动。

  佛光大明感动十方。各寻光诣佛献供请法。复有四科。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遍照于十方。

  诸天有大威德者。将生则祥光先见。名大德天。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至)请佛转法轮。

  诸天有随身宫殿。故云与宫殿俱。

  △三礼佛献供。

  即时诸梵天王(至)所献宫殿愿垂纳处。

  以华散佛所以尊师。并以供树所以重道。华如须弥山。树高十由旬。皆佛报身之量感变也。譬龙王降雨洪注十方。岂彼水之能多。所变在龙而已。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至)唯愿哀纳受。

  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赞所蕴也。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盖。赞所利也。我等所从来等。陈远慕也。我等先世福等。伸投献也。

  △四请佛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唯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涅槃道。即脱生死轮回之妙道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嘿然许之。

  佛知时未至。受请嘿然坐。

  △二东南方五百梵王四。

  一佛光感动。

  又诸比丘(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至)度脱苦众生。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请佛转法轮。

  △三礼佛献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至)今得值世尊。

  迦陵频伽云好音鸟。其声清和感悦。譬佛法音。此天云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南天云百三十劫乃得一见。上天云昔无量劫空过无佛。如此不同者。信知佛身无所不在无时不现。但随缘所感故有延促生灭之见耳。为众生眼者。开恶道昏迷也。为众生父者。作世间归趣也。

  △四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至)忍善者增益。

  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者。失真沈妄故苦。脱黏解缚故喜。得道若生天者。上或深造得道。下或获福生天。忍善者勉力为善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嘿然许之。

  △三南方五百梵王四。

  一佛光感动。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至)请佛转法轮。

  △三礼佛献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至)惟愿垂纳受。

  △四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至)当演深远音。

  鼓螺雨皆譬大法能号令警众利泽群物。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嘿然许之。

  △四例余方梵天。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五且约上方五百四。

  初佛光感动。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至)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至)为佛出世间。

  △二寻光诣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至)请佛转法轮。

  △三礼佛献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至)皆共成佛道。

  善哉见诸佛者。此天过无量劫乃得一见。故称善自庆也。前谓三界为火宅者。以众苦逼切为名。此谓三界为狱者。以业累系滞为名。言救世勉狱赞悲愿也。言普智广度赞智力也。十方暗瞑者。无大智光明故。由无智光则三恶增长天众转减。不从佛闻法等者。佛法能缮性澄神。外资色力内资智慧。为善业因缘。能致乐事能生乐想。由其不闻故反之也。乐想者。厌苦想乐也。末后一偈为广大回向

  △四请转法轮。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至)无量劫习法。

  前言甘露门。此言甘露鼓。皆取其能除苦恼。惟门言悟入。鼓言警发。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三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三之三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之余

  △七受请开渐。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

  三转者。示相转劝修转作证转。令入见修无学三位也。示相者。示四谛之行相使知向方。即见道位也。劝修者。示四谛之功利使知修行。即修道位也。作证者。示我已证汝亦应证。即无学位也。又三转者。泛应三根。若下根须三。中根可二。上根唯一。若上上根则目击道存不容声矣。有所谓十二教法论。有所谓十二行法轮。教为能转行为所转。依示劝证三转四谛。即十二教法转也。依见修学三悟四谛。即十二行法轮也。旧谓于一转中令闻法者。发生真圣慧眼及智明觉。三转各四为十二行。亦不离见修无学也。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

  谓此等未能正证。则虽转唯滞言诠。

  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示所转之相即四谛法也。皆谓之苦者。四谛因苦而设。为灭苦之道故也。生老病死等八现前逼恼。曰苦。烦恼结业召致未来八苦。曰集。此通三世。谓过去集致现在苦。现在集致未来苦也。结业尽则生死八苦永尽。曰灭。治结业则修三十七道品。曰道。三十七品见净藏净眼文。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广四谛说十二缘也。自无明缘行至生缘老死等。示生起相。即广苦集二谛而说也。自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示修断相。即广灭道二谛而说也。四谛为下根。聊陈粗相所本在迹。十二缘为中根。细观四谛所本在心。谓性智本明妙湛精了。由妄尘瞥起俄然晦昧名无明。于无明体一念初动名行。晦昧摇动则失彼精了。粘湛发知故转智名识。十二缘中。此三为根本。余九为支末。相因以成三世之缘耳。智本无知由识故知。形为妄心谓之名。乃六贼之主也。性本无生由识故生。形为幻质谓之色即四阴之依也。则名色者识初托胎凝滑之相也。由凝滑而具六根名六入。根成出胎根与境交名触。领纳前境名受。有所受故受心生而受斯取之。由受取故惑业相结善恶有状名有。由诸有结为三界之生因名生。有生则老死苦恼随之矣。此生起之相也。将欲灭之。以何为要耶。当知彼无明者非实有体。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见立知。妄尘瞥起。故有无明。若知见无见则智性真净复还妙湛洞彻精了。名无明灭。则自行已下莫不皆灭。盖本既不存末无所附。此修断之相也。夫四谛十二缘名一而义多。有所谓小乘生灭四谛。则依分段生死名苦。烦恼及业名集。择灭名灭。生空智品名道。有所谓大乘无作四谛。则依变易生死名苦。所知障名集。无住涅槃名灭。法空智品名道。或曰八谛。即合上言之。又有无量四谛。则依一乘圆顿而说。即诸苦集明第一义。外求灭道了无所得。是谓四圣谛也。十二缘亦如之。故谛缘之法虽属二乘实通大乘。其要皆为断生死本灭无明因。使复还本明妙性而已。凡为道看教。当深明乎此。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至)具八解脱。

  此于初会闻法获盖之利根也。不受一切法者。悟谛缘空了无所著也。盖心本解脱有受故累。性本明定有着故昏。是以不受一切法故。遂于诸漏心得解脱。又得禅定三明六通。然则圣凡一体迷悟同源。人者苟能悟患累之由。达汩昏之始。果亦于法不受。则禅定解脱六通三明皆可得矣。

  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至)不可称数。

  此于次第闻法获盖中下之根也。利根一闻千悟。中下多闻少悟。故至于第三第四时。乃获盖也。从是已后非一席说。又有小根获盖其数不计。

  △八因小请大。

  此正叙请说法华也。然前所请皆愿转无上轮。而大通止说谛缘之法。又待此请者。诸佛说法皆自渐之顿。藉权显实。盖导之无渐则骇而不信。非惟教不陵节。亦欲学不躐等故也。

  尔时十六王子(至)佛自证知。

  十六王子闻法获盖。于是出家复求大乘。皆已成就谓已成就大志故请说大法。我等志愿下自陈大志望说大法也。如来知见即所谓一大事也。

  尔时转轮圣王(至)王即听许。

  △九受请说顿。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佛所护念。

  过二万劫乃久嘿斯要以待机也。则二万劫前且说方等般若之教。偈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是也。释迦现寿八十。而四十年说般若等教。大通现寿五百万亿那由他劫。则宜于二万劫说也。

  说是经已(至)皆共持讽诵通利。

  欣乐大法敬奉宣明。

  △十闻根不等。

  说是经时(至)八万四千劫。

  菩萨必信声闻或信众生不信。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已。未曾休废者。所谓炽然说无间说也。

  △十一沙弥演妙。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至)三菩提心

  为疑惑之众曲讲也。十六王子表在缠八识。十六菩萨表出缠八智。然有十六者。示以八正伏八邪也。于八万劫各度多众者。表既得大通之道。则八万法门无所不通故。非唯八正为妙智。虽八邪亦妙智也。非唯八正之能度。虽八邪亦能度也。所谓圣性无不通逆顺皆方便。唯其如此。故各能演妙至于穷劫。各能度众至于恒沙。不如是。不足为大通之道。

  △十二大通印证。

  大通智胜佛(至)而供养之。

  可其所说赞其德行。使众亲附也。

  所以者何(至)三菩提如来智慧。

  三乘得妙。则同归一乘。

  △三示今缘五。

  一征昔会今。

  佛告诸比丘(至)于今不尽。

  征昔所化会今之缘也。所化之众常与师俱者。为化缘深故。以是得值亿万多佛。其缘未尽。今复相值。

  △二历陈名迹。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二名须弥顶。

  陈十六王子成佛名迹也。天地设位道运乎其中。圣人法之以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故八方之佛各依一方而示一德。所以开物所以成务。原始要终。则天下之道无不冒矣。东方震为动。欢喜亦动也。阿閦云无动。须弥顶又无动之极也。经云。毁誉不动如须弥。此佛出应群动而其体无动。又在动国。示即动而静也。二佛并化其德相资。故虽二名可以合释。或曰。八卦乃中夏之书。引配竺教岂佛意耶。李长者用释华严。吕观文用释此章。或者非之。子复蹈袭何也。曰竺夏一天下耳。疆畿所及方位所同。而卦乃天地自然之理。独不同哉。伏羲画之以示人。吾佛象之以设法。各默得其同耳。今经虽无八卦之文。显有八方之象。借事明理乌乎不可。而必拘[壉-豕+丘]诋呰。非达士也。昔五百应真各解佛言。而问谁当佛意。佛言。皆非我意。众曰。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吾唯守此。以当或者之非。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

  东南巽为柔顺。师子音者所说无畏。师子相者所示无畏。此佛以慈柔应物。以无畏说法。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南方离为虚明。虚空住者。体到虚以应群实也。常灭者。了一切法当体虚凝。即寂灭相。不复更灭。是谓常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西南坤为资生。帝相者神出而应物。为帝梵净也。此佛以神应物。物资以生。而其德常净不累于物。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

  西方兑为毁折。阿弥陀云无量寿。世间苦恼即生死无常也。此佛于毁折之际示无量寿。则了无生死。以救度世间生死苦恼。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旃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

  西北干为刚健。多摩罗旃檀香清远潜通以比神通。须弥相亦无动义。此佛神通应物。如乾道不息。寂然不动感而通。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

  北方坎为险陷。云自在谓无心而利物。云自在王又自在之至也。此佛以无缘慈覆阴。利泽险难众生。而无心无著。如云之自在。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

  东北艮为万物成始成终之所。始终之理在物为成坏。在人为生死。乃世间之所怖畏也。此佛于生死畏中。以一真凝常之道。开觉群物。使达其无始无终。而入于不死不生。则世间怖畏坏灭矣。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至)三菩提。

  释迦牟尼。云能仁寂默。谓其德仁济群类。其道寂默无为。以示化堪忍故号能仁。此继东北方而持标者。大觉虽具成始成终之德。而其道圆应不滞方隅。无始无终。为众德之总故也。盖自无动而出应群动。能柔能刚说是无畏。虚己应物现寿运神。乃至济险灭怖。无非释迦随宜之行。故历言八方佛德。而以释迦总之。斯乃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无方无体之至德也。非成无上正道何以与此。故曰释迦牟尼于娑婆国成阿耨菩提。

  △三成就所化。

  诸比丘等为沙弥时(至)渐入佛道。

  明昔因今缘。使知功行已深而成就之也。举为沙弥所化。明昔因也。于今所化。明今缘也。应以是法渐入佛道。即成就之也。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释上既旷劫蒙教。今犹渐入者。以如来智慧难信解故。然众生莫不有如来智慧。而难解若此者。尘习自障故也。以今人观之。幸闻正法不无宿因。安知吾徒非智胜之遗尘。非未来之弟子。然缘障尚稠道果渺邈。即旷劫蒙教。今犹渐入者也。若能勤进犹可庶几。设复退堕。又安知未来之期。比前尘劫不复过于是数耶。然则所谓难解者。非佛智之难机自难耳。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至)声闻弟子是也。

  上明蒙化之因。此指所化之人。

  △四广度遗余。

  我灭度后(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上云未来声闻。谓曾蒙化者。此云复有弟子。言未蒙化者。其因缘展转终当遇佛。而依一乘得度也。余国作佛者。示灭于此而应缘于彼也。更有异名者。华严云。如来名迹应众生心各各不同。于一四天下乃至十方。各各十千是也。

  △五结会终实。

  诸比丘(至)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前明始权此会终实也。涅槃时到言化缘将毕。众又清净言根机已熟。众清净者。已于藏教断惑除结也。信坚固者。已于通教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谓已悟般若。深入禅定谓妙造玄源。如此则诸病已除医方亦遣。故废二权特明一实。得灭度者。得真常道果也。

  △四喻明权实六。

  一立譬本。

  比丘当知(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为乐小者权说小果。彼便信受如滞化城。

  △二正引喻。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譬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也。五百由旬旧说尤多。今取二乘断三界结惑。离分段生死。证有余涅槃。是过三百由旬而至化城。然尚滞变易生死。若回心向大。进至七地断尽习气。是过四百由旬近于宝所。又进八地已上断尽无明。离变易生死证无余涅槃。是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也。旷绝无人等譬生死长远。无真知见妄起怖畏。

  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譬三乘求佛。

  △三善知方宜。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至)欲过此难。

  导师指津之人。譬释尊也。通斯进之塞斯止之。通譬断惑塞譬起障。又善则通恶则塞。乃可无难。

  △四众心懈退。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至)今欲退还。

  譬二乘求道难进易退。

  △五设化权济。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至)亦可得去。

  譬因二乘断三界结惑。后息以小果而进之智地也。随意所作即任力所能。渐得入道之义。

  是时疲极之众(至)快得安隐。

  称愿息之心故也。

  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乐小忘大。

  △六废权立实。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至)为止息耳。

  化非真有故斯须即灭。唯宝所为真。权非实有故终竟而废。唯一乘为实。

  △五合显权实五。

  一合引喻。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

  △二合知方宜。

  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三合众懈退。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至)乃可得成。

  若但闻一乘而无权济。则厌大而不欲见佛。惮烦而忧其道远。故须权济也。上言恶道长远。此言佛道长远者。上以正见观众生。此以倒见观佛道故也。佛道初不远人本无修证。特由生死背驰复之之难。故见其长远。惑业积障治之之难。故见其勤苦。则长远勤苦由倒妄起。何关于道哉。苟无生死无惑业。则当体凝净何复何治。长远之见勤苦之功了无所施矣。昧者不知出此。而致咎佛道遂生懈退。大觉所以叙其倒见。而诱进之。

  △四合权济。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说二涅槃。

  中道即大小乘之中间也。二涅槃即二乘涅槃。下云二地是也。

  △五合废权立实。

  若众生住于二地(至)我化作耳。

  住于二地。谓滞二乘权果而不知进。故语之佛慧。令观察筹量而进取实果也。

  △六以偈重宣五。初颂昔因八。

  初颂大通成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至)心皆怀踊跃。

  △二颂王子随佛。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三颂王子赞佛请法。

  头面礼佛足(至)震动于一切。

  圣师子者。赞圣力无畏也。世尊难值已下。颂出世本怀而请法。

  △四颂瑞动诸天请法。

  东方诸世界(至)转无上法轮。

  △五颂受请开渐。

  无量慧世尊(至)汝等应当知。

  无明至老死。举十二因缘也。皆从生缘有明无生。即无众过患也。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颂初会闻法获益之利根也。风俗通云。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秭。十秭曰垓。垓为总大之数。即所谓那由他也。

  第二说法时(至)不能得其边。

  颂次第获益中下之根。

  △六颂因小请大。

  时十六王子(至)慧眼第一净。

  小乘慧眼未免缘影。求其第一清净无如世尊。故愿得之。

  △七颂受请说顿。

  佛知童子心(至)如恒河沙偈。

  知童子心。即前云。深心所念佛自证知也。说六波罗蜜等。即前云。过二万劫之事也。六波罗蜜即般若教。诸神通事即方等教。且分别实法为大乘之始而已。过是已后乃说法华。然有如恒沙偈者。妙法应机广略不同。故释迦则一期而说。灯明六十劫说。大通八千劫说。今经止于二十八品。常不轻于威音。则闻二十千万亿偈。喜见于日月净明德。则闻八百万亿阿閦婆偈。盖各随其缘之赊促根之广狭故。说有丰约。其实称性之法无所终穷。是以华严有三部之文。而一字法门书海墨而不尽。则恒沙之偈不为多也。

  △八颂沙弥演妙。

  彼佛说经已(至)恒河沙等众。

  △二颂今缘四。

  一颂征昔会今。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因法华缘。世世相值。

  △二颂陈名迹。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三颂成就所化。

  尔时闻法者(至)引汝趣佛慧。

  明远缘深功。而成就之也。

  △四颂结会终实。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怡-台+(目/大)]。

  △三颂喻权实五。

  一颂譬本。

  譬如险恶道(至)经五百由旬。

  毒兽譬生死。烦恼水草譬菩提资根。

  △二颂善知方宜。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三颂众心懈退。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四颂设化权济。

  导师作是念(至)各可随所乐。

  前止云化作一城。即通譬道果。此又云郭及舍宅男女等者。详譬果中德用也。国邑有城。重城为郭。城以郭为防。果以德为辅。舍宅譬依止之德。以毕竟空寂为庄严。园林譬庇赖之德。以无漏法树为周匝。浴池譬洁净之德。以八解定水为渠流。楼阁譬超达之德。以空无相无作为重门。男女充满。即所谓善心诚实男慈悲心为女也。然此譬二乘果德。而有似大乘之德者。乃以似量权进之耳。故总依化城为言。及乎即灭化城则此等皆灭。譬二乘之德曾无实证。终归坏灭也。世之学者以比智知道。以似量见性。缘无实证亦若是矣。

  △五颂废权立实。

  诸人既入城(至)当共至宝所。

  △四颂合显权实四。

  一颂合譬本。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二颂合知方。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三颂合权济。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此云已办乃权进之。及其住于二地。即实说未办。

  △四颂合废权立实。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如科。

  诸佛方便力(至)乃是真实灭。

  此令观察筹量所得非真。勉之令趣实果也。

  △五颂总结。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总结化城一品意义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三之三

  卍续藏 第 30 册 No. 0602 法华经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