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说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佛教解释)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
概述
慈(梵maiteya),音译为“弥勒”,著名的弥勒菩萨即以之为名。慈由“友”〔mitra〕演变而来,意为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生,深心愿给予众生快乐、幸福。
悲〔梵,巴利karuna〕,原意为痛苦,引申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属于心理学所谓“移情”),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拔除痛苦。佛典解释说:“慈名予乐,悲名拔苦”。
喜〔梵muditd〕或作“随喜”,对众生所在善事随喜功德以促成,劝进行者。
舍〔梵upekga,巴利upekkha〕,意为舍弃、施舍,主要指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身命。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
其它解释
《大般涅盘经典》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问答:
何谓为慈?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何谓为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维摩诘)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喜?”
(维摩诘)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舍?”
(维摩诘)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 上一篇:【佛经】-佛经经典的详细解释
- 下一篇:真如(佛教名词)
- 四无量心是什么?慈悲喜舍 - 网络
- 用“舍”来对治人性的自私与贪欲 - 网络
- 你可以,爱 - 一行禅师
- 慈悲喜舍为什么能化解负面情绪? - 净因法师
- 慈悲喜舍的要领 - 白云禅师
- 慈悲喜舍 - 未知
- 佛教的和谐精神—慈悲喜舍 - 净慧法师
- 学佛要学会慈悲喜舍 - 未知
- 慈悲喜舍 - 未知
- 慈悲喜舍,是一种生命态度和存在状态 - 界文法师
- 为什么做了善法还会有埋怨?没有慈悲喜舍的心 - 宏圆法师
- 佛陀的其心不偷,就是慈悲喜舍的舍! - 净界法师
- 慈悲喜舍清净爱 教师宏愿育英才 - 证严法师
- 慈悲喜舍——贵于珍宝的品格 - 觉真法师
- 慈悲喜舍 心甘情愿 -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