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指南 >

合理放生:走出盲目放生的误区

  佛教传入中土,阐发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的理论,提倡修善业、断恶业,并视杀业为最大的恶业,故极力提倡戒杀放生,形成了断荤吃素的传统。历代以来,无论是哲士鸿儒,还是慈善家,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多培己仁心,或茹素而断荤,或戒杀而放生,典籍中颇多记载。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曾为渔民讲说善恶业报的道理,劝他们止恶从善,不要再做杀生害命之事。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大规模放生,所救活的生命数以亿计。智顗大师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碑仍然存在。后来唐武宗灭佛,各宗的文献典籍纷纷散失,天台宗的典籍也散落了。到了宋代,朝鲜国王又专门派人从海外送回天台宗典籍,使天台宗得以中兴,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智顗大师当年放生功德所感,使典籍能从海外重新传回。

  唐代由于佛教的普及,慈悲不杀的观念深入人心。佛经中记载正月、五月、九月是三善月,若于此三月行善事则功德倍增,若行恶事则罪恶也加剧,所以当时官员上任都避开这三月,以免上任后为了庆祝摆筵席而杀生害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兼江宁军使期间,他以“帝王之德莫大于生”为题,上书唐德宗在天下州县临江沿城处,设置八十一处“放生池”,奉诏撰《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并立碑。

  宋代之后放生观念非常流行,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就曾为了给母亲祈福而放生。佛教高僧更是大力提倡放生。著名高僧永明延寿大师出家前曾是余杭县的一个库吏,生性慈悲,平时喜欢买物放生,看到被网捕的鱼虾就买来放生。他常常因救急买鱼虾等物命放生而动用库钱,后被发现,以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临刑前大师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大家都觉得奇怪,他说:“我因为放生救活的生命数以千万,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能不欢喜呢?”吴越王听说后大受感动,便赦免了他,大师自此出家为僧,得道证果,后世尊净土宗六祖。

  宋代高僧愿云禅师有一首《戒杀放生》诗,是佛门中流传最广的放生诗,寥寥数语,给人心灵极大震撼,道出了杀生及贪图口腹之欲吃他物命与刀兵劫之间的因果关系。诗云: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夜半屠门声。

  愿云禅师认为,世人所贪图的碗里肉食羹味,其中包含着像大海一样深的被宰杀而生的怨恨,冤冤相报,难以平息;而世上凶残苦难之刀兵劫产生的原因,只要听一听夜半屠门里杀生的声音就知道了。

  明清佛教界积极提倡放生,尤其是云栖袾宏对明清佛教界影响极大。祩宏不仅宣扬戒杀放生的思想,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于杭州城南北设上方和长寿二放生池,以利十方信众行放生之善行。袾宏在明末结社风气的影响下,凿建放生池、召集放生社团、修订放生仪轨、制定放生会约,对佛教的放生进行制度性的建构,从而使放生成为具有阶层组织、定期定量的制度,也使放生在精神上符合时代价值、在形式上组织制度化。

  近代弘一大师出家前多才多艺,在书画音乐艺术方面有极深造诣,名满天下,出家后持戒精严,夏天坐椅子时,都要先细心摇动一下椅子,以免误伤椅子腿下的小虫子。他本来打算抄写一本字典作字体样板,但写到字典中有关贪、杀类字时,心中不能忍受贪、杀等心念意识,很是难过,只好作罢。

  戒杀自然会护生,而以今天观念看来,护生则须学会人与生物、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收到环保之效。今天海内外积极倡导环保的人士,也从环保的角度认识到了戒杀、素食的好处,并加以提倡。而当代高僧圣严法师则针对现代社会人类贪瞋之心及愤戾之气炽盛的现实,提出了极具佛教思想特点的“心灵环保”理念,对于世道人心、世界和平益处实多。

  佛教的放生、护生乃至环保,最根本乃在护心,“心净则国土净”,即维护人生之心念,趋向和平安宁之大道,纠正心念偏向于贪瞋愤戾之恶性方向发展,防止心灵暴力之恣意纵横,这对于有效对治今天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中恶性暴力极度泛滥、贪瞋心识极度炽盛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星云大师:积极护生是幸福配方

  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世时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今人若能设立动物之家,让动物养老、医疗等,都是积极的护生。

  现代素食风气兴盛,素食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平时我们在日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却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等。在此之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为分明,听者自不识”。

  豢养宠物也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人心脾;如何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牢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

  现代人的娱乐场所、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欺负弱小,何乐之有?

  其实,护生最大的意义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离苦;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就是放生。放生、护生,才有生命的尊严。

  护生莫杀生——楼宇烈教授谈护生与放生

  现在许多寺庙都会组织放生,许多信众也非常热衷放生,放生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社会上对这样一种放生现象的质疑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有时候分不清是放生还是杀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五戒第一戒就是不杀生,不杀生是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是佛教里面慈悲的体现。因为众生平等,不能因为我们是人,就可以随意屠宰其他的生命,所有的生命我们都要尊重。佛教里面有个说法:“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整个世界的生命都在一个宇宙中间,所以我们要对他们慈悲,这种慈悲精神的根本就是要让众生得到超度、解脱、安乐。我经常引用《华严经》里面的一句话,慈悲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么我们拿这句话来看现在的放生,人们把那么多的生命抓起来、关起来,然后再去放它。在抓和放的过程中,经济利益产生了。有人用钱把它买来再去放,这里面体现了慈悲精神吗?没有。首先这些生物受尽苦难,被抓起来,然后再放生,到处运输,受了很多苦。另外,慈悲者不为自己求安乐,所以慈悲的精神不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多少福报,而现在的放生里面最功利的东西是觉得放生放得越多,得到的福报就越大。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进行放生,是不符合甚至违背佛教慈悲精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放生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是佛教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在很多年前我就讲,不要再提倡放生,要提倡“护生”,“护生”就是保护、爱护。弘一大师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按照弘一大师的理念,画了五大本的画,名字叫《护生画集》。我们看里面的每个图都是人对于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的爱护,我们看到草地挂着牌子“请勿践踏”,你践踏就伤害了小草。所以爱惜生命也不只是爱惜乌龟、蛇这样的生物,小草、蝼蚁这些生物我们也要爱护,所以“护生”的做法有很多,不是花钱买了然后放。你在路边看到一条狗腿被车子压断了,你去帮助它,抹点药,把它送到动物医院。这是家养的动物、宠物,还有野生的,你看到野生的动物受到伤害,去帮它,把它放回原来生存的环境中去,让它的生命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不是像现在,从这个地方抓一批放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样的环境既不适应它,也破坏了它被放生的那个地方的生态平衡。有一次在山里,我看到三大卡车,里面装的全是松鼠,把三卡车的松鼠放到一个小小的山谷里面,你说这个山谷将来会发生什么?之前有报道说,在北京后海,由于放生的人太多,有人被挤掉下水。这里面还有佛教对生命尊重爱护的意思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放生只能助长人们的贪欲,升官发财,消灾免难。前几年只是一个苗头,现在已经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严重。现在有些寺庙还在组织这个活动,社会上出现了指责甚至阻挠,我觉得是对的。不能为了个人将来能够得到福报,就买大量的东西去放生。护生的理念是你随时随地都要尊重、爱惜生命,哪怕你踏歪了一棵小草,也要去把它扶正。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批评现在放生的理念,鼓励人们去求自己的更大的福报。“广种福田”,不是给自己种福田,不是为了将来有多大的收获,而是给众生种福田,让众生都能够得到福报,这才是佛教根本的解释。人们破除的是“我执”,一切为了自己未来福报的话,“我执”就越来越严重了。其实护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好,在护生中,要护人的生命,我们很多人对别人受到伤害不理不睬,却对小动物小草似乎爱心充满,我们是要爱惜所有的生命,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爱惜人的生命。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有痛苦了,几句安慰的话,也是布施,也是护生。

  佛教的核心是破我执。佛教点出人类最大的问题,是执著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一切为了自己的福报,放不下自我,只有破除这些观念,才能够真正理解佛教的放生。

  敬畏生命 戒杀护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温金玉教授:阿尔贝特·史怀泽的名作《敬畏生命》一书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人对这个世界要有一份温情。中国传统的戒杀放生,就是一种慈悲精神的体现。

  在大乘佛教的慈悲理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布施与不杀生。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后,不杀生演绎为放生。古典诗文中多有宣扬慈悲不杀的理念,来劝诫世人惜福护生。白居易《劝打鸟者》:“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陆游《戒杀》:“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丰子恺曾说:“护生就是护心,是贵在人心,救护禽兽、鱼、虫是一手段,但倡导仁爱和平才是目的。”放生重在养成慈悲心,拓展大爱襟怀。行事者须体会其“理”,不可执著其“事”。

  放生本是中国民间传承和提倡的优良传统,但近年来,随着放生人数的增多,放生规模的扩大,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人不是随缘放生,而是执著于佛菩萨的节日去放,认为这样功德会更大,并规定时间、地点、数量,直接催生了专门从事猎捕贩运的新型放生产业链,违背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宗旨。同时不分物种,不分地域,盲目放生,常常是既破坏了生态平衡,又造成大量放生物的死亡。如此放生活动被环保人士提议不宜提倡而应杜绝。其实,放生本没有错,只是人们不如法的贪功德,不科学地乱放生,使原本的慈悲变了味。

  放生重在护生,目前需要重视的是放生的慈悲初心和操作的具体方法,须以慈悲心为宗旨,以方便救护为行动,以科学的放生方式,提升更积极的护生精神。爱心就是最大的功德,不应以简单的数量来计算;随缘就是最好的慈悲,不应以对日子与地点的执著来考量。大乘佛教讲空有不二,“不空”是为了救世,要慈悲护生;而“空”,则是为了忘我,不可总是求功德。

  放生,还是杀生?慈悲,还是可悲?做功德,还是造恶业?应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警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