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向觉的新生活
念念向觉的新生活
超定
新生活的意义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转瞬间一年又过去了。值兹新年伊始,循例向本刊的读者、编者、作者,敬致至诚的贺意,恭祝大家:新春吉祥,身心安乐,道业胜进,福慧无量!
新年如旧年,每逢新春期间,亲友见面,总是说些吉利话:恭喜发财、新年快乐之类的贺词,年年的期待都是这样。对于佛弟子而言,明知世间多忧苦,还是希望万事如意;诸行无常,每逢初一、十五的早课,唱颂宝鼎赞:「端为国家祝万岁,地久天长;端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长。」毕竟世俗美语,人人爱听,从旧年说到新年,年年说,天天说又何妨。法师为人说法,开场白时总说些令听众悦耳的客套,而后言归正传,宣示佛法「无常、苦、空无我」的深义。这些无非是二谛的妙用,菩萨道的「先以欲牵,后令入佛智」的方便吧!
时序的更替,有春夏秋冬;时间有三相,过去、现在、未来;物质文明的演进,从古代到现代,日新月异。为满足人类的五欲享受,真是后后胜于前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世人的愿望:财富积聚,地位升进,眷属美满,健康长寿。这些愿望是新是旧?未得欲得,已得患失,如经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害如中箭。」欲望是无止境的。「顾恋过去,欣求未来,耽着现在」;旧爱与新欢,恋旧与趋新,形成矛盾对立,带来无边苦恼。依佛法来看,这都是人类固有的旧希望和旧生活。
什么才是新希望、新生活?新与旧,原是相对之词,约众生界的轮回说,贪欲、瞋恚,愚痴的种种相,它是一向如此的,在未趋向涅槃的还灭之前,无始无明的作祟,法界有情,一旦陷入这一迷宫,天上人间,五趣流转,难以出离。学佛之人,觉今是而昨非,立定志向,转迷启悟,弃暗投明,不再沿以往的老路,不甘心继续沉沦。这是新生活的开始,空前未有的新希望。
古德开示:「妄念成生灭,真如不变迁。」如何转生灭的妄念而为不变迁的真如?这是菩提道上,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理论与实践。举凡诸佛如来,古今圣贤所开导,能令人离苦得乐、断惑证真、趣向解脱的方便,都是有助于我人转换跑道,实践新生活的准则。
迷悟在于一念间
众生是执迷不悟的凡夫,菩萨是由迷向悟的觉有情,佛是断尽无明、成等正觉的大圣人。学佛,以成佛为目标,以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为历程,而从人间的人类做起点,由人的地位发心、修行,乃得成佛。尽管说无边有情,一切众生类,究竟皆成佛道,但佛法以人类为本,因具备智慧、惭愧与勇猛三大特胜,比起其他天神、鬼畜、地狱众生,更有充足的条件,通向大悲、大智、大雄力的佛陀果德。
大乘佛法以十法界,划分所有生命之间,品位的高低。佛、菩萨、声闻、缘觉,名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鬼道、旁生、地狱,名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归类为「迷」界;四圣法界,统属于「悟」界。迷与悟,不出一念,一念迷念念迷,一念悟念念悟,这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六祖慧能大师说:「前念迷,佛即众生;后念觉,众生即佛」。我人修学佛法,在未开悟之前,处于凡夫的阶段,以培植正念力为其要行。如三十七道品的四念住、念如意足、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念力坚强,邪念不侵,念兹在兹,念念不离正觉。正如成语说,团结就是力量。倘能摄万念为一念,化一念成无念,即定即慧,定慧均等,无漏现前,突破凡圣关、臻于脱胎换骨、立地成佛的圣境。
佛说六六法门: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受、六爱。根境识三和而生触,凡夫以无明相应触故,有可意、不可意、俱非触;三触引起苦、乐、舍三受;三受故有贪、瞋、痴三毒烦恼;于是爱恨情仇、欲海浮沉,在盲目意志的驱使下,蹈汤赴火,奔驰于茫茫的三有大海里。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前蕴灭,后蕴生,相续而不已。所谓「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即是此意。
佛法真正的新生活,乃是生命的变革,从缘起的生灭,转向缘起的寂灭之意。也即是「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的涅槃境界。在十二缘起支中,构成生死流转的条件是:无明、爱、取、及其所衍生的行与有。缘起的生灭,如一连串的锁炼,前后锁,环环相扣,牢不可破。如何从生灭转向寂灭,由旧生活转而为新生命?既查明流转的真相,原于「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也即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于是狠下心肠,不惜杀父杀母,断欲去爱,勘破无明,逆流而上,超出三界。然而,断爱欲、破无明,谈何容易!解脱之通道,为三学、八正道。简要言之,即禅观法门,修定修慧,依慧证解脱。佛说四念处为一乘道,能令诸众生离忧悲、脱苦恼。是故直修正念,念念不离正法,念念于如理的思惟;具足正见,及其相应的正行,念念向正觉,终于达正念而正定的究竟涅槃。
念念不为愚迷染的功力
六祖法宝坛经记述『无相忏悔』法:「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为愚迷(憍诳、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我以为可引申此义,做为日常生活的修行指南。止恶行善的事行是戒学,自净其意则兼定慧二学。佛陀最后遗教,继「以戒为师」之后,嘱诸弟子调御六根,且强调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经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之法,即是正念、正知、正觉的实践。修行,不仅在禅堂、念佛堂,而必于二六时中的起心动念,语默动静,全程的生活都不离道场,以「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为愚迷染」,做为用功的重点,达到禅宗所标示的「坐也禅、行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工夫。
忆起出家祖寺「开元」的客堂,挂着祖师开示的法语:「平常时请来坐坐,非常时要去修修。」可解说为:静中修止,动中修观。止观更替而修,功力到家,止观一如,定慧相应。修行是不受时空限制的,随时随地,保持一颗禅心,念念苦空无我,守住修行的原则:转熟成生,转生成熟」。如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因缘成熟,水到渠成。解脱自在!
做为正信三宝弟子,在在处处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正念的法门,可深可浅,从发心的称名,乃至实相的无念,内容涵盖了三增上学。慧能大师开示「一行三昧」,要求行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禅宗以无念为宗,释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又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这也是维摩诘经所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定慧不二,真俗无碍的诠释。
以上引用的佛言祖语,看来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但用之于实修,如本文标题──「念念向觉的新生活」,佛祖的正觉之音,令人贯耳入心,如晨钟暮鼓,值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笃行之,保证令君满意,受用无穷。
革命尚未成功,同道必须努力
学佛修行,是为千秋万世的革命大业,依经论明文所载,学人在因缘具足下──「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要证得阿罗汉果,最快是三生,最迟要经六十劫。辟支佛果,疾者四世,久者经百劫。菩萨道成佛,通说是经三大阿僧祇劫。龙树菩萨则持异议:「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于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中国佛教徒深受后期大乘的影响,宣扬至简的方法,至顿的效果,至圆的理论。即身成佛,顿悟之谈,造成佛教徒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流弊。当知菩萨发心,既为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令至无余涅槃的究竟目标,务必尽未来际劫,如普贤大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众生烦恼尽」,而救度众生的愿行,永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印顺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开示修持心要:「信──愿,精进;智──定,方便;悲──施、戒、忍。」也即是菩萨道的纲领,依三心修六度之意。做为人间佛陀──释尊的追随者,若能切实奉行,修学信愿、长养悲智,则于菩提道上,胜进不为难了。站在佛法革命的思想,为住持正法,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不论是个人的净化,解脱惑业的牵缠,抑或为众生解粘去縳,般若的空性智实具有决定性的导航作用。大乘佛教所说的:「建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度如幻众生。」便是与空相应,贯穿了般若道与方便道,悲智双运的菩萨正行。在修学的过程中,三大纲领,如舍离般若一法,则不成为菩提愿与大悲心;至此,不免被眨为败坏菩萨,或沦落于无际的有海中,迷途而不知返了。
欣逢新年,佛门四众在大雄宝殿,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经声佛号,梵音嘹亮,象征着佛弟子新年的新希望──人间净土的实现!佛法有信愿与智证二门,信愿为方便,智证为究竟,我们藉念诵的方便,坚定信心,启发智慧。理想的完成,端赖新生活的实践,念念不离如来正法,念念趣向解脱道、菩提大道;时时处处自我反省:不觉?后觉?正觉?先觉!正念正知,即色身而见法身,即世间而超越世间。是为转迷情成正觉的佛化新人!
西元二○○三年耶诞前夕
写于观音丈室
- 济群法师: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 如瑞法师:留心观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满了感动
- 仁德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不出差错呢?
- 印光大师: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计划,更应该有往生计划
- 宗性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星云大师:维护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梦参法师: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随时地观照自己的念头
- 大安法师: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星云大师:出家生活容易吗?要如何适应?
- 延参法师:生活是要把握好内心的光明、力量和阳光
- 大安法师:明知言行有错可在生活环境中难以改变,怎么办?
- 法藏法师: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层面有所冲突,佛弟子该如何调适?
- 界文法师: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慈心?生活化的慈心
- 延参法师:生活是什么?自在是什么?困难是什么?
- 大安法师:年轻、身体和生活事业都好,念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 界文法师:在日常生活中皈依佛法僧三宝
- 能弘法师:如何自利利他?学习菩萨的修行与生活
- 能弘法师:出家人的生活很苦吗?有苦有乐
- 清净法师:菩提心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 正如法师:娱乐工作 娱乐生活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