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教言的平等回施之大机
慈法法师开示:弥陀教言的平等回施之大机
感恩仁净法师施予
在此开示中,慈法法师讲述了自己从“持戒念佛”自力修持到“依佛愿力”平等安住的转机之处,谈到了妄谈自性与妄谈修持的边见之苦,谈到不用法则与用不上力的差别,谈到了于本家本国无疑无虑,于客居园林无挂无碍的洒脱……愿大家细细体会,深深抉择。
阿弥陀佛接引图
慈师:最早在弥陀教言这个地方抉择的时候,我以前用功夫嘛,就是用藕益大师持戒念佛的方式,持戒念佛,清净守护自己的戒律,应作不应作,十分清晰地守护,令自己的身心安乐。因为应该守的戒,你去守护了,心就很安,你知道吗?你没有畏惧,敢于面对天地之间、龙天护法之间,你没有畏惧,你自己心里感到很坦荡。
那么持戒念佛,实际就是安心念佛。但是以前并不知道持戒是安心,只是老老实实地守护着每一条戒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也就是说戒律是怎么样的,就一定怎么去做!在这个基础上去念佛,心里特别得安稳,特别得喜悦。
但是有一点,就是感觉到:哎呀,这样念佛很好,这样念佛,心里的善呀恶呀也好,是呀非呀也好,找不到了,很安乐、很安乐的,但是不能不念佛,不敢不念!持戒是很安心的,但是不敢不念佛,因为一不念佛了,就感觉到自己缺点什么一样,总要抓点什么。因为持戒,心是很安乐的,在念佛时就感觉到喜悦了,但要不念了,就感到发空,或者说发虚,实际就是没有合于自性,在这个地方抉择得不多。
这样念、念、念……,有一天,撞到那一点上了,就感觉到自己挺踏实了,但我感到这还是跟持戒有关系,跟持戒念佛这个传承有关系,我师父这一支就是这样教导的——深信因果,持戒念佛!就是这样的,没有其他东西。那就是学戒,学、学、学……,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决定要守护的,这个地方不敢马虎,马虎了你就赶紧要忏悔,因为什么呢?要在这个地方安心,做人的安心。念佛,是为了得到法喜的安心。
但回头看一看呢?再跟周边的人一接触看看,能持戒念佛的人太少了,就是能持戒的人都特别少,能持戒念佛的人就更少了!我就跑到山上去住了,很远很远一个山上,但并不是说自己不踏实了,就是感到(哀叹这种现状)。也有善知识诃斥我说,你这个方法就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当时)自己心里也很坦荡、很明亮,啥也没有什么,感觉到也很踏实,但是的确是不知道怎么给别人交流,怎么利益别人啊。我讲“持戒念佛,深信因果”!别人听不得啊。当时我感觉到你自己就去住山吧,就不管了。
突然一天遇到《往生论》了!我一翻,感觉到有话题了。看了一遍都忘不了了,就基本上会背了,于是(把书)放那儿了,就开始给别人讲,哦,念佛有更殊胜的方法了,不是持戒念佛。不能说持戒念佛不好呀,而是说佛的这个愿力不可思议啊!
为什么说这个愿力不可思议呢?就是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上抉择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平等回施,那平等回施给谁呢?差别众生。差别众生是什么呢?就是平时我们所有的知见与分别!那怎么回施呢?佛已经成佛了,(佛)把他这个平等的威德报德回施给我们了!他的报德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难题了!
我以前就是说“持戒念佛,心得安乐,自己心里宁静”,这是不是修得来的一个报呢?这是什么报呢?就是有力量。这个力量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安心之刹那了。哦,这个地方体会到佛的无碍力与报德力。那就再来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普摄十方有情,平等回施一切众生,若不如是,他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以来,都是如是回施给众生的,什么(回施)?平等回施,令差别众生趣入平等。哦,这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果德!就这一点点呀,差之一毫都赶不上,令众生趣入无差别心智之刹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报德力!
哎哟,这一下我就晕倒了,心一下安下来了,这时候感觉到就方便了。就在这一刹那间抉择的!你说“哎呀,说阿弥陀佛这个报德之力,这个报德在什么地方”?——圆满报德。何以故呢?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平等回施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圆满住!什么圆满住?清净平等住,消除众生执着差别,令众生得平等安乐住。
令众生得平等安乐住,就是佛的报德!怎么令呢?众生自性畅明故!这一下子就从根上抉择了!就从清净法身上抉择了!就是“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光明遍照,法身清净故,令众生抉择自性,所以说得见佛清净法身,抉择自性。这一下就安心了,安心了,从道理上安心了!
这个“报德令众生差别心智趣入平等智”。这一个转机呀,这个地方差别太大了,就这一点点,你要这一丝岔过去了,你根本体验不到所谓报德的恩,就这一点点。哎呀,年复一年,年复一年,在这个地方不断地观,真是感觉只能说赞佛了!就这一点点。
这一丝,一丝的差别,这一丝要是绷断了,就没了,一丝马虎过去,就不得了,所以说从“持戒念佛,深信因果,得到安心”到“阿弥陀佛报德回施,令差别众生入平等智安住”这一刹那,产生的差别太大了!一个就是所谓的自力修持,一个就是说所谓佛力回施,这个差别太大了。
这个地方的差别,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说由自力修持到仰仗佛力,回归到一种法则中来,这个地方要是不剖析清楚,广大利益不能现前,自力因缘还有成就的机会,但你自力必须得持戒念佛,深信因果。那得十分地严谨,若不然你不得安乐。心不安你何以念佛呢?心不安住你何以行业呢?所以持戒原来是安心方便,它是无漏体,持戒是念佛的安心方便;念佛是法之妙用;平等回施,无染无着,那是利益所在。
持戒,原来安心呀,即是回入无漏寂静处;念佛,原来是为慈悲、智慧的方便。这两个结合看着容易,实在很难,因为什么呢?这个末法时代,真正持戒严谨者,少之又少,稀之又稀,这个地方可不是胡说了!
这个地方就是这一点差异太大了,(我)通过很多年、很多年,在这个地方抉择的时候,才知道“知恩报恩”这个法则的力量所在。所以用了很多年跟持善往生、持恶往生的人斗嘴呗,斗了很久、很久的,现在还没有斗明白。哈哈,但有一点搞清楚了——各有其机,各有其缘。大机所现,平等回施,令差别众生趣入光明藏,了晓自性,抉择于生死,这是大机现;那特定之机呢?就是所谓的要门中所显,说持戒念佛、深信因果、三福九品之类。就这么个事儿了。清晰的法,一时能了晓觉知了。好了,阿弥陀佛!这时候阿弥陀佛就击掌了,击掌为号,善哉,极乐见!就这样了,一句话!
这个真是还要经过一番苦功呀,折腾、折腾、折腾、折腾……,是这样子!后来刀架在脖子上了,说“八格牙鲁”!我说,你杀了我吧!我刚好往生。真是这样子的,我想的就是这个样子。你杀我,我马上就往生!我感激你驱我出众生,我第一个度脱你!谁来杀我,我一定给他许这样的愿,你赶紧杀吧,真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畏惧。就象印光法师说的,死,死于当下,无所畏惧;活,活它一百二十岁,无所畏惧,来吧!这可不是大话,心里真是这样的。
报德平等回施,令差别有情的差别心智、差别业相,一时回入平等光明之中,得究竟安乐住,了晓自性抉择。这个地方就这一点点,这一点转不过来,就是迷于自性,或者是迷于自修,在二法中迷了!要么说自性是佛、自性弥陀,结果呢?自性烦恼重重,不得安住;再一个就是自修自证,以为有所所功夫,以为什么什么东西。还是总在进退二法中,进进退退、进进退退,不得安乐!就是这一点抉择不下来!即弥陀这个圆满报德平等回施,令差别众生心智趣入无差别抉择,得见自性,得不退转,住不退转!这点差别要是转不过来,在净土上拧呀拧呀拧呀拧呀,再拧你都拧不过来。
就这一点,(弥陀)报德的恩德,就在这一点上,他的力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令差别有情、差别心智一时融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无碍光明中,得平等住,这时候自性自然就得坦露了,所以抉择自性,得不退转。这一点力,是甚为重要的报德之力,也称为无碍力,是应化身;圆满力,是平等回施,是报德力;清净无碍,平等一味,光明遍照,普摄九界,就是法性之力,三力相合,了晓于佛之恩德,抉择于自性。
你要不知道佛的功德,你抉择不了。所以此处,妄谈自性者,休息去了;妄谈修证者,休息去了。说“我法非修修”,究竟抉择,是抉择于究竟法则了。这个超出因果法,摄于因果!要是单说因果,我们只能轮回,只能在六道里徘徊,没有第二个去处,只能徘徊,轮回!你看,我们就不说太高了,就欲界天,这种种天中,你的福德根本没法跟他们比,不要说色界天了,色界种种禅定,我们禅定修持哪有啊?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你根本没法安立,你连趣入(都不可能),你都不知道他们的福报是什么?你还跟他们搞什么明堂?你还想除生死呢?这些东西你都不了解,你还去修持呢?那这一生怎么来解决生死困惑呢?
所以,弥陀报德的摄护,现世安心念佛,于阎浮提中,或娑婆世界幻化因缘中,犹如游于客居之处,若舍报之时,一时趣入本家本国,不假方便!这没有什么说的,就是现在在业相中旅游罢了,好山好水由它去,恶山恶水还由它去,无所挂碍!本不可得故,所以游历其中,无所染着,那身心抉择极乐世界,没有第二去处,本家本国嘛!所以就是千山万水,总不相隔!你看我们一闭上眼睛就回到家了,对不对?千山万水总不相隔,它挡不住你,闭上眼睛就回去了,睁开眼睛到家了!
极乐世界一念就到了,所以说抉择无碍,本不相隔,无来无去,必然往生!往生即住无生位啊,往生即住无生光,所以极乐世界就是无生之土呀!怕什么?说“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世的善根呀!什么叫出世的善根?我们不再染着善恶无记了,不再染着了。所以说犹入园林呀,游戏自在于善恶无记园林之中。现在善恶无记是我们的园林呀!要不然我们把善恶无记这个园林当作自己的家了,那你怎么往生呀?因为识不得家园,迷失其中,那就惨了。
净土啊,真是让你看看多有意思呀,有味道!这些孩子所有的(问题)就是这一点掰不开,什么呢?阿弥陀佛以无碍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无差别心智,抉择自性安立!就这一点过不来,他总是干什么呢?要么自性弥陀,要么有修有证,总是想讨点什么,就是没有抉择!就这一块啊,这么多年来,我就在儿捶呀打呀、捶呀打呀,感激啊,感激啊,因为什么呢?在这个地方没有挂碍了,就在这一点上,感激弥陀!就没有过多的东西。
但这一点,想碰到、触到,必须得有人口授!没有口授你永远不能抉择!你总认为佛力是什么呀?佛力是什么呀?佛力是什么呀?!你想吧,你就穷想,穷劫想,你也想不来!何以故呢?传承之力无有加被,不能抉择!就如陷入沼泽地不能自拨一样,你根本就想不通,道不明!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抉择的地方!这个地方,你差一点都不行,你穷思穷想,总是不相干!这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一到网上一看,这些孩子在那儿斗嘴呀,就是他斗他的功夫,他斗他的功夫,全然不是功夫,都是没事找事,你知道吗?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这个地方可以把人的心智真是一时趣入其中,所以你可以谈一个话题——弥陀何以恩德于我等?我等何以报佛恩德?令净土教言广传世间,普利有情!这真是个课题呀,这个课题拿得准了,你就识得弥陀了,说古弥陀今弥陀,原来弥陀念弥陀,只有弥陀念弥陀,没有其他的了!
这一点呀,许许多多弘传净土的大德们呀,就在这一点不用力,要么就是自性,要么就是功夫,为什么呢?众生边见未有停息刹那呀,刹那都没有停止过,只能用边见来分析佛法,认知佛法。所以,传播亦是边见,不能抉择中道义。
这个中道是什么呢?就是无造作分之回施!所以诸佛的果德就是无造作分、无对待分。二元心智在佛这儿绝对是消融了的,所以称为无对待光;善用此光故,称为智慧光;智慧普利有情而无染着故,所以称为清净光;一切众生得以抉择得见故,所以称为超日月光;能使一切众生顽固自心消融于刹那之间,称为焰王光;这种种不思议光,就称为不思议光。什么光呢?令一切众生入无碍平等智,就是这么个光!这个光呀光呀,光来光去,人不知光是心光,总认为是可见光。心光可见,妙用之时就可见了,你不用总是不可见。
哎,我们这心里的边见呀,不用此,就用彼;不善,保证就是恶的;不成它,就要毁它!与所谓平等的心、安乐的心、智慧的心总不相干,所以多择于边见,多用于爱憎,所以你看就说什么“这是正法”、“这是(邪法)”。
弥陀这个地方哪有邪正?只有光明普照十方,令众生得以解脱!何以辩于世间邪正之说呢?浪费时光,无有悲智!辩邪正,哪有智慧啊?辩邪正的人没有智慧,你知道吗?辩邪正是指责世间呀,哪有智慧呀!智慧无染、无对待。你把全天下的众生都指责完了,你还有慈悲心啊?人本来就够苦了,还指责别人,我说是落井下石,是不是?大家本来就够苦了,你还说:你看你多坏!你看你多坏!哎呀,太难受了,痛苦死了。我们本来就很痛苦,再横加指责,岂不是不能活人了!所以,弥陀悲悯世间。阿弥陀佛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给我们利益,什么也不给我们。所以不指责,但予安慰,于安慰中令我们解脱,令我们解脱中再看世间差别有情的差别作业,那人人悲悯世间,再也不去侵害他人了!
哎呀,这世间相互侵害太苦了,总是兄弟残杀呀!无始以来哪个人不互为朋党、互为亲友,互为父母啊,对不对?你杀谁是好啊?你伤谁是对啊?你救谁不救谁?利谁不利谁?利此人而不利彼人的时候,你是什么呀?
所以弥陀教言中,平等利益一切,彻显究竟悲心呀。教言如是,对吧?就是这个机,这个机口应该找到。你看那句“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实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让我随顺阿弥陀佛无碍光,愿生安乐国,一时安住无碍悲智之中。它的机就在这个机上了,什么机?令十方众生回入无碍平等光明,消除众生善恶无记差别、凡圣的差别,得见自性。在这儿才能见,要不然你咋见?你一见,就是妄称妄见,一说自性,人就骄慢了,就残疾了,善根就散坏了,就自诩自视了。所以,弥陀的报德回施,泯除我们的善良无记执着,令我们安住于清净自性之中。
这个“令”呀,十分威德,十分不可思议,十分感动人!也就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维、无量兆劫的修持,依无量诸佛度众生的殊胜方便,安立于名号之中,令众生听闻得度脱,闻而解脱嘛!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找来找去,后在世在王面前磕了头,说,哎呀,世尊,我要发一个超世的愿,建立一个最殊胜的国土,令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方便度脱。世在王说,那你看吧。法藏比丘说,我不行呀,不是我的心力所及,你领着我看吧。(于是)世在王就领着阿弥陀佛因地的法藏比丘,用了四十二劫看呀看呀、看呀看呀,看二百一十亿个佛都在干些什么?找到一个最殊胜的方便——闻即解脱!还不行啊?就是名号度众生嘛。就找这么个方便,是以圆满无碍摩尼宝号,令众生闻之刹那而得见自性抉择,印契自心!
但是要讲,要抉择,要传授,要不然你听到阿弥陀佛也不抉择的时候,也不知道解脱。所以解脱教育广泛传播,令众生知恩报恩!若不传播,佛法住于幽暗之中呀,不能成就。所以当年麦彭仁波切在传播这个的时候,就被诛杀,为什么呢?太利害了,把许多贪图眷属、贪图利养的人的那个东西都剥脱掉了,他们说都成阿弥陀佛的眷属了,我没有眷属了,谁来供养我呀!所以就开始诛杀他。
哎呀,不可思议!以前我没有办法依止,也没办法去阐明这个因缘,只能用《圆觉经》来阐述这个东西了,用四种觉性来讲。你没办法,你找不到什么依据,只能用这个东西来给它折射一下,只能这样了,方便品也好,什么也好,只能这样抉择,你说这个佛的报德究竟何处安立呢?他的力量在何处呢?利又在何处呢?
就这一点呀,不知道困惑了多少人,就用不上力。你怎么能用上力呢?你不随顺佛力,你怎么能用上力呢?你用的总是业力,所以就总用不上力。就差这一点点,这一点真是一定要深思熟虑,细细观察,清清净净地去用它!
用得久了,才知道这个佛愿、自心了无差别,于是就说,哦,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以佛愿为己愿岂可思议!以佛愿为己心岂可思议!原来佛愿,就是己心!何以故呢?究竟本心故!也就是说,你的心究竟,它才是那样的,若不究竟,毕竟不是那样的!所以自性抉择,本愿功德,一时相应!要不然我们总是感觉到,哎呀,说佛愿,佛愿是个什么东西啊?
所以,说弥陀教言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在这一点了,就这一点特别难突破!我给很多人交流、交流,他就是在这个地方陷入困境了,包括很多讲净土的人,就在这一点,即阿弥陀佛令十方众生入平等智,这个“令”字转不过来!就这个“令”字转不过来!
居士:师父,这个“令”,就是给予。
慈师:就是给予!他这个给予是什么?就是在众生差别心智中,佛以圆满平等心智回施予圆满,令众生清净、平等、安乐住,得见自性。
这个“令”字,实在是不可思议!往往我们一到在这个地方就畏惧了,因为你不敢随这个“令”而趣入清净、平等、圆满住,得见自性抉择!
你不敢,为什么你不敢呢?你在打妄想,你不敢随顺。你随顺之刹那,你就知道自性的抉择原来是弥陀报德令你趣入清净、平等、圆满、安乐住,得见自性!
要没有这个,你怎么知道自性?你胡扯!说什么你自性?你自性,除了业还是业,除了分别还是执着,你什么都没有!
就这个“令”字!哎呀,大恩大德全在于此!所以净土法门呀,信顺得利呀,信顺得利呀,这个信顺啊,是佛令你信顺的!令你入平等安乐住。你想要说“我要信顺”,可难呢!令你信顺,叫你顺水推舟下来了,很简单!但你要想造作一个“信”,可难可难了!今天信,明天就怀疑去了,马上就开始怀疑了!因为什么呢?你是造作出来的。令你,是什么呢?,实际就是彰显你自性的本怀的。
令,令!灭你什么呢?灭你的分别执着心智!所以,以不思议智令你趣入,令你趣入,令你趣入!令你趣入不思议智啊!
哎呀,这个地方啊,真是苦口婆心呀!这个地方一旦转过来了,人得大安乐!所以于世间一切幻化、善恶、差别因缘中,得无畏布施,作无畏布施者,不为自求,一时抉择,不为自求,绝对不为自求!
所以说,这叫回头故尔生呀,方知本无事!这时你没事了,你才照顾住儿孙了,照顾住这些学佛的有情了,干什么?让他们也没有事,大家都没有事了,天下道路平安!
现在太热恼了,你知道吗?天地都不平,你知道吗?名不平,利不平,什么都不平,到处都不平,不平等哟,心不平啊。
不是善恶怎么样,是于善恶,你不计较它了,你不在这个地方留驻,你不在这个地方染着,你不在这个地方在意了,你只是在弥陀这个无碍的光明中来印契自心了!无始以来的业,你认不得了,就象这荒山野岭的草一样,跟你无缘了,即使有关系,你也只是走走看看,也就是说,不是你的本家,也不是你的本国,只是你游历之处,你与世无染了,你还会有什么呢?
你若真正地回头看一看,你一定老老实实地做人了,踏踏实实地安慰世间了!知道诸苦者,是自己造作的了;诸乐,是自己造作的了;诸利益世间,也是自己造作出来的了;那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德,也是造作出来的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平等普利世间,那是报德嘛,对不对?那我们怎么来用自己的报呢?业报你就知道了,那你还去造苦乐吗?所以苦乐顿然超越,不在苦乐上纠缠了,也不在无记与迷茫中犹豫了,啊,只是明明了了,一句弥陀,心智明亮,面对未来,金光大道,一路走去!
- 上一篇:慈法法师关于在家弟子如何学佛的答问
- 下一篇:以弥陀果德为因地心
- 慈法法师:学佛心智 学佛誓愿
- 慈法法师:心力就越来越弱,好像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了怎么办?
- 慈法法师:在学佛还去爱憎就惨了
- 慈法法师:本净是对善知识最大的礼敬
- 慈法法师:闻净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缘
- 慈法法师:一颗真实的心——心念无诤
- 慈法法师:随顺得入,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 慈法法师: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慈法法师:如何劝说年迈的父母皈依三宝?
- 慈法法师:是什么掩盖了我们圆满觉悟生命的需求?
- 慈法法师:很多经典讲了念佛、观佛的功过,念佛怎么会有过失呢?
- 慈法法师:“众生本来究竟圆满”,还需要发心利他吗?
- 慈法法师: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议的力
- 慈法法师:三皈依决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慈法法师:为活着而活着等来的是违缘与痛苦
- 慈法法师:少欲知足,调伏诸根
- 慈法法师:不生住著而见诸道
- 慈法法师:净土对一切机
- 慈法法师:只要“念佛”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 慈法法师:净土教法含广法与略法行持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