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与大学生谈社会生活谈根本需要
慈法法师与大学生谈社会生活谈根本需要
2005年6月,随上慈下法恩师从东北回云南途经北京,杜博士请我们在某素菜馆用午斋,和博士一起过来的还有几个即将毕业的北京理工大学的男学生,随后几个做营销的年轻人也赶来见法师,引发一段很有趣但又很认真对话,以下是根据当时录音整理的文字。文字初步整理出来不知不觉已四年了,偶尔读到,心灵都如同受了一次新的洗涤和梳理,也曾萌生把他供养出来,与有缘者分享,特别是即将走上社会或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但一直没付诸行动。感谢杭州的智安老师促成这个因缘,以了愧疚之心。
一出家衲子谨记于杭州湿地2009年7月
……
法师:杜博士说你们就要面对社会,面对社会的生活,其实我们一直都在面对社会,但要自己走上社会是另外一种感受,是要独立地生活了。是应该是制定一个模式,还是保持个人特色?
学生:比方说,毕业后就要找工作,工作后有各种各样,比如有男女朋友,还想找一份好的工作,但现实并不是这种样子,我们通过做一些活动,发现人和人与学校里不一样,学校里有大家都特别好的,喜欢谁和不喜欢谁都很容易交往,(社会上不一样)他表面对你特别好,是有目的对你特别好,但最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去做,我们自己就有两种选择,要么就跟他一样,虚情假意,跟他交往,要么我们还保持自己,不跟他交往,但不跟他交往的话,事情就会作不了,目的就会达不到,有时就会觉得心里乱,原先的观念跟实际的问题冲突。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会有一个目标,目标设定之后,我们就会努力去做,会碰到这种情况,在目标没有达到之前,在努力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恐惧感,甚至会睡不着觉,特别的苦恼,并不是说自己没有用功努力,但确实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法师:好,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矛盾心里的问题,我们的想法跟社会的现状不相应,这是一对矛盾,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要解决这对矛盾,我们生活的历程中也是为了认识这对矛盾,基本是这样的。这矛盾产生第二个问题,对社会不了解的畏惧,对人生不了解的畏惧,对事情结果不了解的畏惧,这畏惧也是很有味道,他常常让你睡不成觉,让你惶惶不安,让你很痛苦,这个畏惧根本的来源还是得失的问题。
学生:那这没法解脱吗?
法师:有法解脱,很简单就可以解脱了。
这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往往被动就会有莫名的畏惧,主动就会变得有生机,有压力的事情可能是你成功的动力,所以说一个莫名东西反而使你产生愿意了解它的渴望,畏惧主要是因得失心的侵害和压力带来的。
学生:有时候太注重结果,很多东西不能看得很开,放不下,特别困惑,每一步都光想着达到既定的目标。
法师:既定的目标完成以后是个什么?完成以后又有什么意义?
学生:目标达成以后没有想得太多,目标达成之前心里产生那种恐惧,害怕会不会出现其他的意外,会设计种种概率,好像最终没有实现似的。
法师: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不明白自己,不明白自己人生的需求,只是在被一种大家共同在做的事情推动着。就是一个事情的目的,事情的得失不是我们人生的需要,一个结果也不是人生的需要。好比你毕业了,需要一个好的妻子,好的家庭,好的工作,这是一般人都需要的,对吗?你在我们这个社会上真正见到一个好的家庭了吗?真正好的家庭,大家人人都满意的家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家庭,不坏的家庭。
学生:我见过一些吧。
法师:我没有見过,我告诉你!都是对比出来的,相对而言的。人的欲望没办法满足,你知道吗?今天感到妻子很好,明天就可能不会这样想的,你相信吗?今天觉得家庭很满意,一旦生活遇到问题,可能就会变的,好只是相对的东西,最麻烦就是这个。往往我们把目的建立在一个变异的东西上,变异的结果上,寄托在一个不能把持的目的上。我年轻从部队回来之后(注:八十年代中期),对生活也是特别向往,好的这个,好的那个,包括家庭,用东西也要用最好的,一直那样认为。五年以后再也不去做了,对最好的家电再也没有感觉了,用最好的什么、什么,都没有感觉了,因为它永远都不是最好的!永远在变化着,其实就是我们对真正稳定的渴望,真正在一块载负我们的大地上,我们没有认同她,我们没有确知她,却在一些变异不能捉摸的结果上去捉摸,去实践。结果在一些事情上浪费自己的一生,太多这样的人了,大家基本都是那样做,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自己真正的需要,你能告诉我你真正需要什么吗?
学生:我没想太多,是内心那种平静?
法师:噢,内心的平静,这是相对稳定的一个需要了,内心的平静来源于什么?
学生:我觉得永远没法达到……
法师:哈哈哈哈哈!(哄堂大笑)
学生:当初对佛的认识是看西游记观世音菩萨和……,高一、还是高二……当时是一种研究的心态,想知道学佛的人学的是什么东西。大学后,一边做俱乐部的活动,对社会接触多一些,心里有很多蹊跷,整天特别忙碌,一个目标完成了,接着又做,做的时候有恐惧,目标完成之后就高兴,就喜悦,然后再树一个目标,再去做。
法师:那就劳碌吧,就忙碌吧,永远没有止境的。
学生:对!
法师:那为什么要为他忙碌呢?因为迷失了自己的心,我们每个人要是不知道自己心里的需要,只是在事相上忙,那就象一个被事相催熟的奴才一样,被它奴隶,不断奴隶,最后就是苦啊!心里不能安定,为什么不能安定,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心里根本的需要呢?生命最终的需要呢?现在人谈终极的多。
学生:我想原定的
法师:什么原定的,是你想像的问题
学生:我想年轻的时候能多读些书,
法师:你能知道会不会年老呢?
学生:我肯定会老。
法师:你怎么知道能活到老呢?有什么权利?这世界是为你建立的吗?
学生:不是
法师:那你怎么知道能活到年老呢?很多人可以活到老,很多人不能活到老你知道吗?许许多多人都活不到老。有时我们自己在强化自己的意识,还认为自己怎么样,其实很多认识不相应,或者说概率没那么高,这次海啸中论年龄吗?所消失的这些生命中,论不论年龄,你告诉我?
学生:不论
法师:这年龄中,不管是大是小,海啸统一面对的是吗,在海啸中人最需要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
学生:逃命
法师:人共同的愿望是求生问题,一般人面对生存问题比较多一些,你说很多东西,但都是生存的问题,对吗?不管年龄大小,不管你是否年轻。你不要设计年轻,我告诉你,设计年轻是没有意义的,还是生存,所以庸俗一些,但他很实际,很多人认为自己年轻,但到实践生活中就不会认为自己年轻了,认为我要吃苦,过去有个《青春之歌》,描述学生时代比较浪漫的那种心智的东西比较多,其实生活中是不分年龄的,都需要生存。
学生:——如果大家都一样面对生活的时候,肯定有一些人使的心是好的,有的使坏的,我不知是否有善恶和好坏之分。
法师:——你说你妈是男还是女的
学生:——是女人
法师:——对,这我们都知道,母亲可以养育我们,父亲也可以养育我们,善法可以载负我们,恶法也在教育我们,
学生:——就是善恶都是世间既定的一种规则,关键是我们怎么看他。
法师:——你能不能把恶性的东西杀完。
学生:——不能。
法师:——你能不能把善性的东西存放起来。
学生:——不能。
法师:——那就是这个社会,是吗?怎么面对这个社会,只是有的人过分强调了所谓的善恶,心中产生了虚伪的东西,伪装自己是个善人,或者大家共同认许的东西。做人要踏实起来最好,不要认为自己年轻,第一点先不要认为自己年轻。
学生:——如果在做事的时候,使善心,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用了不怎么的手段,这之间(的区别)?
法师:——好比一个人做事的结果问题,你作善,就是善的好的觉受和过程,作恶就是恶的觉受和过程。不管别人的事情,我们正确理解自己做事情的过程是最重要的,怎么来如实观察这个过程?人生的味道,生命的味道。
学生:——如果反过来,别人拿恶的手段来对我呢?损害我呢?
法师:——你心智要是畅明的,别人是损害不了你的,你心智要是自私的,别人侵害你是正常的。
你有两个问题没有回答,我希望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来思维思维,好像我们中午这一餐,是不是多吃了一餐呢。人饥饿的时候,这一餐最重要,是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那吃过这一餐呢,我们在不断的需要中,捕捉一个安稳的东西会很痛苦,所以你要找到你人生根本的需要,我觉得特别重要。人生大的目标可能就找到了。
学生:我怎么知道人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比如我的事业和人生目标,还有对我未来的爱人的标准,还有对其他人的期望,我怎么知道是怎样子?
法师:——你是不是永远要受别人的教育呢?
学生:——应该这么说……
法师:——那我们永远受别人教育,遇到什么事情都问别人,我应该怎么做?按着别人的教育来做事情,是吗?
学生:——我觉得也不完全是这样子,
法师:——那你要思考你的根本需要,把你的根本需要找到了,你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不需要问别人,没有真正找到根本需要的时候,很多问题都要问别人,一旦清晰了我们根本的需要,所有的周边的需要都会变为根本主要的扶持者,所以不需要问别人,很轻易就出来,不需问别人。就像大的洪水一样,冲下去的时候,把附带的都一起带下去,大的目标就载负着生命,小的问题都搞不清楚,大的问题又怎能搞清楚,所谓大小是你不清晰,不清晰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小的,细微的,所以把一个问题放大,看一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我们这一生需要什么?我们这一阶段需要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分开来来观察,为了我们这一生的需要来做一个事情,为了一段的需要作些什么事情,一时的观察需要做什么事情,掌握思维和作事的主流,可以清晰划定自己的目标,做事比较得力,不会被变异的,相应不相应的东西所左右,成功的因缘就是必然的,
学生:——我还有一个恐惧就是,比如我一生四十、五十年过去了,还是不知道自己内心需要什么,那岂不是很悲哀的事情,
法师:——你现在知道和不知道都是悲哀的,不知道更悲哀一些,你设计出来的不是究竟的需要的时候,还是很悲哀的,一般要找到自己根本的需求真不容易,没有正确的引导很难找到自己的根本需求,就迷茫。你没有这种思维模式,只是在学一种技术,变异的技术,某个阶段的技术,并不是究竟的技术,如刚才说心里的宁静,似乎是相似的,还是一种需要,还会害怕,会躁动,还不是根本的需要,
学生:——刚才在思考,如果根本需要是生存,怎么存活下来,是不是?
法师:——我认为你的根本需要不是生存,你根本的需要是生存吗?
学生:——我感觉人最基本是生存。
法师:——只能说是最初的基本的,不能算是根本。
学生:——如果生存是最基本的,认为生存就行了,是不是就会没有斗志,没有激情去追求。
法师:——肯定没有激情,
学生:——……
法师——可能人人都不一样吧,你不能让我思维这个问题,我思维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学生:——我们遇到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方式……
法师:——一个答案没有用,主要是我说出来跟你没关系。
一般学生时代的思维,浪漫的东西多一些,所以给一点严肃的思维。
杜博士:根本需要这个问题,在校的大学生,甚至到死也没有想这个问题,或者很多人到死之前才知道,但已经来不及了,当然死之前知道也是个好事情。
法师:——我感到博士你也应该知道这个问题。
杜博士:——是。
法师:——社会上的人基本没有不迷茫的,不迷茫的很少,社会上很有成就的人,在这里没有搞清楚也是迷茫。我见过自己把自己家产毁掉的人,故意毁掉的。感到迷茫了,成功了,钞票有了,权力也有了,想去过平淡的生活了,但平淡的生活是不是他的真正的向往?还是个未知数。认识的一个人,建了两栋房子,全是意大利西班牙几百万买的装修材料,装好了,然后全部给砸烂了,过个瘾,肯定建立不是他的目的,砸烂也不是他的目的,就是心里没有依靠。
法师:有智慧一类的人,有愚痴的人,有凶残的人,有善良的人,人的种类很多。
学生:想问一个问题,要找到根本的需要,人生的目标,我小时候记得一句话,佛度众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对人世间的需要……?
法师:——你对自己的需要都不解决,考虑别人的需要?
学生:——我知道,只是想你解释一下……
法师:——你要反思自己,要了解自己,你要是不了解自己,怎么来面对这个社会呢,如佛陀说的,要利益世间,要是没有自利,怎么利益别人呢?这个根本的需要,真的要思维思维,比如你现在学生时代,考虑毕业后要一个好的工作,好的环境,好的心里状态,差不多,比较健康的人都会这样思维,虽是这样思维,事实又会怎样呢?这么多好的,满足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能不能救别人?
法师:没有人能救谁,《国际歌》唱得很好,没有什么救世主,佛说他出世利益世间,也不是说他是救世主,告诉我们正确对待环境,佛的出世也好,利世精神也好,有威德也好,只是告诉大家都具足智慧,只是说被某个业习、某个阶段的妄想所遮蔽,被变异景色所遮蔽,造就出来黑暗的业、颠倒的业,遮蔽自己的智慧。
学生:——心经有有一句话: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不是就是说不要想那么多,不要挂碍,就没有,是不是那样理解?
法师:——不是那样理解!
学生:——不是那样理解?
法师:——也可以那样理解!个人的理解,只是个人理解起作用。佛陀的教育是这样的,就像这盘菜,各人吃有各人的味道,一百个人吃是一百个人的味道。
无挂碍,远离了得失。
我能不能给这个白菜下定义,饥饿的人说很好吃,吃得很饱的人说很讨厌,没法吃。
学生:不下定义没法理解。
法师:你是为了理解还是为了运用?
学生:一方面为了理解,一方面为了利用。
法师:不会再迷茫、有疑虑,佛说:佛证四无畏(注*)。
学生:记得小时候,我奶奶特别虔诚,在我奶奶带领下信佛,上学后,接受科学的东西,他们把这东西定為迷信,上大学后,通过自己的感觉,觉得这东西是有意义的,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法师:——可以这样理解。
学生:——刚才谈到最根本需求,如果把他当成每个人苦苦寻找的东西,不管找到或者没找到,你可把他比成一个宝藏,如果你找到了,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
法师:——是愿意,一定会愿意的,如同这桌饭菜,真正的宝藏是大家共同所拥有的,同这桌饮食是一样的,可能有先、有后来饮用,但是共同拥有的,佛陀最先找到自己人生、生命根本的需求,不但找到了,证实了,不但证实了,还完成他,不但完成,还使他延续,布施、供养给大众,令有情也得到了这样真正认识生命。他不是模式,是让大家去认识,他不是灌输,是让大家去体验,不是强制,是让你自己去思维审视和观察。
学生:——是从自己的心去……
法师:——善哉!善哉!
从我们生命引发的这种渴望、追求、审视的实践,我们得到了自主,自由、
注*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
自在、自力、自成,虽然是人人都拥有的,但再多也不会侵害别人,你拥有的宝藏细腻广大、真实,越具足,对社会越有意义;在社会上,无自性的东西,权利的东西,外寻的东西越强大,你就越弱。
学生:——在社会上上是这样吗?
法师:——我不知道,我们观察观察就对了。佛法最尊贵的是让我们自己来观察,让我们自己实践,让我们自己促使一个法则。
学生:——没有一个极限,愈多越好,对一些比如经理的职位或更高的有种欲望,又觉得是不好的
法师:——这不见得不好,经理总得有人做,钱总得有人挣,不见得有什么不好,只是说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只是你的愿望——和你心地的愿望相应不相应,和你的能力相应不相应,跟社会需求相应不相应,这是最重要的。
学生:——有时候会觉得愿望大于能力。
法师:——那就是自讨苦吃,那就不叫愿望。不如实的,对自己不尊重的一种妄想,不如实的妄想。
学生:——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怎样去认识它是妄想还是自己的能力的落差呢?
法师:——好比我们今天口袋就装了五十块钱,就办五十块钱的事,是很踏实的,要是办五百块钱的事情,就要观察观察,体验体验,事情也可以做,但做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有压力?有压力了,尽量地做五十块钱的事情会更好。自己有感知性的,外围性地,成功失败地对比。
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口袋只有五十快钱,知道做五十块钱的事情会非常好,但总控制不住自己,想做五百块钱的事情。
法师:——那也挺好,就去做嘛!
学生:——但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
法师:——不如人意是正常的嘛,你能面对就很好。
学生:——但这种结果对自己是一种伤害,自己不能用平和或平衡的心去接受。
法师:——我们不能把个人的膨胀当成自己在社会上生存,如果大家都恶性膨胀,这社会会败灭的,你知道吗?能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对社会是个奉献,对自己也是个安乐,恶性虚假的膨胀会伤害这个社会,乃至伤害自己,因为他是不实的。
学生:——对自己这种欲望,是压制他还是用什么方法来排解他?
法师:——不用压抑,我觉得体验体验也挺好,体验体验人就会踏实起来,真实起来,观察观察也很重要。人生一直在失败中体验,大智慧的人,人生中失败的很少,或者说很少这种失败的表现。
真实的需要,是我们生命的现量,与我们的需求相等的,我们人就活得很充实,不会扰乱这个社会,不会侵害别人,好比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刚好做经理,当上经理了,那是是单位的需要,也是他个人的需要,对他对单位都好,都有意义,对社会都有意义。要是一个人投机钻营到经理的位置上,对单位不好,对自己也不好,都很苦,我们如实地观察就对了,观察很重要,菩萨,观察生活很重要,很有味道。
学生:——我们这方面思维还未开发。
法师:——对,我们这种思维意识还没有,不光你没有,好多人生活了一辈子都不会用这种思维,一直在事上磕磕碰碰,但又不观察源头是什么?
杜博士:——现在有个调查二十到三十岁是心里最迷茫的
法师:——是,到三十岁是成熟,是迷茫到极限
杜博士:——精神病患者全国是一千六百万人,青少年里有精神障碍和抑郁有三千万人,这只是表现得很明显的人数。
学生:——是找到自己,是找到自己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然后对社会负责,对自己周边的亲戚朋友负责?
法师:——你这样认为是可以的,还是在你这样认为的阶段。佛教表现了很多层面的说法,像学生时代,有幼儿园的学生、有学前班的学生,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至到博士,都不失为学生,乃至教授去进修还是学生,各个层面的解释都是可以的,只是说我们在那个层面而已,但佛法不能把它定为什么东西,在定为什么的时候,就不是佛法的教诲,佛教对人生的解释是很清晰的。
学生:——我想问一个,弘一法师李叔同,对佛法特别精研,在他没出家的时候,各个方面都特别优秀,妻子儿子都特别好,自己不理解,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他放弃了妻子儿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没有尽到责任。
法师:——责任有大责任和小责任,有的人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的家庭,牺牲自己个人因缘,为了一个教法,一个千古不坏的因缘,放下自己的一点因缘是正常的,放下并不是说真正地伤害他们,从本质来说是彻底利益的一个过程,放下并不是彻底伤害,只是当时是有痛苦的,如此而已!
学生:——但在同一个时代,比如有周恩来等?
法师:——周恩来也只能在这一个时代来表现,但佛教……
一个人思想的高尚与宗教的表现是没法比的。
学生:——我知道周在日本的时候也信仰过佛教,但他用佛教的精神拯救这个社会。
法师:——佛教不是拯救社会的,佛教是让我们自身认识这个社会,让我们自身来解放自己,对于一个拯救者来说,要是这个拯救者不出现,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办?我们没有自觉 ,没有出离的机遇是会很痛苦的!佛陀的出世,是证明我们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佛陀的出世也是众生的需要,不需要他不出世的,这样说比较平和一些,说法是无穷无尽的,怎样能让我们心智真实、平和起来最重要。佛教有一个教义,是“法无定法”,不能把一个东西定死 ,如把一个东西定死,不是智慧者的心智所生出,是个强化的东西,是个僵硬的机制。好比说佛教的宗旨是利益世间,这利益是可以通过种种方法利益各类有情,就产生八万四千法,这很难下一个定义,但他的宗旨是为了给世间带来一切善巧利益,让大家认识自己,让大家自主,自立、自强,这个自!可能不是我们认为的一个人,一个独立、不是这样样的。
学生:——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自己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相对成功了,有两点,一就是坚持,磕头拜佛的时候,他们是走几步拜走几步磕一次,重复一个动作。
法师:——在佛教的教言中是没有重复的,有两点不能重复,我们世间人苦就苦在什么地方,苦在重复的认知上了,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上,是没有重复的。站起来,每一动作,绝对没法重复,不认真地对待他,想迅速的应付过去,重复的被迫,伤害的沉淀,劳顿久了产生厌倦。
学生:——不能重复,每次都是新的?在每个人,但一般人感觉是重复的,到目标的过程中,你感觉是新的,是吗?
法师:——不是我感觉。
学生:——就是新的?
法师:——我们怎么能说是感觉呢?我们可以观察,我不能给你下定义,
这是很重要的过程。
(时间快到,几个年轻人赶过来拜见法师)
年轻人:——从外地来北京,一来时间比较长,父母在老家,因工作关系不能经常回去,心里挺别扭,很矛盾。
法师:——孝顺父母的形式很多,好一点的给父母一些衣食,差一点
不用父母操心就很好了,再差一点的,不让父母担忧就很好了,再差一点的不让父母受到伤害就很好了,尽自己力吧,尽自己力就够了,勉强会带来伤害的。
年轻人:——对!
年轻女居士:(早一天刚皈依)——师父想问你,昨天看到那个小朋友要出家嘛,回去之后满脑子都是出家的事,就老想老想,一直在想,今天见您之后,这个想法就更深了,老抹不掉。
法师:——我这个人有点负面作用,可能是我出家时间比较长,出家的业缘培养比较多,培养比较久一些,我出家后,很多年轻的孩子接触后,要出家的特别多。这可能跟心智有关系,一个人遇到契合自己心智某一面的东西就会向往,就象一个人从家乡到北京是一样的,但是说出家,就会害怕。
汉地人对出家的认识比较困难一些,在西双版纳那些地方,如果孩子不出家,每家要没有一个出家人,感觉会很丢面子,汉地人认为一个人出家会很没面子,会问:你家的孩子为什么出家?只是个认识问题。很多人问我,其实在家呆着也挺好,只要对自己的人生要有个认识。出家就是走出自我的现量,走出自我的困惑,走出颠倒、痛苦。
不希望人人都要剃光头,要不得。出家是个标志性的,好比到一个地方,许多人愿意与出家人谈一谈,与大家交流,其他人不能取代。
有的人心里是是膨胀性的,出家会很糟糕的,会危害这个社会,恶性的心理,会侵害很多人。如果一个人有真正善良的、平和的,调柔的的心来出家,会给社会带来广大的调柔与平和,把调柔与平和回施给更多的有情,会使大家感觉得到,所以出家反而感觉要求高一些。中国唐朝到清朝雍正年间,出家基本上还要考试。
——现在有什么要求
法师:——到我这肯定还有要求,若不好的,短期出家一段,不回家我把你撵回家,意识比较好,对社会有意义的,对大家有意义的就鼓励他们长期出家。
——昨天的小男孩是短期(出家)还是长期?
法师:——不是短期也不是长期,我希望这些父母能认识孩子愿望的重要性,这孩子他愿意出家,我们就会成就他。他父母虽然很舍不得在哭,但父母还是尊重他,是社会相互尊重的因缘我们这样做,而不是我们需要他。小孩要出家,是父母对人格的尊重。
很多父母宁要把小孩整死也不让出家,我觉得对人生不公平,对小孩不公平,希望通过这一类事情,引起人群的思考,要相互尊重,父母要尊重小孩,小孩也要尊重大人,十三岁,出家后还继续上学,其实出家是很平常的事情,好比孩子有这样一个愿望,大人不同意他,要挟他,那就会有伤害,会伤害他的人格。
我不鼓励他出家,也不阻碍他,我只感到人格需要尊重。尊重对我们来说太需要了,这社会尊重太缺乏,应酬很多,尊重很踏实,没有危机感。现在看学生很沉重,实在是很沉重。
——四点了,还有五分钟(提醒准备到机场乘机)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一定要真正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时刻,不要假过,空过,苦过,要宽宽松松的,明明亮亮的。
如是地生活。
知道自己现量的生活,不要逼迫自己。现量,就是自己现在的能力,就好像刚才这小伙子(学生)说的,愿望大过我们的现量,无限的大就会比较苦,相对的大还可以忍受,可以承担。
也可以说心量吧,人的福德因缘。
学生:——我们做事的时候,或者表达自己感情的的时候,尽量尊重自己内心想法?
法师:——对!内心的需求,就是现量,很实在。
- 上一篇:慈法法师答网友问(2006年)
- 下一篇:常受斋戒
- 济群法师: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 如瑞法师:留心观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满了感动
- 仁德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不出差错呢?
- 印光大师: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计划,更应该有往生计划
- 宗性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星云大师:维护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梦参法师: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随时地观照自己的念头
- 大安法师: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星云大师:出家生活容易吗?要如何适应?
- 延参法师:生活是要把握好内心的光明、力量和阳光
- 大安法师:明知言行有错可在生活环境中难以改变,怎么办?
- 法藏法师: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层面有所冲突,佛弟子该如何调适?
- 界文法师: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慈心?生活化的慈心
- 延参法师:生活是什么?自在是什么?困难是什么?
- 大安法师:年轻、身体和生活事业都好,念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 界文法师:在日常生活中皈依佛法僧三宝
- 能弘法师:如何自利利他?学习菩萨的修行与生活
- 慈法法师:学佛心智 学佛誓愿
- 能弘法师:出家人的生活很苦吗?有苦有乐
- 清净法师:菩提心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