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佛法是佛陀教导我们认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真理法则有它所现出来种种千变万化的现象。生活上的一点一滴都是现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可以说是现象,其它包括色、声、香、味、触,乃至脑里想的都会呈现出种种的现象,这些都是“相”,是我们比较有经验的部分。唯识学擅于表达生命的现象,研究的是“法相”的问题。
就好像认识一个人,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长相(高、矮、胖、瘦),乃至他的声音是温柔或粗燥,或是凶巴巴的,我们理解一个人的这些,都还是表面的现象(相)。
还有一部分比较困难的叫做“性”。例如要深入理解他的个性,到底是忠厚老实的,还是比较奸诈的,那是个性的问题,是比较深沉,比较不容易理解的部份。佛法专门谈“法性”的是般若,如《心经》、《金刚经》等都在谈空,谈不,谈无,谈非,这些不、无、空、非都有否定的倾向,否定甚么?自性。
这不是要否定“性”,而是“法性”最深沉的部分叫“性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物质也有物质的特性,金属有金属的特性,木头有木头的特性,金属里的金、银、铜、铁也都有它们的特性,它们的延展性乃至融点、沸点也都不一样,那都是“性”的部分。
为甚么说最深沉的部分就是“性空”。
“空”其实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它否定自性的存在。自性就是:
一、独存:由单一的因缘能够独立的存在。
二、不变:它能够不变的存在。
三、主宰:乃至我们能够主宰它的存在。
其实以上都不存在的,所以要否定它。但是我们通常都会以为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会做种种无理的要求。
好比我们很不容易结交了一个知心的朋友,对他赤诚相待,我们是不是往往也要求他对我绝对忠诚,是不是会在感情方面要求对方不能变。而且还想主宰他。也就是所有的一言一行乃至于心中的想法都要让我知道,一定要在我能监控的范围内,有没有这种倾向?父母对子女是不是有很深沉的主宰特性?往往是以单一的角度在思考对子女的态度。我是你妈,永远都是你妈。却忘了这个孩子会变成人家的丈夫,会变成人家的爸爸,他有很多的角色要扮演。但是做父母的都不管这些,只认定我的想法。所以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从这里来的,因为我们执着,执着以为是单一的,是不变的,以为是真实我可以主宰的,这就是非常深沉的“自性妄执”,所以要用 “空”,用否定的部分去破除。
唯有破除这“自性妄执”,我们才有智慧可言。
唯有破除这“自性妄执”,我们才有可能深入法性,也才可以豁达。
唯识专谈法相,《唯识三十颂》里只有一个偈子在谈“性”,但要谈“法性”一定要用中观,用般若,用龙树菩萨的思想来谈。透过唯识可以知道整个宇宙人生千变万化的现象而不在于法性,这二者是不冲突的。譬如我们认识一个人要理解到很深度的部分,或只要理解他表面的表相如何,这二者其实不相冲突,只是深浅的问题。
“ 空不碍有”,所谓的空是讲性空的空。所谓的有,是讲相有的有。性空相有,这二者其实是不冲突,不矛盾的,只是一个在谈性,个(特)性的问题,最深层的性是性空。唯有透过性空才可透彻一切。有情众生是性空的,无情器世间一样是性空的,山河大地也是性空,所以透过性空可以透彻一切。
因为性空,而转换出千变万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相)怎么来的?它就是透过性空,缘生缘灭而出现的,缘生缘灭,所以叫缘起法。
般若要谈的一个重点就是“缘起性空”。因为“性空”的关系,所以能够缘起。缘起是法则,包括缘生也包括缘灭。一切现象其实是从缘生缘灭所显现出来的,这二者合起来叫缘起法。缘起法则是因为有性空之故,任何形成的现象都不是单一的,起码有两个以上的因缘才合得出来。
什么叫修行?其实是要修到生命的层次才叫修行,如果只是生活,那都还是表面的,是短暂的。有生之年,这口气还在的时候叫生活,不在的时候就不叫生活,就面临了生死问题。生命,它不只是活着,它还包括死亡。活着的时候,我们可能争名、争利、争地位、争种种…,当一口气不来,到底哪一样跟着我们去?哪一样是我们的依靠?所以佛经有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必然深沉到生命的层次里面。
以唯识来看,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心,因为有心,所以知道眼睛看的色境;因为有心,所以知道耳朵听到的声音;因为有心,所以知道鼻子闻到的香味;因为有心,所以知道舌头舔到的酸甜苦辣;因为有心,所以感受到身体的触觉;因为有心,所以有自己脑海里所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是不是这样?我们几乎都是忙于这些外面的一切,因为忙碌这个,所以心也跟着忙,对不对?
这些都比较外在,其实我们用的心很浅,很表面,都是浮在上面的,因为我们随时被牵制,被影响。其实还有更深层的部分,我们并不清楚。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些部分,可以说是在处理我们的生活,人活着的时候有用,不但有用而且还管用,活的时候有眼才可以看,有身才有触觉;哪一天死掉了,这个身体还有用吗?耳朵有用吗?眼睛有用吗?是不是都没有用了?所以这个部分说实在的,只有帮助我们生活的部分,透过知识、文明和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但是世间再高的学位、名份和地位,有没有人能说:“我不会死?”其实还有更深沉的部分是我们感觉不到的。
唯识学入门
所谓的“十二因缘法”,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实它就是在讲“三世因果”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现象是怎么形成的,简单的说:惑、业、苦不断的循环。因为很多疑惑,所以我们就不明事理,善业也造,恶业更造,然后这些业成熟的时候,就变成苦果。然后越尝受苦果,是不是越疑惑,越没智慧,就越愚痴,越愚痴就越造业,越造业就越受苦果,就这样惑、业、苦,惑、业、苦一直不断再循环。
从这里可以知道所谓的因缘法,它不是单一的,整个循环起码三个因缘。我们说,会有生命流转的现象,如果能够切断它,就像一串念珠,用剪刀一剪,珠子就散掉,只要一刀就行,只是这一刀真的很不容易,要找对地方切。
在这之前的都切不断,因为都成为过去,我们能切的是现在,所以要切在这个地方。那些都属于过去的苦果,所以我们可以看惑、业、苦,然后惑、业、苦,也就是说,我们的现在世是怎么开始形成的?一定要有个“识”来投胎。“识”投胎到父精母血的时候,我们说它只是个“名色”而已,甚么叫“名色”?它不是只有物质,它已经有生命的现象,因此叫“名”,它是血肉馍糊的,但是它是壳,它是不是有生命现象的?它不是一滩血水在那里,它是不断在成长的,成长出身躯来,头、手、四肢,愈成长是不是愈明显?它如同朝露,如同油脂,它有很多的形容词,愈是早期它流产的机会越大。逐渐,逐渐它不断地缘生,不断缘生,缘生到不只头、手、四肢、身躯之外,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也愈来愈明显,所以这个叫“六入”。
“ 六入”在这个时期只是一个“识”,这个“识”是无形无相的。识里面的种子就是过去的“无明”和“行”所残留下来的,有一些残留还没成熟变现出去的种子留到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无始的过去世总说都是因为“惑”而造“业”,而受到“果”,但是这辈子是不是也是如此?这个部分也等于是可以拿到这里,也是一样不断循环。对于无始的过去世,总说就是因为无明、行,惑、业、苦。一直都在“无明”当中然后不断的造“业”,然后一直不断的感受这辈子的果。我们现在是把它放大来看,用识、名色、六入,六入完毕以后,他就生下来了。
生下来的“触”有三个条件:“根”、“境”、“识”,也就是“根”要长成,在九个月、十个月里面就是在长这些“根”,因为有这些“根”也才会有“识”,而且它出胎是在这个地方,生在这里,它跟外“触境”结合在一起,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它的根身和它的心理作用,物理、心里、生理全部结合在一起叫做“触”。所以我们这一辈子生命的开始,是不是出胎那一刹哪?不是。是受精的时候,这部分要九个月、十个月的时间,纵然科学文明再进步,有没有人说可以缩短?是可以让早产儿存活的机会大一些,但是他起码也要七个月以上,起码根身要长全,如果少一个头实在也很难活下来。
所谓的生,我们的生,这一辈子生下来,其实不是这辈子才开始的,应该说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经过怀胎十个月而来,所以这里的种子跟那里的种子是不一样。这里会少一些,它这里大量变现出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六入还没全,五根还没长全,第六意识的能力也没有,所以没有人说我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面是甚么景象?因为六入还未完成。我们现在记得,是因为我们透过眼、耳、鼻,舌、身、意才记得的。所以说“触”,“触”也就是生下来以后才触得了,因为跟外在的外尘接触了,之后会有“受”。“受”本身,我们说它还是归在过去,这个很像甚么。
我常举例说,有的人神经线很大条,有的人神经线很小条,同样是一对父母所生,两个孩子的个性就不一样,有的动不动就不得了,小事也变成大事,有的天大的事,对他来讲也没甚么重要,那就是跟他的宿世及他的习惯性有关,他的神经线比较大条,遇事可以无所谓。纤细的这种人,就很难过日子,动不动都觉得是大事,人家瞪我一眼也可以难过三天!有的人是你生我的气,我都不知道,生了一个礼拜的气,他也不觉得。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尽量能放,但不容易,因为这是天生的,可是,虽说天生如此,不是就不可变,因为“性空”的关系,样样可变,没有绝对不变的。没有哪一个点说他是可以单独存在,他可以不变,“性空”就是在否定这个部分。
透过佛法来引导众生,不是说,我的情绪如何,看法如何。而是透过佛法的原理原则,佛陀如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性空”的,没有绝对不可改的。不是固定不动在那里的,绝对不是,我说这样的心念开始改,当然会有很多外在的条件,但是我们的心念一动,是不是就在动?你只要赶快起善念,多做一点善事,还有就是收摄你那种嚣张的脾气。当你知道,你不可以那么嚣张,你的种种作风行事就开始变。你一变,周遭对你的看法就开始不一样,因此,是可以改的。透过这些,我能够肯定地告诉他:不是我们多有智慧能够如何,而是我们因为有佛法的原理原则,根据佛法的原理原则,根据“性空”,一切都可改,没有绝对不变的事情。
这些都属于过去的,但是我们的问题出在爱、取、有。爱、取是我们的“惑”,因为一旦有“触”就会想“爱”,“爱”了之后就要“取”,“取”了之后就又开始造 “业”,其实我们要下的功夫,要在“爱、取”这个地方。这个还可以再往前到“触”、“受”的话更好,但是如果再往前,其实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能够到爱、取之间有所取舍,就是有所取跟有所不取,那就开始改变了,可能本来没想那么多,我爱的就是要取,但是透过佛法,我们知道“取”之后,可能会有种种的后果,所以会开始有所“受摄”,或者在“爱”之前的“受”,真的是这样的感受吗?往往都可能比较在物质上,如果我们都在这个部分收摄到精神的层面,心灵的层面是不是又不同了?所以这个部分倒是会比较。
“ 受”到“爱”之间会比较,是物质上面的,感觉很舒适的,气派的,让我心里很爽的那种感觉,我就想拥有它,但是如果不讲究外在的排场,而是心灵的部分,其实这个部分也会改,所以这个部分愈往前愈有效,到这里,愈是后来的效果愈差,因为已经一连串的下去,我们的自觉能力要往前提,能够提到这个地方。所谓的因缘法就是说,它是一个一个因缘,很多的因缘结合在一起,然而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之间的问题,这个之间我们能不能断,也就是所谓的那个“爱”本身都有不同的感觉。
有支习气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在这个之间的取舍问题,所以在这里“爱”、“取”,然后又继续造业,所感召的就是无尽未来世的“生”跟“ 老、死”,一定有生跟死,为甚么加一个老,这个过程中是不是都在老化,纵然是一个小孩子,多一天是不是就多老化一天?所以叫做生、老、死;生、老、死;生、老、死。也就是说,如果这辈子搞不清楚,这就一直不断的生、老、死;生、老、死。这个生、老、死,是不是也等于无明、行、识、缘、名色这些一连串这样下去。所以这个就会形成所谓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这个叫做“有支习气”。
“ 有支习气”有着无数生命段落的流转,这个部分我们非常的无力感,因为整个大的等于大洪流,大洪流如此,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一丝一毫而已,在这整个大洪流当中,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改,很困难,但是我们会有这样的倾向,叫做“有支习气”,这个“有”其实从这里来的造业习气,造业的习气会让我们不断地惑、业、苦,惑、业、苦,再度循环,因为只要到了这里“惑”一定要到这里“苦”,一旦到了造业,必然会感受苦果,愈是苦果愈疑惑,其实在惑、业、苦当中要提前,要往前提,你已经造业的,你只好去承受。
所以说,学佛有甚么好处?一是帮助我们“净化”,另一个是“强化”,惑到业之间有机会净化,杂染,因为有杂染就有惑,当我们听经闻法之后,这个杂染本身是一种执着,我们用执着的部分能够慢慢降低的话,它就是所谓的“净化”,转染成净,那我所下的的业,会比较善的,虽然它也有杂染的现象,但比较是善的,我们的自主能力会高一点,但是已经到这里了怎么办?我们只好强化,不管我接受甚么样的苦果,业障现前我也要接受。如果福报现前了我要珍惜,我不要去挥霍,所以一个是净化,净化的部分会提前,但是总说这个叫做有支习气,我们还有所谓的“我执习气”还有一种“等流习气”,但是起码这里知道有一个叫“有支习气”。
我们的生命现象大体来讲,几乎都是如此。学了佛我们在流转当中,虽然是“有支习气”,但是我们比较清楚明白,然后知道从那里去下手。很多人是一直在抱怨,为甚么妈妈给我长这个样子,为甚么让我这么笨,这么丑,那个都是放在这里,没用,其实不是妈妈的问题,是我们第八意识的种子,有甚么种子,这一辈子我们就结成甚么样的果报。父母跟我们之间,就像我们当中各有一条线,正好交集,但各有各的。有的父母生了两个三个小孩,是不是也各有各的生命之流,各有各的福报和因缘,各有各的八识,父母只不过提供了他们的精血而已。他怎么长,是他们自己的识去投胎的。
识去投胎是我们以前累积过甚么样的种子,所以到死的时候又一样只剩下这样(第七、八意识),一样又如此,既然知道是这样,就是说,当我们知道或不知道,虽然也同样在生死当中,并不是马上就能脱胎换骨,但是起码清楚一点,这个清楚,自然会有净化的能力跟强化的能力,比较不清楚的人,要有净化的能力比较难,要有强化的能力,我们不能再是一个容易碎的,很脆弱的心,不应该如此,对人生的顺逆境,我们应该愿意接受,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一切都能接受。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讲我是个凡夫,要如何成佛。清楚跟不清楚的差别,就在于我上路或没上路,有没有踏上成佛之道,这个是踏上成佛之道,这个是还未踏上成佛之道,还在这边流浪生死,踏上以后,虽然还是在流浪生死,但是起码我比较知道方向,这样知道吗?
如何利用自己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我们本来是糊涂地被生下来,然后糊里糊涂又死掉,死掉又糊里糊涂的生,在生的过程当中最麻烦的是,可能轮回到畜生道,可能跑到地狱道,也可能轮回到饿鬼道,然后对自己没有把握,现在,我们知道后,起码知道如何保持人身,因为唯有透过人身才有机会学佛。畜生、饿鬼、地狱道都不可能,都没机会,因为那里都只是在尝受果报而已,果报完毕回到人,但是从三恶道回到人道,都是属于那种贱民之类,同样是人,是不是也有贵贱之分?投生到伊索比亚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还有甚么心灵的,物质都无法满足。所以这个时候有能力谈心灵建设,是物质建设到一个程度才有余力,饭吃饱了,才谈得了这些修行问题。所以学佛一定要修福报也在这里,你必须要有福报作基础,没有福报你怎么学佛?所以修福报是不是也很重要?
但是,并不是只修福报就行,因为在流转的过程当中,在六道轮回,自己把握不住,那要如何把握得住?要有智慧才把握得住,要透过听经闻法,知道原来以人的身份才有机会学佛,天道纵然好,但天道却不是我们想去的,因为福报太大反而会障道。阿修罗道还没有天道好,所以唯有透过人道,你如何不堕落三恶道?起码要买一种保险,持戒的保险,持戒,五戒一定要持。
有人说,我又没学佛,所以不用持五戒,若不持,你就是糊里糊涂,堕到三恶道,后悔都来不及,不管有没有学佛,那是保持人身的基本条件,持五戒、修十善,再进一步,以居士来讲,还有八关斋戒,菩萨戒。修菩萨戒就是让我们有机会生生世世都能回到有佛法的世界来,也就是透过行菩萨道,而所谓的行菩萨道,就是在凡夫的过程中就能够行菩萨道,不只当一个人,还能够当菩萨,因为唯有行菩萨道圆满之后才叫成佛,成佛是果,菩萨是因。但是这里有两个关键的转换,一个叫“超凡入圣”,一个叫要证“无生法忍”,为甚么会有这两大关键?其实就是在八识里面转识成智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学唯识,如何学得智慧,就是要懂得如何转识成智。
这里有个关键就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醒心,菩提是一种觉悟,但是这种觉悟不是只有自己清醒过来,生死到底怎么回事,然后自己去创造一套,或者用某某人的学说,说实在那都只是个人的,再怎么样,个人的学说其实都还是属于凡夫的。也就是说,所谓彻底觉醒,是透过佛陀的教诲,透过佛法,因为佛陀就是如是走到成佛的境界,然后回头告诉我们过程。我们说,我们是凡夫如何超凡入圣,就会有所谓的要听经闻法,所以会有声闻和缘觉,从这里叫做人跟天,六道轮回里面的人道跟天道是善道,五趣,人道跟天道,但是天道并不是我们要去的,虽然天道众生还有机会学佛,就是那种善根非常深厚的,纵然他的福报很大,但是比例很少,像帝释天他还有机会,但是他总是回到他享受的地方,他往往会忘记,这要不断提醒。
在人道因为苦多,碰到生死问题,是不是都会提醒我们,其实在人道的苦,我们常常会觉得这种苦,苦得恰到好处,正好是激发我们智慧,没这么苦还没那个智慧,所以以人道来讲,我们应该要接受这份苦,甚至去享受这份苦,利用这份苦,若没生命的短促,没生死的刺激与震撼,我们怎么会去想到生命的问题?如果人生都是享受,我想我们也不会想学佛,生死的考验是经常的,还有天灾人祸,这些是不是也让我们去体会到无常?也就是所谓的世间法,在这之前,这些都还是属于世间法,也就是在五乘共法,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就是所谓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这是结合在一起的。
五乘是:人、天、声闻、缘觉跟菩萨。
增上心就是学佛比不学佛好的心,因为这样,我们才学佛。如果学了比不学还差,谁要学佛?学了比不学好,就从心灵先改造。当心灵世界丰富起来的时候,物质世界就比较无所谓了。当心能够调整过来的时候,物质外在这些环境是不是比较无所谓了。所以先从增上心,之后还有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在世间法里面,你发现纵然求得再高的名分或地位,还是免不了一死,于是对生死这样的事情,你会觉得它是干扰、束缚,希望能够脱离、超越,不要被它束缚,所以会有所谓的出离心。
出离心就要透过声闻佛法,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做声闻的工作,现在种下声闻的因,只是还没得到声闻的果。但是有些人不见得透过声闻,某些人的品质很有学佛的特质,他本身就比较豁达,比较开阔,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往往有的属于“缘觉”性的,他能够感受到种种因缘法,比较想得开,看得广,他不一定要透过声闻,但这是属于少数的。在教育体系上来讲,大部分的人适合正常教育,少部分的人适合特殊教育,现在,对广大的众生我们还是用正常教育,所以大部分还是用声闻方式,声闻法本身按步就班,让我们由凡入圣,超凡而入圣,甚至还能够证无生。
所以在超凡入圣的这个点上面,在小乘来讲,是证初果,以大乘菩萨道来讲是登初地,在过这一大阿僧只劫,也就是说,这里有两个关键,就是形成三个大的阶段,每一个大阶段都需要一大阿僧只劫,所以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是因为这中间会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属于超凡入圣的一个关键点(从唯识可以解释得非常清楚)。还有一个是证无生法忍,以大乘来讲,像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但是如果是小乘,它只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无生的质一样但是量不同,也就是说,所谓的超凡入圣,它有一个很大的关键点,在于见到真理的现象,前面所讲的,都是真理的法则,现在讲“性空”更是深的真理法则。
我们透过文字、语言,如果我们一直抓着文字、语言,说实在,我们很难证悟的,还得要放下文字、语言。所以说,如果以般若来讲,要透过文字般若,然后进入观照般若,然后超凡入圣的点上就是实相般若现前。所谓实相般若现前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真理的现象,了然现前,那种了然现前,必然是在定境当中的,因为他比较早逼现出来,当然到成佛以后,它才是完全的,就是完全的就在真理的现象里面,成佛很像万里晴空,看到的都是太阳光,一切都是光明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说万里晴空,但是很多人说我看不到太阳,为甚么看不到太阳?因为被乌云遮蔽了。
太阳跟我们之间,有一大片的乌云密布,只要有个缝隙,就有一道曙光,光线就这样照射下来,这时我们看到那道曙光,虽是看到但很短,乌云一下又合回来了(因宿世习性的问题又合回来),怎么办?拨云见日,就设法把乌云变白云,不是乌云就让它乌,你再怎么拨,还是乌!因此你要设法让乌云变白云,然后再让白云散掉,到这里白云全散光,所以到成佛的时候,连一丝白云都没有,这样懂吗?所以乌云就在我们的第七意识,是杂染的问题,我们从凡夫到成佛为甚么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佛菩萨也太不慈悲了,让我们这么辛苦,是佛菩萨规定的吗?不是,是我们转识成智的困难程度。转识成智竟然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所以要发大乘心很不容易,知道这么困难而我们还愿意,这就要有相当的智慧,而且要有相当的悲心才可能,悲心不足,只要解决我个人的就好,我不管别人,解决个人的比较快,但是它不究竟,解决个人的,只要见到真理现象,其实当下就可以解脱,就证初果,解决个人证初果,超凡入圣证初果,跟菩萨当初地的质是一样,但量不同。
所以有一句话说,罗汉所体会的空如毛孔的空,菩萨所体会的空如虚空的空,但是所有的特质就是“空”,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是性空,是空义。因为翻译的关系,这个空我们很容易误会,我们一看到空,就认为是空空如也的空。其实刚才讲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我们观想出来的空空。性空的空,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否定单一、不变、主宰,否定那个绝对性,它是一种否定的符号,这是我们不习惯的,要透过般若经的讲解,不断去练习思考,但是现在这些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也就是说,它有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体会到空义,不只体会到空义,而是体会到,放下自我的执着,不要再自以为是。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也就是自性妄执,都认为自己最对,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好,这个就是自性妄执,我们必须放下这个部分。
音响忍,听经闻法也是一种音响忍,要很有耐心不断地接受,不仅接受还要忍,确认佛法所说的无误,这个无误不是只有思想上你觉得没错,而是你把它用到生活上,用到生命的层次里面,你还是如此的确认它。例如我的父亲和姊姊,不到一年两个人一起走。那种痛苦,我是透过佛法不断的思惟和体会之后,我才接受,接着走出那份悲哀和伤痛,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撞击,透过这个撞击,我确认佛法并融入到生命里,同时发现,我确认佛法并融入到生命里,但生死困厄还是照样产生。如果对佛法的确认程度不够,是很容易退道心的。
那是因为你不懂佛法,你无法把佛法跟实际生活与生命结合在一起。所以所谓的“菩萨道”,要行得长久就必须把文字思惟都融到一起,除此还要有所谓的“柔顺忍”。
柔顺忍,为甚么柔顺忍?因为放下自我的执着才柔顺得了。我们不要以为我非常倔强是很棒的,错了。倔强是自性妄执的展现。我很有主见,很有看法,很怎样,以佛法来看,这些都不是好事情。反而是放下自我的执着,放下以自我为主,这样你才可能以众生为主,才有利于众生,这些都是修行过程,而且是到生命的层次里面,不是讲而已,而是你愿意为众生付出,因为你对自己的执着没那么深。
这个忍,不是我忍耐,忍耐是一直在那边忍。忍,是对佛法的确认,法性、法相能够融合。尤其法性在这过程里,能不能往这个方向进步,是法性的确认,才接受得了法相的所有一切。对法的确认无误,你会用生活来实践它,甚至用生命来实践它。所以你愿意生生世世不断地为众生,所以菩萨发的大愿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这是多么无穷无量的愿啊!所以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也讲,他说菩萨是属于愿意生生世世为众生的,是“利根”机,我们本来以为赶快了脱生死是利根机,其实错了,反而是钝根机。因为自性妄执其实还没完全去除,所以才会生死未了如丧考妣!其实生死要了,是非常困难的,说实在真的要了,在这个地方,有没有出离的能力。对性空没有理解的能力,其实根本谈不上要了,了生死。
从人道到菩萨道,就从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我们说菩提也要有三菩提,到这里叫做证三菩提,就是你这分觉醒的心也要觉得正确,才能够超凡入圣。不仅三菩提,还要三藐三菩提,叫正遍等,就是正遍等的正觉,那是菩萨道所做的,那才可能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甚么?佛果。大乘的法种是甚么?菩提种子。菩提种子成长的过程是从菩提到三菩提,到三藐三菩提,然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还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龙树菩萨的“不二”其实也是在解释“般若”,也就是说,我们不习惯“不生不灭”,我说“有生有灭”大家都理解,说“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也很明显。因为我们从“相”上来看,这一节课人多一点,下一节课人少一点,这是从“相”上的“有增有减”,因为现象如此。有时比较干净,有时比较脏,那也是“有垢有净 ”,“有生有灭”,大家也容易理解。怕的是我把“生”的现象跟“灭”的现象看成是两件事,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盲点。我们认为:生就是生,不会是灭,灭就是灭,不会是生;干净就是干净,不会是脏的,脏就是脏的,不会是干净的,我们是不是这样想?
所谓“生”跟“灭”的现象,我们现在都是“生”的现象,因为有生命!但是虽然是“生”的现象,我们也有“灭”的现象同时存在,每个人从生下来,没有一分一秒能够阻止我们往灭的方向去,所以我们是不是“生中还有灭”的成分在?从法性来看就是要深入到各种因缘法里面。我们现在可能生机比较多一些,灭的成分少一点。但是随着年龄渐增,“灭”的成分愈来愈大,“生”机愈来愈低了。之后一直到“生”机几乎没有,然后就死掉了。所以死就属于“灭”的部分。但是“灭”成分大,不是它就停止在那个地方。这个人死了,佛教徒都说他“往生”了,往生就是死了就往“生”的成分与方向去!其实他“灭中带着生机”,又开始有生机。
为甚么又开始有生机?因为有第七意识的执着,第七、第八意识还在,只要他依附着父精母血,他就又开始在那边成长。在四十九天中还没去依附,四十九天当中就是这些种子、因缘一直在大量的变来变去,变来变去,变出一个最后总体的结果。“中阴身”要先做很大的变化,所以当我们在投生到下一辈子的时候会先有“引业 ”。六道当中引到那一道先决定,然后才有“满业”。到畜生道也有它的福报,生前所造的多寡不同,有的狗只能在外流浪,没得吃没得住,有的狗不愁吃住,还被抱到床上睡觉,同样是狗却有不同的福报。人也是,人也有他的贫富贵贱,那个属于“满业”。但是投生“人道”或“畜生道”那是“引业”,先引业之后才看他的圆满与否。引到人道之后,我们才能够找人的父母投生。如果引业引到畜生道,就要找狗等畜生的父母去投生。
也就说,生中有灭,灭中有生,这个是佛法,尤其是般若特殊的思考逻辑。它已经不是世间的思考逻辑。世间的思考逻辑:A就是A,B就是B ,不是A等于B,就是A不等于B。彼有可能等于此,要不然彼就不等于此,很少说A中有B,B中有A。为甚么会A中有B,B中有A?那是我们看到里面的因缘组合问题,是因缘结合、离散,缘生缘灭的问题。那边比较重,这边就比较轻。就像明与暗,也是相对的现象。我们说外面很亮,但是这个亮度,跟早上刚起床的亮度不一样,在中午之前是愈来愈亮,亮到中午,中午之后,下午会比较暗,虽然也是亮,但会逐渐暗,暗到午夜最暗。所以同样是亮,有亮度的差别,这是不是亮中有暗?我们看到的是有暗有明的现象,它有没有差别相?有。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特性:明是性空,暗也是性空,这甚么意思?明,不是固定静止在那里,它一直在变,分分秒秒在变。因为性空的缘故,它不断的变,暗也是一样。所以生是性空,灭也是性空。
龙树菩萨讲《大智度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就是在讲“性空”,这里性空,那里也性空,那是不是就有平等的机会?所以一看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要觉得奇怪,不要从现象来谈,从法性就清楚了。
原来这个法性是性空,是平等的。而我们为甚么一直在颠倒,就是我们看到不平等的现象。“相有”就是“相有差别”,性空是“相无差别”,成佛是相无差别完全平等的意思,佛陀对所有众生完全没有差别,“佛陀等视众生如罗侯罗”。所以“相无差别”叫做空相,也可以说是相空。相空,是透过性空而来的,这个过程有个重要关键就在于“性空”,从“相有”到“相空”,其实“性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在前面我们可以接受“相有,但是性空”的观念,只是观念,只是觉得“空 ”与“有”好像有差距,但是理解后,慢慢的,你会知道既然是“性”空,其实“相”也应该空,所以这个时候“相空”也会出现,“相空出现”就是“诸法空相乃诸法实相”,实际的现象乃是“诸法空相”,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平等平等之相,平等相。
平等是佛学里非常重要的功课。我们是不是很希望从不平等的心达到平等,为甚么凡夫众生要行菩萨道?就是让自私的心逐渐平等。所谓的“性空”就是在帮助我们抹平那个不平等的心,不平的现象用“性空”,把它抹平。所以所谓“不”,就是它性空,这性空,先透过文字,不只透过文字,大家回去好好思考,叫做“观照”,观照久了,不断反覆练习,再透过生命的实践,我确实尽量不要有差别的心,“诸法空相”就有机会现前,真理能够现前的时候,就是“超凡入圣”的关键,凡夫的特性如何去除?就是那个平等的现象要能够现前。所以我们说从“不”而“空”、“非”,就是在帮助我们“离”、“泯”才能够“灭”,也才能“寂静涅槃”。它是同性质,同一方向的。如果没有这些否定的思考模式,我们不可能涅槃,怎么可能离、泯、灭,因为我们执着在“有”的现象,有差别的现象,从“性”到“相 ”,从“相”到“性”,这之间应该要能够随时出入无碍的。
我们接受这一切现象是因为我们理解这一切是性空的,也因为知道是性空的,所以才会呈现出这一切的现象。所以所谓的真理,不是我离开这个让我很烦恼的事件,然后另外有一个真理世界的存在,不是,而是当下。当我们理解真理的时候,只要执着能去除,其实真理现象自然现前,所谓的般若是巧慧。小乘会认为从“有生死可离,有涅槃可入”他是站在“有”的立场,但是菩萨看待“生死即涅槃”,因为透过“不二”。“生、灭”可以有平等的机会,生死涅槃之间是不是也有平等的机会?它的平等是透过性空,所谓平等是透过性空,所以菩萨也可以在生死当中而度化众生,因为离了生死就离了众生,怎么能行菩萨道呢?所谓般若是巧慧,并不是离冰去取水,而是冰的当下就有水,用火融化冰,冰的当体是水。理解性空,并不是离开一个地方找寻另一个地方,当然在过程中难免要抽离,暂时离开去,好好思考再回来面对。“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不是有机会也是平等的?透过“性空”而平等,在法性是平等,因为这一切同样是性空,同样是性空的关系,所以能平等。
- 大安法师: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济群法师:为何要戒杀吃素?动物也有独立生命
- 如瑞法师: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净界法师:在生命相续中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
- 圣严法师: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觉真法师:心是什么?人的本体、生命力
- 星云大师:维护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仁德上人:要尊重众生的生命 珍惜明心见性妙法
- 正如法师:有两样东西要照看好——生命和金钱
- 大安法师:“吾”和“身”一样吗?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 仁德上人:顿悟真舍歌
- 法藏法师: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层面有所冲突,佛弟子该如何调适?
- 静波法师:不愧对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 净界法师:生命中的两种力量,心态的两个准备
- 净界法师:修无分别智要远离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 圣旭法师:断恶行善,保障生命良好平安
- 净界法师:修行人的两种生命力量以及念佛人的两种心态
- 净界法师:主导生命中的业力是怎么回事呢?
- 圣旭法师:弃恶从善,生命就在改变就会得到提升
- 正如法师:身体是生命的载体,好比是居住的房屋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