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禅定断灭痛苦
生如乱花迷人眼
打坐虽然看起来是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把它坚持下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培养打坐的习惯要靠一个人的毅力和兴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对打坐有兴趣,你就能坚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能做多少艰难的事情,而在于他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多久。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典故,说苏格拉底教他的学生做一个摆手的动作,非常简单,人人都会,他叫他的学生每天坚持做下去,刚开始大家都很乐意做,一个月以后,剩下的人寥寥无几,一年以后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后来成为苏格拉底最得意的学生。
我讲一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寺院从零七年开始办禅修班,到今年已经有七年了,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坚持。我们一直都坚持这样的理念,不管人数有多少,哪怕只有一个,禅修班也要坚持办下去。现在我们每一期的学员人数都会超过招收名额,这就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一个团队要发展壮大,首先是带领者要坚持,其次是身边的人要坚持。当你做一件事情遇到艰难险阻想要放弃的时候,就问一问自己,你坚持了多久?真的到山穷水尽了吗?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也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考验。
就拿我们的禅修班来说,老师缺乏,资金缺乏,生源缺乏等等,都是威胁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你们来这里学习打坐,如果觉得这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好方法,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如果你能够坚持三年,你就会发现,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你会脱胎换骨,变成一个连你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样子。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当所有人都不认可你的行为的时候,你能否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以前有一个游泳运动员打算横穿英吉利海峡,那天海面上大雾弥漫,她游得筋疲力竭,终于还是坚持不住放弃了,当她爬上客轮时,发现离海岸只有十多米远了,她后悔不已,竟然在即将抵达彼岸的时候放弃了。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学院教学,周末带学生去拜山,三步一拜,拜到南海观音,每次大概要拜四个小时,到达紫竹林的时候,差不多拜完三分之二,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放弃了。我也拜得汗流浃背、头昏脑胀,每一次跪下去几乎就站不起来了,但是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不管你前面付出了多少,如果你在即将抵达终点的时候放弃了,你就真的失败了。越到后面越艰难,越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坚持下去,靠着这种默默的自我鼓励,我每次都拜到了终点。事实上达到终点以后,回过头去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一件事你能认识到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你就能坚持下来,你心中有信念,你就会坚持你的原则,如果你心中没有信念,你就会不断改变你的原则,到最后你连自己的初衷都忘掉了。信念需要坚持,坚持什么?坚持原则,只有原则不被打破,你才可能把事情坚持到最后,走出一片广阔的天空。人生一定要有一些事情每天去坚持,如果你喜欢打坐,就把它坚持下去。
在佛教教义里,有一种叫四圣谛的理论,是释迦摩尼佛悟道时给他的弟子讲经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四圣谛的内涵。什么是苦谛?平时我们感觉不到苦,但是仔细一想,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痛苦之中。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幸福的,比如说,坐久了你会腰酸背痛,希望站着,站久了你也会腿痛脚麻,又希望坐着。肚饿了你想要吃饭,吃多了你又难受,行住坐卧里都包含着苦,更何况生老病死。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对治痛苦的,要用智慧去面对痛苦,化解痛苦,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坐的每一位,都想不起来生活中有什么痛苦,事实上打婴儿在娘胎里的时候就有痛苦,母亲吃了烫的东西,你就会在火山上煎熬,母亲吃了冰的东西,你就会在冰山上煎熬,出生的时候,你也要遭受两座大山的挤压,这难道不是痛苦?在娘胎里衣食无忧、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出生以后,冬天要忍受严寒,夏天要忍受酷热,所以人出生的时候总是哭着来的。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身体每况愈下,这里不痛那里就痛,到七十岁以后更严重,四肢都不灵便了,走起路来举步维艰,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到九十岁的时候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你想做点什么却做不了了。这也是生的一种痛苦。星云大师88岁的时候来杭州讲课,我去听课,他说他因为得糖尿病得了眼疾,眼睛只看得见白茫茫的一片。人老了,各种病都来了,牙齿脱落,眼睛模糊,耳朵失聪,这些都是老的痛苦。所以佛教里面讲,照顾老人功德最大,孝敬父母福报无边。
我有个朋友得了癌症,平时白白胖胖的,到最后被癌症折磨得满面疮痍,眼睛里流着脓水,鼻子里流着血,非常痛苦,要打杜冷丁才能入睡,痛苦折磨得他一刻都不得安宁。善终是一种福报,不遭受痛苦折磨,一觉躺下去就安安静静地走了,这也是一种幸福。很少人能真正认识到死的痛苦。《祭神论》里讲过死的过程:死亡就像把乌龟的肉和壳分裂开的状态,没有修行的人会被吓蒙,如果我们在离世之前没有认识到死究竟是什么,就会对死产生巨大恐惧,我们不知道死后要去往哪里。人不管做什么,有一个问题在你死之前一定要了解,就是人在离开世间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四谛告诉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是一个痛苦,你们仔细想想,你从小到大,有多少事情让你快乐,又有多少事情让你痛苦,当你在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佛典里有一个比喻,说天上的人看我们世间的众生,就像我们看厕所里的蛆虫,粪坑里臭气熏天,它们却在那里享受美餐。在天人眼里,我们这个所谓的美好的世间,其实也正如我们眼里所看到的那个臭气熏天的粪坑。不说天人,就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有一次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身上的体味非常重,一个小时的旅程,我快被熏得晕过去。可能他自身不注意自己的卫生,但是旁边的人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他身上的气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移动厕所,别以为你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其实衣服包裹着的是一个粪池,五官、七窍都会流出不净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独处,喜欢被人簇拥着?实际上是忍受不了孤独之苦。只要细心察觉,人生真的没有太多快乐,你现在贫穷,心想有钱了就会快乐,等你有钱了,不一定就快乐,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着别人快乐而已,实际上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苦,我们才能坦然面对苦。苦是人内心对世界错误的解读而产生出的烦恼,烦恼主要来源于见惑和思惑。见有无见、身见,就是考虑任何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拿自己的标准去看别人,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身见的破除有很多方法。《心经》里面讲: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色寿想行识”,最经典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就是我们的身体、即色身;想,就是我们的思维、想法、抉择、喜好等;行,就是我们的身体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识,就是认识,是我们的五蕴对应五尘所产生的反应。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受触,这些都是认识的来源。做服务行业,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做得足够好了,你就能够抓住客人的心。
由五蕴所组成的身体就是空性,空并不是一无所有,同样一个东西,不同人对它有不同认识,你说它真正是哪一种东西,都不是,这就是空,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从其表象上来说它是空的,但从其本质来说,又是非空。就比如房子由木头、钢筋、水泥组合而成,木头、钢筋、水泥是房子吗?不是,但它们又是构成房子的元素。诸多因缘和合而成房子,佛教就把事物这种由诸多因素和合而成特性叫做空性。空性就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不变化,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元素在变,事物本身也在变。
人生也一直在变,小时候很可爱,长大了叛逆,青年结婚、中年成熟,晚年衰老,最后辞世,无时不在变化,事物在变化之中向前推进,这个道理就是空性。你们要是能把“空性”这两个字理解透了,整个佛教的内涵你们就懂了。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春夏秋冬,万事万物都逃不过这种规律。人今天是这种状态,明天也许是另外一种状态,今天成功,明天可能是失败,今天失败,明天可能会成功。就像褚时健创建的褚橙,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风烛残年之际依旧东山再起,创建了那么大的企业。
了解佛教不是了解佛像,更不是了解烧香拜佛,而是把佛的智慧深入到我们的心里,去改变我们的人格,改变我们的内心和世界的关系。我不希望你们学佛以后变得神叨叨的,你们还没达到那个阶段,你们现在要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把手中的工作做好。你靠什么东西来改变自己的心路?靠什么来把手中的工作做好?答案就是禅修,修一颗安定的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别人不能忍,你能忍,别人受不了的艰苦环境你受得了。你可以把恶劣的环境当成一种历练,一个人能忍受孤独和恶劣的环境,对他的人生是一种很大的历练。曼德拉在监狱里面呆了二十多年,出来后依旧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佛教界也有一些和尚在文革中遭受屈辱,有的被关押了二三十年,但是都没有放弃信仰。在那种环境下,除了禅定,不然熬不过来。
禅定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我,忘掉自我,忘掉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心思完全专注于所从事的工作中。新闻里曾经报道过一个事件,有个女士去买菜,把孩子放在八楼的家中,在街上远远地看见孩子在阳台上玩耍,跌落下来,她瞬间反应过来,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接住了孩子。事后有人通过计算,这位女士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短跑冠军,研究人员叫她再跑几次,都没有达到那个速度。可见人在忘我状态下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人的潜能一旦爆发出来常常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当然大部分时候都爆发不出来,因为就是因为顾虑太多,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
人最大的障碍是太执着于色身,一是执着于自己的色身,自恋,太看重形象;一是执着于他人的色身,情色邪淫,被情所困。其实细想一下,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贪恋的。如果大家想破除这些执着而又不知道怎么去做,有几个方法推荐大家去借鉴。看看那些处于病危状态下贫病交加的人的生命处于什么状态?那些淹死的,跳楼死的,喝毒药死的,车祸死的,癌症死的,看看他们死亡的过程,看看他们临死和死后的状态,再来看自己。出家人有一个秘诀,就是当你贪恋色身时就参不净观,如果是男的,就是参一个女体死尸,浑身腐烂、发臭、爬满蛆虫,血肉被蛆虫吃光后剩下白骨,上面爬满蚂蚁,过几百年之后白骨风化,变成一堆黄土。这样去观想,可以改变你对色身的执着。或者去西藏看天葬,把人大切八块,抛到天上给灵鸠叼走,然后把脑袋敲裂,脑浆崩裂出来,把骨头粉碎,整个人扔在那里。你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像被肢解了一样,对生命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就这么一个身体,以后死了腐烂发臭,什么都不是,为何还那么执着于它?无论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遮住的也就这么样一块肉体,为什么就是放不下?
人的很多烦恼、心结,其根源都来自于身体,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他问题也很难解决得了。不快乐的时候去喝酒、唱歌、赌博,这些东西能使你快乐吗?赚到钱你就快乐吗?住豪宅开名车你就快乐吗?你身家上亿,没了健康你能够快乐吗?看看那些得了癌症的人,被恐惧、担心和不安的心情折磨得呆若木鸡。人的身体迟早都会死去,只不过有的人死的早一点,有的人死的晚一点。生命迟早都会终结,问题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你能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三十岁的时候,设想你能活到八十岁,那么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你要做点什么?其实你好好利用这五十年时光,能做成很多事情,但很多人都是靠烟酒麻将来打发时间。一面感叹光阴短暂,一面又无所事事。世间种种,熙熙攘攘,无非是挣钱多一点少一点,吃的好一点差一点,穿的华丽一点简朴一点,座驾高档一点普通一点,仅此而已。如果是这样的活着,多活十年少活十年又有多少区别呢?人生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你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从这点上想,当一个人得了癌症的时候,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如果你不想这么平庸的死去,就在有生之年去做一点以前想做而又没做的事情,如果仍旧整天平平庸庸,那么多活出来的每一天都是痛苦。
参透了人生种种,你就能豁达地面对生死,人生如此,生又何欢,死亦何悲?那么怎么样去参透生死呢?首先是要从思想上下功夫,每天关照自己活着的意义,关照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一个人能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可是很多人活着都只是希望索取,不希望付出,总是把自己幽禁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人的心胸太狭窄了,那种俯视世界、高瞻远瞩的境界就无从生起。造成我们痛苦和不幸的原因,在于自己放不下这个身体。很多人跟我说,丈夫对他不好、孩子不好好读书、企业经营不好,其实所有问题都来源于自己。
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就是因为佛教站得太高,把这个世间解读得太透,很多人觉得这些东西离我们太远,其实一种东西离我们远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去思考它们,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生命的本源问题,却总是觉得它太空旷,思考起来没有意义,你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你面对生老病死等一系列问题就会一筹莫展,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都会让你生出许多烦恼。佛的境界很高,学佛你要先学儒家、道家、了解了各家之后再来深入研究佛法。
这些问题我们早晚都要去思考,思考透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过去设立的人生目标,明确今后的人生目标,你才能更好地面对你的人生。如果一个人心胸像虚空一样开阔,没有什么事情能打击得到你,骂你也好,打你也好,疾病也好,残疾也好,你都够坦然处之,你能够很快调整好心态面对崭新的人生。我们碰到一点点问题就要上吊自杀,痛哭流涕,连眼前的一点点小小的事情都无法看透,又如何来直面惨淡的人生?
寻根摘叶苦自除
偏见有两种,常见和断见。人容易走两个极端,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永恒,这个叫常见,有的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叫断见。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生命是永远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既不是永远不灭,也不是死后即空,所以应该取中道的看法。你如果真正用心去修行,命运可以改变,因此不是常见,死后并非一无所有,所以也不是断见。生命会因为我们的不断努力而改变,就比如我,我喜欢一个人独处,以前很少跟太多人来往,但是这几年随着我们寺院的发展,上门来寻师访道的人越来越多,不见也不行,渐渐的我那里就人来人往了。他们来找我通常就是问一些问题,他们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惑就说给我听,我能解决的就帮他们解决,解决不了的就给他们一些建议。我们也讨论一些佛禅方面的问题,边喝茶边聊天,有时无话可说,就枯坐在那里,彼此面面相觑。我交朋友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不懂装懂,世界这么大,谁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懂,所以人没有必要把自己装得什么都懂,但是我觉得,我既然处在这个位置,就要处理好这个位置的事务。市里面开会、省里面开会,我一百个不想去,但是作为一个道场的负责人,我不能不去,你不能说你不想去就不去,这样的话你只能躲到深山里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事务,我都告诉自己,这都是一种修行。
我们讲常见和断见,并不是要探讨什么是常见什么是断见的问题,而是探讨一些人生的真理问题,佛教是讲究真理的,他提倡我们去探索宇宙万物存在的大道,并遵循这个规律去生存。简单的说就是破除表相上的东西,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芸芸众生中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你都应该把自己放在更高一层的空间里,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问题,而不要只执着于眼前的利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整个国家、世界乃至宇宙融为一体,我们的人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改变,众生之忧就是你的忧虑,众生之乐就是你的快乐,众生的梦想就是你的梦想,当你能与众生合而为一,站在众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的潜力是无穷的。禅宗有个观念,叫不破不立,就是打破自己的执着,打破自己的一切旧有的生活习惯,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按照这种理念来定位自己的人生,你就是一个救世主。
邪见是一种与正见相对的不正的见解,邪恶的见解,歪曲的、黑暗的、堕落的见解,破坏我们健康的见解,影响我们迈向正道的见解,邪跟正,黑跟白,烦恼跟清凉,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邪教跟正教的不同,就在于创教的目的、教义和途径的不同,一个教团总是把教主自己放在最高位置,受万人膜拜,一切都是为谋取自己的私利而存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择手段,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就是邪教。正教则完全相反,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存在的,传教的途径也是光明正大的,不会做任何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我们佛教徒把释迦摩尼佛尊称为教主,实际这都是后人冠给他的,他生前并没有这样称过自己。他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宇宙万物存在真理的人,他把这种真理传授给他的弟子,希望他们发扬光大,利益更多的人。
我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搞自我崇拜,自己崇拜自己,给自己造墓、立像。为什么我们要在大学里塑一些杰出学者的雕像?这跟那些给自己立像的家伙一样是搞个人崇拜吗?不是的,而是要我们大家看到那个像,就想起这个人生前的事迹和他的学术思想,纪念他为人类思想所作的贡献,要我们大家向他学习。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又没有做出什么重大成就,你年纪轻轻给自己立像干什么?可能你还没死,像就被人家推掉了,邪教思想就是这样形成的,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搞个人崇拜,敛财敛色,把信徒所有的钱装进自己腰包,拿去买名车豪宅,贪图个人的享受。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你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做,还是站在利益众生的角度?这就是正与邪的区别。
我有个朋友,花七十万去学习一个叫《种子》的课程,带着他的家人一同去学了大半年,等他学佛以后发现,那个课程其实就是佛教里面讲的唯识学。种子种到田里,遇到阳光、水、温暖的气候就会发芽,这就是种子起现行。人有八种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它们跟人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它实际上讲的是这样一种道理,人和种子一样,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现行,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就存在什么样一种状态,最终就达到什么样一种结果。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成功人士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佛陀在世的时候,看见别人在苦行林中做各种各样的苦修,他们在野外像动物一样生活,忍受严寒酷暑的煎熬,有学老鼠躲在洞中修行的,也有学乌鸦栖息在树上修行的,这叫见取见;有的人赤身裸体只裹一块布在身上,有的人不吃饭只吃草,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奇怪方式来对治自己的欲望和烦恼,这种方法叫戒禁取见。佛陀觉得那样是不能悟道的,因为它们其实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把错误的方法误以为正确的方法,这样是证悟不到真理的。
造成人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贪嗔痴慢愚这五种思惑和不正见,断灭这几种烦恼,也就断除了人的痛苦,我们要如何断灭这些烦恼呢?禅定,通过禅定断灭苦的原因,证入了脱生死的境界。修行中的人,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够证到涅槃境界,就属于有余涅槃,有余涅槃的状态就是在你的世界里没有烦恼只有清凉,没有痛苦只有快乐,没有贪欲只有悲悯,虽然表面上你和其他人一样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活,但是你的心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牵挂,你不会被世间的任何状态所左右,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去修。人生虽然只是短短几十年,但是生命之前有生命,生命之后有生命,生命总处在不断的轮回之中,把心安住于今生,安住于当下,好好珍惜今天的缘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 上一篇:汲取到智慧后能够活学活用才是最重要的
- 下一篇:内心的修养取决于你的人生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梦参法师:如何修行禅定?修禅定的方法
- 净界法师: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圣严法师: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济群法师: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应该逃避痛苦吗?
- 本源法师: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放下贪欲才能得到快乐
- 静波法师:禅定对治散乱的妄想
- 净界法师:佛教天乘四种禅定之三禅
- 大安法师:执持名号跟禅是有密切关联的
- 仁禅法师:偷安一世受苦多生,以净土为舟航何愁退转?
- 净界法师:佛教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 净界法师:怎么修逼迫性?“此是苦,逼迫性”
- 净界法师:佛教天乘四种禅定之二禅
- 净界法师:佛教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 净界法师:如何才能生起出离心?观察快乐中的痛苦
- 净界法师:筹量世间快乐跟禅定之乐
- 静波法师:一个人总是忧虑苦恼,就是自己在折磨自己
- 能弘法师:苦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会受苦?
- 大安法师:制心一处念佛号,就是在修禅定
- 正如法师:定慧齐修 不可偏废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