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在耳,菩萨在行
首先祝福大家,能除去许多有形无形的干扰,放下身心,来到这里修行。修行,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忏悔过去的业障。第二,培养自己的福报。第三,向着自己希望的目标成长。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都不容易,闻到佛法更不容易,佛经中有个比喻:一只瞎眼的乌龟,漂流在大海之上,正好有块木板浮过来,木板上有个洞,那只瞎眼的乌龟,正好无意间把头从那个洞孔里钻出来。一个人,能闻到佛法的概率,就和那只盲龟钻木孔一样。
所以,每个人今生能闻到佛法,都是无量劫以来非常殊胜的因缘,才导致今天这个结果。于是,我们接触到佛法首先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什么呢?感谢自己无始以来所种的福田。如此殊胜的因缘,我们就要加倍珍惜它,不要轻易放过。人固有的习性是,当得到一样东西,往往轻看它,觉得不过如此,并不引起特别的重视,这也是我们的业障,亦是福报浅薄所致。正如大家这次来参加观音七,看起来似乎轻而易举,却需要众多和合的因缘才能成功,我们自身不说,如果没有睿智师兄带领大家,没有其他师兄做各种服务,像做饭,后勤等等,这个观音七就开不起来,所以这是他们的发心,也是你们自己的福报。你有这个福报,就要在这里好好修行,用自己的改变来回馈他们。
大修修于市,小修修于寺
当然,修行不是说在这里才叫修行,有句话叫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寺。我们也可以说大修修于市,小修修于寺。为什么说在寺院里是小修呢,这就是要我们到市井中、生活中去修行,去锻炼。
实际上修行无处不在,我们走在马路上捡一个垃圾袋,上车时扶老人一把,给孕妇让座,给人一个善意的微笑,等等,都是修行。有人把修行窄化了,认为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当然念经和打坐是修行,但修行远不止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念经,为什么要打坐?还是为了摄心。为了使自己的心处于清净、无染的状态。这次你回家后,家人可能用异样的眼光看你,看你跑到寺庙里这些天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改变。那就看你的表现了,如果你想给家人种下善根,结下佛缘,就要在他们面前真的有所改变。譬如以前你和父母说话,爱生气,爱斗嘴,反驳他们,现在你善解人意,横顺他们,或者很沉静,不急躁;以前你从不洗碗,不做家务,现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减轻负担……如此等等,别人看到你去修行后有进步,都会赞叹你,你就在他们心目中种下了善因。
我们修行,不能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带来恶缘。什么是恶缘?让人家毁谤你。说这个人原来还正常,一到庙里,回来就神叨叨了,这个看不顺眼,那个没有学问,张口指责别人,闭口是一些高深的佛学名词,这都是没有领会学佛的精髓,因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还容易给身边的人留下造口业的机会。真正的学佛者,一定是恒顺众生,这个人现在不信佛法,你别强求,别人有缺点,你能包容。真正学佛的人就是水,装在杯子里像杯,装在桶里像桶,装在罐里像罐,放到海里,融入一切。所以,你只能给别人好的,不能给别人坏的,当人家习气还没有断的时候,不要指责他们。“求之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对方的时候,就要学会改变自己。修行即是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观照。大家看观音菩萨,她是以慈悲之心恒久地观照一切众生。什么是慈悲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别人痛,像自己痛,别人乐,像自己乐,别人有困难,如自己有困难一样。你和别人是连体的,起码也如母亲之于子女一样,母子连心。而观音菩萨,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多少刹那是这种状态——看到别人痛苦能感同身受?不是我在这修七天,就七天是这样,回到家里就没有了,它是恒久地存在,恒久地观照,恒久地呵护,恒久地同体。我们怎样才能把这样一颗心,在自己身上恒久地体现出来呢?那就要通过做功课恒久地修习,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每个当下,保持正念,保持善意,保持那份对人类的爱,这就要发大菩提心。
修行,是对俗常观念的反叛
修行从本质说,是对我们俗常观念的反叛,人原有的观念和趣好是财色名利,名闻利养,这些是人之大欲,人之所求,所以修行不是说我穿的衣服有多好,住的房子有多大,找的老婆有多漂亮,或者手上戴的金银首饰有多名贵,这些,在修行人眼中皆视如粪土。如果你一方面执着于这些,另一方面又想修行,那就把自己搞分裂了,水火不同器,二者不可兼得。有人一听说这道理就害怕了,退缩了,觉得修行完全是苦差事。那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若真想出六道、断轮回,那只能如此。
不过,修行也不一味是吃“苦”,当你断了世俗的欲乐,进入到那种法喜,那种自如和轻安,就不是世俗的快乐可比了。故而,修行乃是修自己内心那份清净,那份喜乐,那份自在和豁达。这些都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最终一定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要用这样一种高度去看待宇宙间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你的内心对某些问题还放不下,纠结,不舍,那份自在就不可能生起,那种究竟圆满的喜乐也不可能光临。
我们修行,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倘若你的心没有解开,就会时常纠结,你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有问题。有人说我出家就没问题了,其实一样的有问题,出家有出家的问题,在家有在家的问题。不要认为人一出家,五欲六尘就断了,清净了,那是需要修的。如果真这么简单,大家一起出家就行了。
曾经有个老板给我打电话,说他自己开个店,店不好,有个孩子,不听话,有个老婆,也离了,所以活的很纠结。我说这是你的心出了问题,你的心是纠结的,所以干什么都纠结。你没结婚有没结婚的纠结,结了婚有结了婚的纠结,没有开店有没开店的纠结,开了店有开了店的纠结。只要纠结的心没有解决,你会永远纠结下去。
我们在礼拜88佛或观音菩萨时,如果只是一味去拜,甚至把他们当做一种偶像,没有用他们的状态来观照自己,那就不是礼佛的本意。这样把头磕破作用也不大。佛教是所有宗教中最不同的一种宗教,不同在何处?佛教不讲迷信、崇拜,而是讲觉悟。佛陀终其一生其实是一个教育家,他告诉弟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和他平起平坐,只要你按照他说的去做就行了,而不是说我是这世上唯一的真主,我至高无上,我可以给你们赐富贵,赐吉祥,不听我的统统打入十八层地狱。不是这样,他是希望每个人领悟他的思想后,跟他一样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这才是佛的本意。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有没有理解佛的这种慈悲、智慧,以此来观照自己?你能时刻观照自己,遇到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你不能观照自己,到处都是问题,——你为人子女,为人子女纠结,为人父母,为人父母纠结,成立家庭,成立家庭纠结,去做企业,照样纠结。
我觉得修行首要是把心打开,打开心的疆域,拥抱轮廓的疆土,——这样你就成一个国王了;再大些,你就成宇宙之王,因为你的心像宇宙一样大;再大,你就是一切,无王而王,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你、束缚你,此时的你乃是自由之身,已超脱十法界,其实你就是佛了。
生活中,你的心没有打开时,遇到什么,总觉得是别人问题。真正的修行,不是找别人的错处,而是观照自己,“是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看看自己做到没有?有人说这很难,是的,很难。但难才是修行,不难还修什么!修行是逆着我们的性、背着我们的性,当然难,如果顺着我们的性,虽然很舒服,但这不是修行,顺着我们是顺人的习性,修行是修人的本性,本性不是习性,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自性。
六祖慧能在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就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说,就是般若实相。为什么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进入不了那种实相,总在外面团团转,好像自己也了解这些,为什么总得不到它的受益?——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证得。没办法证得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有障碍。
修行时,当你进入物我合一的状态,一切事物是你,你是一切事物。就像我们大殿上那个牌匾叫“一真法界”,进入那种境界,你就能生起一切,运化一切,通融一切,圆满一切。你做企业,可以把企业做好,种地,可以把地种好,带兵打仗,可以凯旋而来,治理国家,可以风不鸣条国泰民安。
大家看王阳明,他本来是个文人,也就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却样样在行。去带兵打仗,可以以弱胜强,在生死存亡之际,挽救了整个大明王朝;他治理国家,效果卓著,民声载道;他做学问,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影响遗及千古。为什么他样样都行呢?因为他已经证道,乃证道之人,故能物物相通,事事相通,一通百通,他进入了事物的本体。哲学上说本体,其实就是佛教讲的般若实相。
你能进入,就无所不能。你能进入到念佛三昧,进入到和观音菩萨合而为一,进入到内心生起如来信,进入到法身就是我,我就是一切,一切自在,这样一种状态,——你就无能无不能,无有无不有,无得无不得。
自利利他,自他相化
度化别人,也是一种修行。你只度自己,最多成阿罗汉,你度化别人,可以成菩萨,还可以成佛。我们到寺院里去看,菩萨的相那么庄严、饱满、富态,无数的人跪拜她。阿罗汉吧,好像长得奇形怪状,各种各样都有。在佛教中,受比丘戒的人一定要六根俱全,缺胳膊少腿是不能受比丘戒的,所以按佛教的教义,罗汉应该比菩萨庄严、好看,因为受菩萨戒的人缺胳膊少腿、耳聋瞎眼的都可以。那为什么菩萨反而比罗汉庄严呢?因为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你想成佛,就要想尽办法度化一切众生,以菩萨的大悲心去摄事。
度化一个人,常常不容易,甚至比度化自己难上多少倍。当你自身的能量不足、境界不够时,很难度化别人,所谓自达达人是也。比如你想帮助某人打开他的心量,当你的心胸都很狭窄时,很难让他心胸开阔;你想帮助某人放下,你只有自己心无挂碍时,才能生起万法说服别人放下。菩萨为什么能广度众生,因为她自己先达到了。
当然,在度人的过程中是自利利他、自他相化的过程,也不能绝然分开。是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的过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你要度化一个农民,先要了解怎么种地,怎么施肥,怎么收割,等等,你把这一切都搞明白了,就和农民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才能说上话,才可能度他。你要度化一个科学家,就更不容易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可能都要懂一些。实际上度化一个人,你的能力、知识都在增长,你度化一个人,对自身是很大提升。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度化别人时,不是说你把人家度化了,而是人家把你度化了。其实这就是物理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
在度化别人的过程中也在度化我们自己,所以我们遇到问题不要退宿,不要抱怨,甚至要感谢别人给你这样一个机会。当你碰上那些不断打击你,给你制造麻烦,让你苦恼或者痛不欲生的人时,你不要诅咒,不要憎恨,不要叹息,这种人其实是你的逆增上缘,就像你在爬坡,爬坡的时候当然是最费力的,但也是增强、锻炼你腿力的最好时机。
我有个朋友是做园林的,他有盆罗汉松,一边一个枝很粗壮,另一边一个枝很瘦小,看起来不和谐,影响整体观瞻效果,他就买个电动机,用绳子把这个枝拉起来,放下去,拉起来,放下去,24小时运动,通过长时间锻炼,这个枝就慢慢粗壮起来了,终于达到了他理想的状态。
人的修行,也是如此,是不断强大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无论顺境逆境、风雨彩虹都走过来,这样适应环境的能力才强。因此,我们每天礼佛的时候要观照自己,以佛菩萨的智慧、心胸和境界去处理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
修行,一定要通过生活落实到每件事上。你不要认为修行就是修行,礼拜就是礼拜,诵经就是诵经,跟生活没有关系,一定要联系起来,在生活中通过观照和觉醒,再反摄修行,这样每天就会进步。
以光明心总舵航向
思想一下,观音菩萨为什么叫观音,“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因为观音菩萨她的内心非常清净,耳根又非常发达,可以遍布大千世界,无论远近,都能观照各种声音,听到众生寻声救苦,产生感应,生发悲悯之心,从而去度她。
当一个人能对别人产生悲悯之心时,他的内心:第一是清静的,第二是柔软的,第三是光明的,第四是包容的。对照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具备这些素质?
修行,首先要有正确的知见,内心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有时候你行善不被理解,作恶反而落得掌声,怎么办?我们在建寺院的过程中就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说,师父啊,你为什么不把钱拿来做慈善?有人说,有那么多孤儿需要救济,你难道没有看到吗?诸如此类,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你怎么办,听他的还是听自己的?如果你受他人言语影响就什么也别干了。其实一个人做事,无论做或者不做,都有人说你,无论做的好还是不好,也有人说你。正如那句话说“当你大声说话时有人说你,当你小声说话时有人说你,当你沉默不语时,还是有人说你”,怎么办?——你只要认定这个方向是对的,就一直沿着它走下去。
王阳明临终前说了两句流传千古的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算是他的人生结语,也是人生总结。其意含隽,值得借鉴。
此心光明分两个方面:第一,你此生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也就是大方向是正确的。第二,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不愧于心。也就是具体细节也是正确的,起码是不昧于心。
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都很重视光明心的修持。你看藏传佛教把释迦牟尼佛叫大日如来——就是像太阳一样光明,伟大,正能量。
光明心可以总持人的一生,你追求光明正大,就远离了邪恶阴暗。你内心充满了慈悲,就远离了冷漠,充满了宽容,就远离了狭隘,充满了清净,就远离了污浊。如果我们的一生都是光明的,都是这些正面元素在生命圆周表中排列,就不要担心自己死后到哪里去,有人总担心我死后能不能上天堂?会不会下地狱?你现在做了什么,这一生是什么基调,就决定了你的未来。
当你的内心充满清净、慈悲、喜乐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堕三恶道,因为你的频率与那个道不相应;反之,你内心充满贪欲、邪恶、嗔恨、愚痴的时候,就只能去和它相应的频道。有的人一生没有做什么好事,死了后让人念经超度,他请一百个和尚,一千个和尚念也没用,为什么,因为那是外力、外缘,外力不能改变他的内心,他的内心还是贪嗔痴,怎么上天堂?
上次我跟幼儿园的教师讲,你要做一个好的老师,内心就要充满爱,你整个人应该是爱的化身,拿基督教说,你就是玛利亚,就是耶稣,拿佛教说你就是菩萨,就是观音。我们说爱,佛教里讲就是慈悲。因为爱能改变一切,融合一切,爱,可以产生奇迹。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有人通过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他那种威仪,那种举止,都是世出世间所有人一种模范。有天这个阿罗汉出去托钵乞食,一个小孩见了他就拿石头扔他。他回来后问佛陀,佛陀通过神力看到了事情的原委,告诉他:你在过去世中,某次曾把人家伤害了,所以这一世他见了你就不舒服,拿石头扔你。这是无始劫以来种下的因,到了今天得这个果,即使证得阿罗汉也逃不过。
以佛的神通都改变不了因果,消除不了业力,何况凡夫。如果佛菩萨能改变因果,能消除业力,也不用大家累世修行了,只要对我们芸芸众生施展神通大喊一声:变。我们就都成佛了,这样就把大家度化了,岂不省事?但事实是不可能的。
修行从本质上也是改变因果,但这种改变是从因地上改变,不是从果地上改变。从种子改变,种瓜自然得瓜,种豆自然得豆,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你种毒素,就长毒瘤。这是没办法改变的,因为乃自然规律。
藉此,修行,就是不断修正我们的行为。
现在想要什么结果,现在就要怎么做。生命是自我主宰的,我们现在没有主宰自我生命的能力,所以不断被轮回,被生死,被苦难,被疾病所左右、折磨。我们要修行什么,解脱。解脱后就能掌控自己了。
实际上修行最强有力的武器即是观照。
当我们处于逆境之时,要有颗醒觉之心,观照自己,面对问题,接受问题,解决问题,放下问题。这个方法很好,也就是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我们能到寺院来学习佛法,是莫大的福报,但如果不珍惜,就像银行里的营业员,整天数钱,钱都是别人的。我们也一样,你得到佛法后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只是挂在口头上,你也是在给别人数珍宝,最后没有带回家。所谓傻子就是这样的。
- 上一篇:中国梦的古老元素:仁义礼智信
- 下一篇:文字禅传化成行动禅 静中禅转化成动中禅
- 仁德上人:了解菩萨的大慈大悲心
- 界诠法师: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 仁德上人:众生把自我放第一位而菩萨把见性放在第一
- 济群法师: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烦恼,菩萨还怎么成佛?
- 弘恩法师:十信位菩萨是怎么修行的?通过善巧愿力来转换内心
- 静波法师:诸佛菩萨大人觉悟圣贤之道的八条准则
- 净界法师:什么是十信位菩萨?
- 大安法师:哪四种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呢?
- 星云大师:四大名山是否代表四大菩萨的道场?
- 仁德上人:最终明透本空歌
- 印光大师:菩萨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境为境
- 净界法师:什么叫大乘菩萨?四个重点
- 梦参法师: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吗?
- 能弘法师:如何自利利他?学习菩萨的修行与生活
- 静波法师:菩萨应当有大的心量、智慧、牺牲、担当
- 宗舜法师:清净大海众菩萨中的“满分二严身”怎么理解?
- 智海法师:逆缘是成就你的菩萨
- 智随法师:得到二十五位菩萨保护的念佛人
- 静波法师:慈悲心现前,要去帮助众生的是菩萨
- 大安法师:念佛人本应得菩萨护佑,为什么有的念佛人却有灾难?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