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一、书名简介:
1.净土宗:十方净土很多,这里特指西方净土。大分六点来说明净土宗特点:
1)果地法门:
净土者,佛之世界。唯佛有净土,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故知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其他法门为因地法门)。果地法门,即他因自果—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心顿同果觉。有三特点:
①他力:佛本愿力——其佛本愿力(大经)、观佛本愿力(往生论),亦称大愿业力。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②易行:但称佛名,一向专称。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称。(易)
③疾至:即入必定,直入报土。(现生不退,往生成佛。)(胜)
2)法门特质:以「弥陀本愿」为核心,以「念佛往生」为宗旨,以「净土成佛」为目标,以「还来娑婆」为究竟。
3)最大宗派:大乘佛法八大宗派之一,最大宗派(不但此方,乃至十方).),五方面显示其大:
①所说经典最多:
正依有三经,旁依达二百余部。但一大经,即十二译之多,少出其右。
②流传时间最久:
通于正像末三时,法灭尚存。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乃至经灭,名号犹存。
《如来会》: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梵文《大经》:令此教法,不使消灭,永作伟大赠物。
③传播时空最广:
此世他方,无不宣说(释迦宣说,诸佛赞叹)。
法照:「弥陀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十方共往:《大经》:「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九界同归:上至等觉,下至五逆。
⑤自他各宗普弘:
净宗祖师专弘,他宗祖师兼弘。
印祖言:「恒沙如来,出广长舌以赞扬;诸宗尊宿,发金刚心而流布。」
又云:「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也。」
4)形成最大宗派原因:寻根究底,有以下原因:
①弥陀本愿最胜: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大经、48愿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大经
②弥陀光明最尊: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大经、12愿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大阿弥陀经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
③极乐净土第一:
国土第一,而无等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大经
最极清净:生身烦恼,二余俱尽。大经
最极庄严: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善导
最极平等:五乘齐入,同生报土。善导
④国土广大无边:
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大经
⑤名号传播久远: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大经、17愿
⑥度化众生最广: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大经
⑦了脱生死最易: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大经、18愿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庄严经
⑧成佛度生圆成: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11愿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22愿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庄严经
5)亦宗亦教:
净土宗亦称净土门、净土教。就浅而言,与他宗并列之一宗;就深而言,则为不与他共的独立教法——其他宗派为释迦教法,净土宗为弥陀教法。善导大师言:「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二尊教:释迦教法(圣道门),弥陀教法(净土门)。故大而言之:净土法门非为一宗,乃弥陀无上大教,与他宗不可等同齐观。如印祖言:「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若以释迦教法而言,不妨视为一宗。
6)立宗原意:
善导开宗,意在显示凡夫入报。如法然上人曰:「我立净土宗之原意,为显明凡夫往生报土也。若不别开宗门,何显凡夫生报土之义乎?」
7)宗门根本:
净土宗内涵很多,如正依经典、祖师传承、相关教义等,判教则是其核心、根本、支柱。
2.判教:
「判」者判别,「教」者教相。亦称「教判」,详称「教相判释」。教相者指佛所说教义之相状,亦即各种教义的特质、差异。《法华玄义》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阐释、区别各种教相者,称为教相判释,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即种种教义之特征或差异。判教可谓中国佛法的特质,是各个宗派独立的根本、核心,所谓一宗的大根大本。教判目的在于指归相应之行门,所谓依理起行,依行证果也。如是顺教之行为如法之行,不顺教之行则为不如法行。(见专杂利弊)
因有「正依经典、判教、传承、宗名」等因素,方构成一独立宗派。
1)判教源起:
释迦自彰—应机施化,法本如是。
祖师开显—顺时应机,善择教法。
2)判教意义: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怀。
3)他宗判教:
天台—五时八教,华严—五教十宗,禅宗—宗门教下……
以天台(法华)、华严(贤首)为主。
他宗判教有以下特点:
⒈但明教相,不辨难易(大小权实);(教门)
⒉但明教行,不涉根机(六度万行);(行门)
⒊但论法益,不论时节:
(人天果,小乘果—声闻缘觉,大乘果—三贤十圣);(果德)
⒋但论自力,不涉他力(自力断惑)。(力用)
4)净宗判教:
有正脉(有相续传承),有旁流(无贬义,依史实而论,有别于善导法脉,无相续传承)。
正脉:有正依经典,有相关传承,有完整教义,有行门仪规等,开显一宗法要。
⒈传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然)。
⒉教判—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
顿渐二教、要弘二门、正杂二行。
⒊特点—圣净通判,独立宗门;
机法并彰,特标念佛;
权实废立,畅佛本怀。
旁流:与善导法脉无传承渊源,融会诸宗,各成一家者。按影响之大者,大分三个阶段:
⒈万善同归(永明)。
⒉一超独妙(莲池)。
⒊回归本源:横竖二途(蕅益)、通别二法(印光)。
本书以正脉为主,兼涉旁流,统摄无遗。
3.史:即开显、发展、成熟、演变之过程。判教本为一宗系统思想体系,因其非一人一时完善,所以有一循序渐进(开显、发展、成熟乃至演变)的过种,权称之为「史」。表面虽有一演变过程,而其内在则有一不变宗旨,所谓「弥陀本愿」也。
4.略要:略是简略,要是纲要、大要、心要。此书即略述净土宗判教开显、发展、成熟、乃至演变的一史实过程。
5.总结:此书以时间先后、教判顺序为次第,以「判教」为主线,融摄相关教义,有主(善导)有从(传承祖师),有正(善导法脉)有旁(其他法流),是了解净土宗一纲要性的书。
二、目录纲要说明:
目录有三部分:序言、正文、附录。
序言有二义:一、简单说明判教的基本概念,
二、净土宗判教渊源及其纲要。
正文依判教时序(先后),大分五章。
1、净宗先驱法门基柱——(开显)
先驱者:首开净宗先河、奠定法门基础之人。基柱:基础,支柱,一宗的大根大本。
印度龙树菩萨:首判难易二道,奠定净土法门判教基柱,为净土法门先驱。
昙鸾大师:继承难易二道,开显自他二力,承接印度法脉,开启中国净土宗判教之始,可谓中国净土宗之初祖,故与龙树并称为先驱。
影响:净宗先驱,承接法脉,开启宗门。
2、圣净决判确立宗门——(发展)
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确立宗门。教赴时机论,立定宗旨。承先昙鸾启后善导,谓之继祖。
圣道有二:大乘圣道,小乘圣道。
净土亦二:十方净土,西方净土。
影响:确立宗门,继往开来。
3、弥陀垂迹大成净宗——(成熟)
善导大师:弥陀示现,集净土大成,谓之开祖—开宗祖师,净宗实际开创者。
教法三大集成:
1)教判集成(顿渐二教、要弘二门、正杂二行)
2)教义集成(大分七条,详见目录)
3)仪规集成(行疏—般舟赞、法事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此书略
个人三大成就:
⒈开创宗门:于教理行门仪规,集其大成。安心(三心)起行(五正行)作业(四修),一体完善。
⒉自行精严:大师行持精严,证悟甚深,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念一声佛,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此,故称光明和尚。日念佛三万声,一生手书《弥陀经》十万卷,画西方变现图三百余幅。(按四十年计,第日抄经至少七遍以上,每一个半月左右画一幅变相图。)
⒊教化普广:满城长安,悉皆吃素念佛,屠夫悉来归命。长安城可谓一净土大道场,念佛之声盈于道理(国都几成弥陀城)。(教化达此功效者,有三位祖师:道绰、善导、少康)
莲池赞:「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影响:大成净宗,法门弘开,影响深远。
4、法益广被万善同归——(演变)
弘愿广大,法门弘开,广度有情,故得万善同归。
「万善」与「同归」有二义:一、万善为不同教法,同归于净土,即「要门」所摄。二、万善指不同根机之人,同归即同归于弥陀本愿,则为「弘愿门」所摄。此二义并收,是净土法门弘传的一特别时期,宋明以来的融合齐归思潮——齐归净土、齐归弘愿。
由同归净土到同归弘愿,有一渐进过程,时间发展较长,大分三阶段:
1、导圣归净(慧日、法照、永明、莲池),
2、力脱融混(蕅益),
3、夺圣显净(超越圣道,别显净土)(印光)
万善同归,圆摄要弘二门,目的在于摄万善之机,同归净土,同归弘愿,回归善导。
5、结示宗要垂范永代——(总结)
结示一宗心要,永远垂范于后世,以为净业行人指南。
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唯在念佛;胜易二德,法脉宗本。
一、选择本愿,唯在念佛(大经三选择,观经三选择,小经一选择,般舟三昧经一选择)
①弥陀四选择:选择本愿-大经、选择摄取-观经、
选择我名-般舟三昧经、选择化赞-观经
②释迦三选择:选择赞叹-大经、选择留教-大经、选择嘱咐-观经
③诸佛一选择:选择证诚-小经
二、胜易二德,法脉宗本
①胜易二德
⒈称名最易:不论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不论罪福多少。
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称。
⒉功德最胜:多善根多福德(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
芬陀利花,与观音势至为胜友;
托佛强缘,五乘齐入;
凡夫入报,上善聚会。
②巧应时机
⒈摄机最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十恶。
⒉应机最深:本为凡夫,大悲于苦者。特留此法,止住百岁。
⒊应时最久:通于三时,贯彻始终;正法久住,唯赖净土,永作伟大赠物。
三、附录说明:
1、附录一:净土宗相关祖师的一些资料表。
2、附录二:净土宗相关祖师判教对照表。
3、附录三:本书的一些相关参考资料。
三、序言内容:
序言大分两大部分,细分八点。
两大部分内容:
1、简单说明判教的一些基本概念——缘起、目的、意义
2、正明净土宗判教渊源及其纲要——传承、纲要、核心。
细分八点:
1)判教兴起源由:
应机施化,法本如是。(1页)
2)判教目的意义: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怀。(1页)
3)判教导致宗派林立:
八大宗派,两小宗派。(2页)
4)各宗判教虽异,目的是一:
出生死海,入涅槃城。(2-3页)
5)净土宗的殊胜:
简单容易超胜,契理契时契机。(3-4页)
6)净土宗判教渊源:
从龙树至善导。(4-7页)
7)净土宗判教纲要:
分述判教(教判、行判),
总论大义,
流传演变(中土、异域)。(7-16)
8)总结判教史之不变宗旨:
弥陀本愿。(16页)
第一章:净宗先驱 法门基柱
一、龙树菩萨:
简 历:公元二~三世纪,印度,释尊第二,八宗共祖。
代表作:《易行品》
判 教:难易二道判
影 响:净宗先驱
法 语: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1、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难行道:修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易行道: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难易对比:
1)难行道:陆路,步行,苦——自力
易行道:水路,乘船,乐——他力
2)难行道: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易行道: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难行道:勤行精进——诸、久、堕——难
易行道:易行疾至——一、速、必——易
3、影响:净宗先驱
彰易行之教门,开净宗之先河,
建法门之基柱,畅如来之本怀。
德光遐被,万代崇仰。
4、赞辞:
本师龙树菩萨者,宣说大乘无上法;
龙树大士出于世,教导难行易行道;
二、天亲菩萨:
简历:公元四~五世纪,印度,千部论主。
代表作:《往生论》
思 想:一心五念
影 响:正依论典
法 语: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三、昙鸾大师:
简历:476~542,中国-北魏,四论师。
代表作:《往生论注》
判 教:难易二道(释)、自他二力判
影 响:首开宗门
法 语: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1、难易二道判释: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2、难行道说明:
1)五浊之世,无佛之时。
2)难有多途,粗言五三: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3)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4)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3、易行道特点:
1)信佛因缘,愿生净土,
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2)佛力住持,入正定聚。
3)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4、自他二力判: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详见书中)
5、自他二力说明:
1)速得菩提原因:
问:有何因缘,速得菩提?
答: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2)三愿的证:
第18愿:缘佛愿力,十念得生。
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第11愿:缘佛愿力,必至灭度。
第22愿:缘佛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3)结论:
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4)二力对比:
自力:修戒定慧,游四天下。——(圣人根机)
他力:乘转轮王行,游四天下。——(凡夫根机:劣夫,跨驴不上。)
5)总结:
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
(舍自力,归他力。)
6)影响:首开宗门
开他力念佛之先河,明称名易行之本源。
7)赞辞:
本师昙鸾大师者,承菩提流支教导;
焚烧长命之仙经,深归往生净土门。
搁置四论之讲说,广演本愿他力教;
引导具缚诸凡众,平等进入涅槃门。
第二章圣净决判确立宗门
一、道绰大师:
简历: 五六二—六四五,中国-隋唐。
代表作:《安乐集 》
判 教:圣净二门判
影响:确立宗门,断往开来。
法 语: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
1、圣净二门判: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一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
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
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18愿取意文)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
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2、圣道门之难
圣道门之难,有二由一证。
二由:一去大圣遥远,二理深解微。
一证:《大集经》证:亿亿修行,罕一得者。
3、净土门之易:
《大集经》证: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经》证:纵令一生造恶,称名亦生。
结论:当今末法,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4、圣净对比:
1)二门同异:
同:同为大乘,同为胜法,同了生死。(法)
异:应时不同,应机不同,利益差别。(机)
2)二门比较:
圣道门:若论大乘,曾未措心。(大乘)
若论小乘,无问道俗,未有其分。(小乘)
若论人天,持得者甚希。(善法)
若论造罪,何异暴风驶雨。(造罪)
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都不自量(结论)
净土门: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18愿
诸佛大慈,劝归净土,常能念佛,定得往生。
唯此一门,可通入路。(结论)
结归:何不思量,都无去心!
5、教赴时机论:
《安乐集》云: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
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
「时、机、教」相应之重要性:
道绰大师特别注重「时代」与「根机」而选择相应于时机之「教法」,
分明指示:「今时众生,应称佛名号。」
6、时节因缘论:
《正法念经》:一心求道,当观察时方便。
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
今是何时,当以何方便得解脱?
引证:《大集经》云:
第一五百时,学慧得坚固。
第二五百时,学定得坚固。
第三五百时,学多闻读诵得坚固。
第四五百时,修福忏悔得坚固。
第五五百时,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结论:计今时众生,应称佛名号时者。
7、影响:继往开来,确立宗门
8、赞辞: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圣道之万行;
唯有净土之一门,说为可通之入路。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涅槃之广业;
劝勉五浊之群生,归信本愿之他力。
第三章弥陀垂迹大成净宗
善导大师:
简历:六一三~六八一 ,中国-唐,弥陀化身。
代表作:《观经四帖疏》
判 教:顿渐二教判、要弘二门判、正杂二行判
影 响:楷定古今,大成净宗
法 语: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五部九卷:
《观经四帖疏》四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
《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
《观经疏》为本疏,释净宗教义,独显大师超人智慧;
其余四者为具疏,彰净宗行门,别露大师信仰情操。
五部九卷,集净土大成,系统完善了净宗教门、行仪。
本书权分二门,显大师楷定古今之旷古神蕴:
一教判集成,二教义集成。
一、教判集成:
1、二藏二教判:
引文:
1)问曰:此经二藏中何藏摄?二教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2)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3)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
说明:
善导所判顿教,与他宗所判顿教是同是异?
详观五部九卷,知此有与、夺二义:
与之,与诸顿教同;夺之,超异诸宗。
《般舟赞》言:
释迦如来真报土,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众生。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又云:
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不退。
观以上二偈即知:
圣道权实顿渐之法,通为渐教。
净土弘愿称名一道,别为顿教。
2、出世本怀论:
引文:
1、善导大师《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2、《大经》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文意: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3、要弘二门判:
1)要弘二门之文:
引文: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对比:
娑婆化主,广开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弘愿。
「要门」:定散二善,回向求愿。(诸行回向)
「弘愿」:善恶凡夫,乘愿往生。(一向专称)
2)要弘废立之文:
引文:
《观经》流通文: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疏》释: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要门)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弘愿)
文意:
虽说定散二门之益——废
意在专称弥陀佛名——立
要弘废立相关释文:
1、《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立)
2、《般舟赞》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相续照;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立)
3、《往生礼赞》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立)
3)要弘二门大义:
要门—诸行回向—自力—疏杂之行—方便—随他意—废
净土宗↓
弘愿门—念佛往生—他力—正定之业—真实—随自意—立
4)一经二宗及结归:
念观二宗: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观经疏》·玄义分
念观废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观经》·流通分
善导释: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结归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疏》·散善义
4、正杂二行判:
1)二行之判:
引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文意:
1、判行标准: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为正行。
2、详明行相:
大判:
⑴正行:专依往生经行行者。(决出正依经典)
⑵杂行,不依往生经行行者。
细判:
⑴正行:有开合二义:
开为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
合为二种—正定定(称名)、助业(余四)。
⑵杂行:除正助二业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特点:
⑴正行特点:专,顺佛本愿,往生决定。
⑵杂行特点:杂,不顺佛愿,往生不定。
旨归:正定业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2)二行得失:
引文:
1、《观经疏》云: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2、《往生礼赞》言: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文意:
案此文意,知正杂二行,得失有五:
正行五得:
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往生决定
杂行五失:
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往生不定
第一、「亲、疏」对,
第二、「近、远」对,
第三、「无间、有间」对,
第四、「不回向、回向」对,
第五、「纯、杂」对。
3)行判目的:
目的:
就行立信:以行摄信,信行一体。
大义:
1、信行一体:念佛——行(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必生——信(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2、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
信行各有机、法二义:
信—必生,就念佛行者而言为机,就重愿不虚而言为法。
行—念佛,就所行而言为机,就能依而言为法。
善导释:南无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机)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法)
法然释:称名必得生(机),依佛本愿故(法)。
4)图文说明:
详见书中。
二、教义集成:
⑴净土法门本为凡夫(机-下劣)
⑵弥陀报佛极乐报土(法-高妙)
⑶凡夫入报全托佛愿(托愿得生)
⑷弘誓强缘唯信能入(唯信能入)
⑸三心正因定业称名(正因正行)
⑹六字名号具信愿行(名号具信愿行)
⑺正依三经唯明念佛(三经唯明念佛)
⑴净土法门本为凡夫
对破:
善导大师先举诸师所判,后以三法来破其谬:
1、以理来破:若是圣人,何用韦提至请?(圣不藉凡)
2、举文对破:引九品文证,明是凡非圣。(善恶九品)
3、出文显证:出十处证文,明不干大小圣也。 (定为凡夫)
证文:
1、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
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2、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悯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3、会通大经、观经——五逆谤法意: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
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
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大义:未造,则抑止莫造;已造,则摄取得生。
4:善导大师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5、印光大师言: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结论:
净土一法,本为凡夫,不干大小圣也。(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⑵弥陀报佛极乐报土
出文:
《观经疏》言: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
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
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又三大阿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
斯乃过现诸佛,辩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
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
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大义: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引证:
一《大乘同性经》:净土成佛,悉名报身。
二《大经》:酬因之身,酬因之土—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三《观经》: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通(一)别(二、三)互显、因果(二)具摄、理(一、二)事(三)并彰。
结论: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释义: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⑶凡夫入报全托佛愿
出文:
《疏》云: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报法高妙)
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垢障难生)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托愿得入)
大义:
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心行不能到;(自力难生)
大小圣人皆共同,唯托弥陀本愿力。(他力易往)
⑷弘誓强缘唯信能入
报佛报土,佛之境界。《大经》云: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非智入,非证入,唯信入。所谓:
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
圣道门之信:真如实相之理。
净土门之信:弥陀本愿一法。
1、凡夫之相: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虽起三业,名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欲回此行求生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难行之状: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善导)
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 (善导)
- 上一篇:印光大师因果思想
- 下一篇:《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简介
- 道亮法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 行策大师:想要念佛求生净土不妨炽然起忻厌心
- 宏海法师:为什么四众弟子修学净土不能够真实相应?
- 智者大师:求生净土为什么要念西方阿弥陀佛?
- 智随法师:护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忆念阿弥陀佛?
- 正如法师:人人在“常寂光净土”的国土上都是佛
- 大安法师:净土一法难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 弘一法师:净土宗修行有几种方法?
- 觉醒法师:净土来自众生对真美善的追求与统一
- 大安法师:省庵大师对净土的情怀是如何表达的?
- 仁禅法师:偷安一世受苦多生,以净土为舟航何愁退转?
- 念西法师:净土关要及修法、讲法歧途
- 智随法师:判教起始于印度,根源于佛陀
- 净界法师:净土宗的底限是什么?不能起颠倒
- 大安法师:怎么通过身口意三业来修净土?
- 智随法师:学佛人怎么面对世间的事务呢?
- 印光大师:大通家和普通人该怎么修净土?
- 印光大师:想要往生净土,先认清楚修学的宗旨
- 智随法师:专修念佛的人还要学习佛法吗?学法和念佛的关系
- 智随法师:如何安心?学法是众生安心的根本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