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短故事 >

水是生命的源泉

  水是生命的源泉

  绕过一片高高低低的茶坡,深秋的茶树,已经开始结果,有的还挂着一朵两朵洁白的茶花。云雾缭绕的九华山,以闵园为中心的茶区,历来出产上好绿茶,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即有“烹茗瓯中罢弄花”之句。九华山的绿茶,扁平如扇,散开如佛掌状,旗枪紧束,如双手合十,故又得名“九华佛手”。

  不远处,茶旗飘扬,茗雪问:“是否想进去吃一杯茶?”

  此时此刻,南泉、南溪与我,兴致都在山水间。

  我们没有走龙溪岸上松荫翠竹掩映的小径,而是踩着石块,下到溪谷。正值枯水期,溪谷流水浅浅,一块块巨石突兀矗立。一般的石头,比人高,要三五人合抱;更大些的,似乎可以凿出一间石头房子。可以想见,当初挟裹巨石由上而下的山洪,一路狂奔,何其威猛,石块与水流在河道上跌跌撞撞,会发出何等惊骇的声响!如今水落石出,山川大地,平静如梦。

  连绵的群山是安静的,山坡上的茶园是安静的,溪谷的石头是安静的,周围的树是安静的,掠过的风是安静的,我们也是安静的。

  走在我们前面,有三五个青年男女,跨水越石,一路嬉耍。他们的热闹,和周围的安静,对比鲜明。

  很显然,他们虽然是我们的同行者,但我们走在不同的路上。

  有一大片的水挡住去路,我们攀援草木,返回岸上,沿溪流前行。

  走过很远 ,前方道路一分为二,一个路标指向百岁宫,一个路标指向天台。我们折身回返。又见浅水区,我们乘兴再次下到溪谷。

  两石之间,流水激荡。南溪与我,脱下鞋袜,半坐半躺在石头上,将脚伸进流水中,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山溪的清凉。

  可惜,匆忙中的我们,只能偶尔倾听一下山溪流动的声响,却对身体内的流水声,充耳不闻。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有医学资料显示:人在受精卵状态时,生命99%都是水;出生后,水占人体的90%;长到成人时,这一比例减到70%;临终前大约会降到50%。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活在水的状态中。

  对宗教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水也是信仰的源泉。耶稣基督在约旦河中受洗;锡克教祖师那纳克在淋浴时受到启发创立该教;印度教教徒的出生、死亡以及日常生活的净化行为都依赖恒河之水;观世音菩萨手持杨柳枝,遍洒甘露度化人间……

  水是奇妙的。日本研究水结晶的,综合研究所江本胜博士,自1994年开始一项和水有关的实验,通过一连串对“水结晶”的科学探索,发现水竟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

  他以高速摄影技术拍摄水结晶的图片,发现:在装满水的瓶子上贴上“感恩”的标签,水的结晶居然像个“心”字;贴上“阿弥陀佛”四字的标签,水的结晶呈现七彩色;贴上“爱”与“感谢”的标签,水结晶呈现完整的六角形;贴上“妙法莲华经”的标签,水结晶竟然像莲花;贴上“混蛋”的标签,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贴上“宰了你”时,水结晶呈现出一个孩子被欺负时的样子……

  是不是感觉非常奇怪?

  释迦佛早就给出过答案,“一沙一世界”,“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一粒沙中,都蕴含真谛,何况一滴水?世界随着我们心性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眼中过去的不美和缺失,其实不是世界的不美和缺失,而是我们心灵的不美和缺失。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只装着水的瓶子。说我们身体内有上万滴水,并不为过。如果能够心里充满“感恩”、“爱”、“感谢”、“宽容”,我们的身体里,必然会盛开万朵莲花。

  忽然,南泉充满欢快地喊了一声。

  我与南溪起身,迅速地向南泉那边跑过去。原来,在巨石相叠的河道中,藏着一个水色碧绿的深潭。南泉孩子气地朝我们吐了吐舌头,为自己的发现而得意。有几尾鱼,被水面上晃动的倒映的人影所惊扰,倏地一下,潜至水深处,只留下涟漪荡漾。

  浅表的水,透明;再深一些,碧绿;再深些,幽蓝;再深些,阳光无力抵达,一片幽深。这情景,诗人于坚以诗概括为《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在他的描述中,阳光无法再往下,是因为它缺乏石头的重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些可靠的实体,才能真正不停留在表层,深入地介入事物。下面的水处于黑暗中,像沉底的石头那样处于水中,这些事物,在时间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改变着世界的地形。

  于坚的诗对水深处的形象描述,如同在复述释迦佛宣讲过的十二因缘

  释迦佛说,十二因缘即生命的缘起法则,分别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

  第一重,从过去的因,到现在的果。

  “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亦称为烦恼,即我们的分别执著。由于无明,我们的身口意会造业,导致“行”的出现。生命终结,肉体活动消失时,心“识”的作用依然存在。进入母胎后,“识”转化为“名色”,名指意识的成长过程,色指身体的成长过程。慢慢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由于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是从六根而入,故为“六入”。六根与世界的接触,称为“六触”。由六触产生的种种感受,称为“受”。受对于生命来说,有“我所喜欢的”、“我不喜欢的”之分。

  第二重,从现在的因,到未来的果。

  我们对所喜欢的、乐意接受的,产生贪爱,称为“爱”。因为有贪爱,对于所喜爱的,执著追求,称为“取”。万法本来是空,可是人偏偏要喜欢;万法本来不垢不净,可是人偏要追求清净美好的。妄生分别,妄自取著,爱和取就是此生当中的迷惑。

  得到了,则称为“有”。拥有的,不一定是究竟喜乐的,例如每个人都因有爱有取而得到的烦恼。在生死轮转的过程中,“有”又为来生种下了“生”的因。而有“生”,就要面对无尽的“老死”。

  释迦佛告诉我们 ,观察十二因缘,如人口渴,发现了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犹如口渴 ,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喝了它,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执著于“爱”、“取”,随缘而为,截断生死的流转

  处在生死轮转中的生命,亦如流水。但是对于水深处的奥秘,我们那一点点聪明,只能照透水的表面;再深处的,关于生命存在真相的奥秘,由于我们的聪明缺乏智慧的重量、观照的力量,根本无法深入探究。而生命流水的深处、不可见的那些事物,一直在悄悄地决定着生命流动的走向。

  如果能够了解生命的缘起,你会发现,世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