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吗?投岩堕河服毒居然都能安然无恙活下来
王舍城中辅相某,家财饶富,年老无子。听得大众说恒河边有一社庙,神很灵感,合境人民,崇奉极敬。辅相某将信将疑,屡次闻人称神功德,心有所动。入庙参拜,默默祷告道:「我无子息,熟闻天神功德无量,能如人愿,便益地方。我来求子,若蒙赐与,当以黄金饰神身,名香涂神室。如果无验,当拆汝庙,杜绝淫祀,免众受欺。」庙神震惊,以为此人势力强盛,愿若不遂,必见毁辱。但非凡品得为其子,我德微薄,不能如愿。庙神往见摩尼跋罗,具述辅相语,请求解救。摩尼跋罗也办不到,即代赴毗沙门王处,启白此事。毗沙门王言:「亦非我力所能,当为进叩天帝释,求偿斯愿。」毗沙门王实时至天帝释前,启请道:「辖下社神摩尼跋罗来报,王舍城中,有一辅相,至社庙求子,立了重誓。谓愿遂即加崇敬,不遂即将毁辱。是人豪凶,此风实不可开,深望天王使彼有子。」帝释答言:「斯事非易,当觅因缘。」时有一天人,天福享尽,五德离身,转眼便欲投身尘世,重遭磨折。帝释与他商量道:「卿今垂终,可投身王舍城辅相家去。」天人答言:「我愿出家,得修正行,不致退堕。若生富贵家,离俗万难,造业甚易;我欲投生中等人家,得遂所志。」帝释复言:「卿尽可投身彼处,时节因缘到来,我当方便相助,遂卿志愿。」。
天人命终,即降生于辅相家,足月出世,形貌端正,人间稀有。即召宿儒,为题名字。宿儒问言:「此儿于何处求得?」辅相答道:「从恒河神社求得。」便题名恒伽达。恒伽达本性不昧,幼时举动,大异常儿。年纪渐长,志在求道。启请父母,求早出家。父母不许,谓:「吾今富贵,产业弘大,但汝一子,当撑门户。我等在世,万不允许。」儿志不遂,深自惆怅,便欲舍身,更求凡处,以为在贫贱家,离俗自易。于是秘上岩墙,向下跳跃;既堕在地,无所损伤。又到河边,投身水中;水还漂出,亦无所苦,又吞毒药,毒气不行,从便溺出,仍未致命。忽又转念:若犯王法,被王杀戮,从此求死,亦是一法。适逢酷暑,王妃宫女,出宫入池,欲涤烦热,褪下衣服,挂树林间。时恒伽达早已密入林中,取了衣服,大模大样走出门去。门监捕获,报知阿世王。王闻此事,非常盛怒,便取弓箭,亲手发射。箭箭飞还,正向王身,然后坠地。阿世王深恨取衣人狂悖无礼,敢在宫禁作此不规矩事,愤极,便亲自取弓箭,欲将此人处以死刑。但射出之箭,却箭箭飞还,不觉心惊手颤,投弓发问道:「卿是天龙乎?鬼神乎?欲有所开示于我乎?」恒伽达言:「赐我一愿,方敢自陈。」王便允道:「当与汝愿。」恒迦达言:「我非天神,亦非龙鬼,是王舍城辅相的儿子。我求出家,父母不许,故欲自杀,投生他处。投岩、赴河、饮毒,三次求死,均未如志,故犯王法,求遭杀戮。王今加害,又不能伤。匠与愿违,何酷至此!愿王怜悯,许我为道。」王言:「准汝出家求道!我今送汝去见如来。」既见佛已,佛为说法,心意开豁,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1],具八解脱。
阿世王请佛谈因:「此恒迦达在先世时,种何善根,投岩不死,堕河不溺,食毒无害,箭射无伤,且遇圣尊,得度生死?」佛告王言:「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名波罗奈。王名梵摩达,带诸宫人,林中游戏。宫中彩女齐唱妙歌,林外有人高声和唱。国王闻声既妒且恨,使人捕来。立嘱卫士,押往某处,即行刑戮。时有大臣欲来王前,启白要事,见此人囚执,便问左右:『何故至此?』左右陈白此人所犯罪状。臣告卫士:『且缓行刑,待我见王。』大臣至王前,为罪人营救,言:『臣自外来,见有人被执,将行刑戮,闻为和歌事。此人和歌无礼,罪无可逃。但未犯奸邪实事,罪不致死。王愿息怒,恕彼无知,从宽发落,免他一死。』王以大臣所言理由甚长,不能固执,便霁颜作答道:『我依卿言,赦他无罪。』急唤卫士,释放此人。此人临死得免,感大臣恩,求为仆役。奉事惟谨,跟随大臣,服役多年。一日闲着无事,检点到自己过去未来之事,忽然吓出一身冷汗,心想:『淫欲伤人,利于刀剑。我前次大难临头,都是被一念的淫欲勾引出来。』即向大臣哀恳说道:『请求恩人,索性成全我,让我出家修道,早早下些自拔自救功夫。』大臣回言:『此意甚好,我不阻挠。他日学成,还来相见。』此人即走进深山,寂坐石室中,寂照双修,死心力行。灵机顿显,历时无几,而修成了辟支佛。此人苦行功成,还进波罗奈王城,到大臣家里,相机劝策。大臣知其人已经得道,非常欢喜,留在家中,虔诚供养。当时这位辟支佛,在虚空中,显出神通来─身出水火,放大光明,示现神变,以宏劝发。大臣见了,欢喜无量,便立誓愿,言:『善哉生佛!汝念旧情,仍来顾我。愿仗佛力,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使我德慧并,与佛一样。』」佛告王言:「时彼大臣,一念仁慈,救人性命,成人美事,功德超卓的,今恒伽达是。以是因缘,投生胜处,命不夭折。苟遇患难,化凶成吉,今植我时,应真[2]度脱。」。
出《佛说贤愚经》
备注:
1、「三明六通」: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
三明即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
解深密经疏:「问,六通中何故但说三种为明?答,神境智证通,如工巧处转;天耳智证通,唯能取声;他心智证通,唯取自相;无胜用故,不立为明,余三通皆有胜用,故立为明。」。
2、「应真」:为阿罗汉之旧译名。
- 上一篇:无须用药即可让病人痊愈的人药王
- 下一篇: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狠心在幼儿身上割肉取食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