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狠心在幼儿身上割肉取食
毗婆尸佛像法时,波罗奈国叛臣罗睺谋夺王位,起兵造反,国王罗竟至遇害。王三子分茅列土,各守封疆。罗睺既破王城,声势浩大,驱得胜兵,伐诸王子。第一第二小王因境接近王城,先遭屠戮;第三小王惊倒在地,不省人事,良久方苏。侍臣力劝避难邻国。邻国强大,力能庇护,玉帛往来,素有睦谊。由此往彼,有两孔道:一路径直,计程七日;一路迂曲,须十四天方能行到。仓皇间,预备了七日干粮,随身携带。入宫抱着太子须阐提,呆呆的看了一回,真个是有无限悲怀,一时说不出来。王妃上前问道:「今见王面色惨变,不知有何非常变故,请明白告知。」王言:「非卿所知。」王妃又言:「我身与王,如飞鸟的两翅,如何遇有重大事,不使闻知?」王答如前。即把太子系在胸前,放开脚步,向外疾走,更不回顾。王妃一看情势不对,舍弃一切,便服紧追。
他们临出门时,匆匆忙忙,要想快快的避却临头大难,谁知错了方向,走到迂曲的长途上来。此路向来少人行走,一路崎岖,勺水难觅。走了几天,粮食已尽,前途尚远。乞食无门,饥渴交迫,命在呼吸。王及王妃,仰天大哭,竟至失声。哭罢,夫妻互相计议,不欲三人并死,亦不能三人共生。王妃便言:「愿以我身,给汝父子,聊充饥肠,脱此灾祸。」王再三思维,无他善法,即依王妃言,拔剑在手,正欲割肉救饥,却意决手软,无情的食欲,突然间被天良制止。太子瞥见父王拔剑向母,急忙上前,紧紧抱住父王的手,不肯松放,一面含泪问道:「父王拔剑为何?」父王悲泪满目,泪珠无数,滚滚抛下,微声答太子道:「欲杀汝母,取其血肉,以续汝命,并救我饥。」太子放声大哭,劝阻父王,万勿出此。且谓世间哪有子啖母肉,惟愿杀子,救父母命。王闻子言,肝肠寸裂,微声语子,谓:「子如眼目,何处有人自挑眼目,充作食物?吾愿舍命,不愿杀子。」太子答言:「出奔主意,原在后望,不求速死。而今前途遥遥,行粮早竭,呼救无门,惟恃自决。舍儿身肉,活父母命,天理人心,惟此为顺。」太子又言:「若便断命,不能经久,血肉臭烂。有方便法,可以取肉,肉不遽坏,命不遽断。愿每日就儿身上割肉三斤,二份供父母,一份还自食,儿命亦可暂保。」父王母后互相思议,言:「我儿孝思,既坚且决,当成其志。」遂挥泪割儿肉。行行复行行,去目的地渐近,再行两日,便有生望。此时太子身肉垂尽,惟见肢节筋骨仍相连续,余命未断。父母抱儿,相对大哭,言:「我等无状,横啖儿肉,使儿痛苦,一至于此。前路虽近,尚未达到,汝肉已尽,汝命将绝。今日唯有拼此一死,聚尸一处。」太子含泪力谏,言:「我父我母将就取食,支持一二日,便可到心中所欲到地方。」父母依言搜割余肉,食竟号哭,与子生离。太子鹤立,望着父母去处,见父母且哭且行,时时回首,直至两不相见时,方纔径直前去。
太子对父母去处,鹤立多时,觉力不能支,向地面倒下。满身血迹,且有余血徐徐渗出。香散十方,荒山飞虫遥闻肉香,寻香飞至,集太子身,遍体舔食,痛苦万状。余命未断,发声立誓:「愿宿恶余殃从此铲除,自今以往,更不敢作恶造孽。今我此身供养父母,以报厚恩,愿我父母得无量福。所残血肉,施与飞虫,使彼消除宿孽,机会均等,悉得度脱。」发是愿时,大地六种震动。赤日掩光,禽兽散走,大海波立,须弥涌没。六欲诸天悉皆惊怖,下阎浮提,化作狮子虎狼一切猛兽张目掴髭,咆哮万状,欲来搏啮,不敢逼近。太子见诸兽状,微声与语,谓:「汝等欲食,尽可随意。我不伤汝,何为惊惧?」时天帝释即复为天帝身,向太子问道:「汝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汝作如是功德,为愿升天作梵王耶?抑愿作魔王耶?」太子答言:「我愿成无上菩提。」天帝释言:「空有此愿,谁当信汝?」太子誓言:「我若欺诳,令我身疮始终不合;我愿不虚,使我平复,血反为乳。」太子此时,满身疮口,立即平复,端正倍常。此时天帝释向太子前,五体投地,叹言:「善哉善哉!吾不及汝。汝精进勇猛,会得菩提,愿先度我。」言毕忽隐,一切猛兽亦不复见。
时父王母后已到邻国,国王闻知,出城迎接。既相见已,具说上事。邻王感念太子慈孝,即派大兵,送王夫妇安然回国,并伐罗睺,救民于水火。行近太子哭别处,父母悲痛万状,欲收子尸,归葬家乡。到其地时,见太子身体平复无恙,走前抱持,悲喜交集,并问身体平复缘故。太子具以前事启白父母,父母及诸兵众皆大欢喜。太子遂同父母共坐大象,还归本国。太子福深,更得邻国百练雄师相助,誓师讨逆,势如破竹,克复故国,诛灭罗睺。
出《佛报恩经》
[1]太子须阐提即释迦如来前身。
按:佛教重视伦理,于孝行尤多劝策。如杂宝藏经所载鹦鹉孝养盲父母故事,心地观经报恩品称颂十种母德,罗云忍辱经赞扬孝行为众善之最,末罗王经赞扬供养父母为一切布施所弗及,方等大集经赞扬善事父母即是事佛,长阿含经郑重提出孝事父母五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亦郑重昭示孝事父母五事。觉尊教孝,非但口劝,亦且力行。宝积经载如来为父王净饭说三解脱门,立得无生法忍;摩诃摩耶经载如来升忉利天,为圣母摩耶说离苦得乐法,顿除诸结。是以法大事,推孝事父母之心,以及多生;念多生父母沉沦之苦,遍护含识。一子成道,九祖蒙福,则赞美离欲;我执破除,菩提立证,则慷慨舍身。彼窃取平等之说,斥至德为愚痴者,造拔舌孽,可胜叹哉!
- 上一篇:神仙吗?投岩堕河服毒居然都能安然无恙活下来
- 下一篇:化身涉讼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