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因果故事 >

历史上四次灭佛的雷同结局

第四位: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26岁时登基。会昌五年八月(845年),在深入清查后,开始大毁佛寺,诏书明令拆除寺庙4,600余所,小寺院4万余所,佛经大量被焚,佛像烧熔铸钱,强令26万多僧尼还俗[7],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幸免。外来的回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回纥教也一同遭难,相应寺院被拆,京城女摩尼70人无所栖身,自尽;回纥教徒多半死于被驱逐的途中……史称会昌灭佛。

  大唐盛世,也是佛法的盛世,唐朝后期衰落,佛法依然深入人心。武宗灭佛大失民心,有的藩镇节度使根本不执行,竟说:“天子自来毁拆焚烧”[8]。政乱中初有安定,社会稍有好转的“会昌中兴”,在四起的民怨中日渐消退。次年民间即传出武宗灭佛折寿10年、阴曹索命之说[6]。不久武宗突然病死,年仅32岁。

  历史循环的规律,又在此时重现了。继位的皇太叔李忱(音:陈,宣宗),登基后的头一件大事就是下诏“平反”[9],全面恢复寺院僧尼[10],从此天下修复废庙的斧斤之声,不绝于耳[11]。

  宣宗喜欢效法太宗。他恢复佛法,如同太宗登基后废止高祖灭佛的政策。宣宗在位13年,励精图治,民富国兴,承平安定,史称“大中之治”。宣宗也得到了“小太宗”的美誉[11],史书留芳,为百姓所歌咏。[12]

第五位:后周世宗柴荣

  雄才大略,被誉为五代时第一明君的后周世宗的柴荣,全面改革,开疆扩土,战无不胜,但为何如此短命?败家毁业于一旦呢?

  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后来的宋太祖、宋太宗引以为戒,缔造出宋朝的盛世繁荣。

  柴荣继位的第二年,955年五月,下诏大毁佛寺。境内佛法寺庙,除了有皇帝题字的可保留外,每县只留一寺,其它尽毁。全国共拆庙30,360所,毁佛像铸钱,近百万僧尼被逼还俗[13][14]。

  佛法兴盛的年代,许多人不敢毁佛像,柴荣开释说:“佛是佛,像是像。佛连身上的肉、眼都能施舍,砸佛像铸钱,佛也会同意的”。镇州(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大悲寺有一尊铜制大观音菩萨极为灵验,去砸佛像的人都折断手腕而死,无人敢再动。柴荣亲自用大斧子砍毁菩萨胸部――禁军统帅28岁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和他弟弟16岁的赵匡义(后来的宋太宗)正在一旁,见证了这段历史[6]。

  柴荣问过精通术数的王朴:“朕能活几年?”王朴答道:“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误以为还能活30年,很高兴。而王朴却另有寓意,柴荣在位五年六个月,五六正和三十之意。

  959年,柴荣大兵取幽州,契丹沿边城垒皆望风而下,蕃部连夜晚逃遁。车驾至瓦桥关,柴荣登高观六师,问来献酒肉的百姓:“此地何名?”对曰:“历世相传,谓之病龙台。”柴荣默然,立刻上马回奔。当晚发病,胸生恶疮

  柴荣以前曾梦神人送给他大金伞加《道经》一卷,之后才得天下。发病当晚他又梦见那个神人索走了金伞和《道经》,他惊醒后说:“吾梦不祥,岂非天命将去耶!”[14]不久,胸疮溃烂而死。时人传为毁佛砍像之报。

  柴荣5岁幼子继位不到1年,被他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夺了江山,落得亡国败家。

  几年前柴荣灭佛时,禁军统帅赵匡胤就曾拜访神僧麻衣,赵匡胤说:“现在灭佛毁像,可不是社稷之福。”麻衣说:“难道忘了三武灭佛招来的灾祸么?”赵又问天下何时平定?麻衣说:“辰申间当有真主出,佛法亦大兴矣。”后来赵匡胤登基于庚申年正月甲辰,应验了预言[15]。

  吸取了三武灭佛的教训,亲证了柴荣的报应,赵匡胤初登皇位就废止了柴荣灭佛的政策[16],屡建佛寺、佛像。在当年柴荣亲砍佛像的镇州古刹,971年,赵匡胤下诏扩建龙兴寺,并铸造比原来还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共42臂,高 22米),这就是今天正定大佛寺大佛的由来。后继的宋太宗赵光义更加推崇佛法。伴随着佛法的复兴,宋朝的经济走向了空前的繁荣。

  重蹈覆辙 历史重演

  既然历史是在重复中循环而进,今人一定能从历史的教训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三武一宗灭佛,身强力壮的四位帝王灭佛后很快暴死。后继者凡是纠正错误,力挽狂澜的,国家很快走上盛世之路;延续错误的继任者,则是国破家亡,殃及子孙的悲惨结局。

  自古剥夺信仰的都是以失败和恶报告终,西方的先鉴更加强烈。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帝国,为了铲除基督徒的信仰,以国家谣言污蔑基督徒,用谎言去蒙蔽人民参与迫害,后来招致4次大瘟疫席卷全国,约一半人口在瘟疫中丧生,强大的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也由此衰亡崩解。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既有朝代的兴替,也有自身的兴替。

  参考文献:

  [1]《魏书·世祖纪》

  [2]《魏书·崔浩列传》

  [3]《周书·卷五·帝纪》

  [4]《隋书·高祖本纪》

  [5]《旧唐书·高祖本纪》

  [6]《佛祖历代通载》

  [7]《旧唐书·武宗本纪》

  [8]《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9]《全唐文》卷八十一

  [10]《唐会要》卷四十八

  [11]《资治通鉴·唐纪六五》

  [12]《旧唐书·宣宗本纪》

  [13]《新五代史·周本纪》

  [14]《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二、六

  [15]《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三

  [16]《续资治通鉴长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