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鹰与猴的死亡之路
第四十一、鹰与猴的死亡之路
佛陀曾经说了两则故事譬喻,来教导比丘们应当熟练四念处的修学,熟练到像熟悉自己家乡一样。
佛陀说:
「从前,有一只鹌鹑鸟,被一只大鹰抓到了,随着大鹰的腾空,鹌鹑被拑在大鹰爪下,很悲哀地后悔道:
『都怪我一时疏忽,不自觉地离开了自己生长的熟悉环境,才会在陌生环境下被抓,如果我不乱飞,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即使大鹰也奈何不了我。』
大鹰听了很不服气地问道:
『鹌鹑!你熟悉的环境是什么地方?』
『就在田埂中,到那里谁也抓不到我。』
大鹰傲慢地说:
『鹌鹑!就算放你回田埂中,我照样抓得到你!』
于是,大鹰放了鹌鹑,准备再抓牠一次,让牠死得心服口服。
回到田埂的鹌鹑,找了一处可以掩蔽的大土块,站在大土块上,挺着胸膛对大鹰挑衅地说:
『来啊!来抓我啊!』
大鹰看到鹌鹑这般地挑衅,怒道:
『就凭你这个小东西,也敢跟我斗?』于是,盛怒的大鹰,收起两翼,从空中像箭一样地俯冲下来,扑向鹌鹑,鹌鹑算准了时间,躲到了大土块下面,大鹰来不及反应,结果,就一头撞死在大土块上。」
※※※
又一次,佛陀举了猴子被捕的譬喻,佛陀说:
「比丘们!在雪山深处,有些险峻的地形,连猴子都上不去,就别说人类了,有些地方则是只有猴子可以到,人类没办法接近,而有些地势比较平的地方,人类上得去,猴子也常来,捕猴的猎人,就挑这种地方,去找猴子习惯出没的路径,设下强力黏胶的捕猴陷阱。
有些聪明的猴子,能发现黏胶陷阱而躲得远远的,一些比较笨的,或是毛毛躁躁的猴子,就会好奇的用手触碰黏胶,结果,一碰,手就被强力胶黏住了,心一急,另一手赶紧过来帮忙脱困,另一手也被黏住了,再用脚过来帮忙,用一只黏一只,结果四肢都被黏住了,只剩下一张嘴还可以动。没有警觉心的猴子还想用嘴来帮忙手脚挣脱,一靠上来,连嘴也黏住了。最后,只能在那边挣扎呻吟,任捕猴人宰割。」
说了譬喻之后,佛陀接着说:
「比丘们!这就是到自己不熟悉之不当场所的后果。
比丘们!如果你们常接近不当的境界,就容易让恶魔有机可乘。
什么是不当的境界?那就是五欲了:当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念而觉得可爱、欢喜、黏着时,就是不当的危险境界。
比丘们!什么是应当安住的熟悉安全境界?就是四念处了:以身体为觉察对象;以感受、心念、心念对象的法为觉察对象来修学,用热诚的态度,清晰的觉知,念念分明来调伏世间的贪爱与忧愁。」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六一七经》、《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六经》,后段取材自《杂阿含第六二○经》、《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七经》。
二、佛陀讲的这两个譬喻,生动、有趣,但攸关生死,又十分严肃。
三、佛陀的譬喻,除了教导我们当勤于修学四念处外,大鹰死亡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瞋心一起,理智与警觉的能力都没了,十分可怕。而猴子不能警觉,以致五处被黏捕的情形,也让人联想到,不能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诚实地面对与承担,而只忙于补救,结果越陷越深,最后终于难以自拔。
- 上一篇:第四十、时时刻刻不染着
- 下一篇:第四十二、在竹竿上特技表演的启示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