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我”是谁

\

  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渴望与本能。

  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等,他们之前或之后都有无数的先哲们在追求真理,追求一个被称为终极真理的真理。

  那么,这些先哲们追求的所谓终极真理到底是什么?

  最深的往往是最浅的,最浅的往往又是最深的。这个终极真理就是——“我是谁?”!

  “我是谁?”,猛然一听,似乎这是一个荒谬而又可笑的问题,一个人活着,难道连自己都不认识吗?是的,很少有人认识。

  “我是谁?”这是人类最为艰难和困惑的一个科学命题,是人类的千古之谜,也是人类的千古之问。

  我是我生命的主人吗?

  如果是,我能主宰自己的生死吗?

  如果不是,主宰我生死的又是谁?

  谁让人成为人?谁让我成为我?我究竟是谁?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被尊为道教三清之一的老子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儒家的代表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诗中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关于生命、宇宙的真相,谁又没有想过、问过呢?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深究,而是选择了回避。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就曾镌刻着这么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的事业多么成功,无论他的资产多么丰厚,无论他的身体多么健康,无论他的人生多么安逸、“幸福”,他依然是一个极其可悲、可怜的人,说穿了,不过是一只没有“头”的苍蝇,一个被“无明”牵引的行尸走肉。

  以智慧财富著称于世的一代帝王所罗门就曾发出这样的慨叹:“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

  清朝顺治皇帝也说出同理的话:“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人的痛苦与挣扎来自内心的浮躁,内心的浮躁来自人自我的迷失。迷失自我的人,由于不认识自己,他们的心就不能从“道”出发,只能被现象所牵引,现象在不停地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在不停地变化,“树欲静而风不止”。

  迷失自我的人,无法享受到内在生命的逍遥与安宁,只好靠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来满足里面的空虚,并以此来定义成功与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表面上他们自私,实际上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自、什么是私,名利成为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活着完全是活给别人看的,即敏感又脆弱,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

  名利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的过分依赖与追求,导致了人们对大自然无止境的贪婪索取与破坏,其结果只能是自掘坟墓。

  人类不和谐,社会不和谐,家庭不和谐,人自身不和谐,人欲横流与贪污腐败,这些所有的根本都在于人迷失了自我,为了证明“我”存在的价值,他们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地追求名利,就像吸食了毒品一样,最终死在无明的黑暗里。

  迷失自我的人就是以“小我”为中心的人。当一个人以“小我”为中心看待自己及周遭一切的时候,他与环境、与自我之间是割裂的,这种割裂的体现就是矛盾——“我”与“对象”的矛盾,“我”与自己的矛盾。当人生活在矛盾中,就会形成思想与情感高低起伏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的结果就是烦恼,人生烦恼,烦恼人生。

  以“小我”为视角看待外在的一切,就是以点看待面,“点”在“面”的包围下,就会表现出孤独与压迫,颠倒、妄想、执着,人生没有归属感,内心无法安宁,只能跟着感觉走,成为欲望的奴仆,美其名曰“顺其自然”。

  那么,一个觉悟的人,一个认识自我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呢?

  所谓认识自我,就是觉悟生命、宇宙的本源,就是悟道,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从“小我”认识“大我”,从“假我”认识“真我”,从“有我”认识“无我”;就是从无常认识常,从有限认识无限,从变化认识永恒,从生死认识“涅槃”,从现象认识本质;“君子当悟本,本立而道生”。所谓的大彻大悟并非人们想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是对生命、宇宙本体的认知与把握;大彻大悟非但不是神通广大,反而是大智若愚。

  觉悟就是放下,放下对“小我”的执着;觉悟就是拿得起,以无相为宗,舍“我”(大我)其谁,“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开悟的人会拥有一种无比广阔的胸怀,也正是这种广阔的胸怀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他不仅能包容别人,更重要的是他能包容自己,这样他才能如是的安住在生命原本的光辉里,“无所住而生其心”。每个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圣人的心,可以坦荡的、赤裸的、从容的,表达生命的真实与纯然。那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置身其中,既无现在,亦无过去,又无未来,但觉一片浩渺无边、广博宏伟之大域,“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术,惟有觉悟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存在,“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

  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拍脑袋”,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圆满是真实的,圆满是事实本身。再豪华的宫殿,也有卫生间和垃圾;再美丽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这样——“不垢也不净”。认识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何足奇”。

  开悟人的胸中会有一种气,这种气叫做浩然正气,这种气来自生命,来自天地,来自浩荡乾坤,来自无边的宇宙,来自一颗念念归道的赤子之心。点回归面,部分回归整体,人回归地球,地球回归宇宙,“人”原本是这么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在冰中央,在水中央,在我中央,一盏灯儿,闪烁月光!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自导自演自观赏,自来自去自如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