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如何面对性欲求?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清净行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断除性欲。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有许多的误解,那就是把断除性欲理解为断除性行为。其实,佛教本身并没有把性欲的满足看成是穷凶极恶的行为,和人道众生相比,某些天道众生也有性欲,他们也是要得到满足的。而且欲界天的性行为,和我们人间的性行为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而更高层的天界众生,其满足方式就更清净一些,比如相互拥抱,相互握手,相互微笑,相互对视。他们只需要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得到满足了。而我们人道众生在增劫的时候,随着福报的增长,人类性行为也会向天界的行为方式过渡。所以说,佛教并没有把性欲的满足视为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而仅仅是视为一种欲界众生都有的行为,只不过性欲是所有欲望之中最难去除的,也是众生得到解脱的最大障碍之一,从这个障碍解脱的角度来说,性行为是有罪的。而且从戒律的角度来说,违反相应身份的色戒也是有罪的。
但佛对在家众所制的戒律中,只是不允许人们发生婚姻关系之外的性行为,并没有说只要学佛的人都要禁止性行为。而且佛也没有说过,所有学佛的人都必须持戒,你可以学佛但不持戒,也可以自觉地持戒。不持戒是无法向更高的境界修行的,但愿不愿意得到解脱,又完全是每个众生自愿的事儿。佛并没有强迫人们要怎么怎么样做。所以,大家不要把自己正常的性行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是学佛的人,就要对自己无法克制性欲的行为产生种种负罪感,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因为这种负罪感是中国封建文化给我们的精神套上的人性枷锁,在我看来,那反而是一种不正常的东西。其实证明它不正常的证据很简单,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哪个封建帝王的身后没有三宫六院的?他们做起来堂而皇之,老百姓就必须讳莫如深?就连给老婆买个头饰,也怕成为阴沟里翻船的把柄。所以,对性行为产生的种种罪恶感、焦虑感,都是封建文化在中国人头上设的一种“枷锁”。
这种枷锁的作用是什么呢?方便当时的社会管理。因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形式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只能是物权社会,人权是束缚在物权之下的。所以,人们就会围绕着欲望满足的方式做出种种繁复的规定,这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对于这种道德我既不说它干净,也不说它虚伪。总之,这种道德和我们今天的社会道德是不一样的,今天的道德中心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封建社会的道德中心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大家生活的区域和年代不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用了上海市的现代文明为参照,对同一时期的三代人进行比照,加上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而认识到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先就说到这里吧。所以,我们不要老是给自己满足欲望的过程下许多许多的定义和规范,那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共业习气。很多人都说那是很好的,但我正面体验了一下,我觉得并不是很好嘛?在欲望面前扭扭捏捏的,心里明明放不下想要,眼里还盯着看,但口里就是说不要。他还真能做到不要,真就给了你了。但给完了之后呢?他要你奉他做大,就因为给了你点好处,他就要你服从他的意志。用什么作筹码呢?用一种称为“人情”的东西。哼,这笔生意可真是做大了。你们看,这种虚伪的套套还是少摆弄些比较好,道德就是高尚的吗?不一定。
我刚才介绍的这种行为模式,应该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封建行为模式,因为中国古代帝王,都是*这种模式掌握皇权的,只不过做得更“专业”一些罢了。而一些封建家长,也是用这套模式建立家长制的,我可能是最先公开揭发其中奥妙的人之一。所以说,我们用不着在欲望满足的过程中给自己做种种规定,但凡是受封建道德影响的人,都存在这种自我强迫行为。我之所以先要批判封建道德,目的就是要消除中国人的自我强迫特性,这种强迫特性让中国人性变得十分扭曲。中国人是最“疙瘩”不过的,你帮他往左他就朝右躲,你帮他往右他就朝左躲,你没办法了不去理他,他就来犯你让你知道他还存在。直到终了境界,他才会安定下来。什么是终了境界呢?你跪下来向他叩头,三呼万岁,这时候他就直来直去了。
最后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谈性行为。我们应该明白,性行为是人的本质行为之一,克服性欲的人其实已经超出了人道,甚至已经超出了欲界天。所以,我们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起强迫心理。据一些性研究资料表明,有很多人就是在这种心理的控制下,对自己的性行为产生强烈的负罪感。他老是想克服这种欲望,但又总是克服不了,结果克服性冲动的愿望反而让他的注意力老是集中在性行为上。本来人在性行为之后是要休息一段时间的,这是正常的间歇期。但他一自责,心理一紧张,这个正常的休息过程反而没有了,成了连续行为,这反而导致了性行为过于频繁,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伤。
所以,在家人要想健康愉快地修行,那就先要摆脱对正常性行为的道德强迫心理,要知道性罪恶感是中国封建文化扭曲人性后造成的,而封建道德的根本作用只是为了方便当时的社会统治,并没有什么神圣的意义存在其中。而佛教对性行为从来没有做过不道德的规定,佛教只是认为性欲是众生脱离生死的根本障碍之一,为了出离苦海,所以要修断性欲。而修行人的行为只要不违犯戒律,就可以建立得到解脱的基础。
当然,我们这里都是对在家信众说的。因为出家人受戒后有戒体,戒体可以帮助修行人在欲恼中得到清凉,这其中还有这样一层奥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行。但是为了向更高的层次修行,我们还是要有修断性欲的愿望。但大家要明白,在家修行的人最终是要断性欲,而不是断性行为。如果只是断性行为,那么太监都是圣人。怎么断性欲呢?那就是要按佛说的方法去实修。有很多人以为断性欲是强行断除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断性欲是按照佛说的方法一步步深入去修,慢慢地去除了业力,习气,执着等一系列烦恼因之后,自然淡化消失的。但一定要真正修法才行,如果大家不肯放弃一些习惯和享受,老是受到各种刺激,那有愿望也是没用的。
要断性欲,先要从在家八戒开始修,修得时间长了,性欲就退了。不是说要没有时它就永远没有了,但你可以轻松地掌握自己,控制一下就消失了。那么开始的时候做不到怎么办呢?请大家记住,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自己能不能做到,断除性欲的根本方法并不是强行克制,而是要渐渐地改变自己的业力习气,这才是断性欲的根本方式。比如敌人很强大,我们可以小部队小部队得消灭,最后再全部消灭他。如果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全副武装去拼搏,那是少有不失败的。
所以,凡是有志气修清净梵行的在家众,现在应该怎么做呢?请您先不要对自己的性行为感到负罪,应该通过正常的性生活让生命力的郁结解散开来。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使自己的生活清净,从各个方面着手,渐渐地让它越来越清净。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戒行清净的真正快乐。佛说持戒是快乐的正因,这是事实。凡夫认为持戒是受苦,就是因为他们永远都不肯亲自去试试。一旦体验到了清净所带来的身心快乐,你们就要明白,自己的性欲正在不断地退化之中。这时,大家可以亲自比较一下,看看自己的性行为是不是越来越少,而且欲望越来越淡。当然,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持戒就能成就的,最好能常常学习佛经,因为这既可以开正智慧,又可以消罪积福。要知道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种种法乐,其实都是福报的表现。
好,我们最后再总结一下步骤。首先,我们要明白佛教对性行为是有约束的,但这种约束只是为了让众生得到解脱,与道德罪恶感无关。而传统中国文化的性道德其实是对人性的扭曲,其中并没有什么神圣的意义。
第二,在开始修清净行的时候要有断除性欲的志向,但不用断除正常的性行为。
第三,断性欲的基础方法是守好在家八戒。不能吃荤腥。穿着要朴素,要求要低。不要看电视和电影,不要听音乐和跳舞,不过我觉得可以学习高雅音乐和舞蹈,因为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素质。不要睡大床,也不要老是去尊贵的场所,工作要求除外。对于在家不邪淫戒,除了非法关系不能同房外,我觉得还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比较好。我们说性欲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跟随自然生理周期产生的,另一种是因为外界信息刺激产生。
那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因于后一种性心理产生的性行为也是不健康的,最好能控制自己远离这些刺激环境。而对于自然生理活动产生的性欲,并没有什么禁制。有人说那也要尽量减少,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人的天赋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性欲很强,有的人就很淡。而且我们说过制服性欲的正确方法不是直接去克制它,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各个击破,所以对于自然产生的性欲,夫妻之间不必克制。怎么样的性欲是自然产生的呢?就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几天性欲忽然就来了,你也不知道是由什么外界条件刺激引起的,那这就是比较纯粹的生理性欲。满足这种性欲对你的心理健康不会产生伤害。好,八戒里面和现代生活有关的几个戒条我做了一下介绍,讲这些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断除性欲,所以对有些本来比较松范的戒律要求比较严格。但这不是修改佛制。
第四,八戒不必一下子持齐,可以一条一条加上去。在持戒的同时,要多学佛经多诵佛经,多念佛,多修十善行。目的是为了忏除业障,积累福报。越有福报,在清净修行的过程中就越容易体验法乐。持戒一旦体验到了快乐,戒行就会坚固。而性行为的快乐就会在我们心中失去原有的地位。
学习经义能帮我们增长智慧,有了智慧,很多事情就能够看开,不会再象过去那么执着了。第五,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性需求越来越轻,但最后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完全停止,否则老是和爱人同房就会永远没有断除的机会。如果实在没有家庭条件,可以找一个机会长期断除性行为,证明自己可以完全把握自己。
有了这个信心,学佛就更精进,然后再恢复夫妻生活。但不可以因此就放弃八戒,除非您受了菩萨戒。到这里,断除性欲的要点和方法就讲完了。我们这里只是对在家人讲的,对于出家人根本不适用。因为出家人受戒能得戒体,在戒体的作用下,他们可以比较容易的灭除欲火的恼害,得到清凉自在。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说起来容易,活起来不容易
- 人生总在成长
- 抬头是天,脚下是路
- 偈语是怎样形成的?
- 一路走来一路忘
- 因为哭过,笑才灿烂
- 假如生命能够穿越
- 无论过去将来多美,记得珍惜眼前
- 日子还长,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坛老咸菜
- 对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头,且断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闪现
- 好心情为生活着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风中,望红尘种种
- 人生转瞬即逝,不如怜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来源?
- “忍”是一种担当,忍之为德,在于负重
- 人生有什么体验?
- 如何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观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营养
- 知足的意义
- 谦虚是待人处世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
- 烦恼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开发心地,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 “期待”对人生有什么重要?
- 从今天做起,凡事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 如何决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则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颗欢喜心?
- 佛教的这六事为什么能让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吗?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过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样美化人生?
- 如何评价一个人?
- [星云大师]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吗?
- [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声音,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 [禅宗典藏]《祖堂集》的价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赠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总是睁得那么大
- [佛与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学常识]偈颂的术语
- [星云大师]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六祖坛经]《坛经》中对于“不二法门”是如何解释的?
- [红茶]滇红工夫茶属于什么茶?
- [禅宗公案]骑牛觅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蓝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无碍
- [佛与人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佛学常识]偈颂有哪些形式?偈颂的形式
- [星云大师]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