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画的目的及种类

佛画的目的及种类

佛画的目的

  佛画的目的大约可分为三:第一是备佛教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佛教徒供养用的佛画: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庄严妙好,或坐或立。二是经变画,很据佛经所叙的佛国庄严,绘画成图,如极乐净土变、药师佛净土变、灵山净土变等。三是曼陀罗画,是密宗修法所供养的图画,根据一定的经轨,以画一佛或一菩萨为中心,周围层层环绕着菩萨、天神等。

  殿堂庄严用的佛画,可以是佛、菩萨、天龙鬼神的形像画;也可以是佛传图,即根据佛传所记释迦如来一生教化的故事;也可以是本生图画,根据佛经中所说释迦如来过去生中所修的种种菩萨行的故事,如舍身喂虎、舍身贸鹄(hú,天鹅)等故事;也可以是经变图,即根据佛经中所叙的故事,绘成形象,如维摩经变、地狱变等。

  画家写意以供人欣赏的佛画,便是画在手卷、册页、屏风上的各种题材的佛画,不拘于佛教的形式,不拘于佛教的法则,可以由画家任意逞现其技巧以供人的欣赏而已。

佛画的种类

  佛教绘画的种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某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所谓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题,或多尊像共构成为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一项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但只是绘出每位罗汉的仪容形貌,或降龙、或伏虎,各各罗汉不相联系。至于《十八罗汉过海图》便是在一幅画中绘出十八罗汉共同渡越沧海的不同动作。

  佛像画就其内容来分,可以有七类:一佛类,二菩萨类,三明王类,四罗汉类(包括缘觉类),五天龙八部类,六高僧类,七曼陀罗类。佛图就其内容来分,也可以有六类:一佛传类,二本生类,三经变类,四故事类,五山寺类,六杂类。此外还有“水陆画”一种,是由像和图混合组成的佛画集。现在就各类佛画简略说明如下:

  1.佛像:

  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义为“觉者”,是佛教对彻底觉悟真理者的尊称。人人都可以得到对真理的彻底觉悟,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成佛之后所作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佛教认为在一世界之中同时只能有一佛教化,所以一世界又称为一佛土。佛教又认为时间是无始终的,空间是无边的。因此就空间来说,世界既是无边,十方佛也就是无数的;就时间来说,世界可以反复的成而坏,一佛的教化终尽以后,又有他佛继而教化,于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是无数的。在这十方三世无数佛之中,宗教家、绘画家便选择佛经中所常称道的佛而绘画出来,以供瞻礼拜之用,这便是佛画的由来。经常绘画的有现世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此世界现阶段的贤劫千佛,其中包括释迦佛(第四佛)和弥勒佛(第五佛);根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说的此世界过去世的五十三佛;根据《决定毗尼经》中所说的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三十五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等。佛教中有两大派别,所谓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在大悲救世,所以要叙述大悲救世的种种方法,也就是十方三世佛土的情况。小乘佛教注重在个人修持,所以在空间上只须要谈此世界的释迦佛,在时间上只谈释迦佛及以前的六佛,即“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净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也,一般小乘寺院中只塑有一尊释迦佛像,别无其他尊像。大乘佛教的寺院中便有种种不同的佛像、菩萨像、天人像等。小乘佛教以为佛是由其形体和道德品质相结合的,其形体称为生身,其道德品质称为法身,在绘画上便要求从形容上能体现佛的道德品质;大乘佛教以为佛的本质是彻底体证了绝对真理(真如),绝对真理和佛的智慧是一致的,从而说佛有三身。绝对真理是佛的法身,体证真如的智慧(如如智)是佛的报身,教化世间的尊胜仪容是佛的应身。这佛的三身都要能从形容上表达出来,于是有三个不同的佛名和三种不同形态,就是:毗卢遮那佛(法身怫)、卢舍那佛(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应身法)。无论其为小乘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或者大乘佛教的三身佛,在雕塑上或绘画上都要求具有能体现佛的道德品质的仪容形貌,这便是“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之说。这些相好是绘画佛像所必须注意的。在大乘佛教中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显教注重理论,密教注重事相。密教把所有佛教理论都用形像表达出来。显教中的对某一理论问题的系统解释,密教用有一定组织的形像来表达,这种形像名为“曼陀罗”,译为“坛场”。例如显教中“转识成智”的问题,在密教中便用五方佛(中东南西北)来表达。中央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闪)佛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或妙声佛表成所作智。此外,密教还有消除一切灾难的炽盛光如来,布施饿鬼令得安乐的甘露王如来(即阿弥陀佛的异名)。

  一切佛像从其形体容貌的相好来说,都是相同的。所以区别各各不同的佛,主要是从其手印的姿势来分辨的。例如释迦牟尼佛像也有说法像、降魔像、禅定像之不同,右手上举,以食指与大指作环形,余三指微伸,是说法相;右手平伸五指,抚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压左掌,仰置足上当脐前,是禅定像。阿弥陀佛像是以右掌压左掌置足上,掌中置莲台。药师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与大指夹一药丸。在汉地相传有所谓“旃檀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种,右手施无畏印(右手上举,伸五指,掌向外),左手与愿印(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向外),衣纷作水波纹形。相传这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工用旃檀木所造佛像的形式,是最初的佛像。

  绘画佛像,除了相好和手印外,还应注意度量。就立像而言,以全身之长为一百二十分,其肉髻高四分,就是佛顶上有肉块高起如髻,状如积粟覆瓯,名为“无见顶相”。由肉髻之根下至发际也是四分。面长十二分,颈长四分。颈下到心窝,即是与两乳平,为十二分。由心窝到脐为十二分,由脐至胯为十一分。以上是上身量,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胯骨长四分,股长二十四分,膝骨长四分,经长二十四分,足踵长四分。以上是下身量,也是六十分,亦当全身之半。形像宽广的量度:由心窝向上六分处横量至腋为十二分,由此向下其至肘为二十分,由肘向下量至于腕为十六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为十二分,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左右合计,等于全身之量。坐像的量度,上身与立像相同。由胯下更加四分是结跏双趺交会处。由此向下再加四分是宝座的上边。由趺会向上量至眉问白毫,即以其长为两膝外边的宽度。两踵相距是四分。这是画佛像的量度。

  2.菩萨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义是觉悟,“萨埵”义是有情,凡是求觉悟的有情都可以称为菩萨。在佛教中一般习惯对于印度的弘扬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师都称为菩萨,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护法菩萨等。因为这些菩萨是印度佛教历史上的具体人物,所以这些菩萨的画像都属于高僧像之类。这里所说的菩萨像是指佛经中所提出的,与佛同时共弘教化的菩萨的画像。

  菩萨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总的用形像来表达菩萨修行阶次的画像。根据佛教的理论,自凡夫而修行到达佛果,中间要经过四十二个阶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共四十二阶次。住、行、向三十位又总称为三贤位,十地又称为十圣位,等觉是等同于佛的菩萨,妙觉就是佛位。用四十二个不同形状的人像来表达这四十二位,便是四十二贤圣像,又可以分开来各各单画,如等觉菩萨像之类。

  第二类是佛经中具体提出名号的菩萨画像。这些菩萨都是等觉位的菩萨,辅助释迦弘扬教化的。此中常画的有文殊菩萨(又名妙吉祥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药上菩萨、维摩居士以及姚秦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经·受持品》所说的五大力菩萨(又称仁王菩萨或大力菩萨)等。此外还有宋人所绘或宋人画录中所记,其名称不见经传的菩萨像,如《宣和画谱》有唐吴道元的如意菩萨(疑是如意轮菩萨之误),唐宋人画的宝印菩萨(疑是宝印手菩萨之误)、宝檀菩萨(疑即宝檀华菩萨之误)等。其原卷今已不传,不能知其内容如何,应亦属于此类。

  第三类是观世音菩萨画像。观世音菩萨也是佛经中具体提出名号的菩萨。因为民间对之信仰甚深,画家又绘成种种不同的姿势,在绘画艺术上是极尽丰富多采的能事,所以别为一类。观世音菩萨画像,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遵照正规仪容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好端严的形像(圣观音)。第二类是遵照密宗仪轨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种种法物的形像,如大悲观音、如意轮观音、七俱胝观音(又称准提观音)、不空羂索观音、不空钩观音等。第三类是画家自创风格,任意写作、任意题名的观音像,其中也有符合于相好服饰手印度量等法则的:如水月观音、宝相观音等,也有只是一般人物像而毫不顾及菩萨像应有法度,如伫立观音、白衣观音、鱼蓝观音、行道观音、自在观音等。此类像最为复杂,难可胜举。在日本相传有十五观音、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包括以上三类的形像。

  第四类菩萨像是包括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像,如乐音菩萨、献花菩萨、献香菩萨等,和画家任已胸臆、随意写画、毫无规矩尺度的菩萨像,如行道菩萨、亲近菩萨、思维菩萨、思定菩萨、莲花菩萨、玩莲菩萨、狮子菩萨等。

  正规菩萨像的画法,也与佛像一样,要注意到相好、服饰、手印、量度的。一般来说,佛的相好要端正温肃,菩萨和好要柔丽慈祥。佛的服饰是单纯朴实,披服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要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钏,衣曳飘带。各个菩萨也有一定的手印姿势:观世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努至菩萨也手持莲花,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捧或经卷;地藏菩萨手持摩尼珠和锡杖等。菩萨像的度量,大致与佛相仿,所不同的是顶无肉髻,胯无胯骨;发际、颈喉、膝骨、足趺各减佛四分之一。以上六处共减十二分,如佛身量为一百二十分,菩萨身量便是一百零八分;宽量是由心窝平量至两腋是十分(较佛减二分);由此下垂十八分至肘(较佛减二分);再下十四分(较佛减二分)至腕;由腹至中指尖是十二分。共为五十四分,左右合为一百零八分。

  3.明王像:

  明王像是佛、菩萨的忿怒像。根据佛教密宗的理论,佛和菩萨各各都有两种身:一是正法轮身,即是佛、菩萨由所修的行愿所得真实报身;二是教令轮身,即是佛、菩萨由于大悲而示现威猛明王之相。明是光明之义,密宗以智慧的光明摧破一切烦恼业障,所以称为明王。明王像一般都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种法物的忿怒相。如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佛的忿怒相,降三世明王是阿(闪)佛的忿怒相,军荼利明王是多宝佛的忿怒相,六足尊是阿弥陀佛的忿怒相,金刚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但也有非忿怒相的明王,如孔雀明王便是一面四臂,骑金色孔雀,住慈悲相的明王,是毗卢遮那佛的等流身。

  一般明王除面相忿怒外,服饰如同菩萨像。手印也各有一定的仪轨。明王的度量,上身如菩萨像同,只是腹与胫各减四分之一(各十八分)。如佛身量为百二十分,菩萨像是一百零八分,明王像便是九十六分。其宽度由心至腋如菩萨像同为十分,只是由腋至肘减为十四分(少四分),由肘至腕为十二分(减二分),手仍是十二分,共四十八分,左右共九十六分。

  4.罗汉像: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含有三义:一不生、二杀贼、三应供。就是依小乘佛教修持的方法进修而得到破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而决定得入涅槃的果证的出家弟子。阿罗汉的画家大约有三类:第一是众多罗汉的组合像,如十大弟子像(根据《维摩经·弟子品》所记的释迦如来的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像(根据《法住记》所记受释迦如来付嘱长住世间的十六弟子)、五百罗汉等。十八罗汉像是从十六罗汉像发展而成,可能是中国画家增绘了《法住记》的作者和译者,但是很难考了。至于古画卷上所看到的四罗汉像、六罗汉像、十四罗汉像等都是十六罗汉家的残本。第二是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罗汉中选绘的单独一罗汉像,如迦叶像、须菩提像、富楼那像、宾头卢像、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等。第三是画家任意写作,不拘尺度的画一比丘形像而题为罗汉,如岩居罗汉、赤脚罗汉、玩莲罗汉、罗汉出山、罗汉补纳等。就相好而言,罗汉像是顶无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以及美丑、杂俗怪异、胖瘦高矮、动静喜怒均可任意写作,颜色可以赤黄白黑。唯须目端鼻正,身著僧衣,切忌根残肢缺。至于量度标准是与菩萨的量度相同的。

  小乘行者有两种:一是罗汉,二是缘觉。罗汉亦称声闻,言其受佛教化,闻声得度的;缘觉又称独觉,梵语是“辟支佛”,是生在无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涅槃的果位的,同属小乘,其画像也属于罗汉家之类。依据正规,独觉的像是顶上微现肉髻,面目与佛同,身著僧衣,而量度与菩萨的量度相同。但是画家绘辟支佛像常与罗汉像同,任意佗其形像而题作辟支佛而已。

  5.天龙八部像:

  天龙八部像亦即是鬼神像。天龙八部是指天、龙、药叉、乾闱婆(天乐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神)、摩睺罗迦(蟒神)。其中主要是天神像。这种像也有两类:一是佛经中具体举出名字的天神像,二是画家任意图绘的天神像。具体有名字的天神,如梵王、帝释(比二天是最初请佛说法,后来经常侍卫佛的)、摩醯首罗天(世界中最高的天)、摩利支天(道教所谓斗姆)、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北方多闻天王,托塔或抱伞)、龙王、鬼子母和九曜神(日、月、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等。画家任意绘画的如佛像旁的飞天以及行道天王、过海天王、云盖天王、善神、护法神、坐神、立神等。

  天神的度量,全身长为九十六分。无头项;面轮十二分;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脐,由脐至胯各十二分;股十八分;胫十八分;发际、膝盖、足趺各三分。共为九十六分。宽度从心间横量至腋为十分;由腋下至肘为十四分;由肘至腕为十二分;由腕至中指尖为十二分,共为四十八分。左右合九十六。

  鬼神像中又有“侏儒量”:宽广各七十二分;面轮十一分与上同;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脐,由脐至胯各十分;股与腰各十二分;膝盖、足趺各三分;其上无发,共七十二分。从心横量至腋为六分,由腋下至肘为十分,由肘至腕为八分,由腕至中指尖仍为十二分,共为三十六分,左右共七十二分。

  6.高僧像:

  高僧像都是佛教历史中具体人物。其量度无有一定,纵广不等。一般可以身量为八十四分,而宽广为九十六分。也可以由画家任意绘画比丘形像以舒情意,如梵僧、渡水增等。

  7.曼荼罗画:

  “曼陀罗”是梵语,义为轮集。古译作“坛”或“轮坛”。是密宗修行时所供奉的佛像画。其形式或方或圆,在其中央画一佛或一菩萨像以为本尊,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以及四隅各画一菩萨像,形成一俯视的莲花,其中央莲台上是本尊,周围几个莲瓣上各有一像,总成为中院。被此外周围又有一层或二层画诸菩萨或护法诸天像,成为外院。绘画曼荼罗画,必须遵照各个本尊的经轨中所规定的仪则,不得改变。如依据《大日经》所绘的胎藏界曼荼罗,根据《金刚顶经》所绘的金刚界曼荼罗。一幅之中层层有众多佛菩萨,名为“普门曼荼罗”,或“都会曼荼罗“,或“普门会曼荼罗”。其中有以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为中心的比较简单的曼荼罗,名为“一门曼荼罗”,或“别尊曼荼罗”。如居庸关石刻在其洞券顶上石刻佛画便是尊胜佛顶曼荼罗画。修密宗的人持诵显教经典,如《法华经》、《仁王般若经》等而绘画成的法华曼荼罗、仁王曼荼罗等,总称为“经法曼荼罗”。

  8.佛传图:

  佛传图是绘画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图。可以多幅连续表其一生,或选画其中某一事迹,如说法图之类。释迦牟尼佛一生重要事迹,一般称为八相成道。对此有大小乘两种不同说法,大乘的说法:一是从兜率天降,二是白象入胎,三是住胎说法,四是右胁降生,五是逾城出家,六是树下成道,七是初转法轮,八是双林入减;小乘的说法是没有住胎说法一相,而在出家之后、成道之前加降伏魔军一相。在我国西藏又有十二相成道之说:一从人间上生兜率天,二从兜率天降生,三入胎,四出胎,五善巧诸技艺,六受用诸妃眷(五、六是赞美太子在宫中的生活,文学武功都最精巧,享尽富乐),七出家,八修苦行,九降魔,十成道,十一转法轮,十二入涅槃。以上所叙成道相是属于成佛以前的相较多,属于成佛以后的相较少。又有八大灵塔之说,也是以八个地区纪念佛一生的八件事迹:一佛生处,迦毗罗城龙弥尓园;二成道处,摩迦陀国泥连河;三转法输处,迦尸国波罗奈城鹿苑;四现神通处(降服六师外道),舍卫城祇陀园,五从忉利天下处(成佛后上仞利天三月为母说法后下至人间)、,桑伽尸国曲女城;六化度分别僧处,王金城(提婆达多作破僧事,使僧众分裂为二处,由佛化度,复归和合);七思量寿量处(佛思念将入涅槃),毗耶离城;八入涅槃处,拘尸那城。至于佛传画集有明人依唐王勃《成道记》绘的《释氏源流》和清人绘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这二画都有木刻本传世。一般绘画家、雕刻家所常选作的佛传题材有下列:仙人布发掩泥得燃灯佛授记;菩萨在忉利天宫说法;白象形降神入胎;右胁降生;父王奉太子入天祠,天神起迎;阿私陀仙为太子占相;入学习文;比试武术;太子纳妃;。太子田间观耕后,树下静观;太子出游四门,见老病死和沙门;太子在宫闱中的生活,见妇女姿态深可厌患;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降魔;成道;梵天劝请说法;鹿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降伏毒龙,度三迦叶;游化摩揭陀国;还回迦毗罗国,与父净饭王相见;给孤独园长者奉献祗陀树园,升天为母摩耶夫人三月说法后下降人间;提婆达多以醉象害佛,佛调伏醉象;摩揭陀国王舍城阿阇世王;骄萨罗国舍卫城波斯匿王;佛在摩揭陀国帝释岩为帝释说法;教化伊罗钵龙;佛在龙窟留影;在双林入涅槃;迦叶来礼佛,佛从金棺现双足;八王分取舍利

  关于佛传的经典有《修行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普曜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众许摩诃帝经》、《佛所行赞》等可以参考。其中品题即可采为画题。

  9.本生图:

  本生图是绘画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菩萨时种种教化众生事迹。绘画家、雕刻家所常选用的本生题材有如下列诸事:雪山大士为闻半偈法以身奉罗刹(出《大涅槃经》卷十四);睒(shǎn)子菩萨孝养瞽亲,为主误射而得还苏。(出《菩萨睒子经》、《六度集经》);尸毗王以身贸鹄;月光王以头施与婆罗门(以上二均出《月光菩萨经》和《贤愚经》卷六);普明王为鹿足王所捉,请期七日还来就死不妄语出《大智度论》卷四和《仁王般若经》);须达拿太子以子妻施婆罗门(出《大智度论》卷十二和《太子须大拿经》);萨埵王子舍身喂虎(出《金光明经》卷四和《贤愚经》);慕魄太子十三岁之间为无言之行(出《太子幕魄经》);九色鹿王行忍辱(出《九色鹿经》)。关于记佛本生的经典有《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菩萨本生鬘论》、《义足经》、《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等可以参考。其中一一故事都有被选作经画题材的。

  10.经变图:

  凡将佛经中所叙的故事绘为图画,名为经变相。佛传图和本生图也是根据佛经所说的故事而绘画的,也属于经变一类。但是因为内容是表达释迦牟尼佛今生或过去生中的事迹,所以别为佛传图和本生图。此外专门描绘某一经中一段或全部所说的内容,称为经变图。如根据《阿弥陀经》绘画极乐世界的情况叫作极乐净土变,根据《观无量寿经》绘画韦提希夫人被囚和观极乐世界十六观法,叫作观无量寿佛经变,根据《药师本愿经》绘画药师佛净土情况,叫作药师经变;根据《弥勒上生经》绘画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说法,叫做弥勒上生经变,根据《弥勒下生经》绘画弥勒成佛的情况,叫作弥勒下生经变;根据《华严经》所绘毗卢佛说法或华藏世界、或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叫作华严经变;根据《维摩经》十大弟子与维摩问答、文殊问疾、天女散花等,叫作维摩经变,根据《法华经》绘画佛说法相,叫作法华经变;根据《金刚经》绘画佛说法相,叫作金刚经变;根据《楞伽经》绘画佛说法说,叫作楞伽经变,根据《法华经·普门品》绘画观音普门示现三十二应相,叫作观音经变;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绘画大悲观音像,叫作大悲经变;根据《楞严经》绘画二十五圆通相,叫作楞严经变。此外绘地狱情状,叫作地狱变等等。

  11.故事图:

  根据佛教历史中所记载的故事,绘画成图,叫作故事图。关于印度佛教史中有阿育王像。中国佛教史的故事,首先是:摄摩腾取经图;石勒礼佛图澄图,也叫作石勒问道图,也叫作蕃王礼佛图,这是古人常画的。关于东晋时佛教故事有:支(遁)许(询)间旷图、支遁三隽图、慧远虎溪三笑图、东林莲社图,生公说法图等。关于南北朝的佛教故事有:梁武帝翻经圆、梁武帝与志公论法图、达磨渡江图、达磨面壁图、二祖调心因。关于隋唐的佛教故事有:隋文帝入佛堂图、唐玄奘取经图、五祖授衣图、庞居士图、丹霞访庞居士图、昌黎见大颠图、李翱访药山图、圆泽三生图、丰干与寒山拾得天合说问图。宋代的佛教故事图有:赞宁谱竹图、东坡留玉带图等。此外还有画家遣兴之作,加元赵孟頫的写经换茶图、明孙克弘的听经鸡图、刘廷美的上方游览图、赴璞的石梁飞锡图等,都是描绘当时的故事。

  12.山寺图:

  山寺图是佛画中的山水画,以描写山寺的风景为题。可以根据佛经绘画与佛教有关的山水,如阿耨达池莲图、雪山佛刹图。但是主要的是绘画中国有名的、或当时与绘画家有特别渊源的佛寺风景。古代的山寺图有白马寺宝台样、永业寺佛影堂、灵嘉寺塔样、天宫寺等。唐宋人所绘有江心寺图、五台山图、峨眉山图。元人的狮子林图最有名;又有多宝塔院图。此外明代人所绘多是一时与寺僧馈赠之作,如金山寺图、南湖禅舍图、结庵图、肇林社图、治平山寺图、吉祥庵图、寒山寺图、金明寺图,清人有盘山十六景图、桃花寺八景图、栖霞寺图、会善寺图、云栖山寺图、镇海寺雪景图、香山寺图、云林寺图等。

  13.杂类图:

  杂类图是画家不根据经论,只是一时遣兴之作。如禅宗主张除破一切名相的执著,称为扫相,而画家便画作大像而一人用扫帚扫之,或用水洗之,题为扫像图、或洗像图。又如无关具体事实的讲经图、听法图、禅会图、参禅图、问禅图、解禅图、逃禅图、礼佛图、托体图、绣佛图、三教图、佛道图、儒佛图、贝叶注经圆、竹间持咒图、贝叶清课图、宣梵雨花图、香象皈依图、羚羊献花图,这些都只属于杂类而已。

  14.水陆图:

  水陆法会,全名叫作“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是佛教中最盛大的宗教仪式之一。在举行水陆法会时,要在殿堂上悬挂种种宗教画,统称之为水陆画。水陆法会的缘起,一般传说是梁武帝梦中得神僧的启示,醒后与宝志禅师研究,创作了仪轨,在金山寺最初举行。现在水陆画中还将此故事画成水陆缘起图,成为一幅。现在水陆仪轨中所诵咒语大都是唐代所译经咒,是由唐代密宗的冥道供和梁武帝的《慈悲忏法》综合组成。水陆法会是从北宋神宗时才盛兴起来的。

  水陆画并无一定的幅数,最多有二百幅或一百二十幅,少即三十二幅或七十二幅。其中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之中有佛像、经典像、菩萨像、缘觉像、声闻像、各宗祖师像、印度古仙人像、明王像、护法鬼神像、水陆撰作诸大士像;下堂之中有诸天像、山岳江海诸神像、儒士神仙像、诸种善恶神像、阿修罗像、种种鬼像、阎罗王及鬼卒像、地狱像、畜生像、中阴众生像、城隍土地像。可以说水陆画是集释道画的大成。下堂画中诸天和诸神像大部杂有道教画。每幅的绘法章法虽不一定,人物可分可合,可多可少,但是每幅的画法都有一定的规矩,而且保持著唐宋的遗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