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如何以科学的视野来理解佛教的世界观

  3、世界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另外一个问题。佛教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是物质还是感知?

  很多人把佛教归为唯心主义,因为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内心的现象。其实不是这样,虽然西方宗教多数是唯心主义,但佛教不是。同时,佛教也不是唯物主义。尽管佛教里面有唯物的成分,也有唯心的成分,但整体而言,它既不能归属为唯心主义,也不隶属于唯物主义。唯心与唯物,只是西方哲学的一种分类,它不能概括人类所有的知识。

  佛教认为,世界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心,而是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宏观世界,实际上也不存在的。比如说,在物理学家看来,假如一个原子有一栋楼这么大的话,那一个原子核仅仅只有一粒米这么大。

  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电子在围绕着它旋转而已。正因为电子转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根本没有运动的固体一样。实际上这都是我们视觉上的幻觉,除了原子核以外,只有电子在运转。

  这个幻觉到底是物质的幻觉,还是内心的幻觉呢?物质永远不会有任何幻觉,所谓幻觉,都是从我们的内心产生的。

  在佛教里面,这也称为微观世界的无常。什么是无常,无常和运动是一回事。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没有一个静止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

  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世界都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而是一种我们从未体认过的境界。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找一个恰当的佛教用语来描述我们今天看到的物质,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中的“色”字。“色”也即物质。

  我们能看见的物质的存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表述,一个是颜色,一个是形状,除了颜色和形状以外,不存在物质。

  大家都认为,红、绿、白等颜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对颜色非常执着。买衣服的时候,会挑三拣四,选取自己心仪的颜色。但科学告诉我们,颜色是不存在,它只是因光波的长短而造成的视觉错误,因此,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个东西。

  我们还认为,长、方、圆等形状是存在的。

  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形状是存在的,但在微观世界当中,形状并不存在。

  以银河系为例,在高原的晚上,时常可以看到银河系像手臂一样的一条光带。在我们地球人看来,这是一条白色的光带,有颜色、有形状,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形状,只是由很多的星球等天体组成的而已。

  同样,凡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任何再细小的物质,都有形状、有颜色,但在微观世界当中,它们却是另一副新貌——没有任何形状,只是由无数的粒子构成。通过波粒二象性还可以证明,粒子最终也可以变成波。波是什么概念?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物质性征的东西。

  今天我们对现代人讲佛教的世界观,一点都不吃力,因为原子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都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佛教的世界观。我们大可以用这些科学的论证,来给大家证明世界的虚幻性,这的确让我们很受鼓舞。

三、痛苦——源自于执着

  那我们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知道世界的虚幻与痛苦本质以后,希望能够减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执着。

  我们不要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在作怪,是它在制造痛苦。

  所有痛苦的源头,就是执着。当我们对一个东西非常执着的时候,就会受制于它。它的任何演变,都会主宰我们的喜怒哀乐;一旦我们对它失去执着以后,它就会变得与我们毫不相关,不会支配我们的心境,更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痛苦。

  以感情为例,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非常执着、非常在乎,感情如胶似漆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另一个人的心。稍有不遂,便会生不如死;当有一天两人分手、形同陌路,根本没有感情的时候,无论一个人发生任何事,也不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影响,更不会让他痛不欲生。

  如果死抱着强烈的执着不放,就一定会产生极大的伤害与痛苦。这个伤害与痛苦,还将远远超过它当初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四、痛苦的分别

  释迦牟尼佛除了告诉我们世界是无常的以外,还说了“有漏皆苦”——这个世界是痛苦的。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所以认为佛教很悲观、很消极。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佛说的痛苦有三种:

  一个就是“苦苦”,这是大家公认的痛苦,比如生病、贫穷、死亡等等。

  另外一个叫做“变苦”,变化的痛苦。是指虽然暂时拥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感觉不到痛苦,但如果有一天离开这种生活,没有优裕的生活条件以后,那时所感受的痛苦比普通人的痛苦还要强烈,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从乡下一下子搬到一个公寓楼去住,会感觉很满足、很幸福;但过了半年、一年以后,又不会心满意足了,我们又会为别墅而奋斗;真的住到别墅以后,假如再让我们搬回原来的公寓楼,就会感觉异常痛苦。

  一样的房间,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我们从乡下搬到公寓楼的时候,不是很幸福吗?为什么现在从别墅搬到公寓楼,就不幸福了呢?这就是我们内心的不满足造成的,实际上住在别墅里已经变成一种导致痛苦的因素,这叫做“变苦”。

  “行苦”是更细微的痛苦。

  《中观四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世界上有两种痛苦,社会底层的人往往是身体上的痛苦——吃不饱,穿不暖,还有体力劳动所导致的疲乏;上层的人就有精神上的各种痛苦,这两个痛苦每天都在折磨全人类。

  佛永远不会否定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短暂、相对的幸福和快乐,但佛认为,总的来说,这个世界用“幸福”这两个字来形容不太恰当,所以我们要力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五、幸福,来自于心灵

  当我们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如果有一天自己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住上别墅,开上名车,戴上名表,穿上名牌衣服,那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发财了,家财万贯、应有尽有,我们是不是真的像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幸福呢?也许在头一两年的时间中,我们感觉非常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感不会往上走,反而会往下滑,当幸福感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慢慢消失,两三年以后,这种满足感已经找不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痛苦又会产生。

  当我们看到周边的邻居拥有更豪华的别墅,更高档的轿车,原来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的别墅和名车,反而成了自己痛苦的来源。这个时候,自己只有再往上追逐。如果真的得到了,再过一两年,又会不满足,这种喜新厌旧、贪得无厌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当他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也是带着一种抱怨和不满离开世界的。这就是凡夫的心态。

  现在我们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不就是这样吗?虽然他们的经济收入,已经在半个世纪当中翻了三番,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却不但没有同比例增长,反而在直线回落。他们为什么不幸福?因为幸福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来源于心灵。

  我们错误地认为,所有的痛苦与幸福,都是外在的东西带来的,所以我们拼命地去揽权揽财、追逐美色,一直都在往外追求。但金钱和名声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了挣钱、为了夺名,人类不惜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青春,都投入到工作当中,破坏环境、消耗能源,尔虞我诈、互相算计,却没有警觉到,其实幸福与痛苦,都来自于心灵深处。因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得当,所以我们得不到幸福。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我们又何苦呢?

  最近美国的一位教授写了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叫《幸福的历史》。他花了六年的时间,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去研究人类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东西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最后他得出结论,并在书的最后一行写道:“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神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

  可悲可叹啊!尽管我们把幸福当作神圣的东西去追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真正的幸福,却是得不到的。不是世上没有幸福,而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有问题。

  普通人对世界往往会有过高的期望,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追求、能够奋斗,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如果达不到目的,就非常失望,当失望到无法承受的地步时,就会精神崩溃,甚至选择一了百了的路。

  人们之所以活得不幸福、很辛苦,就是因为不知道世界的本质。得到一个这样的人身非常不容易,本来我们可以在这个世上活得幸福、轻松、有意思,但因为我们的错误观念,使我们丧失了所有的机会,甚至走上极端的路,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