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自私是一种病得治

自私是一种病得治

  你的心只要处在任何一种极端的状况,就一定会产生自私,当自私产生的时候,就好像一个很勇敢的人得了某种病,把他身上的力量都吸光了一样。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病呢?因为自私总是使我们落在极端的状况中。举例来说,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对方如果不自私的话,可能还会帮助你达到不自私的状态,但是因为地球上几乎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你永远都听到你想听的东西而不是你应该听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我们没有适当的修心会产生什么样不良的后果。

  再比如一个佛教徒去学习戒律,因为他的自私,所以他永远用自己所喜好的方式来解释戒律里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一个人建议你怎样修行直到成佛,你都会觉得这些别人的建议听起来不太令人愉快。这种自私并不只是发生了一次两次,而是许多生以来和我们在一起,所以自私在我们的心里都有非常坚强的阵地,不仅如此,还变得非常敏锐。同时这种自私也产生一些很奇怪的经验,比如当别人赞美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非常高兴,假如有任何一个人看不起我们,我们就会非常难过。

  由于自私,就算别人赞美我们或给我们什么,我们也从来不会满意;由于自私,一个人就不太留意别人,不太替别人设想。替别人设想可以说是修心的最基本的一个要件,如果你对别人的情况并不留意的话,一般来说会产生很多的痛苦和误解,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些痛苦最后都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所以说你不去注意或关怀别人实际上也是“痴”的一种很粗的表现。

  举例来说,你今天去买东西,我们谈论环境问题,谈论每分钟有多少树被砍掉,谈论大公司大工厂如何制造各种各样的污染,谈论某些人滥用放射性物质,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你就会知道,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错。我们买东西时会拿到一些包装袋,但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个袋子,在理论上我们知道这个,可是我们并不想拒绝它,因为对我们来说,如果没有这个袋子,在某个特定的时段,也许半小时内,我们会觉得不太方便。如果要去超级市场买东西,我们都懒得自己带上一个袋子,实际上这并不只是因为我们懒,而是因为我们觉得事情很轻易就该如此。就算我们只是买两支蜡烛,都要确定它们被包得好好的,或者把它们放在一个买菜的袋子里。为什么呢?因为不那样做的话我们一拿蜡烛就会弄得满手都是蜡,这是很不方便的事情。这样的事并不只有你在做,上百万上百万的人都这么做,可是我们老是责怪某一类特定的人,这通常是因为我们嫉妒。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现代的各种疾病、灾害、饥荒都有一些责任。

  如果你真的要做佛教徒的话,与其你去念了上百万上百万的咒,也许还不如作一个小小的承诺,比如从今天开始,任何木质的一次性筷子我都不用,或者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使用私人汽车,而去坐大众的交通工具。我并不是说你非得这样做不可,我只是想用这样的例子来解释我们每个人是多么自私。我自己也是这样,如果我出门的话,当然希望坐一辆私家车,公车就不太好了,火车就更糟,因为很不方便。什么叫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我们这个被宠坏的心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我们看看这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或者没有自由和各种权利,这些事情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我们的自私。当我们有自私,它就成为我们先入为主地判断事情的一个基础。

  一般来说,如果你能把自私降低,就算在逻辑上,你也可以证明,每件事都会做得更成功,因为对一个用修心的方法来对治自私或者看到自私的缺点的人来说,他对各种状况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样的人因为自私比较少,就比较有弹性,也更有尊严,还会有更多的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不太有盲目的目标,当自私减低的时候,期望也同样减低了。当我们的期望非常高的时候,就会有愚昧的目标,而一个没有这种愚昧的目标的人,就不需要去达成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件事他都已经完成了,所以这样的人永远都经历成功,也许你也可以讲,他从来不失败。如果你没有心理上的训练,成功和失败就变得非常两极化,对成功的忧虑,对不成功的害怕,实际上就反映出你缺乏心灵的训练。

  当一个人的期望降低的时候,他也变得更勇敢。为什么一个人会变成懦夫呢?因为他对他自私的目标非常执着,而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知道,他所期望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他会丧失自信和勇气。一个降低了期望的人也会变得很有忍耐力,因为他知道,就算有一个不良的、他不喜欢的状况产生,他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好的、他所期望的状况,忍耐力提高的同时,他还变得非常地有尊严,而且做事非常地有方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