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时,对不懂的问题刨根问底,是执著吗?
问题:
顶礼师父!
我们学习世间法时,是要对知识理解透彻的。但我学习佛法时,想弄清楚某个问题,就容易被说成是“执著”。我们学佛一直都在讲破我执,我觉得,应该在明白道理之后,才能破我执。不明白的时候,不敢问,能觉吗?
请问师父,对不理解的问题刨根问底,是执著吗?
法量大和尚:
明确方向,树立目标
学佛通常有两种方法能深入佛法大海:一、信入;二、理入。
信入者对佛陀的证言量、圣言量深信不疑,因为他知道佛陀是大智慧大觉悟者,佛陀所说法是佛亲身体验的法。如《金刚经》所说:佛陀不妄语,不颠倒。所以,信入者对佛陀的功德,信心非常强,他依着佛陀的教法去行持也能够成就。
但更多的学佛弟子是:你要给我讲明白通达,我才能深信不疑。
所以,为追求真理而生起的善法欲,不是染污的“我执”。
我们说初果圣者是没有疑的,因为初果圣者见道的时候就断了“疑”,实际上这就是理入。
我们学佛从来没有要求大家不要疑。你去推究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像你所形容的那样说你。最主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去学习——是为了执著,还是为了把这个法厘清?
但,厘清也不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跟前面大和尚讲授《就像邮递马车的次第接力》故事里说的一样,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修学的次第接力,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事物弄清,而是回归到生命的解脱当中来。
善作分别,为不分别
我们学佛法从来没说不可以有疑惑、不可以推究,若我们对法理没厘清时,一定要厘清。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所学的法是有差别的。比如,禅宗讲不立文字,是让我们在参禅时回归到当下,觉察自己当下种种的妄想是怎么起的。若我们是偏于理入的人,在没有断疑之前,也不是说要把理搞明白了才学佛。
有的人说,师父讲话经常前后矛盾,说不要分别……但是,不分别怎能把法相说清楚呢?这不是糊里糊涂吗?
师父说不要分别,是因为你已经对事物清晰明了,不需再“头上安头”去分别了。
比如,你刚来六榕寺,是不是需要先好好认识寺庙,才能讲得清楚“这是什么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而我对六榕寺的所有情况都已经很熟悉,还要再重新去认识吗?如果对事物已经很清晰,就不需要了。
所以,这里的“不分别”是来源于前面的“分别”作为基础——已经对其认识得很清晰了。
我们学习佛法,就如《金刚经》所说的“筏喻者”。我们学习的方法就像船,是为了渡我们过河的。当我们已经过了河,就不要背着船了。这就类似于我们所讲的“不分别”。
多闻善思,次第修学
我们并非认为学习佛法不需要明辨。为什么修学的次第要建立在闻思修的基础上?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多闻,有了多闻的基础,才会在遇到问题时,能依着所听闻的法进一步修学、思维。这也是经典常说的“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我们佛学班有位学员去参加一个月密集禅修。他说在禅修的时候,因为不可以做其它事情,空间相对封闭,所以能更多地觉察自己内心的状态。他说,这时若没之前听闻佛法的基础,就很难做到能依据师父开示引导的方法去正确修学。
这就跟我们课后的禅修一样。我让大家好好安住在所缘境上,守护自己的念头。但我们在禅修时,念头会经常跑。若没有修学基础,当念头跑了,我们可能不是把念头拉回来,而是研究“我的念头为什么跑了呢?我跑的原因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就像《箭喻经》讲的,一个人中箭之后,不是把箭拔出来进行治疗,而是计较“箭从哪里射来的、它用什么材料做的”等等与疗伤不相关的问题。
禅修的时候,当我们发现念头跑了,把它拉回来就好了,不要去计较为什么起这个念头。否则,就会产生诸多念头,念头就跑得更远了,而我们却可能没有觉察,就跟《箭喻经》的喻所说的,在头上安头再安头。
学贵有疑,深入推究
我们学习佛法,要看是从理入,还是信入。
假如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很具足,就可以完全依着佛陀的言教去实践。因为我们心里很清晰,自己现在之所以还不明白,是因为自己的智慧还未达到那个高度。但我们心里很清楚,佛陀所说法是如实的。
假如我们不是信入的人,就大和尚曾教授的,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存有疑问,不断深入推究,学习、弄懂它。经典常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我们应抱着这样的学习心态,依着佛陀所说的法义去思维、体验、体证。
学习佛法,从来不是糊里糊涂地学。学习佛法是有理性和感性的,这要看我们是从理入,还是从信入。
就像《同一个识在轮 回吗》所说的,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因为食物所提供的营养,若没有食物滋养色身,我们的生命到了一定期限就会毁坏。我们对此是非常清晰、如实知道的,因为我们都能亲身体验。所以,当佛陀问这类问题时,大家肯定能非常清晰地回答:“是的,世尊!”
我们学习佛法时,若对诸法的实相已如实了知,我们也会这样回答。但我们现在对诸法实相还未弄清,不像我们对“吃饭能够延续生命”有这么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才有很多疑虑和疑惑。
如实观照,安住当下
《同一个识在轮 回吗》中还讲到四食住——四种食,也讲了十二缘起当中的很多内涵,还讲到了多闻圣弟子们为什么不担忧未来世的生命是什么状态、前世的生命是什么状态。
如果我们对诸法的缘起很清晰,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因为很清晰这是我们以前诸法因缘的聚集,才导致现在有这样的果受;未来怎么样决定于我们当下是什么因缘。
如果对诸法的缘起相、因果法则很清晰,我们就会安住于当下,不会总想着“我过去怎么样,将来怎么样,之后又怎么样……”
如果我们能清晰地了知诸法的缘起相,对生命的轮回就不会担忧——本来就没有这样的“我”在轮回,唯有诸法、诸蕴之相似相续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诸法的缘起上,就像十二因缘里讲的,我们在爱取上已经离爱染之后,就没有后面的“后有爱”;没有“后有爱”,就不会招后续的生命;不招后有,就不会有下期生命的轮回。
但是,我们对未来生命的走向都非常担忧!这说明我们学习还不到位,对自己的信心还不强,对法的理解还不够,正见正信还没真正建立起来。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 上一篇:功德回向给别人有用吗,如何发心回向?
- 下一篇:打印的经文不用了,无恶心焚化可以吗?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进念佛后家庭和事业为何会出现很多逆缘?
- 玄若法师答: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会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 楞严经大致是在说什么?如何修楞严法门?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的含义是什么?
- 大悲咒问答
- 印光大师问答
- 佛咒问答
- 在夫妻卧室睡着后念佛,有罪吗?
- 大安法师:家中佛堂的佛像应如何摆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严经或法华经吗?晚上能念地藏经吗?
- 地藏经问答
- 妙量法师答:大悲咒当手机铃声如法吗?
- 心经问答
- 大安法师问答
- 心里整天默诵楞严咒,方式对不对?
- 楞严咒问答
- 帕奥禅师答:天生有阴阳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
- 南怀瑾问答
- 明一法师答:晚上能不能上香?为什么拜佛会哭?这是流泪佛?
- 星云大师问答
- 诵一部地藏经能一起回向给在世去世的亲人吗?
- 念佛后,孩子的成绩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刚经问答
- 旧财神像可以随便丢掉吗?该怎么处理?
- 养纯白的猫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时需要打开供水杯的盖子吗?
- 因果问答
- 念佛问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莲花盛开,这种感应好吗?
- 阿弥陀佛像可以佩戴吗?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吗?
- 星云法师答:运气不好时如何转运?
- 良因法师答:散念《心经》将近一年,改念《地藏经》可以吗?
- 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断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极乐世界有何标准?
- 印光大师:如何得金刚经的真实利益?
- 给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刚经》、《心经》、往生咒可以吗?
- 大安法师答:家中爬虫成灾怎么办?
- 元音老人答:《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
- 回向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时如何观想?用观想菩萨形象吗?
- 佛教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有区别吗?
- 看恐怖电影时,明知所演皆是幻相,为何还是恐惧?
- “上报四重恩”的“重”怎么读?
- 违五戒不杀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杀戒、不妄语二戒?
- 安乐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样的吗?
- 信愿念佛是专修,怎样持咒念经?
- 来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体是不持续的吗?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吗?
- 念佛号有没有方向?
- 菩萨戒从善知识获得,需要反复在佛像前自受吗?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须要一心不乱,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吗?
- 如何看待善知识,要如何依止世间的善知识?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吗?
- 学佛人可以化妆吗,学佛后化妆打扮是否如法?
- 发不起度众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 佛菩萨圣诞时,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样按仪轨做吗?
- 何者是“心”?是六识吗?如何定义、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养,功德有差别吗?
- 为什么抛妻弃子的男人不遭报应,反而过得很好?
- 可以重复受戒吗?
- 学佛学偏了,是因为没有真的深信吗?
- 受五戒后犯了不饮酒戒和不邪淫戒,该怎么办?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运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让愿力大过业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审罪还是该请师父?
- 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却很难?
- 小孩念佛怎样回向?要回向吗?
- 怎样让年轻人接受并欢喜听经闻法?
- 寺院为犯煞星顺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顺星?
- 为什么一念经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对治?
- 念经过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为什么要知母、念恩、报恩,对众生有意义吗?
- 亲人去世后,皈依证怎么处理?
- 遇到假和尚化缘该怎么办?
- 幻化出来的众生有贪爱吗?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