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看到别人犯错,是该包容还是指出其错误行为?

常暘法师:看到别人犯错,是该包容还是指出其错误行为?

对别人错误的行为是指出来还是包容?

  看到身边的人有错误的行为,我们首先要反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我们要加以改进;如果没有,我们就勉励自己。这个时候你选择的是自利,当然还有一种利他的功德

  你看到对方有错误的行为,你的目的是让他觉醒,让他意识到他的问题。那你这个时候怎么样来讲或者怎么讲,那真的是需要智慧。我们原本是利他,但是最终却利不了他。那我们就说明没有这个能力,就还不如不做。所以这个尺度一定要拿捏好。

  很多人看到对方的一些错误行为或者恶习,是他自己生烦恼,他没有反观自己的能力,而且还要去讲对方,这就是犯口业。这就变成一种自害害他的模式。那你最起码要做到自利的模式,或者能做到自利利他,那就更殊胜。

  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私下里劝勉,目的是唤醒对方。或者有一种可能,我们看到了事物的表相,有可能也是错解对方,那你经过私下的沟通与劝勉,一方面可以把误解消除,第二方面你真正能帮助到对方。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指责,这个就是恶口。如果你让第三人知道了对方的恶行,你这个犯口业,也就是结罪,就成立了口业。

  那为什么佛教要讲包容呢?包容不是对恶习、恶行的容忍或者无视,而是我们知道人都有可改变性,这也就是佛陀讲的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带着这种知道对方一定会有改变的可能,你有这样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意愿,进而去帮助对方改变,你产生了这种慈悲的心态。

  你做到这一点,当然也要有宽厚的心胸和超然的眼光,还要有调伏自己烦恼的强大力量。如果你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你就是有意愿想去帮助对方,你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晰,不能在那种自害害他的模式。最起码你要进入到自利的模式,就是看到别人的恶习烦恼,马上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而你有能力的话,再去做利他的事情。如果没有能力,那你就安住。

  所以,我们要知道你如果是有医者之心,动刀就是救人了。如果你没有救人之意,动刀可能就是伤人。所以,包容它是一种宽厚的心态,不是一种行为。包容并不代表着认可他人所犯的过错,而是对这个人本身的慈悲。恶行当然应该断除,但我们都知道恶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恶人。

  我们很多人容易停留在当下的这个相,觉得他以前做过一件恶事,你就把它定性为恶人,其实这是没有智慧的。他昨天可能是恶人,但是他今天也有可能变成善人。我们看待一个人一定要有这种智慧,不然的话,就是一种执念。

  我们很多人,以前大学的同学这个人很不靠谱。现在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你还是给他定性不靠谱,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他具有可改变性。所以一个人的恶习、恶行是因为有特别的因缘,我们要带着这种慈悲的眼光。他可能受到了不好的教育,或者是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人事,让他有了错误的言行。

  我们反观一下自己,如果你遇到了烦恼,其实也很容易带动你的恶业,除非你学习佛法以后你有这种能力,让烦恼不带动业力,这是需要功夫的。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恶行,每个人造作恶因,必定会感召恶果,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所以我们也会安住自己,更不希望对方去种恶因。

  如果你想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那就不要生嗔恨心。佛菩萨对待恶人,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慈悲。慈悲不等于不作为,任由他人伤害,而是他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不想让别人造下恶业,免遭未来的苦果,我们始终要把自利利他的功德放在每一件事情上,每一个人身上。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他有功夫活在当下,把他的心都安放在善念和正念之上,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大修行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我闻报德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