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知止,如同不动。

  1919年,弘一法师送给好友夏丏尊一幅字,上书“知止”二字。那时,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一年零一个月了。知止是什么意思呢?“止”是指“归宿”、“立场”,“知止”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归宿和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知止”寥寥二字,其中却蕴含着无限深意与禅机。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个樵夫,整日早出晚归,辛勤地劳作,仍然不能温饱,家里经常揭不开锅。他的老婆每天都到佛前虔诚地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点。她的祈祷果然感动了佛祖。一天,樵夫外出打柴时,在一棵大树下挖到一具金罗汉。

  一文不名的樵夫一下成了富翁,买田置地,日子好过起来。按说,樵夫从穷光蛋变成百万富翁,应该高兴才是。可是,樵夫才高兴了几天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了。

  他老婆就问:“我们现在吃喝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还唉声叹气的做什么?难道你是怕小偷来偷吗?小偷可偷不走这些房屋和良田,有什么可怕的。你真是个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完老婆这一番话,却发起了脾气:“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你懂什么!偷不偷倒在其次,让我烦恼的是那十八个金罗汉我才得了一个,那十七个还不知道埋在哪里,我怎么能安心?”就这样,樵夫终日为那没能得到的十七个罗汉失魂落魄,没多久就病死了。

  这个人不懂得知足,不懂得适可而止,结果终于害了自己。世上的人,表面上死因各样,其实,多数都可归结为不知足,不懂得“知止”。如果我们懂得知足、知止,就会少很多的烦恼,身心清静,让自己多活几年是没有问题的。

  人不快乐、不幸福,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太少,而是因为他不懂得知足、知止。不知足,无论有多少财富他都会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永远为得不到的发愁;不知止,不懂得见好就收,最后反而连同到手的都一起失去。

  陕西汉中张良庙,有两块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八个大字,另一块上刻“知止”二字。两块碑合起来,也可看成一副对联。张良辅佐刘邦灭了秦朝,天下初定,他便托病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因懂得“知止”的妙义得以保全性命。古往今来,真正的英雄伟人,莫不是因懂得“知止”二字的妙意,而让自己功成身退,留下人生最完满的一笔。

  一天傍晚,虚有禅师在河边散步,看见几个人正在岸边垂钓,禅师无事,就站在旁边观看。这时,其中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来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活蹦乱跳的,旁边围观的人都为他齐声欢呼起来。可是,这个钓者却熟练地取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就将鱼丢进了河里。人群中响起一阵惋惜声,但心里又很佩服这个钓者,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这是个钓鱼高手。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不屑一顾,又顺手扔进河里。第三次,钓者的鱼竿再次扬起,却是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的人群发出一声失望的叹息,有人心想,早知如此,第一次就不应该丢掉那条大鱼。不料这次钓者却将鱼小心解下,放进鱼篓。

  围观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他:“为何舍大而取小?”

  钓者回答:“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不过一尺长。”

  看到此,禅师深有感触地说:“世人皆求大不求小。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钓者而言,他可以给自己买一个更大的盘子,他也可以把鱼切断烹制。所以,在旁观者看来,这个钓者其实是很傻的。但我们都忘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肚子的容量是一定的,钓者只要一尺长的小鱼,岂止是因为盘子不够大,钓者要的是那一份知足常乐自在生活啊!

  圣严法师曾说:“如果现代人能淡泊名利、不去计较,用‘一粥一饭’的态度过日子,必然会觉得格外充实,而且在充实之中会有淡泊、宁静、轻松、自在,仿佛无事一般的心境。”

  “一粥一饭”的说法来自一个佛教故事

  仰山禅师问师父沩山禅师:“师父,等您圆寂之后,如果有人问起师父的道法是什么,我该如何回答?”

  沩山禅师只说了四个字:“一粥一饭。”

  为什么说一粥一饭呢?因为在禅宗的寺院,早上吃一顿粥,中午吃一顿饭,晚上不吃东西,所以,僧人每天只吃一粥一饭。沩山禅师这样回答,是不是说他每天只吃粥吃饭混日子就可以了?当然不是,禅师的意思是说,无论人有多少欲望,其实每天只需一粥一饭就足够了。就算你是皇帝,说到底,也不过是一天三顿饭,沩山禅师用“一粥一饭”四个字告诉人们要学会知足。

  李嘉诚的办公室中悬挂着“知止”二字的条幅,以此来警策自己凡事适可而止。在李嘉诚看来,世上之事,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的原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晚年的李嘉诚虔心向佛,慈悲喜舍,将个人三分之一的财产捐出成立基金会,致力于慈善事业。只有懂得“知止”才不会在事业最鼎盛之时跌入低谷。钱财多失在不知止上,总想以贪婪之心占尽天下大小之利,巴不得满盘皆收、赢家通吃。

  如果当下只有一个馒头,我觉得知足,真好,我今天没有饿肚子,有多么幸福;如果当下有一桌山珍海味,我也知足,真好,人生可以有这么大的幸福,我还有什么不开心的?有多有少都一样快乐,这样的人,就是知足。因为知足,内心便充满富足感。而那些不知足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还不够,永远像一个穷人那样说:我太穷了,我拥有的太少了,我何其不幸。所以,即使他是百万富翁,其实还是个穷人。因为不知足,最后把自己的所有都失去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