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把钟改慢两刻,照草庵那钟的样子,不止当时如此,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愿尽形寿,常常如此。
——弘一法师《南闽十年之梦影》
弘一法师在草庵居住时生了一场大病,当时,放在他病床边上的钟比正常的钟慢了两刻,大师后来就一直将这钟带在身边,命名为“草庵钟”,意在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他在《南闽十年之梦影》中记载道:“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摆在病床上的钟,是以草庵的钟为标准的。而草庵的钟,总比一般的钟要慢半点。我以后虽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钟还是那个样子,比平常的钟慢两刻,所以‘草庵钟’就成了一个名词了。这件事由别人看来,也许以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往往使我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把钟改慢两刻,照草庵那钟的样子,不止当时如此,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愿尽形寿,常常如此。”
弘一法师珍爱时间。“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年华易老,生命易逝。人的一生就是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循环往复的,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今天,很快今天就变成了昨天,明天也就不再。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就必须学会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完成更多的事情,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纷,纷,纷,纷,纷,纷。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芳菲菲以争妍;
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在这首《落花》中,弘一法师告诫我们: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所以,人必须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在我们和别人有约时,一定要学会准时,因为,这不仅体现了你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你做事的时间观,一个有时间观念的人,往往都是做事认真负责的人。
欧阳予倩说,演过《茶花女》后,有许多人以为李叔同一定是风流蕴藉而有趣的人,谁知他的脾气,却是异常孤僻的。
“有一次,他约我早晨八点钟去看他……他住在上野不忍池畔,相距很远,那天又是假日,赶电车难免有些耽误。及至我气喘吁吁地赶到他那里,名片递了进去,不多时,他开了楼窗,对我说:‘我和你约的是八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和你谈了,对不起。我们改天再约吧!’说完,他便一点头,关起窗门进去了。我知道他的脾气,只好回头就走。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则,一点也不差越。他曾说,做任何事情,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认真态度,就等于失败了一半。”
法师极重视自己的工作,到了工作时间,他决不做其他事情。想想,我们在工作时是否也能做到如此呢?除非有非放下工作不可的事情,在工作时间,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事都应该将之关在办公室之外。
“我现在已经没有工夫了”。想想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因为路上遇到一个人,忍不住聊了几句;突然想起一件事,就打个电话跟人家说上半个小时;尝尝刚买的点心,时间就这样打发掉了,可是自己的工作计划才完成了一点点。但那时的李叔同,却连五分钟都是算计好的。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李叔同与其学生刘质平之间。刘质平在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不久,创作了平生第一首曲子。他把作品拿去给李叔同看,只见先生表情为之一变,他以为先生要责怪自己急于求成,正在内疚之际,忽听李叔同道:“今晚8点35分到音乐教室来,有话要讲。”
正值严冬,这天恰好又碰上狂风大雪。刘质平还是准时赴约了。当他走到教室跟前,发现雪地上已经有了脚印,但左右一打量,教室里漆黑一团,四周亦空无一人。于是刘质平就在廊前冒着风雪静静等候;3分钟、5分钟、10分钟,忽然,教室里的电灯通明,接着走出一个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老师李叔同。此时的李叔同,显得非常满意,他说刘质平已经是准时赴约且又在廊前冒着风雪等候10余分钟,要他可以回去了。原来,这是李叔同在考验学生是否守时。此后,刘质平果真成了李叔同的得意弟子,在音乐事业上颇有成就。
可见,弘一法师是很注重时间的人,也喜欢能够守时的人。所以,他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学生,来断定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大器。他的判断是没有错的。
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僧人叫亲鸾上人,他在9岁时就立志要出家。于是找到慈镇禅师,请求他为自己剃度。慈镇禅师问:“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亲鸾说:“我虽年仅9岁,父母却已双亡,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与父母分离,所以,为了明白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慈镇禅师非常赞赏他的回答,认为他是一个有慧根的人,于是说:“我已经明白了你的心意,我也愿意收你为徒。但是今天已经太晚了,明天我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禅师的话后非常不以为然,他说:“师父,你虽然答应我明天为我剃度,但是我还是一个9岁的孩子,心志还不坚定,我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能够维持到明天。再者,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你也不能保证明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自己还活着。”
禅师听了他的话,拍手赞叹说:“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今日事今日毕,因为你今天不做,明天也许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海伦·凯勒说:“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感官。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我们都说今日事、今日毕,该今天做的事情永远不要拖到明天,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做成这件事。再者明天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如果我们总是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那么我们的事情就会积压得越来越多。只有每天定时定量地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每天都轻松快乐。
- 上一篇:不能舍,只好泥里团团转
- 下一篇:虚名竟如何,总是一南柯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远离颠倒梦想
- 生灭无常
- 珍惜每一天
- 唐僧西天取经的原型是谁,玄奘在印度学习了多少年?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一颗有训练的心,才能得自在安乐
- 开心点,远离不开心的人和事
- 脚踏实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 修行就是一种观念的改变
- 一切唯心念,生怒生喜皆是心念
- 反观自我,对治无明
- 对于行为偏差、不讲理的人,也要恒顺吗?
- 众生的执着
- 责任感是人间最高贵的情操
- 坚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 快乐的来源
- 快乐的类别
- 帮助别人,就是在散播快乐
- 修福报是贪心的表现吗?
- 勇敢地面对生活,快乐地活在当下
- 人生要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才能“日日是好日”
- 怎样才是好风水,有福报?万物有心,以心换心
-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骤时立得定
- 富贵终如草上霜
- 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虚名竟如何,总是一南柯
- 告别那些没有意义的应酬
- 常怀感恩心,增加正能量
- 不能舍,只好泥里团团转
- 吃亏是福:最朴素的幸福哲学
- 若要世人爱你,你当先爱世人
- 无它求,无奢望,所以生命强大
- 懂得谦虚学习,便能不断成长
- 追着别人的幸福跑,你永远不会幸福
- 不要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 通过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坏习惯
- 十分福气,享受三分
- 内心宁静,才能认清事情的根本
- 舍弃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秘诀就是早发现并除掉自己的习气毛病
- [红茶]红茶有哪些?红茶的种类
- [禅宗公案]只履归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 [佛与人生]远离颠倒梦想
- [佛学常识]过去七佛都有谁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问题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点错误
- [华严经]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 [绿茶]六安瓜片产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禅宗五家]临济宗杨歧派创始人方会大师简介
- [生活故事]明心见性,缘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体澄澈,意气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着的光阴
- [佛与人生]生灭无常
- [佛学常识]佛有哪三身
- [其他汉传法师]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