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 观经四帖疏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毗婆尸佛经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
- 净土修学导引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百喻经》原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大方广佛华严经》原文
- 净土探微
- 弥勒净土论【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慈悲道场忏法
- 大乘无上续论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佛说七佛经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般泥洹经原文【西晋 白法祖译】
- 般泥洹经
- 中阿含经
- 佛说千佛因缘经
- 《贤劫经》原文
- 安乐集
- 歧路指归
- 清莲飘香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净土风光
-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师:入香光室
- 思归集
- 导归净土
- 印光大师文钞
- 李济华居士遗集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法华经》的净土思想
义慧
《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宗经典,是佛陀一代教化的最高极谈,是整体佛法的大总结,阐述诸法实相之理,道出佛陀出世本怀,因此有“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苦心”之说。《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天台宗将之分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三周说法,开权显实,授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后十四品为本门,开近显远,揭示出释迦牟尼佛早于久远劫前即已成佛。在本门的流通分中,佛陀开示弟子如何于末法受持、读诵、弘扬此经,并说明受持《法华经》的功德利益。其中在《药王菩萨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中分别谈到受持本经即可往生弥陀极乐净土与弥勒兜率净土。以下就此及其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弥陀极乐净土
受持、读诵、演说、如法修习《法华经》者,临终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1]
经中所言在如来灭后之末法中,如果有女人遵循佛说,修行《法华》,临终即可往生安乐世界,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围绕住处,莲华化生,得无生法忍,获得眼根清净,并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共同赞叹。换言之,修此《法华经》同样为往生净土之因,与《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等净土专经,无二无别。唐代湛然大师《法华文句记》卷十云:“得闻是经,如说修行,即净土因,不须更指《观经》等也。”[2]
本品特别提到若有“女人”闻是《法华经》并依本经之旨如理修行,命终即可往生安乐世界。实则一切众生闻《法华经》而依之修学皆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所以用“女人”为代表,因为《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谈到药王菩萨因地舍身供佛之事迹,而女人身见特别重,多数爱着已身,并以种种庄严修饰自身,现在借助修习苦行舍身的功德来拔除其身见,破除执着,不生爱染;同时,也诠显了《法华经》平等的成佛观。
上说如法修习《法华经》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原理何在?
(一)实相念佛说
修学弥陀法门,其目地与宗旨即是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的方法古德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四种。修学《法华经》可生弥陀净土,基于的正是实相念佛之法。元代怀则大师在《净土境观要门》中云:
问:净土依正,在十万亿剎外,何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又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耶!答:此义须约三谛三观说之,其疑方解。[3]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事理不二,性修一如,这种实相理观怀则大师从三谛三观诠释道:
就不失自体,东西宛尔边,何妨在十万亿剎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体,不隔毫厘边,即妙空也。就不一不异,二相亡泯边,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远;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远不近。……以即假故,不失自体,不远而远,往生彼土。复由即空故,同一性体故,以佛力故,三昧力故,一念能见故,心在定故,如弹指顷故,不近而近,实不往生。双非二边,非生非不生。[4]
即假,故不远而远,十万亿佛土之外确有依正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念佛确可往生;即空,故不近而近,《观无量寿佛经》则通过“十六观”的观想念佛来得生彼国。即中,非生非不生,双照远近,双寂远近。所以《阿弥陀经》重在事相之远,《观无量寿佛经》偏于理体之近。而众生性具万法,则佛土、佛身皆为我心性之相,今即以此本不思议之现前一念心念佛,则娑婆之西的极乐净土,即在我现前念佛的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生即无生,无生即生,非生非不生。唯心净土,是所观阴境,亦即观现前最为微细的一念心当体圆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圆融三谛之不思议境;本性弥陀,即所显法门,也是能观之一心三观法,即空即假即中。能所不二,境观一如,是故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正是实相妙理。而七轴《法华》通过“十如是”圆满地阐述了这一实相妙理。《法华经·方便品》云: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5]
因此,修学《法华经》证得实相妙理也就是实相念佛的圆成。
(二)四种净土说
天台宗把净土分为四种,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一、凡圣同居土,即人天凡夫及二乘等圣者所同居之国土,有二种:(一)、娑婆世界同居之秽土,为此土普通凡夫与圣者所同居;(二)、西方极乐世界同居之净土,乃未断惑之凡夫与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所居。二、方便有余土,即断见思烦恼、了分段生死者所居之国土。有九方便人生此土: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位菩萨,圆教十信位菩萨。此九人皆断见思惑,故名“方便”;无明未破、变易生死未了,故名“有余”。三、实报庄严土,即纯为分证法身的大菩萨(别地、圆住)所居之国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即无明惑尽之究竟佛果所居,正谓“唯佛一人居净土”。常者,法身德,本有常住之体;寂者,解脱德,一切诸相永寂;光者,般若德,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三德秘藏,诸佛如来圆满证得,故名常寂光土。西方弥陀净土圆满地具足了这四种净土,明代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四种净土中,每一土都有九品位次,随行人念佛功夫的浅深以及断惑多少来论品位的高下。同居土未断见思惑,以念佛功夫的散定来分为九品;若念佛至事一心不乱,则见思烦恼自然而然不断而断,生方便有馀土;若念至理一心不乱,则分破分明,生实报庄严土,并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即圆证常寂光土。《法华经》的修学正可生此四土。《法华文句记》卷十云:
如何修行?答:既云如说修行,即依经立行,具如《分别功德品》中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故不离同居秽,见同居净。[6]
《法华经》中说,以三轨四安乐行修习,若圆伏五住,即证五品观行位,相当于圆教外凡位,得生凡圣同居土。五品,即随喜品,读诵品、演说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五品观行位是处于一心三观的修习阶段,虽未证中道实相,但已大开圆解,明白性具实相之理。宋代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云:“此五品位,圆伏五住烦恼,外凡位也,与别十信位同。”[7]若得六根清净,即生方便有馀土。所谓六根清净,也就是虽为凡夫,却能以修持《法华经》的功德力,获得胜根之用,也就是六根彼此互具互用,一一根都具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的功能。太虚大师在《法华经讲演录》说:
是诸功德,皆由此经殊胜之增上力,故能庄严使得清净。此清净功德,非《楞严》所说必先破除五阴,而后清净圆通者比,以非由自力修证之所致,全由善持是经之力,加持所成。[8]
受持其它经则不能有此功德,《楞严经》全由自力,在破除无明证法身后方得六根清净的功德,是分证即佛。而本经则由修一心三观、十法成乘而得不思议经力的加持,纵然未证法身,却能先得六根清净的功德,如《法华经》中说:“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此是圆教十信位,已经进入了中道佛性的正法之内,但仍然是个凡夫,所以又叫内凡加行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此等惑业非圆教行人刻意断除,而是任运自断,不断而断。
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在《法华安乐行义》中谈到修证"法华三昧"有无相行和有相行[9]二种方法。有相行则是以“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的精神来一心精进读诵《法华经》;无相行的修习,则须于甚深禅定上完成。证得法华三昧,分破无明惑,登分证即佛之阶,得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
上述分析可知,修行《法华经》求生极乐净土,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宿世因缘说
十方诸佛刹土,皆具四种净土。为何《法华经》中独提往生西方弥陀安乐国?《法华文句记》卷十云:
问:同居类多,何必极乐?答:教说多故,由物机故,是摄生故,令专注故,宿缘厚故,约多分故。[10]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诸佛共赞西方净土,诸经多叹弥陀法门,唐代湛然大师《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云:
随向之方必须正西,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经虽不局令向西方,障起既令专称一佛,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11]
众生旷劫以来,习气深染,虽种种对治,难得一心。而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愿愿接引众生、摄护众生。所以在修习一行三昧时,如果业障现前,此时应面向西方,令心专注于阿弥陀佛名号,使妄念不起,仰仗弥陀大愿力,就可三界横超,生死永尽,圆证三不退。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三云:“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法门为主。”[12]念一弥陀名号即是念一切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思议。大师又在《净土十疑论》中自问自答说:十方诸佛净土,法性皆平等不二,行人理应普念一切佛功德,求生一切佛净土,如今却偏赞弥陀净土而求生之,岂不与佛性平等义相乖,又怎能求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13]
因此,十方诸佛净土虽无二无别,然众生心浊痴愚,根钝机浅,如果以十方净土作为修行所缘境,则境宽意散,三昧难成,求生无望。而偏赞西方净土,令心境专一,易得住生,况且尚有弥陀因地四十八大愿的摄持。再者,从究竟意义上说,求生一佛净土即是生一切佛净土,法性同一,佛身无二,正如《华严经》中说月影无量,月体唯一。
同时,在《法华经》中谈到阿弥陀佛自因地时就已经与众生结下庄严其国土之缘。所以,偏赞西方,独生弥陀净土,确有一定的原由。《法华经》迹门“三周说法”之“因缘周”,通过追忆久远劫前大通智胜佛说《法华经》之后入定,时十六王子于八万四千劫复讲《法华经》,与座下听众结今灵山之缘乃至但生西方之因。《法华经》卷三云: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4]
当时于第十六王子座下听闻妙法的弟子即是今灵山会上所度化的一千二百下根声闻弟子,第十六王子即今释迦牟尼佛。正因为在佛陀因地时听闻过《法华经》,所以今生在灵山会上得度。《法华经》中同样谈到弥陀迹中化缘之始,宋代宗晓大师在其《乐邦文类》中云:
释迦既尔,弥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于大通时覆讲,为物结缘,其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号阿弥陀。以果验因,弥陀尔时乃为第九王子,为众讲说,是知弥陀为物结缘明矣。故《妙玄》六云:大通为结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于时听众,或当座已悟,或中间得入,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如是诠量,非唯显佛佛施化道同,抑亦知古往今来生净土者,并第九王子当时结缘之众矣。[15]
在这段引文中,很显然地说明了诸佛化道相同,释尊如此,阿弥陀佛也一样。所以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才说古往今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皆是曾于大通智胜佛时听闻第九王子演说妙法所结净土之缘,而当时的第九王子即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果验因,可知阿弥陀佛因地与众生结缘之深厚。
通过以上几点理由分析,修学《法华经》往生弥陀净土勿庸置疑。若能更加弥陀圣号的执持,如虎添翼,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二、弥勒兜率净土
《法华经·法师品》中佛告药王菩萨说,在如来灭度以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16]一念随喜,佛尚且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更何况是五种法师的修学?当来必得作佛。《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说: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17]
《法师品》授记成佛,是从远果来说。今但书写此经,临终生欲界第二忉利天,且有八万四千天女以种种歌伎音乐来迎接此人上生天界,这是就近果而言。由于书写《法华经》,使一佛乘妙法流通世间,普益众生,令种一佛乘种子,以此功德生于忉利天,享受五欲快乐,此全仗《法华经》之力,也是普贤菩萨神力所致。更何况五种法师的修学,其益更为殊胜:临终有千佛接引,不堕三恶趣,无有恐怖,转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听闻正法,将来龙华三会随侍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度化众生。
在唐代僧祥法师所撰《法华传记》卷六有记载这么一个因读诵《法华经》往生兜率净土的事例。
妙莲法师一生慈悲利济众生,专以持诵《法华经》为日常功课,一日与师友说:“吾以诵经力,生兜率内院,欲值遇慈氏,此愿可不?师友答:甚可。经云:若人受持读诵,是人命终,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佛岂虚说!”之后更加精进地讽诵《法华经》,未尝休息。七十多岁时,有微疾顿起,便召请诸师友说:“吾有微疾,不为痛患,天童来迎,化佛授手。言讫而逝,端坐如生。三日方苏曰:吾依诵《法华》力,至于兜率弥勒内院,诸天赞曰:汝在阎浮诵《法华》,功德自至此天处,奉见慈氏妙相尊,闻法早契不退忍。”慈氏菩萨又告说:“尔于人间以诵《法华》力故,得生此处。此处诸天,多是于释迦遗法中,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者。尔可速还下人间接四部弟子得令闻知,暂持《妙法》,大销诸罪,则用补生天之阙行也。”妙莲法师说如何还生人间宣此持诵《法华经》功德力得生天上以使徒众信受?于是弥勒菩萨即以“熏香涂莲手,以是因缘还活。时彼手香遍满一州,国人皆取信。作是说已,不久而卒。寺东北起塔,安置遗身,塔尚熏香,若摩触壁,三日已上香气不竭,现所见闻。”[18]
所以修学《法华经》确可得生诸天及兜率净土。其间,主要在于众生本身的心愿。《法华文句记》卷十中说:“下分兜率,其例不同,但在机感。”[19]蕅益大师《法华经会义》中说:“若发净愿,则随其观行浅深,生四种安乐土。不发净愿,则随其五品功成,生兜率。”[20]所谓的净愿,乃就净土所处的位置而言,极乐世界横超三界,不受六道束缚,若发愿生极乐世界者,则称为净愿,随观行浅深可生四种安乐土。兜率陀天,仍在三界之内,且为欲界之天,发愿生此土者,则为不净愿。
往生兜率净土,同样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信,即深信兜率净土确有所在,深信依佛陀所示修习兜率净土之法定能往生弥勒净土。愿,即发愿求生弥勒净土。《观弥勒上生经》云: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21]
佛陀告知优波离尊者说,在佛灭度后的四众弟子及天龙八部如果有愿生弥勒净土的行者,于日常行持的一切,诸如持受五戒八戒等,以及修诸善行,如十善业,且思惟兜率天上的胜妙快乐,以此功德回向发愿者,即可往生此土。
行,即修习相关弥勒净土法门的一切行为功德。经中告诉我们,佛弟子若愿生彼弥勒净土的,奉持五戒、八戒、具足戒等,香花供养,打扫佛塔、寺宇,修诸禅定,读诵一切大乘经典,念佛形像,称念弥勒菩萨名号,以诸净业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命终之后如转臂之间即得往生。《上生经》中云: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22]
《法华经会义》说:“不发净愿,则随其五品功成,生兜率。”[23]五品功成,正是圆教外凡位,圆伏三惑,而往生弥勒净土,没有断结,也就是以凡夫身即可得生。因此,我们说修学《法华经》发愿生此弥勒净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二土往生例证
在中国佛教史上,修学《法华经》之天台宗祖师大德,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的比比皆是,今略举一二为证。
唐代章安灌顶大师(561-632),天台宗五祖,一闻不忘,日记万言,结集智者大师一生绝大部分教说。除此之外,章安大师住持寺院,弘教着书,精进行持。临终将寂,引《弥勒经》为示,令弟子多爇名香,并言即将往生,于唐贞观六年(632)八月七日,安祥圆寂于天台山国清寺。《佛祖统纪》中说:
初示疾,室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世尊入灭,其烟如云,汝今可多焚香,吾将去矣。因委曲遗诫,辞理甚切,忽起合掌,如有所敬,称净土佛菩萨名,奄然而化。[24]
当然,章安大师往生兜率净土也可从同学智晞法师处得到印证。在贞观元年(626)智晞法师临终时说:“吾生兜率见先师智者,宝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空。彼天人曰:却后六年顶法师来升此座,计岁论期,审晞不谬。”[25]而章安大师恰于贞观六年往生,计年推之,章安大师的往生洽符六年前的预言。
又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673--754)也是求生弥勒净土的。大师一生持诵《法华》,修习止观,头陀苦行,隐左溪岩,因以为号。“独坐一室,三十余秋,麻纻为衣,粝蔬充食,有愿生兜率宫。”[26]天宝十三年(754)九月十九日,告知门人说:“吾六即道圆,万行无得,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寿八十二,夏三十一。弟子有梦其居宝阁第四重者,寤以告邻,邻梦亦协,时以为表第四天慈氏内院也”[27]。
此外,尚有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大师发愿将来随弥勒菩萨诸位胜友与会龙华,普度众生。
但综观历史,相对于求生兜率而言,发愿求生弥陀净土者在数量上更是高胜一筹。甚至在唐代还出现过这样一则极富代表性的事例:道昂法师在相州(今湖南长沙)讲《法华经》,见众音乐从空中来告:此从兜率天特降相迎。道昂法师说:“天道,生死根本,由来不愿,所念西方耳。言讫,见西方妓乐旋转来迎。信至,不得久驱。言毕,香炉堕手,于高座上端然奄化。”[28]
在天台宗祖师大德中,求生弥陀净土的就更为常见了。虽然隋唐之前曾有部分台宗大德愿生兜率,自宋代以降,弥陀信仰出现空前兴盛,逐渐形成“台净不二”的倾向,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已是每一个天台学者的人生规划,在后续文献所载的僧传事迹中莫不往生极乐,已罕见求生兜率的了。
溯源寻本,天台智者大师生前卧必合掌,坐必面西,临终“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29],嘱托诵《法华经》、《无量寿经》,“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30]生前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净土十疑论》等,从中即可发现天台宗对净土宗的一贯重视。
台宗十六祖宋代宝云义通大师,便以极乐净土为故乡,“常呼人为乡人,有问其故?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中之人也。”[31]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继其法席,亦重视对净土的弘扬,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观经融心解》一卷。同门慈云遵式大师更是志在西方净土的高僧,着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常劝人老实念佛,强调念佛即是圆教一佛乘。明代中兴台宗第三十祖幽溪传灯大师着有《净土生无生论》,特别强调信愿往生在于当下一念,但众生无始习重,须仗弥陀愿力,得以三界横超,持名念佛为无作妙行、阿伽陀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更是台宗巨匠,力弘净土,其所创以“台净双修”为特色的台宗灵峰派垂范古今。如是等等,俱名标僧史,临终感应昭彰,成为往生楷模。
由上可知,修学天台教观,持诵《法华经》,往生两种净土,可谓相得益彰,水到渠成。
四、二土修学选择
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皆是释迦牟尼佛所宣所示。我们依之修习,信、愿、行资粮具足,随其所愿定能往生。而针对今天的众生,当应择何土而归投?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有人说弥勒菩萨现为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但修上品十善即可往生兜率,面见弥勒菩萨,并于龙华三会自然得证圣果,又何须求生西方净土?对于这一疑问,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给予两点辨析:
第一、纵行十善,恐不得生彼弥勒净土。据《观弥勒上生经》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往生。再加没有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同时,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只要众生能念弥陀名号,机感相应,必得往生。
第二、兜率天宫,居欲界,多会退位。没有水鸟树林风声之法音宣流的外在环境,不能使众生闻者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再者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多会退堕。而弥陀净土的众鸟、林树,风吹乐响,皆演说五根、五力等法,众生闻者能发无上菩提心,无有女人及二乘,纯一大乘清净伴侣,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无有退落三界,不被生死业缚。在《净土十疑论》中智者大师以印度无着三兄弟情况来开示行人当以“弥陀净土”为最佳选修。论中云: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着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着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32]
兜率天宫有内外院,内院即亲近补处大士,生此则永无退转。外院即天人所居,耽兹五欲,不免轮回。师子觉道业仅次世亲菩萨,犹生外院受天人之欲乐,无缘亲近弥勒慈尊,可知内院的难生。居在外院,不免造恶,退没三途。而得生西方,纵然下品往生,已阶不退,得遇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闻说甚深诸法实相,除灭罪法,永免生死。智者大师说:“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33]智祖婆心,岂不依教奉行!
又唐代净宗高僧怀感大师谈到两土“八异”,以此来劝导众生愿生西方净土。八异是:
一、本愿异,二、光明异,三、守护异,四、舒舌异,五、众圣异,六、灭罪异,七、重恶异,八、教说异。[34]
法藏比丘因地所发四十八愿,愿愿接引众生生彼国土;而弥勒菩萨没有相应的本愿摄受接引。无愿若自浮度水,有愿如乘舟而游。又《阿弥陀经》中有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赞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共同证诚;而上生兜率,则没有十方诸佛的舒舌证明。如兜率易往,净土难生,十方世尊又何须证劝?《观弥勒上生经》中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弥勒菩萨名,五体投地至诚忏悔清净,之后生兜率净土。而《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若能临终一念至心归投阿弥陀佛即可带业往生。二土具体不同处兹不累述,有意者请参阅怀感大师的《释净土群疑论》。
结说
综上所述,我们以《法华经》之《药王菩萨本事品》和《观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所提倡的弥陀极乐净土与弥勒兜率净土为主题,概说了往生二种净土的相关因缘及客观条件,并引古德往生例证以及教示,规劝行人多以弥陀极乐净土作为往生导向。然众生各自因缘不同,修学法门也就不同,但切记求生兜率净土的行人莫谤西方行者,而愿生西方的行人也不要毁谤兜率之业,彼此赞叹,各自精进,是为至要!普愿一切众生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
[1]《妙法莲华经》卷6,《大正藏》第9册,第54页下。
[2]《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3]《净土境观要门》卷1,《大正藏》第47册,第291页中。
[4]《净土境观要门》卷1,《大正藏》第47册,第291页中。
[5]《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藏》第9册,第5页下。
[6]《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7]《天台四教仪》卷1,《大正藏》第46册,第779页中。
[8]《法华经教释》中之《法华讲演录》,第415页,太虚大师着,佛光出版社印行,1981版。
[9]有相行和无相行的具体修习方法可参见《法华安乐行义》,《大正藏》第46册,第700页中。
[10]《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11]《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6,《大正藏》第46册,第182页中。
[12]《摩诃止观》卷3,《大正藏》第46册,第12页中。
[13]《净土十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册,第78页中。
[14]《妙法莲华经》卷3,《大正藏》第9册,第25页中、下。
[15]《乐邦文类》卷1,《大正藏》第47册,第151页中。
[16]《法华经》卷4,《大正藏》第9册,第30页下。
[17]《法华经》卷7,《大正藏》第9册,第61页下。
[18]《法华传记》卷6,《大正藏》第51册,第74页上。
[19]《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20]《法华会义》卷16,第628页,广东尼众佛学院印行。
[2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420页中。
[22]《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420页下。
[23]《法华会义》卷16,第628页,广东尼众佛学院印行。
[24]《佛祖统记》卷7,《大正藏》第49册,第187页上。
[25]《佛祖统记》卷7,《大正藏》第49册,第187页上。
[26]《天台九祖传》卷1,《大正藏》第51册,第102页中。
[27]《佛祖统记》卷7,《大正藏》第49册,第188页中。
[28]《法华传记》卷3,《大正藏》第51册,第59页上。
[29]《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第50册,196页上。
[30]《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第50册,196页上。
[31]《佛祖统纪》卷8,《大正藏》第49册,第191页下。
[32]《净土十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册,第79中、下。
[33]《净土十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册,第79页下。
[34]《释净土群疑论》卷4,《大正藏》第47册,第53页上、中。
- 上一篇:心经点滴【果如法师】
- 下一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静权法师】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