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净土宗历代祖师分别是初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四祖法照大师、五祖少康大师、六祖延寿大师、七祖省常大师、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藕益大师、十祖截流大师、十一祖实贤大师、十二祖际醒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
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334~416),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精通六经及老、庄之学。年二十一,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悟而出家,以弘法为己任。后入庐山,喜其清幽,遂结茅为舍,讲《涅盘经》,刺史桓伊惊其才,奏立佛寺,感雷雨运木以建东林寺,又凿池种莲,因号莲社,集众六时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中国莲宗之始。
在山三十余年,虽帝诏亦不出,闻鸠摩罗什入关,即修书问道共商疑难,互证心得,道风遐播,群贤皆趋。初结社念佛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参加,悉属法门龙象,儒家泰斗,乃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终公之世,共入莲社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甚多,东林寺遂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长安鸠摩罗什之逍遥园遥为呼应。义熙十二年,睹佛再现,乃端坐入灭,年八十有三。葬山之西岭,累石为塔,谢灵运撰碑文。
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613~681),唐代高僧,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县)人(一作泗州人)。幼年从密州(今山东境)明胜出家,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阅《观无量寿经》,喜净业是易行道,乃专心念佛,修十六妙观。唐贞观十五年(641)去石壁山(今山西交城境内)玄中寺向道绰参礼请益,得《观无量寿经》奥义,决心专修净业。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传净土法门,倡导专心念佛。30余年,律行精严,自奉甚俭。受施净财,用以书写《阿弥陀经》10余万卷。并彩画净土变相300多壁,修葺营造寺塔多处。
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其所提倡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直接、间接影响了古今中外亿亿万万的人。在世界汉文化圈内,几乎没有人没有听过、念过阿弥陀佛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曾风生云涌许多大师,但能够如此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广受崇仰,后续不绝,深入亿万众生心灵,影响亿万众生日常生活,令亿万众生获得安身立命,启发亿万众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导大师一人。所以《瑞应珊传》说:“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712~802),唐代高僧,宿根善利且天资聪颖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观。对于儒家经典中主张与理念怀有疑问,内心困惑无法诠释,常有“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的感受。由是时感迷茫,不明所趣。在一次偶然的机缘里,听闻到学佛信士演说的佛家尊胜真言,顿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又觉得恍若前闻,意识到佛教的义理诚可释解迷困,因是神动而意往,决意寻师访道求学佛法,于是踏上了修道弘法的征程。
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
法照大师(747~821),唐代净土宗僧,又称五会法师。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著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台般舟道场,专修净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万计。于承远大师处得净土教法的真传后,法照更是专一其心,精进不懈地修持净土念佛法门。
净土宗第五代祖师:少康大师
少康大师(?~805),唐代高僧,缙云(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在睦州开净土道场,集众念佛。师每念佛一声,口随出一佛,时称为“后善导”。年幼出家,十五岁时,已能通晓《法华经》、《楞严经》等五部大经的奥义。后来到会稽嘉祥寺,学究律部。五年后,师值弱冠之年,前往上元龙兴寺听讲《华严经》、《瑜伽论》。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学义理。此后数年,少康游历四方,参学知识。
唐贞元初(公元785年),到了河南洛阳白马寺。在殿中礼佛时,见大殿阁中佛典文字放光,细观查之,发现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观见此番情景,欢喜异常,心想善导大师乃净土宗的高僧,自己又对净土教法颇有好感,认为这定是一个吉兆。便于心中默默祝祷;“我若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刚发愿毕,果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少康目睹这些瑞相,证知实乃先祖的灵迹感应,遂五体投地顶礼发誓说:“劫石可将磨损,我的誓愿不会变易。”由此而树立起了研学净土教法,弘阐净土法门的坚实志向。
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延寿大师
延寿大师(904~975),唐末五代僧,俗姓王,字冲元,浙江余杭人。自幼信佛,戒杀放生,曾任余杭库吏、华亭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后随德绍禅师学习禅定,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有所感悟,朝晚施食鬼神,诵读法华,勤修净业。 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叔之请,驻锡永明寺,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奉为净土宗六祖,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于民间,著《万善同归集》、《四料简》等, 为后世净土宗依据典籍。开宝七年(974),又入天台山传菩萨戒,求受者约万余人。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太平兴国元年(976)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
净土宗第七代祖师:省常大师
省常大师(959~1020),宋代高僧,俗姓颜,钱塘人。年幼便天资聪慧,七岁就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时为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其后经历了十年的沙弥生活,到北宋开宝八年(975)十七岁时,发大菩提心,于诸大德戒师处求受三坛具足大戒,其后精进修持,戒行谨严。用心研学《大乘起信论》等诸论著,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在佛学教理上颇有深入,此时对于净土法门也有探研,非常仰慕东晋慧远于庐山集众结社念佛的风范。
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
祩宏大师(1532~1612),杭州人,俗姓沉。从二十七岁至三十一岁,便连遭丧父、失儿、亡妻、丧母之打击,深感人命无常,生死事大,遂决意出家。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祩宏禅师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不久,祩宏禅师便孤锡游方,曾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后入京师,参礼真圆遍融禅师及笑岩德宝禅师。祩宏大师因晚年居云栖寺,所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他提倡念佛风化被于一代,被推为莲宗第八祖;他又和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高僧。
云栖大师一生虽专弘净土,但也以文字作佛事。他的著述有《菩萨戒疏发隐》五卷、《弥陀疏钞》四卷、《具戒便蒙》一卷、《禅关策进》一卷、《缁门崇行录》一卷、《水陆法会仪轨》六卷、《楞严摸象记》十卷、《竹窗随笔》三卷、《山房杂录》二卷、《云栖遗稿》三卷等三十余种。这些著述于云栖寂后由他的僧俗弟子大贤、邹匡明等搜集编次,分为释经、辑古和手著三类,总称之为《云栖法汇》。崇祯十年(1637)比丘智瑛刊为方册本,现在流行的刻本则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金陵刻经处所重刻。
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
藕益大师(1599~1655),明代僧人,俗姓钟,吴县(江苏)木渎人,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祩宏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己所著辟佛论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发四十八愿,自称‘大朗优婆塞’。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剃度。 师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惟于实践上侧重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寂,寿五十七岁。两年后,门弟子将其遗体火化,起塔于灵峰大殿右。
智旭大师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著《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别编其遗文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十卷。
净土宗第十代祖师:截流大师
截流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俗姓蒋,字截流,江苏宜兴人,其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有亲交。德清示寂后三年,全昌梦其杖锡入室,于是生行策。长而父母相继逝世,年二十三投于武林理安寺箬庵通问门下,五载不横卧,彻达法要;住报恩寺,受自庵瑛之劝,而修净土,并就钱塘樵石研习天台学,共修法华三昧,研习教义。清康熙二年,于杭州法华山之西溪河渚间结庵,专修净业。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康熙二十一年示寂,世寿五十五。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
实贤大师(1686~1734),清代高僧,江苏常熟人,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别号省庵。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日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生来即不沾荤食,少时显其聪慧醇和之本性,仿佛与生俱来便脱俗离尘。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其与佛有缘,便成就其出家志愿。实贤七岁时,母亲领他往清凉庵礼容选和尚为师。从其受学佛典教规,兼习世典儒书,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十五岁,正式剃度进受具戒,此时业已博通佛儒,能诗善赋,且精于书法。晚年,绝诸外缘,结集莲社,专修净业,人皆称为永明再来。雍正十一年(1733)预告死期,昼夜念佛十万声。翌年四月示寂,世寿四十九。
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
际醒大师(1741~1810),清代高僧,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讷堂,号梦东。从小就非常聪颖,稍长就喜爱读书,经义典籍,无所不阅。22岁那年,大师因一场大病,领悟人世虚幻,生命无常,因而有了出家修道的念。病好后,大师就到房山县三圣庵,在荣池老和尚座下剃发。第二年,又到岫云寺恒实律师座下,受具足戒。第三年,大师听说香界寺隆一法师,正在开演《圆觉经》就前往听讲。听课之余,朝夕研究,探求其中深奥的妙义,从而领悟《圆觉经》宏大的经义。嘉庆十五年,预知大限时至,十二月集众念佛示寂,世寿七十,法腊四十九。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1862~1940),当代净土宗高僧,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中,以四大高僧为首的一大批大德菩萨应劫而生,力挽狂谰。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广弘法化。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为末法十方伽蓝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民国二十九年,示寂于灵岩山寺,世寿七十九。荼毗后,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无数。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