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 观经四帖疏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毗婆尸佛经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
- 净土修学导引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百喻经》原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大方广佛华严经》原文
- 净土探微
- 弥勒净土论【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慈悲道场忏法
- 大乘无上续论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佛说七佛经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般泥洹经原文【西晋 白法祖译】
- 般泥洹经
- 中阿含经
- 佛说千佛因缘经
- 《贤劫经》原文
- 安乐集
- 歧路指归
- 清莲飘香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净土风光
-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师:入香光室
- 思归集
- 导归净土
- 印光大师文钞
- 李济华居士遗集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安心决定钞
安心决定钞
净土真宗之行者,应先知本愿之生起也。弘誓虽有四十八,以第十八愿为本意,余之四十七者,为令信此愿也。此愿释云: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此文之意者:若我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令得往生者,我亦成佛;不能令众生往生者,我不取正觉。是故,佛之成正觉者,应依能令我等之往生与不往生而定也。然则未能使十方众生得往生之前,而成正觉者,於理不合也。然而佛已代众生圆满愿行,我等之往生,已经成就也。圆满十方众生之愿行,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故佛正觉之外,无凡夫之往生也。成就十方众生之往生时,佛亦成正觉故,佛之正觉,与我等之往生者,同时成就也。
虽然由佛成就我等之往生,而众生知此理有不同故,有已往生之人,亦有今往生之人,亦有当往生之人。依机虽三世不同,然弥陀代众生所成就之正觉一念之外,更不由机加添任何之事也。譬如:日出之刹那十方之暗皆晴;月出之同时,法界之水映现。月出而影宿於水,日出而暗不可不晴。故应思日之出未出,不可疑暗之晴不晴。应分别佛之正觉成未成,不可疑凡夫之往生得未得。誓言“若不使众生往生者不成佛”之法藏比,十却之前已经成佛。已由佛体成就往生,我等愚拙,迄今不知,故空流转也。故《般舟赞》云: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惭愧二字,释为惭於天,愧於人;亦释为惭於自,愧於他。言“何事云大须惭愧”者:弥陀兆载永劫之间代无善之凡夫,勤修愿行;释尊自五百尘点劫之往昔,八千返出现於世,欲令我等知此不可思议之誓愿,至今不闻,故应惭愧。若由机所成大小乘之行者,亦谓之法虽高妙,机若不及,则是无力。今他力之愿行者,行由佛体所成,功让无善之我等,乃至谤法阐提之机,及法灭百岁之机,无不成就往生之功德也。殷勤告知此理,而不信不知,故言大须惭愧也。 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之地,不是释尊捨身命处。此皆欲令不信他力之我等发起信心,代为难行苦行,结缘累劫也。然不知此广大悲愿,故言大须惭愧也。欲显此意,故释言:以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言无上信心者:他力之三信也。次言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者:诸经之得益也。凡夫若无方便,则难获得他力信心。
然闻自力难成时,则能信他力之易行;闻圣道难行时,亦能信净土之易行也。蓋从佛方所成毫无困难之往生,我等被烦恼所狂,旷劫流转,不信受不思议之佛智。故三世众生归命之念,亦归正觉之一念;十方有情称念之心,亦归正觉之一念。更无一称一念留止於机也。名体不二弘愿之行故,名号即是正觉之全体;正觉之体故,即是十方众生往生之体;往生之体故,我等之愿行无不悉皆具足也。故《玄义分》云: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下品下生十念之称念,具足愿行者,应知非机之愿行,乃是法藏菩萨五劫载之愿意行,成就凡夫之愿行故也。
领解阿弥陀佛成就凡夫之愿行之义,亦言三心,亦说三信,亦言信心也。阿弥陀佛以凡夫之愿行成为名号故,现於口业,谓之南无阿弥陀佛。是故领解亦不留止於机,领解者则归佛愿之体;名号亦不留止於机,称即顿归弘愿。是故净土法门者,详细领解第十八愿也,此外别无。释云: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释云: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三经共同唯显此本愿也。
言领解第十八愿者:即是领解名号也;领解名号者:即是领解阿弥陀佛代众生成就愿行,而先於凡夫往生机成就之刻,以十方众生之往生为正觉之体也。 故念佛之行者,若闻名号,应思:噫!我往生早已成就;誓言若不成就十方众生之往生,则不取正觉之法藏菩萨,成正觉之果名故。 又礼拜阿弥陀佛之尊像者,应思:噫!我往生早已成就;誓言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萨埵,成正觉之尊相故。
又闻极乐之名者,应思:噫!我往生之处,早已成就;誓言众生不往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比丘成正觉所成就之极乐故。
言机者:无有佛法世法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之机;从佛体成就恒沙尘数之功德故,为使如我等遇痴恶见之众生得乐之至极故,名为极乐也。 虽言本愿、称名号,以为他方外佛之功德,以为於名号若不积功,则不遂往生等者,可悲之事也。
若发起佛成就我等往生之相者,名为南无阿弥陀佛也之信心者,佛体即我等往生之行故,一声之处,往生决定也。闻阿弥陀佛之名号者,顿知是我之往生,知我之往生即是佛之正觉也。阿弥陀佛已成正觉、或未成正觉,虽然怀疑;然不可疑我之往生成就、或未成就。若有一众生不得往生者,佛则决定不成正觉。知此谓之领解第十八愿也。诚然,欲往生者,众生应自发愿行。然愿行者,励於菩萨之处;感果者,成在我等之身。超异世间出世因果之理,和尚赞此云:别异之弘愿。
代众生成就之愿行者,常没之众生为先,而及於善人;若一众生有所不及者,大悲之愿则不满足也。为每一众生之机,成就愿行时,佛始成正觉,凡夫亦得往生也。誓如此不可思议之名号言“若有不闻者者,不取正觉。”我等已闻阿弥陀佛之名号,可知我等往生,已经成就。言“闻”者,非漫然闻名号,闻本愿他力之不思议而无疑,谓之闻也。得闻名号,亦从本愿成就而闻,一向他力也。从使成就凡夫之往生,然若不闻其愿成就之名号者,安知其愿意已成就耶!故闻名号、拜佛像,不闻为成就我往生之名号,不以为誓言不能度尽我等,则不成佛之法藏,誓愿不空,而成正觉之尊相者,闻如不闻,见如不见。
《平等觉经》言:“闻说净土门,欢喜踊跃,身毛为起”者,非无端而喜,我虽欲励出离之行,而无道心,亦乏智慧,智目行足皆缺之人,唯沈三恶道之身,然今愿行皆由佛体成就,而成机法一体之正觉。作此想时,欢喜之余而踊跃也。《大经》成言“尔时闻一念”与闻名欢喜者,此意也。非遣他外,见闻顿知是我往生已成就之名号、我往生已成就之尊相,谓之闻名号,亦谓见佛像也。领解此理,谓之信知本愿也。
於念佛三昧,信心决定之人,身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亦是南无阿弥陀佛也。人身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小乘言极微所成。碎身至於极微见之,报佛之功德无所不染。然则机法一体之身,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心者烦恼、随烦恼等具足,刹那刹那生灭。割碎此心,刹那观之,弥陀愿行无所不遍故,机法一体,而心亦是南无阿弥陀佛也。弥陀大悲之胸中,充满彼常没之众生故,即是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也。净土之依正二报亦然。依报者:宝树之一叶,亦无不为极恶之我等故,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也。正报者:自眉间白毫相,至千辐轮之足里,皆是圆满常没众生愿行之尊相故,亦是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也。我等色心二法、三业四威仪,报佛之功德无所不至故,南无之机与阿弥陀佛片刻亦不离,念念皆是南无阿弥陀佛 也。然则出息入息,无离佛功德之时分故,皆是南无阿弥陀佛也。缚日罗冒地尊者,常作水观故,被心力所引,身亦成为一池。若染其法,色心二法亦还成其法也。领解念佛三昧者,身心亦还成南无阿弥陀佛;其领解现於於语言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至真至美之弘愿念佛也。
言念佛者,不限於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功德,自十劫正觉之刹那,即已成入我等南无阿弥陀佛之机。发起如此信心,谓之念佛也。此之领解现於理者,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此佛之心者,以大慈悲为本故;以度愚钝众生为先故;称念名体不二之正觉故,佛体亦赴於名,名具体德故;虽浅识平信之人,若称念者,得往生也。然下根之凡夫故;无端平信亦不可得,闻开其理时,始发信心也。
虽念佛而不得往生者,昙鸾大师亦释云:“与名义不相应故也”。言与名义相应者:以南无阿弥陀佛之功德力,我等方得往生而称念也。领解之信心,现於语言故,以善解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谓之三心也。故佛之功德已成就於我身,而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者,即是三心具足之念佛也。
自力人之念佛者,推佛置於西方,以我身为空白之凡夫,有时心思佛之他力而称名号故,佛与众生疏远。道心微起时,往生则觉近;念佛亦倦,道心亦退时,往生亦极不定也。於凡夫之心中,发道心亦稀故,常为往生不定之身也。虽有所期待,然至临终,犹觉往生不定故,口虽时时称名号,实难凭靠之往生也。譬如宫仕奉公,偶尔参见主人。其故者,心思如何方能契合佛意;思追从於佛,欲蒙往生之恩。如是者,机之安心与佛之大悲隔离,常与佛疏远之身也。如此分际者,诚然往生极为不定也。
言念佛三昧者:信知报佛弥陀之大悲愿行,本来入於在迷众生之心想中,不知而从佛体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也。故显机法一体之念佛三昧,於第八观言:诸法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释此云: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不言定善之众生,不说道心之众生;以法界之众生为所化,释为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是也。云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者,弥陀身心之功德,满入法界众生之身内心底故,说为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也。以信此谓之念佛众生也。
於真身观释云:念佛之三业,与弥陀之三业,不相舍离。佛之正觉因众生之往生而成就,众生之往生因佛之正觉而成就故,众生之三业与佛之三业,全是一体也。佛之正之外,无众生之往生。闻知愿行皆由佛体所成,谓之念佛众生,显此信心,谓之南无阿弥陀佛。故已成为念佛行者,则如何思欲离於佛,亦不能离开微尘之隔也。 从佛之方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之正觉故,虽初闻浅识,下下品之十念称名,亦得往生者,非称时始得往生,本来为极恶之机成就之往生,显现於称名也。又《 大经 》之三宝灭尽之众生,三宝之名字尚且不闻不知之机,一念称名得往生者,亦非称时始得往生,是从佛体愿行之薰修,显现於一声称名之处,而成就往生之一大事也。如此领解者,我等虽今日今时往生,亦非我心之贤,能念佛能信他力之心功,是勇猛专精励行之佛之功德,於十劫正觉之刹那,已为我等成就,而显现往生也。觉体之功德,虽同时成就十方众生之身上,然有昨日显现之人,亦有今日显现之人;已、今、当之三世往生虽有不同,弘愿正因之显现而往生故,佛愿行之外,於机不别加一个信心与一个行也。言念佛者念此理;言行者欢喜此,而礼拜、恭敬故,佛之正觉,与众生之行,一体不离也。言亲尚疏,言近尚远。应知於一体中论能念所念也。
《往生论》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以得他力之大信心人,谓之净华众也,此同於正觉华化生也。言正觉华者:以众生之往生为赌物,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菩萨,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时,成就机法一体之正觉慈悲心,所化现之心莲华,谓之正觉华也。第七观说此谓之除苦恼法,下下品说为来迎众生之莲华也。以佛心譬喻为莲华者,因不被凡夫之烦恼泥浊所染之觉体故也。言云何从佛心之莲华所生者,昙鸾大师释云: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四海皆兄弟也。善恶机异,九品位别,然皆凭他力之愿行。同归正觉之体不异故,言同一念佛无别道故也。又先往生之人,亦归他力之愿行而往生;后往生之人,亦归正觉之一念而往生;到心莲华之中故,言四海皆兄弟也。
见佛身者,亦见佛心;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佛心悯念我等,徹入骨髓,染者不离。譬如火起,附著於炭,欲离而不能离。摄取心光,照烛我等,从身徹髓。心者,至於三毒烦恼之心,亦无不染佛功德之处,机法本来一佛之处,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
已发起此信心者,设虽口称名,时称时歇,亦可谓常念佛众生也。三缘之中,口常身常之释者此意也。信佛三业之功德故,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佛智一体,而佛长时修之功德,显现於众生之身口意也。
又唐朝之傅大士,是深悟大乘,亦通达外典之圣者,其言云: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此虽指圣道通途法门之真如理佛,从修得而言者,毫不相违也。被摄取心光所照护之行者,亦復如是:朝朝持报佛功德而起 夜夜抱弥陀佛而眠 佛之功德若疏於机者,将如何?真如法性之理虽近,於不悟之机者,力所不及。不须我力,亦不须我悟;久持他力之愿行在身,而被无由之自力执心系縛,空归流转之故乡者,深可悲叹之事也。释尊亦如何哀悯,往来娑婆八千反之无功;弥陀亦如何悲叹,难化能化之无验矣!若虽只有一人,信此不思议愿行者,真成报佛恩也。故《安乐集》云: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已分,徒在火宅。诚哉此言。以改自力之迷执,而转信他力之处,释云:努力翻迷还本家。亦释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又《法事赞》云:极乐无为湿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文之意者:“极乐是无为无漏之界故,以有为有漏之杂善,恐难往生;唯归无为无漏之念佛三昧,方得往生无为常住之报土也。”先言随缘杂善者:指自力之行也。於佛法无真实之领解,亦无发起信心。若我所亲是律僧者,则言於世以戒为尊。或者为今生祈愿,修持真言,结缘不空,则以真言为尊。如是等者,皆被便宜所引,而随缘所修之杂善故,被嫌谓之随缘杂善也。如此分际者,设虽念佛之行,自力之念佛,等同随缘杂善矣!
於寻常,人之所谓念佛者,但以心观念净土依正二报,口称名号时,方有念佛;不念不称时,则无念佛。如此分际之念佛者,难言无为常住之念佛,称时即出,不称即失者,实是转变无常之念佛也。
无为者,无所作为也。於小乘言三无为。其中言虚空无为者:虚空无失,亦无始出,天然之理也。於大乘者:以真如法性等常住不变之理,谓之无为。於〈序题门〉释云:法身常住,比若虚空。亦是显彼国常住之意也。故以极乐谓之无为常住之国者,不因凡夫之作为,而或失或出也。念佛三昧,亦复如是,非依众生之念即出,忘即失之法,应善知此理也。凡念佛者,念佛以大悲愿业力,成就功德,截断众生生死之绊,令众生不退报土。而归命之心,既乘佛本愿者,众生之三业,皆凭靠於佛体,登於佛果之正觉。故今所言念佛三昧者,我等虽称礼念,非自已之行,唯行阿弥陀佛之行也,应知。言本愿者,五劫思惟之本愿;言业力者,兆载永劫之行业,乃至十劫正觉之后,佛果之万德也。此愿行之功德,全为代替未来恶世无智之我等所励行,欲断尽十方众生每一身上之生死系缚,令生不退之报土,此愿行圆满时,成就机法一体之正觉。念此正觉之体,谓之念佛三昧。故更不可留止於机之三业也。
通途法门,由机所作者,应修断生死系缚之行,亦应勤入报土之愿行。
超修因感果之别异弘愿故,以佛大愿业力,成就凡夫往生之弘恩难得而归命者,众生之三业成为能乘,被载於上;弥陀之愿力成为所乘,而成为我等往生报佛报土之乘物也。故言归命之心,乘本愿者,三业皆凭靠佛体也。佛之愿行,更非他事,一向是我等往生之愿行之体故,佛果正觉之外,不论往生之行也。虽闻此理,尚以佛之正觉,如公有物而搁之,思如何发道心,净其行,期往生者,可悲之执心也。佛之正觉即是成就众生之体故,佛体即是往生之愿也、行也。此行不依众生之念,不念之行;故言佛果正觉之外,不论往生之行也。心中领解此正觉,言谓三心,亦言信心。此机法一体之正觉者,名体不二故,在口称此,言南无阿弥陀佛。故心信亦归正觉之一念,口称亦归正觉之一念,设虽称千声,亦不出正觉之一念。又虽懒惰懈怠时,不称不念而过日夜,若他力信心已乘本愿者,佛体即是长时之行故,更是不弛不间断之行体故,名号即是无为觉住也,应知。言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者,此意也。又今所言之念佛三昧者,虽我等称礼念,非自已之行,唯行阿弥陀佛之行也,乃言归命之心乘本愿,三业既皆乘於佛体者,身非离佛之身,心亦非离佛之心。口念是机法一体之正觉弘恩之难得而称念;身礼亦是他力之恩德满身之喜而礼故,我等虽称礼念,非募机功,唯是行阿弥陀佛为凡夫所成之行也。
佛体无为无漏,依正无为无漏,然则名体不二故,名号亦是无为无漏也。故归还念佛三昧,言专复专也。专之字二重:先舍杂行取正行,是一重之专;后搁助业归正定业,又是一重之专也。又初之专者一行,后之专者一心。一心一行,谓之专复专也。此正定业之体者,非机三业分际之念佛。不问时节久近,不简行住坐卧;摄取不舍之佛体,即是凡夫往生正定业故,名体不二故,名号亦是正定业也。以此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谓之念佛三昧。是故不依机之念不念,从佛之无碍智,成就机法一体故,名号即是无为无漏。显示此意,言极乐无为也。言念佛者,非以机之念为本,是念佛之大悲摄取众生也。佛之功德本来在众生之处成就机法一体故,言发起归命之心,亦是始归,是成就机法一体之功德,浮出於众生之意业也。虽称南无阿弥陀佛,亦非因称而近於佛体,是机法一体之正觉功德,显现於众生之口业也。信则归於佛体,称亦归於佛体也。
自力、他力,日轮之事 。思以自力往生者,如在暗夜,以我眼力见物,毫不相应。受取日轮之光在眼,照见所缘之境,此皆日轮之力也。但虽有日轮之因,生盲者不可见;又虽有开眼之缘,在暗夜不可见。如日与眼,因缘和合而见物;归命之念,受取本愿功德,而遂往生大事也。归命之心如眼,摄取光明如日。南无即是归命,此如眼也;阿弥陀佛即是他力弘愿之法体,此如日轮也。因此,受取本愿功德者,是宿善之机,发起南无之归命,而称阿弥陀佛六字之中,万行万善恒沙之功德,成就於只称一声也。故不可於此外,别求善根功德也。 四种往生之事 言四种往生者:
二者:狂乱往生,《观经》下品说:十恶、破戒、五逆之众生,临终之初狂乱,手握虚空,身流白汗,地狱猛火现前;然而遇善知识,若一声,若一念,若十声,而得往生。
三者:无记往生,此见於《群疑论》;此人未成无记时,蒙摄取光明所照,虽已发归命之心,然受生死之身以来,以应受之业因,而成无记;然往生是他力之佛智所引,於此无疑。譬如睡眠,月光依然照之。无记心中,摄取光明亦不绝故,以光明之力,虽无记之心,亦得往生也。 不知因果之人,疑难谓:佛力何以对少时之无记,亦任其为之耶?又谓:既成无记,未必能往生等到者。此是不详知圣教,迷於因果之理,疑佛智之不思议也。
四者:意念往生,此见於《法鼓经》;虽不出声,以心念往生也。
此四种往生者,黑谷圣人之料简也。世人不详知此理,言临终不念佛,又成无记,不得往生。以为称名号者得往生。或亦有此,然犹粗略也。如五百长者子,临终虽称佛名,不得往生。临终虽出声,若不发归命之信心者,可生人天。此见於〈〈守护国戒经〉〉。然则唯前四人,发归命心者,皆应得往生也。 天亲菩萨之〈〈往生论〉〉云: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虽深法亦可浅喻得解。譬如日为观音,婴儿虽受观音之光在眼,幼稚之时不知;世智增长时,则以自力,以为我之眼光。善知日轮之人告言:若我之眼光者,暗夜应能见物;应速归本来之日光。信其言而归日天之光者,我眼之光,顿成观音之光。归命之义,亦复如是。
不知之时之寿命,虽亦是阿弥陀佛之寿命,幼稚时不知;世智增长,犹以自力,以为我之寿命时,闻善知识教以应归阿弥陀佛之寿命,而归命无量寿觉者,则信我命是无量寿也。如是归命,方释为得正念也。既已归命,而得正念之人,譬如受枷锁之累,归命之后,虽成无记,亦得往生。《群疑论》已言:无记心往生者,蒙摄取心光所照故,其无记心即止,而以庆喜心往生也。 又《观经》之下三品者,未归命时,地狱相现,虽致狂乱,受善知识所劝,以归命故得往生。 又平生归命之人,在生之时,即蒙光明摄取之益故,临终亦心不颠倒而往生,此名正念往生也。
又发归命信心之后,设虽不出声而终,尚可往生。
见於《法鼓经》,此谓之意念往生。然则,总而言之:若他力不思议之信心决定者,往生不可疑者也。
《观佛三昧经》言:有长者,有一女,於最后处分,付与阎浮檀金,包於秽物,埋置泥中。国王遣群臣,前往夺取,虽步行此泥,不知而回。其后此女,出金行商,富贵犹胜於前。
此譬喻也,言国王者:喻我身之心王;言宝者:喻诸善;言群臣者:喻六贼。被六贼夺取诸善,无方可发者:即喻无有出离之缘。从污泥中,取出檀金,富贵自在者:喻依念佛三昧,信心决定,须臾得安乐之往生。包於秽物,置泥中者:即喻五浊之凡夫,秽恶之女人,以为正机也。
点火燃薪,一体不离 薪喻行者之心,火喻弥陀摄取不舍之光明也。 蒙心光照护故,离我心无佛心;离佛心亦无我心也。是故名为南无阿弥陀佛。
- 上一篇: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 下一篇: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