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接手书,知道念日纯,不胜欣慰。今年之乱,千古未闻。此皆吾人往昔劫中恶业所感。故虽未实受害,而其惊慌惨凄,何可名言。阁下既知气愤为害,何不当发气愤之时,作我已死想。死则任人所为,绝不相争矣。若常时作将死想,则道念自切,情念自息矣。今人好发起新章程,彼废伦免耻等,尚可公然提倡,欲推行全国。吾人遵佛教诫,戒杀吃素,又何惧同教中之异议。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尚祈以身作则,引彼拘于教者,入大乘法门。以期不辜佛恩,不负己灵,方为救世之道。
老年人固宜一心念佛。看大乘经论,不过明理性,种善根而已。若必欲现生了脱,请如到临命终,如堕大水火以求救而念佛。则必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否则难保定矣。祈熟读文钞自知。
世人每以教界相拘,致毕世不闻大法,尚自以能遵守本教为功。若果本教之圣贤,只许人依本教之理教。他教之理,纵有胜于本教者,亦不许入,即入亦不赞许。如是直与市井小儿知见无异,是尚得谓之为圣贤乎。是知以教自拘者,皆悖本教圣贤之心也。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宝,可谓豪杰之士。然须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自可决定即生出此五浊恶世,生彼清净莲邦。不致上负佛恩,下负己灵也已。今为汝取法名为宗道。汝妻为宗德。文庆为慧畅。文裕为慧丰。文智为慧纯。文馨为慧馥。俾彼等同皆吃素念佛。如不能净素,切勿恣意令食。一则保存慈心,一则卫护身体。汝教食牛,固宜切戒。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过。湖南人吃饭,不吃尽,此风甚劣。食为民天,何敢暴殄。宜与儿女及婢仆等说其所以。虽一粒半粒,亦不宜弃。人若抛撒五谷,必定来生无饭吃。今生亦有即得饥饿之报者。人若蹧践字纸,必定来生无目及愚痴无知。宜令儿女等同读阴骘文,感应篇,为彼讲说。俾知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则将来自不至流为暴恶。彼杀父杀母废伦免耻者,皆由最初不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一闻邪说,遂极力依此,以逞其肆无忌惮之心,为可哀也。今寄弥陀经白话及心经注,学佛浅说,感应篇汇编,共一包,以为汝教训儿女等立身修德之据。
汝盖未悉心详阅文钞。纵阅,亦只泛泛然过目而已。(一)所言先从十念进行,不知十念一法,乃为极忙之人所设。以终日无暇,但只晨朝十念。若有工夫人,岂可以十念了之乎。如先念十念,再按自己之身分,所立之功课做,则可。若但十念即已,则不可。况此患难世道,祸机四伏,若不专志念佛及念观音,一旦祸患临头,又有何法可得安乐。况汝家道向有丰裕之名。现虽不比以前,然一班痴人,固常欲夺而有之。汝不知净土法门即已。既已知之,何可泛泛然修持乎。即谓世缘或难无碍,但宜有事时从减。无事时,何亦可作有事时之预备,免间断之咎而不修乎。(二)按理宜净素。虽势难即净,但宜少食。即食,亦当存一怜悯度脱之心。非吃荤人念不得佛也。(三)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清醒时,金刚念,默念。昏沉时,小声念,大声念。(四)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当量自己工夫,勿只取其安逸。(五)礼佛唯取志诚恭敬,固不在世仪出世仪也。(六)弥陀经,宜朝暮作功课。若有暇,清晨洗漱毕,或先用十念法,后再礼三拜佛,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赞佛偈,念佛五百或一千声,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再念回向文,三皈依。照文钞及弥陀经白话注后附之修行法。余金刚经等,当另一时念。随自己工夫定。(七)佛号,弥陀经,均无甚别音字。饭食读反寺,仍是世音,四书五经皆是如此。以人多忽略,认为特别音。汝试查查字典。然饭食读本音,亦可。读本音,饭即是饭,食即是吃。读别音,饭(反)即是吃,食(寺)即是饭,固两皆可通也。唯佛号上之南无二字,必须要作纳莫之音读。其义,白话注后详说之,不可读本音。(八)念佛宜量自己之房屋,地步宽窄。如其能绕,(绕行)固宜先绕。或于屋外绕,亦可。绕时亦可舒畅气息。(绕佛乃表示随顺佛意。)不徒表示随顺而已。自己修持,但取诚敬。跪,立,坐,绕,各随其便。若欲如法,诵弥陀经宜跪,立诵亦可。至念佛时,则先绕。绕念一半,则坐念。坐念将毕,则跪念十声。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十声,或各三声。庶身心调适,不过劳,不过逸,气畅身适,有益无损。所言令慈在堂,固宜以此理奉劝,令其生信念佛,以期出生死海,何可谓为过傲。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彼若知其有益,岂有不肯赞许之理。彼若不知其益,尤宜多方启迪。俾生我者,得佛法之实益,是之谓孝。如彼固执己见,不肯生信,但当代为忏悔罪业。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况母子天性相关。汝果真诚为亲忏悔,亲必有蒙三宝加被,转生信心之日。又当令宗德慧畅等,皆如是行。则一门骨肉之亲,同作莲邦诸上善人,何幸如之。
世事日非,宜勤念佛及念观音。真达师朝九华去。光于七月廿五即到太平寺,以印书事,恐须十月间回山。杨棣棠之儒释一贯,尚未出书。此书迟出,则所择必精。然今日之要务,唯在认真念佛而已。凡事须按时节因缘,及己之能力而论。譬如遇难之人,欲远逃避,虽金珠满屋,皆不敢携。所必不可不携者,唯糗粮也。以一日无粮,则不可以生。金珠若携,或至招杀生之祸。汝于此时世欲得利益,有净土诸书,已可以无憾矣。若不专心致志,纵博极群书,或致反等闲视净土矣。
早晚宜诵弥陀经,不宜但十念。释迦当于最初时,先礼三拜。愿文随意。必须按文发心,方为愿。倪夫人若按所说之景象,则决定可往生。其先见白须老人,不见佛及莲华者。盖以功行尚浅,故所见较劣也。所言品位,当在中品中生下生之间。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实则一品,俱有无量百千万亿品。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近又印感应篇直讲二万,尚未钉出。出时当寄一包,令儿女等同皆读诵受持。则长大决不至随潮流,以行废伦免耻等事也。欲儿女皆成贤善,非从此著手,则无由矣。闺范,去年由魏梅荪提倡,印一千部。光亦任五十部,今年光自提倡印三千部。此系石印无板,别无卖者,今与汝寄一包来。又浅说一包,感应直讲一包,此书当令儿女同念。则不至随恶潮流转矣。汝且详阅净土经典,及诸著述。及与法华楞严等大乘经。若一味研究,或将净土法门,反忽略视之。则所研求者,非所倚仗。所倚仗者,以不专研求,或至反不能倚仗。则茫茫苦海,何由而出。岂非求升反坠,弄巧成拙乎。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圣若降临,亦复示作凡夫。彼必于伦常躬行,加人一等,令人可钦可佩。后或示其从迷得悟,极力修持。或终身不示修持佛道之相,而于死后示现异迹,发人深省。儒道耶回四教,皆有圣贤。然其所发明之理性,但只佛教中人乘天乘而已。于自心本性,皆未能究竟发明。有不知此义者,以为皆是圣人,便谓悉皆平等,无有高下。或者以所说未臻道源,谓非圣人者。以在彼当教,堪为圣人故,皆为未彻之论。世之讲道论德者多矣。求其将真妄源本,生死原由,与心性之极致,生佛之同异,发挥尽致,了无隐遗者,捨佛教则无有也。菩萨度脱众生之誓愿,无穷无尽。随类逐形,种种方便而为感化。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云说法,亦不专指口说。或以身说,或以殁后异迹说。马玉高之媳,与昔之乞妇毕生之躬行,直可以镇坤维而立闺范。此举见闻之迹所言也。至其死后所现之相,非儒道耶回经中所有,乃佛教得于现生证果之相。惜世之知道者少,无能发明其事。但作一种奇异事迹以传,为可惜也。菩萨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现外道之迹,则彼外道无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所示之迹,非言说所能穷其方便。普门品所说,不过举其大概而已。现今世道坏至其极,而信奉佛教念佛念观音之灵感,甚多甚多。光以冗忙,精神不给,以故皆不记录。若录,当成巨帙。
汝颇有家资,值此时世,当竭诚尽敬,与宗德慧畅等念佛及观音圣号,以作恃怙。至于研究教义及密宗各义,亦不过开发智识而已。若欲资之以了生死,则断断不能。何以故,以彼各宗,皆须自力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否则纵令悟处深,功夫高,功德大,皆莫能了。唯净土一法,不断惑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法门,非一切法门所能比拟。若无真善根,断难彻底信。所言观经,即观无量寿佛经。文钞中引,或节三二句,下即发挥义致耳。汝既未指页数,亦不便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系观经之文。观经二字,乃经之题,而约略书耳。
各教在不分门庭一语,亦不可笼统。若混然不分,则大小邪正,何由而辨。若究竟归本,则不归佛教,将何所归。譬如大江大河,已自宽广渊深矣,然若不归于海,则从来未有也。海则从有天地以来,日日如是,纳了不见其增益。大江,秋雨发时,便浩瀚汪洋矣。汝所言死归一辙,亦非至当。唯死是一,而生六道与证四圣,其苦乐盖天渊相悬。何得云一辙乎。各教随所修而得罪福,天堂地狱固无二。至以为一,各教不应皆有真义,此语汝尚未知各教之真,亦不能一一平等。在彼教则为真,若在佛教则皆真之少分,不能完全皆真,了无差殊。既完全皆真,又何必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乎。张纯一者,乃耶教之头首。因其学问渊博,后方知佛。五六年前,与其妻同皈依光。彼法名证理,其妻名证慈。杨棣棠与纯一书,盖以纯一先信基督,后入佛教。汝混以现身为实义,不体现身为俯垂接引,同登觉路。足见汝于道理,尚未认明。故其所说,混而无所拣别。若执以为是,则自误误人不浅矣。且祈认真改过迁善,念佛名号,久之当自发一笑。古人释如来,不捨穿针之福,曰如八十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现身说法,亦犹是也。汝即以现彼身为得究竟道,则与菩萨现身之义,完全相悖矣。若如汝说,各教皆有得道者,何须菩萨又俯现彼教之身,而弘扬彼教耶。不知菩萨之现,乃权巧方便,示与同事而引彼入于佛乘耳。汝并文皆不明白,况义乎。而自以为已知已悉,故有此种言论。若非光点破,恐别位知识碍于情面,含糊分疏,则汝之洞子,且难钻出矣。光老矣,无能为也。上十年来,应酬极繁。今则应酬日多,精神日减。长此以往,势必累死。则于人无益,于己有损矣。以故定于二月下旬下山,往上海陈家浜太平寺,料理印书事,至六月仍回山,以上海过热。七月下山,则不归矣。八九月印书事,则纸板存留处,随人印刷,向书局交涉。各事安顿妥帖后,即长隐灭踪矣。以后永不与一切人,相往还交涉矣。汝但依文钞嘉言录以修,决不至不得了脱。如妄欲作大通家,将净土法门,视作等闲,随各宗善知识学宗教密等法门,大通家或可做到一二程,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此光末后为汝之语,不知汝以为然与否耶。
念佛一事,所求皆得。为现在椿萱求福寿,为过去祖祢求超升,均无不可。然须至诚之极,方有感应。若泛泛悠悠,则其利益,亦是泛泛悠悠。回向之文,宜于正回向后,自己依所求之意,作数句。但表其心,不必铺排。汝既知净土法门,尚宜与一切人说其利益,令彼修持,况生我之父母乎。为父母回向,固为至理。而不劝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实孝亲之义。若父母天性与佛相反,当至诚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业。久而久之,自会生信修持。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况父子天性相关,而有不能转移之理乎。儿女等,当认真教以因果报应之理,及为人之道,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各各自尽其分。汝果能依我所说,则生入圣贤之域,殁归极乐之邦,乃决定无疑之事也。
现今之世,危险万分。宜率家人长时念佛及念观音圣号,当必有不思议之感应。至于吃素一事,实为至易。但以未深体察,故觉其甚难耳。吾人既惧兵灾,当念一切生物自受屠割烹炮,以供吾人口腹之欲,彼岂愿死而乐供人服食乎。圣人以忠恕为教,谓为违道不远,以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为发挥其义。试思我与彼同赋此心,同知贪生怕死,同知趋吉避凶,同知感恩怀恨,何得犹日日食彼等之肉。既能忍心食彼之肉,则与土匪劫贼同一心行。何得于土匪等之劫掠杀伤,则不欲得。于水陆生命之杀戮烹炮服食,则心安而意乐也。其故皆由于不肯反省,故致违道悬远也。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有佛大慈悲力,何须光为。近来之人,多多见异思迁。有信心者,每每不知净土之所以,或学禅学教学密等法。若欲作大通家善知识则可。若欲即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或致因所学者多,藐视净土。由是既不能断惑证真,以自力了。又无信愿念佛,以仗佛力了。则将来三途六道之苦,当比此时之苦,胜百千万倍矣。
现在人民,无不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一班有势力者,各欲为己子孙得永久之富贵尊荣,不惜人民贫困死亡。此种祸根,皆程朱理学破斥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所酿成。使彼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则后世儒者,皆不敢以为无有。彼纵欲行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以有恶报,恐后受苦难堪,因兹不敢耳。因程朱以为无有此事,则彼恶劣残忍之人,敢于为恶,无所忌惮矣。又加欧风一吹,则废经废伦杀父奸母之事,通皆极力提倡,而期其实行也。其祸之原,殆由理学所基。可不哀哉。是宜认真生信发愿,以求生西方也。
金刚经饭食读反寺,亦非佛家之义,乃儒书之义,人自不察耳。其字句之不同者,如即与则,诸本互用,此无关紧要,经是即即读即,是则即读则,以则即义,无甚差异故也。有杜撰者,谓高丽国王讳稷,故改即为则,此不知事务之盲论也。又有忍辱波罗密等,有作两句,有作三句者。须知作两句,义亦完全是三句。非两句,即无三句之义。但照本念两句三句,均无所碍。经本作三句,即念三句。作两句,即念两句。愿乐欲闻,是乐阿兰那行者。乐字读去声,作要字音。行字经中凡是说所行之行者,儒家读兴去声,皆读限音,实行之变音耳。大悲咒等,彼此稍有不同,不妨照本读之。以咒系梵语,人莫能知。但志心念,则有大益。不须在字体上讲究也。湖南所流通之本,亦未见,不能指其是非。但志诚持诵,自获不思议功德。万不可以或有差错而怀疑,则必能得其利益矣。经题理当念。净土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约理,则唯心所现。良以心清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理与事固不能分张。不过约所重之义,分事分理耳。汝但详看宗教不宜混滥论中,真俗二谛之文理,及约境所喻之义,自可了知矣。汝见地如此,只好学老实头一心念佛。若以好高务胜之心,妄生臆见,恐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也。当此天灾人祸弥漫之际,固宜率其家人认真念佛与观音圣号。其余一切不能了明之义,且勿理会。待其业消智朗时,自可一目瞭然。否则纵令明白文理,亦只是口头活计。灾难临头,生死到来,决定用不著。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汝意谓,事则但是事相庄严,理则但是心性理体,理在事外,事在理外,何名理事乎。譬如筑室,栋梁椽柱墙壁,事也。屋空,理也。唯其有栋梁椽柱之有,方能得其屋空。由其有此空,方可施其栋梁椽柱。理事互相为用,亦如空有互相为用耳。何得死执偏见,谓有则无空,空则无有耶。此种义理,若不明白,当勤持诵,勿妄猜度。久而久之,业消智朗,自可一笑而喻。古人最初,皆在认真用工上著力,不在卜度思量处用心。故古人一举一动,皆非今人所能及也。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