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篇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书一】二四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空谷主人注:若无信愿,持名则非妙行,因如后所说不能往生故),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土行者,所当切戒。(续杂著二0二)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正书一)六五
修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正书一)六十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永思集五四)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卻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铁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肌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迥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迥矣。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迥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 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上书)
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已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沈溺。(增广文钞卷一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已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增广文钞卷一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
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傥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效实益,况决难透彻乎。法相禅教,毕生研究,也难得其旨归。即得,谁能不断惑业,了生脱死。欲断惑业了生死,恐梦也梦不著。(增广文钞卷一复周智茂居士书)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务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否则求升反坠,乃自误耳,非佛咎也。(增广文钞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二)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增广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徒负亲恩,空为佛子。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已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增广文钞卷二与谢融脱居士书)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增广文钞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温州大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增广文钞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增广文钞卷二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增广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增广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方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已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增广文钞卷三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出。一切菩萨,及菩萨上求下化称性所修之道,皆从此入。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虽随机设教,种种不一。求其若圣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恶之流,同于现生了生脱死,俯谢三界,高登九品者,唯净土一门为然也。噫。如来大慈,普度众生。唯此一法,堪畅本怀。众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决遂所愿。法门广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何近见愚夫愚妇,率多竭诚归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闻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未断,转生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参宗者专主参究,以期明心见性。不知其机稍劣,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即使已得明心见性,而惑业未断,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者,又多多也。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乃其确证。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专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夫人之处世,大而创业垂统,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众人之力,以成自事。至于了生死大事,乃虽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显出格之作略,恐堕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谓大矣,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不观华严一经,王于三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所证,已得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所谓等觉菩萨也。等觉去佛,特一闲耳,尚须回向往生。举华藏世界海诸菩萨,同禀此教,同修此法。岂今之通宗通教者,其根性之利,证入之深,悉能超过此等菩萨乎。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岂此诸经论,皆不足遵依。此诸圣贤,皆愚夫愚妇耶。一言以蔽之,曰,业深障重,未应解脱。故致日用不知,习矣不察而已。(增广文钞卷三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
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乐极。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增广文钞卷三初机净业指南序)
况复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仗佛力,决难解脱。于是特开一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之净土法门。俾已证圣者,速圆佛果。未断惑者,带业往生。但具真信切愿,恳切至诚持佛名号。能如是者,万不漏一。如人堕海,乘救船力,速得到岸。末世众生,舍此一法,欲出生死,万无一得。是知如来大法,抚育群萌。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森罗万象,无一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日月丽天,普照万国。虽生盲不见光相,亦蒙其照。如时雨普润万卉,大根大茎,小枝小叶,悉皆向荣。纵焦芽败种,亦复平等沐泽。如大海普纳百川,大江大河亦入,小沟小渠,乃至一勺一滴亦入。既入大海,则与大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失彼故名,得此海号。(增广文钞卷三厦门流通佛经缘起序)
爰有大士,名阿阇世。以大慈悲,欲佛开示仗佛慈力,舍秽取净。普令上中下根,皆得临终往生之不思议奇特大法门。特示病行,作大逆恶。囚父禁母,以为发起。致其母韦提希,请佛降临。愿离娑婆,愿生净土。于是世尊放眉闲光,遍示诸佛净妙国土。其母唯愿生极乐国,又请众生得生方法。因兹如来说此十六依正妙观。但能依教修行,无一不满所愿。非但善人如是。即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受知识教,称念佛名。或满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带业往生。诚可谓转凡成圣之大炉bai(风箱),畅佛本怀之大法门。其力用超出一代时教之上。若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芸芸众生,谁能出离苦海乎。是知释迦弥陀,乘大愿轮,兴慈运悲,度脱众生。一则示居秽士,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示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此经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究竟不二为体。若能于此直下信去,则其人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
须知此经,与阿弥陀,无量寿二经。乃如来于一代通途教理以外,所立之特别法门。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故无论业之轻重,惑之厚薄。但能信愿念佛,无一不获往生。(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佛法深广,犹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分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罗香象,及诸蚊虻,饮于大海,各取饱腹而已。如来出世,随顺众生,为其说法,各令得益,亦复如是。而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增广文钞卷三净土释疑序)
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彼若圣若凡,或愚或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则上根者速成佛道,中下者永出轮迥,实为三世诸佛普度众生之达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法。以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持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工夫之浅深,惑业之轻重,无不蒙佛摄受,令其带业往生。如船拯溺,无所拣择。唯信愿不真,而心行与佛相背者,则不能蒙佛接引也。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无非欲令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圆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但以众生根机不一,故致如来随顺机宜,作偏圆顿渐,种种说耳。然众生轮转生死,久经长劫,惑业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于一生取办,实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办,则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万有十千,悟而进者,亿无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断烦惑而证涅盘,其难如是。致如来普度众生之怀,郁而不畅,众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来大慈,必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遂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悉令现生度脱,乃以已信愿念佛,感佛慈悲摄受,感应道交,故获斯益。其有已断烦惑者,即可顿证法身,速成佛道,纵令惑业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故华严证齐诺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观经将堕阿鼻之逆恶罪人,犹得以十称洪名,预诸末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尽法界一切众生,但有信愿,无一不被其泽,其圆顿直捷,超出一切法门之上。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门,则但可作未来得度之因,断难获现生了脱之果矣。(增广卷三归宗精舍同修净业序)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筹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士者有由来矣。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增广文钞卷三往生论注跋)
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增广卷三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续编卷下“楹联”)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
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三编卷二复王诚中居士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覿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於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傥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迥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文钞续编下净土篇序(民二十年))
昨晚接汝书,光于汝来报国,完全忘之。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文钞续编上复慧空大师书(民国二十五年)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