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三却
晋三却
晋三却。害伯宗。谮而杀之。韩献子曰。却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晋厉公侈。多外嬖。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夷阳五。长鱼矫。皆怨却氏。而嬖于厉公。厉公将作难。胥童夷阳五帅甲将攻却氏。长鱼矫请无用众。抽戈结衽。而伪讼者。三却谋于社。矫以戈杀驹伯苦成叔于其位。(驹伯。即却锜。苦成叔。即却犨。)温季曰。逃威也。遂趋。矫及诸其车。以戈杀之。皆尸诸朝。(左氏传)
晋三却就是却锜、却犨、却至兄弟三人,却锜为上军元帅,却犨为上军副将,却至为新军副将,三人掌握晋国兵权,声势赫赫,国中无人能与相比。
晋厉公是景公的儿子,名叫州蒲,和他父亲一般,宠幸小人,听信谗言,骄慢昏庸。当时有一位正直敢言的忠臣名叫伯宗,向厉公建议说:“却氏家族兵权太盛,应该分别贤愚,稍抑他的权势,以保全功臣的后代。”厉公不听,三却因此怀恨伯宗。诬陷伯宗毁谤朝政,厉公听信,斩杀伯宗。韩献子叹息道:“三却也免不了杀身之祸,伯宗是个刚直的善人,善人是天地的纲纪,骤然用诬陷的手段杀害善人,那有不遭杀身报应的呢?”
厉公淫逸奢侈,喜欢谄语,憎恶忠言,左右很多宠幸的嬖臣,厉公想加罪去尽朝中群大夫,改立左右爱幸的臣子为大夫,他左右阿谀的宠臣有胥童、夷阳五、长鱼矫等人,都怨恨却氏,厉公将杀朝中群大夫,这些嬖臣,便多方制造却氏罪迹,奏请厉公必先杀掉三却,厉公听许,胥童、夷阳五率领八百甲士将往攻讨三却,长鱼矫说:“三却掌握兵权,若动用大队人马直接剿灭,恐不易取胜,不如抽戈结袖,假装诤讼,乘机刺杀,你们再引兵前来接应,必能成事。”于是打听三却都在讲武堂开会时,长鱼矫和清沸魋,各用鸡血涂面,手执利刃,伪装争斗相杀,扭到讲武堂三却面前,各人诉说曲直,三却不知是计,长鱼矫和清沸魋两人假装禀话,捱近身边,趁他们不备,抽出利刃,将却锜和却犨杀死在座位上,却至乘空奔出乘车而逃,长鱼矫等两人随后追赶,却至正走之间,迎面而碰着胥童、夷阳五率甲士前来接应,措手不及也被长鱼矫一剑杀死,三却的尸首都被暴露于朝。一年后,厉公也被栾书和荀偃弑杀而死。
吴夫差
吴夫差二年。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越请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之胥谏不听。七年。兴师伐齐。子胥谏曰。越在。心腹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不听。十一年。复伐齐。越王句践率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惟子胥惧。曰。是弃吴也。(左传作豢吴。尤妙。)属其子于齐鲍氏。吴王大怒。赐属镂之剑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扶吾目。置之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二十三年。越败吴。欲迁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夫差曰。吾悔不用子胥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吴世家)。
夫差是春秋时代诸侯中的吴王,他的父亲阖闾,被越王勾践战败,伤足而死。夫差即位以后第二年,统率全国精兵攻伐越国,结果在夫椒(江苏吴县西南太湖椒山)打败了勾践,报复了他父亲的仇恨。这时候越国怕伤元气,委曲求全以美女和宝器,请求讲和,把越国委托于吴国,且愿屈身效命做吴国的臣妾,吴王夫差贪图前利,听信佞臣的话,将要允许越国的请求时,吴国的谋臣伍子胥进谏说:“吴越两国,境土相接而且彼此世代仇敌,今天既然得胜,而不把越国平定,反而允许越国的请和保存他的国家,这是违逆天意滋长寇仇,将来虽然悔恨今日的失策,那就太迟了,千万不可允许。”可是夫差不肯听从伍子胥的谏正,于是允许了越国的求成。从此以后,夫差更是骄傲奢侈,不体恤百姓,不听忠言谏正,竭尽民力和国家财力,建筑一座富丽堂皇的姑苏台,越国为了要迷惑他的心志,又献绝色歌舞美女。夫差从此迷乱于酒色之中,整天只顾游乐,怠惰忽略朝政,加上仗恃他的武功,常常用兵征伐别国,民心积怨。而越国暗中生民聚财,训练军士准备反攻。
夫差七年的时候,吴王要举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又进谏说:“越国存在,好像我国心腹的疾病一样,吾王不先除掉越国,反而先要攻讨齐国,这岂不是本末颠倒错误吗?臣惟恐讨伐齐国未必取胜,而越国的祸患反而已经到了。”可是吴王仍然不听。到了夫差十一年时,夫差又要攻伐齐国,越王勾践亲自率领群臣前来朝贺吴国,以丰厚的礼物,馈赠吴国朝廷群臣,吴王非常欢喜越王的服从,唯有伍子胥深深引以为忧惧说:“越国对吴国柔顺服从,是用利做饵,讨好吴国,就好像人养猪、牛、羊一样,并不是爱护它,而是将准备杀它,这是越国存心想要灭吴国的手段,不如趁早击破越国,如果不灭越国,将来吴国必为越国所灭。”但是吴王仍不听子胥的劝谏。
伍子胥看到吴王这种情况,预料吴国必将遭越国的祸害,为了避免遭祸断绝后嗣,私下遣他的儿子到齐国,将他的儿子付托于齐国的鲍氏,自己誓愿以死来谏正,吴王知道了这件事大怒,赐伍子胥属镂利剑一把命他自杀而死,伍子胥临死以前说:“我死后,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木,梓木长大,可以做有用的器材。并且要挖出我的双眼珠悬挂在东城门下,让我看见越人进城来灭吴国。”
伍子胥死后,越人计划从松江北边开渠攻伐吴国,越军夜梦伍子胥教他们从东南边进入,可以攻破吴国,勾践设立祭坛,祭祀伍子胥,子胥鬼魂显灵,酒杯动摇酒也干了,勾践才命开始掘渠。夫差二十三年吴王帅国中精兵到黄池,大会诸侯,要和晋国争夺盟主的地位,国内空虚,勾践乘机攻伐吴国,伍子胥又显灵作波涛冲击城门,罗城东门荡开一大穴,越军从东门大穴驱兵入城,灭了吴国。越王要迁移夫差到东海中洲甬东地方,给予百户人家同居,让他在那地方终了他的一生,夫差说:“我后悔当初不听忠臣伍子胥的话,使自己陷落到这种地步。”于是自己引剑自杀而死。
- 上一篇:晋景公
- 下一篇:蔡哀侯简介_蔡哀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