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民国印光圣量大师文钞正续三编节要)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送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屡试屡验。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从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宝王随息法门,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计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难成三昧。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三昧境相,唯证方了。若论其法,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念佛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观心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念佛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至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纵出地狱,复堕饿鬼畜生,纵得为人,愚痴造业,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出苦第一妙法,亦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办做鬼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切戒家中杀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宜痛戒之。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皆常念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亲友,不蒙此益乎?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欲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信切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
女人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焚香。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若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皆同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不但无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但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
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常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起,终日由佛不可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念一句两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虽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决不可得。
念佛必须至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卧时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难念,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心向下想,则心便沉潜不浮动,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华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莲华,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华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见佛颇不容易,于未得一心前,断不可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近来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欢喜贪著,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不为魔转,即能上进故。
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于课诵回向后,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消除宿业,超度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度,无不即解结矣。念佛气闷,非体弱故,乃业障所使,但恳切至诚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仍须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转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险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师系莲宗十三代祖师,明示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久不退,自得一心,愿深信切愿而力行之。
- 上一篇:念佛法要(民国慈舟普海大师法汇节要)
- 下一篇:念佛法要(明憨山德清大师梦游集节要)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