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
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厌娑婆苦,欣安养乐,力求出离,立意建立人间净土。
他以念佛求生西方而不住安养,与东土往来,作苦海慈航。现将省庵大师思想略述如下:
一、厌娑婆苦
娑婆世界是一个业聚的世界,亦称五浊恶世。其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人生在这个世界都是逼迫受苦,娑婆世界的苦,约有八种。
l,生苦。省庵诗曰:“业风吹识入胞胎,狱户深藏实可哀。每遇饥虚倒悬下,频惊粗食压山来。”即吾人从无始以来,因无明造业,随着业力,顺业受生,在中阴里结成生死种子。入胎为人,出生后需精心抚育,从学话至习礼义,要经过许多艰难,长大成人,又劳苦终身。人的一生就是在起惑,造业、受苦中度过。
2、老苦。诗曰:“万事输人巳退藏,形骸白愧少康壮。朱颜一去杏无迹,华发新来渐有霜。。这说明人生是无常的,除了少天,必向老年迈进。人当度过少壮年华,身体老弱,精神不振,智力衰退,食欲减少,营养不良,身体多病,难以支撑,只是坐以待毙。趁早觉察,念佛往生。极乐净土。
3、病苦。诗曰:“四大因时偶暂乖,此身无计可安排。残灯留影不成梦,夜雨滴愁空满街。"即人的色身是由四大组成,一旦四大失调,病魔缠身、折磨身体,百般痛苦,死生不得。
4、死苦。诗曰:“识神将尽忍无掌,·四大分离难主张。脱彀生龟真痛绝,落汤螃蟹漫幛惶。"人生的规律,有生必有死,生死是自然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分明,既造业则要受报,·难逃因果法則。
5、爱别离苦。诗曰:“生离死别最堪伤,每语令人欲断肠。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常情,人生处世,不可能与家庭社会永远相处不离。遭到生离死别,失去亲朋好友,在内心是无比的痛苦。
6、怨憎会苦。诗曰:“苫事人情皆欲避,谁知夙业自相招。有钱难买阎翁赦,无计能求狱率饶。兵败张巡思作鬼,身亡萧氏愿为猫。何时得预莲池会,积劫冤仇好共消。”与人相处是非常为难的,你想逃避,谁知夙业招感,如磁吸铁,怨家相逢,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7、求不得苦。诗曰:“穷达由来有夙因,转生希望转因循。扬帆屡见沉舟客,挂旁偏伤落第人。毕世耕耘难果腹,频年纺织尚悬鹑。"这说明苦乐业报是有来由的,有人不种善根,想贪求世乐没有疲厌,心高力拙,能力有限,不自惭愧,拼命追求,干出杀盗淫妄事,弄成大祸,杀身受罪,实在可悲。
8、五阴炽盛苦。诗曰:“逼迫身心苦事多,哀声无地可号呼。肝肠断处情难断,血泪枯时恨未枯。临海廿年持使节,过关一夜白头颅。”这是说明心理和生理的现象,如果不会用心,五阴炽盛是难以抑制的。
以上八苦,是众生业力所感。但佛性在众生性中,只是迷而不觉,成佛和做众生全皆由己。业力升沉,苦海无边,若能念佛,回头是岸。要遵循佛陀教导,观无常苦空,灭贪欲心,横渡爱河,登涅槃彼岸。人身四大假合,念念坏空, 为净其意,首先作不净观,即作死想,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啖想,骨想和烧想,念自心清净。其次,住四念处。①身念处,观身不净,内外污秽,②受念处,观受是苦,世间无实乐,③心念处,观心无常,念念生灭,④法念处,观法无我,没有自性。以此修法,心得解脱,毕竟清净。
总之,省庵大师观八苦厌娑婆,念佛,求生净上。
二、发替提心
修净土行,信心是第一要素,有了信心就能专意念佛,求生西方。但是树立信心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众生业障不同,心性不一,发心有正有邪、有真有伪、有大有小、有圆有偏。因此,省庵大师著《劝发菩提心文》是为众生作出指归,令众生离苦得乐。
发菩提心大约有十:
1,念佛恩重。释迦如来愍念众生,行菩萨道,说法四十九年,照破六道昏蒙,为众生开示人天正路,对众生机说三乘法。虽然佛巳灭度,但正法久住。今逢胜缘得正法眼,修解脱道。不发心难报佛恩。所以要发菩提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才能证得圆满菩提。
2,念父母恩。今得人身,幸蒙父母抚育成人。今出家修行佛道,要发四无量心,趣向菩提,常行佛道,普度群迷,使生生世世父母皆得拨济,皆得超升o
3、念师长恩。师长是出世接引导师,解释佛法义理,开正法眼,今巳成熟礼仪,具足戒晶,身披袈裟,,修诸胜行。若不发心,立坚固愿,行不退转,罪恶难逃。于是要发圆觉妙心,不住化城,直登佛地。
4、念施主恩。施主是成就大道之因缘,如果没有施主供养衣服、医药、饮食和住所,怎么能安心办道?要悲智双运,福慧具足,令信施沾恩得福。
5、念众生恩。从无始以来,世世生生,与众生彼此有缘,现虽与世隔绝,互不相识,安不念其恩?况众生都有佛性,过去现在父母是未来诸佛,当念恩报恩,发菩提心,速证佛果,以修行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
6、念生死苦。人是因惑造业,因业受苦。今虽得人身若不发心,速求出离,结冤造业,若无常到来,轮回受苦,永无出期。故应当以信愿行,精勤念佛,求生极乐净土。
7、尊重己灵。·本来心性与释迦无二无别,为何佛陀早巳证得智慧德性,只因众生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虚受生死,故必须发净心,趣向净土。
8、忏悔业障。持戒要精严,谨防有漏。如来禁戒之严,必须具足受持,若有毁犯,终必堕落。常生慈悲心, 善护菩提,若有细微小过,当求仟悔。
9、求生净土。当知此土众生业重,进道甚难。勤修净土,一心念佛,,清净三业,使自性圆成极乐世界。但称念佛号信心易退,应当以信愿力持,昼夜之时念佛到底,决定往生净土。
10、令正法久住。佛虽灭度,正法犹在。念佛法门是佛不问自说,因人说法,以法化人。历代祖师每得法益,皆竭力提倡。使净土念佛法门住世长久,但不易做到专心,必须具足信愿行证。发广大愿度无量众,使正法久住世间。
发菩提心是成佛之正因,与佛有缘,便成佛道。修净土念佛法门,只要信心不退,心心做佛,西方即在眼前:为了坚定信心,念佛还要发大愿,净身口意三业,方可速证。
三、发愿
发愿是修道证果的重要一环。如果只发心没有愿力随行,空谈是没有效果的,要证涅槃必须心行相应,端心正念,证无上道才能取得成就。
省庵大师《涅槃会发愿文》具体叙述了四十八愿,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走不尽的路。菩萨万行的道路,是普度众生同登极乐。修净土念佛,不但要求取得自度,而且能够度人。发誓立愿是有因缘的,为上报佛恩,下不负己灵,怜愍众生,上求佛法,下行化度,而发宏愿。其因缘有十种:一者念佛恩重难报)二者念父母恩,三者念生死苦,四者自伤不逢佛世,五者睹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六者舍利难值,自欣得值,七者涅槃难遇,生悲愍心,八者令诸众生,未种善根,令得下种,巳种善根,令增长故,九者令诸众生归佛法僧,远离邪见,十者与现前大众,同发誓愿,求生净土。省庵大师;愿力宏深,体现了他的净土思想已达到高度境界。
四十八愿内容充实,思想鲜明,其发愿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报父母恩。父母抚育教养成人其恩之重是无法比喻的,今既出家修无上道,证果有期,·当以念佛报父母恩德,使生生世世父母令其得度。
②清净三业。身口意清净是成佛的根本,应当以念佛消除业障,求佛加持速证神通智慧,严持戒律,不行毁谤,善自护持清净法身。
③怜愍众生,愿生佛世。观大地众生都有佛性,是可以救度的,发四无量心,拔众生苦,普度众生离苦得乐, 供养诸佛,转妙*轮,建立人间净土,普令众生发菩提心,阐一乘佛法度三乘人,具足菩萨万行,以布施持戒功德施予众生,直取正等菩提。
④成无上佛道。众生无尽,我愿无穷,佛道无上难行能行,难证能证,若成佛已国土庄严。总而言之。发誓时愿力宏深,意志坚定。要明自性是众生,佛道是在自心行。了一切法空不可得,毕竟空无相无愿,究竟成佛。
四,精通经教
省庵大师对教理是很有研究的,他博通众经,一生讲经说法,精通经教。大力弘扬净土,结长期念佛,实证净土教义。他留传于后世的有《净土诗》108首。还有《西方发愿文》和《东海若解》,言简义赅,语言流畅,通达义理,致使深文奥义,浅现于读者眼前。
净土念佛虽然简单,但也要注:意途径,否则会走上歧途。于是大师指出,其由有三:一者教理不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所以必须从经典中寻找捷径,如弥陀经云: 口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还要亲近善友,听其开示,另外要自己觉察,是否心念在于佛念,不知佛在自心,离心别有。念佛致诚,佛垂护念。净土念佛与经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精通经义,才能如理入道。
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建立在研经阅藏的基础上。深入经典得大智慧,懂得性相的了义之教,心灭则法灭,心净则佛土净。
劝修净土入方便门,专心念佛净化思想,转娑婆为净土。
五、克期取证
历代祖师弘扬净土,接引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提倡净土法门是至顿至圆,若志心诚意,做到专心致志念佛心境清净,能消除一切业障。断一切妄念,感应弥陀垂慈接引,现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圣号虽容易,但要信愿行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劝发菩提心文》指出发圆觉心,了心境空不可得,要度自性众生,愿成自性佛道。实际上是为众生指明道路,劝修净土念佛。如此生起信心,立大誓愿,佛道无上能修所修,能证所证。有了信愿就能清净其意,一心念佛,自成西方净境。
修净土法门,既要具备信愿行,又要清净三业。大师的一生就是以净行为根本,以净土为归宿,修戒定慧,常行精进,取最近的路念佛,以持戒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证无生忍,在阿弥陀佛座前,听无生法,得大神通,逍遥自在。极乐世界是最上善人云集之处。必须勇猛精进,克期趣证。于是大师开悟后闭关,昼夜念佛十万声,出关告众曰:“吾十日前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日再见矣,吾其生净土乎。"若有众生坚定信愿行,行住坐卧常念佛号,百修百证,西方现前,这是毫无疑议的。一心念佛是摄万法于...一念,若念佛精进不退,能消无量灾难,圆成极乐世界。
综上所述,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主要是以念佛作为行菩萨道的方便。面临众生沉溺苦海,重入娑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使正法住世永不断灭,度来世众生同生安养。他的一生慎重利生之行,修证并进,常坐不卧,日午一食,取得了念佛生西的成功。而他的心性净明,不著东土,不住西方,常行佛道,化度娑婆。并以持戒布施功德回向众生,广度群迷,以趣证无上正等正觉为最终目的。大师的思想是末世众生修解脱道的指南。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