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卷 法苑珠林
第二十三卷 法苑珠林
惭愧篇第十四 奖导篇第十五 说听篇第十六
惭愧篇第十四 奖导篇第十五 说听篇第十六。
惭愧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世轮转六道旋还。若有一片神明无不经离多处。既其禀生无定有智有愚。受性不同为善为恶。为善故有惭有愧。为恶故无惭无愧。但凡夫之法相惑居怀。若未得治道断除。理应日夜励己策修惭愧冥空辞谢幽显。从来无智不识至真。致使烦恼森然结漏繁拥。冀藉一善消除万累。排荡重昏豁然清净。是故大圣殷勤制诸道俗深惭应供。横受福田之名。仰愧沙门。虚当乞士之号。进无菩萨兼济之能。退乏声闻自调之德。点辱师僧辜负檀越。不堪行国王之地。无以报父母之恩。事等破瓶。义同燋种。亦如多罗既断。宁可重生。析石已离终无还合。鬼常扫迹唱是恶人。如来敕言。非我弟子。不能为世福田。岂可胜他礼拜。近障人天远妨圣道。如斯罪累何可言陈。在道尚然居俗宁救。是以一失人身动经累劫。再逢服本还同遇本。今当以惭愧水洗浴戒尘。执发露刀割覆藏网。仰愧先贤。深惭后德。尽诚忏谢彻穷来际。见一切凡圣敬同佛想。自勒己心卑如贱想。所有诸过。不起一念私隐之心。所有诸善。常生修学之意。粗陈此心。是名惭愧也。
引证部第二
如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造。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一切道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宝灭诸恶业。
又迦延论云。何名无惭。答曰。可惭不惭。可避不避。不善恭敬。不善往来。此谓无惭。云何名无愧。可羞不羞。可畏不畏。恶事不畏。故称无愧。又不善往来名无惭。恶事不见畏称无愧。翻此前名。故云惭愧。
又新婆沙论云。世间有情见无惭者。言是无愧。见无愧者言是无惭。到谓此二其体是一。今欲显示性相差别。令彼疑者得决定解。问无惭无愧有何差别。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复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复不恭敬是无惭。不怖畏是无愧。复不厌贱烦恼是无惭。不厌贱恶行是无愧。复作恶不自顾是无惭。作恶不顾他是无愧。复作恶不自羞是无惭。作恶不耻他是无愧。复作恶不羞耻是无惭。作恶而傲逸是无愧。复独一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对他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少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众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恶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愚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智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卑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尊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在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出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非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作恶时不羞天者是无惭。若作恶时不耻人者是无愧。复若于诸恶因不能诃毁是无惭。于诸恶果不能厌怖是无愧。复贪等流是无惭。于痴等流是无愧。是谓无惭无愧差别。如是二法唯欲界系。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相应。唯除自性(各翻前恶是名惭愧)又瑜伽论云。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讼违诤。是名无惭无愧也。又遗教经云。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愧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又智度论偈云。
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欲尘沉没于五情
着铠持刀杖见敌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举世所轻贱
比丘为乞士除发着袈裟
五情马所制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贵人衣服以严身
而行乞衣食取笑于众人
比丘除饰好毁形以摄心
而更求欲乐取笑亦如是
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
如是贪欲人不知观本愿
亦不识好丑狂醉于渴爱
惭愧尊重法一切皆已弃
贤智所不亲愚痴所爱近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
失时怀愁恼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以何当舍之
得福禅定乐则不为所欺
欲乐着无厌以何能灭除
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
又正法念经云。若破戒多欲而行恶法。实非沙门自称沙门。犹如野干着师子皮。如虚伪宝内空无物。又庄严论偈云。
既着坏色衣应当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常思自调柔
云何着是服竖眼张其目
蹙眉复聚颊而起嗔恚相
嗔恚于出家不应所住处
嫌恨如屠枷嗔乃是恐怖
轻贱之屋宅丑陋之种子
粗恶语之伴烧意林猛火
示恶道之业斗诤怨害门
恶名称床缛暴速作恶本
应当自观察出家之标相
心与相相应为不相应耶
比丘之法者从他乞自活
云何食信施而生重嗔恚
他食在腹中云何生嗔恚
而为于信施之所消灭耶
此身不清净九孔常流污
臭秽甚可恶乃是众苦器
是身极鄙陋痈疮之所聚
若共[改-己+亭]触时生于大苦恼
身如彼箭镝有镝箭即中
有身众苦加无身则无苦
蚊虻蝇毒虫皆能蠚杀人
应当勤精进远离于此身
故知。上来所录。若道若俗。常须作意正念现前。不得微解少法便起慢心不生惭愧。如四果人等虽不可受总报。别报犹受。故贤愚经云。如鸯崛魔罗。由杀九百九十九人。虽值佛成罗汉。居在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何况外凡未起对治。随造一业决定堕三恶道。但人身难得。遇恶因缘则便易失。以恶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无一。
又净度三昧经云。罪福相累重数分明。后当受罪福之报。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种后世栽甚为难数。魂神逐种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又菩萨处胎经偈云。
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
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
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说余
纯作白狗形积骨亿须弥
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
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
吾故摄其心不贪道放逸
又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又菩萨处胎经。世尊说偈云。
盲龟浮木孔时时犹可值
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
海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
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难得过于是
又大庄严论偈云。
离诸难亦难得于人间难
既得离诸难应当常精进
我昔闻有一小儿。经中说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时此小儿。故穿一版作孔受头。掷着池中。自入池中。低头举头欲望入孔。水漂版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极生厌恶。人身难得。佛以大海为喻。浮木孔小盲龟无眼。百年一出。窬难可值。我今池小其版孔大。复有两眼日百出头。犹不能值。况彼盲龟而当得值。即为说偈云。
巨海极广大浮木孔复小
百年而一出得值甚为难
我今池水小浮木孔极大
数数自出头不能值木孔
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
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
我今值人身应当不放逸
河沙等诸佛未曾得值遇
今日得咨受十力世尊言
佛所说妙法我必当修行
若能善修习济拔极为大
非他作已得是故自精勤
若堕八难处云何可得离
世间业随逐坠堕于恶道
我今当逃避得出三有狱
若不出此狱云何得解脱
畜生道若干历劫极久长
地狱及饿鬼黑闇苦恼深
我若不勤修云何而得离
险难诸恶道今日得人身
不尽苦边际不离三有狱
应当勤方便必离三有狱
今我求出家必使得解脱
又罪业报应经偈云。
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
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
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
故知。人身难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须生着。当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牵猪羊诣于屠所。故涅槃经云。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如暴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又摩耶经偈云。
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
步步近死地人命疾过是
自大圣已还体未圆明。虽复分证无生。犹为三相迁流。况于凡愚理隔净境。善恶杂糅明白未分。岂能免点累之愆爱染之失。今闻出家入道之美。不得便言无恶。闻白衣在家之过。不得都无其善。若内修其行则如出家之美。若内乖其信徒为剪落。在家之人有诸眷属公私扰扰。资待所须尚不应悭。沙门净行块然独立。止须三衣六物极至百一供身。自外妨缘何须蓄积。经律具呵明在圣教。若悭吝法财不惠愚贫。智种不成便失圣胎。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常应谦肃恭敬大小。不得自大轻慢前人。若具犯大罪广畜田宅。过分贮积勤营俗事。此定极恶。何须述之。今且略论中下之人。薄学浅识谓智过人。起大憍慢放诞形容。陵篾一切笼罩天地。踑踞师长之前。叱吒尊人之侧。道本和合恭顺为僧。既心形乖反。岂成僧宝也。或有专读外典愖玩琴棋讽读诗书徒消日月。内教法药救生为急。文奥理深词华秘博。能解一句演无量义。新旧经论卷轴数千。曾不窥捡一句之文。外书不急之事日夜勤学。若恐白衣笑我无知不学世典者。何如俗人问我经义不能答。耻居内不闲于外。未足可羞。在内不解于内。耻辱弥甚良由时将末法人命转促。无常交臂朝不谋夕。恐一入幽涂累劫难出。再遇佛法想见无由。虽有经律许一分学外为伏外道。此为上品聪睿者说。先谙于内兼令知外。讥辩锋芒出言关典。内外博究堪为师匠。得如经说为伏外道。今自量身触事无能。神识常蔽愚戆瞢然。自救无憀何能利物。色香不通何辩菽麦。愿自私退省己为学。故涅槃经云。佛语诸比丘。出家之人应修慧学寻究经典。不得披读外道典籍路伽耶等。常处山泽空闲静室。修禅礼诵断邪显正。是汝所宗。
又叔迦经中说。叔迦婆罗门子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胜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于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则胜出家。
又三千威仪云。出家人所作业务者。一者坐禅。二者诵经法。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罐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间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念妻子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又涅槃经。佛言。我涅槃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争。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瓦木。以金易鋀石。以银易白镴。以绢易氀褐。以甘露易于恶毒。
又遗教经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依是行道可得四沙门果乃至菩提。如是行者堪为师范。真良福田得消信施。
又婆沙论云。如人观日眼不明净。外道书论思求之时使慧眼不净。如人观月眼则明净。佛法经论。思求之时令慧眼明净。若思求外俗。如打猕猴唯出不净。若思求佛法。如练真金多练多净。又菩萨善戒经云。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义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以此文证。佛法学人若一向废内寻外则便得罪。纵解理行唯可暂习。为伏外道。还须厌离进修内业务令增胜。若偏耽着则坏正法。故地持论云。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乃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聪明人能速受学得不动智。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受学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于世典外道邪教。爱乐不舍不作弃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颂曰。
冬狐理丰毳春蚕绪轻丝
形骸翻为阻心识还自欺
龆龀歌鼓腹平生少年时
驱车追侠客酌酒弄妖姬
但念目前好安知后世悲
惕然一以愧永与情爱辞
愿识真妄本染净自分离
羞惭滞五盖焉知同四依
奖导篇第十五(此有四部)
述意部 引证部 生信部 业因部。
述意部第一
夫贵贱靡常贫富无定。譬水火更互寒暑递来。故见有财富室温衣丰人足不劳营觅自然而至。复见有贫苦饥弊役力驰求。晨起夜寐形骸为之沮悴。心情为之劳扰。纵有所获百方散失。终日愿于富饶未尝暂有。以此苦故。所以劝奖令其惠施力厉修福。若复有人衣裘服玩鲜华香洁。春秋气序寒温冷暖。四时变改随须无阙。而复见有尺布不完丈帛残弊。垢秽尘墨臭腻朽烂。炎暑不识絺[絺-巾+ㄙ]。冰雪不知缯纩。乃至形骸不蔽。男女恶露非唯可耻实亦惭怍。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衣服及以室宇。岂不见众人皆有而我独无。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食则甘味并荐珍羞备举。连机重案满床亘席。芳脂芬馥馨香具列。而复有脱粟之饭不充。藜藿之羹常乏。盐梅早自两无。鱼菜久已双阙。乃至并日而餐糜粥相系。杂以水果。加以草菜。萎黄困笃自济无方。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饮食及以水浆岂可众人皆足而我独困。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荣位通显乘肥衣轻适意自在。行则天人瞻仰。住则鬼神敬贵。而复见有卑鄙猥贱人所不齿。生不知其生。死不知其死。涂炭沟渠之侧。坐卧冀壤之中。虽有叱咄之声。反致捶扑之苦。非唯神鬼不敬。乃亦狗犬加毒。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灭憍慢奉行谦敬。岂可他人常贵而我常贱。是故应当勇猛修习。若复有人。形貌端正言音风吐。常存广利。仁慈博爱语不伤物。而复有人而状痤丑所言崄暴。唯知自利不计念彼。彼忍辱故所以致胜。多嗔恚故所以招恶。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灭嗔恚奉行忍辱。岂可以令众人常处胜地而我永隔净缘。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意力强干少有疾病。常堪行道无有障碍。而复有人羸瘵多患气力弊劣。动辄增困眠坐不安。见有此恶实宜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医药随时赈救。岂可众人常无疾顿。而我永婴沉滞。是故应须勇猛修习。凡是如此之事。实最应劝。若不相劝。则学者不勤也。
引证部第二
如涅槃经云。居家如牢狱。妻子如枷锁。财物如重担。亲戚如怨家。而能一日一夜受持清禁六时行道。兼年常三长月常六斋。菜蔬节味。检身口意不驰外。缘专崇出俗高慕佛法。俯仰无亏坐卧无失。夜系明相昼思净法。深敬沙门悲心利俗。若能如是。虽居在家可得度苦。故经云。佛法欲尽白衣护法。修善上生天上如空中雪堕。比丘违于戒律。堕陷恶道如雨从天落。当知于苦修福其福最大。于福作罪其罪不轻。是以从苦入乐。未知乐中之乐。从乐入苦。方知苦中之苦。斯言可验。幸愿省之。又法句经偈云。
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佛说偈已告诸比丘。往昔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名精进力。在山中树下闲寂求道。时有四禽兽。依附左右常得安隐。一者鸽。二者乌。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兽者。昼行求食暮则还宿。四禽兽一夜自相问言。世间之苦何者为重。乌言。饥渴最苦。饥渴之时身羸目冥神识不宁。投身罗网不顾锋刃。我等丧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饥渴为苦。鸽言。淫欲最苦。色欲炽盛无所顾念。危身灭命莫不由之。毒蛇言。嗔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亲疏。亦能杀人复亦自杀。鹿言。惊怖最苦。我在林野心常[惏-木]惕。畏惧猎师及诸豺狼。仿佛有声奔投沟壑。母子相捐肝胆掉悸。以此言之惊怖为苦。比丘闻之即答之曰。汝等所论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无过有身。身为苦器忧畏无量。吾以是故。舍俗学道灭意断想。不贪四大欲断苦源。志存泥洹是故知身为大苦本。故书云。大患莫若于身也。
生信部第三
如那先比丘问佛经云。时有弥兰王。问罗汉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生天。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入泥梨中。我亦不信是也。那先比丘问王。如人持小石置在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也。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其船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何不信耶。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何不信耶。王言。善哉善哉。那先比丘言。如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国。此二人远近虽异。死则一时俱到。如有一双飞鸟。一于高树上止。一于卑树上止。两鸟一时俱飞。其影俱到地耳。那先比丘言。如愚人作恶得殃大。智人作恶得殃小。譬如烧铁在地一人知为烧铁。一人不知。两人俱取。然不知者手烂大知者小。作恶亦尔。愚者不能自悔。故其殃得大。智者作恶知不当为。日自悔过。故其殃少耳。
又四品学经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生或胜于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狱。罪毕始为饿鬼。饿鬼罪毕转为畜生。畜生罪毕乃还为人。以畜生中毕罪便得为人。是故当作善奉三尊之教。长离三恶道。受天人福后长解脱。
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是也。
又杂譬喻经有十八事于世甚难。一值佛世难。二正使值佛得为人难。三正使成人在中国生难。四正使在中国生种姓家难。五正使在种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难。六正使四支六情完具得财产难。七正使得财产值善知识难。八正使得善知识具智慧难。九正使得智慧具善心难。十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难。十一正使能布施欲得贤善有德人难。十二正使得贤善值有德人往至其所难。十三正使至其所得宜适难。十四正使得宜适得受听说难。十五正使听说得正解智慧难。十六正使得解能受深经难。十七正使受深经得如说修行难。十八正使能受深经得如说修行得证圣果难。是为十八事难。
业因部第四
佛说太子刷护经云。阿阇世王太子名为刷护。白佛言。菩萨何因缘得颜貌端正。何因缘不入女人腹。于莲华中化生。何因缘故能知宿命之事。
佛告太子。由能忍辱故即为姝好。不淫泆故即能化生。人生七日便知宿命无数世事。
复何因缘身有三十二相。复何因缘有八十种好。复何因缘见佛身者视之无厌。
佛告太子。本为菩萨好喜布施种种杂物与诸佛菩萨及师父母人民索用。故得三十二相。当有慈心哀念十方蠕动之类。如视赤子。皆欲度脱。故得八十种好。见怨如视父母。等心无异。故视佛无厌。
复何因缘知深经慧及陀罗尼行。复何因缘知三时定意得安隐。复何因缘佛所说善其有闻者皆喜信受。佛告太子。菩萨喜书信受讽诵学问。是故知深经智慧及得陀罗尼行。复常专心意用。是故得三昧安隐。所说至诚。是故所语人皆信向闻者欢喜。复何因缘不生恶处。复何因缘得生天上。复何因缘不贪爱欲。
佛告太子。菩萨世世信佛法僧。用是故不生八恶处。由持戒不缺。是故生天。由知经法本空。是故不贪欲。
复何因缘菩萨身口心行所念皆净。复何因缘魔不得便。复何因缘不敢诽谤三宝。
佛告太子。菩萨喜爱三宝。是故得净。精勤不懈。是故魔不得便。所作皆至诚。是故众人不敢诽谤三宝。
复何因缘菩萨得好高声如梵天声。复何因缘有八种音。复何因缘知众人念皆悉能报。
佛告太子。菩萨世世至诚不欺。是故得好高声如梵天声。由世世不恶口。是故得八种音。由世世不两舌不妄语。是故众人所念悉皆能报。
复何因缘得寿命长。复何因缘身得无病。复何因缘家室和顺不令别离。佛告太子。由不杀生。是故为人寿命长。由不持刀杖击人。是故后生为人无病。由见斗和解令喜。是故后生为人不得别离。
复何因缘得财不离。复何因缘不为劫盗。复何因缘得处尊高。
佛告太子。由不贪人财。是故富乐。喜施不悭。是故不亡财物。心不嫉妒。是故生得尊高。
复何因缘得天眼洞视。复何因缘得天耳彻听。复何因缘知世间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由好意燃灯供于佛前。是故得天眼洞视。由喜持伎乐于佛寺前。是故得天耳彻听。由喜定意。是故知世间死生之变。
复何因缘得飞行四禅。复何因缘知前世无数劫来之事。复何因缘得三佛身便般涅槃。
佛告太子。由喜施车马船等与三宝人用。是故得飞行四神足。由常专念诸佛三昧喜行教人。是故得念前世无数劫事。由菩萨得阿惟越致道。是故能断死生之根。得佛道已便般涅槃。
颂曰。
茫茫荒宇蠢蠢迷昉居苦谓乐
靡勤靡奖不遵厥理空传妄想
外顺情尘内乖心朗慈诱返迷
扣诚发爽灵通吐曜冥资妙响
归心正觉津悟福赏抚之有会
功超由曩
感应缘(略引三验)
晋竺长舒 宋邢怀明 宋王叔达。
晋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资货为富人。竺居晋元康中内徙雒阳。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其后邻比失火。长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复出物所全无几。乃敕家人不得梿物。亦无灌救者。唯至心诵经。有顷火烧其邻屋。与长舒隔篱而风忽自回。火亦际屋而止。于时咸以为灵。里中有轻险少年四五人。共毁笑之云。风偶自转。此复何神。伺晴燥夕当爇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后天甚旱燥风起亦驶。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家。自说昨事稽颡辞谢。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祐。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自是邻里乡党咸敬异焉。
宋邢怀明。河间人。宋大将军参军。尝随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俱见陷没。于是伺候间隙俱得道归。夜行昼伏。已经三日犹惧追捕。乃遣人前觇虏候。既数日不还。一夕将雨阴闇。所遣人将晓忽至。乃惊曰。向遥见火光甚明。故来投之。那得至而反闇。循等怪愕。怀明先奉法。自征后头上常戴观世音经。转读不废。尔夕亦正暗诵。咸疑是经神力。于是常共祈心。遂以得免居于京师。元嘉十七年有沙门。诣怀明云。贫道见此巷中及君家殊有血气。宜移避之。语毕便去。怀明追而目之。出门便没。意甚恶之。经二旬邻人张景秀伤父及杀父妾。怀明以为血气之征。庶得无事。时与刘斌刘敬文。比门连接同在一巷。其年并以刘湛之党。同被诛夷云。
宋王球字叔达。太原人也。为涪陵太守。以元嘉九年于郡失守系在刑狱。着一重锁钉鍱坚固。球先精进。既有囹圄用心尤至。狱中百余人并多饥饿。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斋。至心念观世音。夜梦升高座见一沙门。以一卷经与之。题云光明案行品。并诸菩萨名。球得而披读忘第一菩萨名。第二观世音。第三大势至又见一车轮沙门曰。此五道轮也。既觉锁皆断脱。球心知神力弥增专到。因自钉治其锁经。三日而被原宥(右此三验出冥祥记)
说听篇第十六(此有八部)
述意部 引证部 仪式部 简众部 渐顿部 法施部 报恩部 利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师资义重慧学为胜。修以义方多闻为善。故马鸣振将绝之纲。龙树兴大小之辩。慧[跳-兆+(轍-車)]昭然清论英出。信可该领名数藻雪旧疑。然学而不说尼父所忧。于义不了释尊所诫。故经曰。法之供养胜诸供养。故外书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之资。受说无违则理超情腑。如说听乖宗则鲜难通会。是以一象既亏则六爻斯坠。一言有失则累劫受殃。故知传法不易受听极难。良由去圣日久微言渐昧。而一说一受固亦难行。恐名利关心垢情难净也。
引证部第二
如中论偈云。
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非有边无边
又十地论云。由说听二人不称法故各有两过。一不平说过。二佛不随喜过。故大集经偈云。
若诸众生无法器如来于彼修舍心
设大方便待时节为令彼得真解脱
大庄严论偈云。
随闻而得觉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谤者成痴业
宝性论偈云。
愚痴及我慢乐行于小法
谤法及法师则为诸佛呵
外现如仪相不识如来教
谤法及法师则为诸佛呵
今见初学黑白幼童。发足守迷。于文义中生知足想。自恃陵他转加轻侮。故地持论云。随文取义有五种过。一无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众生。四轻法。五谤法。能说之人尚垢自心。况所听之人能生信乎。若净心说法。纵是生死变为涅槃。若染心说。纵是涅槃变为生死。
又涅槃经云。大乘为甘露。亦名为毒药。能消即为甘露。不消即成毒药。如人置毒乳中则能杀人。故宝性论偈。
无知无善识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是乳则为毒
又十轮经云。如刹利旃陀罗等。见有依我法中出家若声闻辟支佛乃至大乘说法法师。诽谤骂辱欺诳正法。而作留难恼乱法师。以是因缘堕阿鼻地狱。若见依我法中而出家者。于此人所数数嗔恚。骂辱我所说法不肯信受。破坏塔寺僧坊堂舍杀害比丘。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灭尽。命欲终时支节皆疼如火焚烧。其人舌根如被系缚。于多日中口不能语。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
仪式部第三
如三千威仪云。上高座读经有五事。一当先礼佛。二当礼经法上座。三当先一足蹑阿僧提上正住座。四当还向上座。五先手按座乃却座。已座有五事。一当正法衣安座。二揵稚声绝当先赞偈呗。三当随因缘读。四若有不可意人不得于座上嗔恚。五若有持物施者当排下着前。又问经有五事。一当如法下床问。二不得共座问。三有解不得直当问。四不得持意念外因缘。五设解头面着地作礼反向出户。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法师处师子座有四种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
复有四法。一于诸众生作饶益想。二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愿诸众生从我闻法。于阿耨菩提而不退转。
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又文殊师利问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四众于何时中不得作声。或身口木石及诸余声。
佛告文殊师利。于六时中不得作声。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乞食时。正食时。大小便时。何故是时不得作声。佛告文殊。于是时中有诸天来。彼诸天等常清净心无染心空心随波罗蜜心观佛法心。以彼声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还去。以诸天去故诸恶鬼来。作不饶益不安隐事。彼入于此生诸焰患。人民饥饿更相侵犯。是故文殊。应寂静礼佛。佛说祇夜云。
不作身口声木石余音声
寂静礼佛者如来所赞叹
又佛本行经云。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请于诸根闇钝及以缺漏戒不具者而说其法。从今以后若请说法。应请妙行具足之人于诸众内胜行成就多解修多罗及解毗尼解摩登伽人。应选择文字分明具足辩才者说法。是等比丘从下座次第差遣为众说法。若一乏者更请第二。第二疲乏应请第三。第三疲乏应请第四。第四疲乏应请第五。乃至若干堪说法者。次第应请为众说法。尔时众人见彼法师辩才具足能演说法。即持香华而散其上。时诸比丘不受其法而生厌离。何以故。以佛断故。出家之人不得将持涂香粖香及诸香鬘。时诸人辈闻见此事毁呰说言。是等比丘。如是供养尚不堪受。况复胜者。时诸比丘以如是事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诸白衣檀越。以欢喜心。以吉祥故。持种种香华涂香粖香及诸华鬘散法师上者。应当受之。是白衣诸檀越等。遂将种种资财宝。物及袈裟等供养法师。是诸比丘恐惧惭愧不受彼物。世诸人辈毁呰谈说。是辈沙门诸释子等。若干轻物尚不堪受。况复胜者。尔时诸比丘闻是事已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俗人持诸财物及袈裟等奉施法师。为欢喜故我许舍施。若有须者听其受取。若不须者我许送还。
时诸比丘取经中要略义味。而为化说不依次第。于时比丘惭愧恐怖。虑违经律具以白佛。于时佛告诸比丘言。我许随便于诸经中择取要义安比文句为人说法。但取中义莫坏经本。
又佛本行经云。时诸比丘集一堂内。有二比丘复演说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二堂之内各别说法。犹故相妨。此堂之内将引比丘往诣彼堂。彼堂之处有诸比丘。迭相诱接令诣此堂。往来交杂遂乃乱众。人或去来法事断绝。或有比丘于此法门不喜闻说。时诸比丘具以白佛。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一堂二人说法。亦复不得二堂相近使声相接以相妨碍。亦复不得彼诣此众此诣彼众。亦复不得憎恶沙门不喜闻说。若憎恶者须如法治之(又四分律亦不许同一堂内二法师说法高座相近并坐而说歌咏声说双声合呗并皆不许余律亦不许法师高座受白衣散花花若着身即须振却)又善见律云。若法师为人讲听者说法。女人听者以扇遮面。慎勿露齿笑。若有笑者驱出。何以故。三藐三佛陀。怜愍众生金口所说。汝等应生惭愧心而听。何以笑之驱出。
违法部第四
如佛藏经云。佛言。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着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不安隐。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复次舍利弗。不净说法者。不知如来随宜意趣。自不善解而为人说是人现世得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人难我。二内怀忧怖而外为他说。三是凡夫无有真智。四所说不净但有言辞。五言无次第处处抄撮。是故在众心怀恐怖。如是凡夫无有智慧心无决定但求名闻。疑悔在心而为人说。是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堕地狱。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知有此四鸟。云何为四。一或有鸟声好而形丑。谓拘翅罗鸟是也。二或有鸟形好而声丑。谓鸷鸟是也。三或有鸟声丑形亦丑。谓土枭是也。四或有鸟声好形亦好。谓孔雀鸟是也。世间亦有四人当共观知。云何为四。一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威仪成就。然不能有所讽诵诸法初中后善。是谓此人形好声不好。二或有人声好而形丑。出入行来威仪不成。而好广说精进持戒初中后善义理深邃。是谓此人声好而形丑。三或有人声丑形亦丑。谓有人犯戒不精进。复不多闻。所闻便失。是谓此人声丑形亦丑。四或有人声好形亦好。谓比丘颜貌端正威仪具足。然复精进修行善法多闻不忘。初中后善善能讽诵。是谓此人声好形亦好也。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云。云何为四。一或有云雷而不雨。二或有云雨而不雷。三或有云亦雨亦雷。四或有云不雨不雷。是四种云而像世间四种人。一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声诵习十二部经讽诵不失其义。然不广与人说法。是谓雷而不雨。二云何雨而不雷。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威仪皆具。然不多闻高声诵习十二部经。复从他受亦不忘失。好与善知识相随。亦好与他人说法。是谓雨而不雷。三云何不雨不雷。或有人颜色不端威仪不具。不修善法亦不多闻。复不与他人说法。是谓此人不雨不雷。四云何亦雨亦雷。或有人颜色端正威仪皆具。好喜学问亦好与他法说。劝进他人令便承受。是谓此人亦雨亦雷。
- 上一篇:第十二卷 法苑珠林
- 下一篇:第四十四卷 法苑珠林
- 第五卷 金光明经文句记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规
- 第六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九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八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七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五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四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三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