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騁」字。彭耜曰:葉夢得無「騁」字,達真子「堅」作「剛」。
謙之案:諸河、王本及傅本同此石。范本作「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並云:「淮南子有『於』字,與古本合。」案淮南子原道、道應二篇今本引此均無「於」字,與范所見不同。又御覽木部一亦引「堅」作「剛」。
無有入於無聞。
嚴可均曰:御注、河上、王弼無「於」字,傅奕、淮南子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
魏稼孫曰:「無有入於無聞」,「聞」疑碑誤。「聞」釋「間」,嚴誤。
焦竑曰:古本淮南子並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
范應元曰:間,隙也。傅奕、嚴遵同古本。案今嚴本作「無有入於無間」。
劉師培曰:案淮南原道訓引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此老子古本也。王本亦有「出於」二字。王弼上文注云:「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注文「無所不出於經」,當作「無所不經」,與上「無所不入」對立。「出於」二字必「無有」上之正文。蓋王本亦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而「出於」二字誤入注文也。傅奕本與淮南同。
劉文典曰:今本老子河上公章句「偏用第四十三」作「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無有」上敓「出」字,可據淮南子引文增。道應篇引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疑後人改之也。老子注:「無有,謂道也。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間。」是所見本尚未敓「出」字。
王道曰:無間,無隙也。尋丈之水,能浮萬斛之舟;六尺之轡,能馭千里之馬。至柔馳騁至剛者,此類是也。天地之氣,本無形也,而能貫乎金石;日月之光,本無質也,而能透乎蔀屋。無有入於無間者,此類是也。
是以知無為有益。
嚴可均曰:御注作「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益」,河上、王弼有「之」字,不重「益」字。魏稼孫曰:嚴舉御注「之」字「益」字,失校御注「是」上「吾」字。
羅振玉曰:景龍本、敦煌本均無「吾」字、「之」字。
謙之案:諸河、王本均作「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景福、室町、范本同,「無」作「无」。顧歡作「吾是以知無為有益」,彭耜作「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謙之案:傅本「希」作「稀」,下有「矣」字。范本、景福本「無」作「无」。此所云即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之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高本漢、奚侗:堅、間為韻。按堅,真部,間,元部,此元、真通韻。薛蕙曰:「堅猶剛強,不曰剛曰強,變文叶韻也。」
右景龍碑三十八字,敦煌本三十七字,河、王本三十九字,傅本四十四字,范本四十二字。河上本題「遍用第四十三」,王本題「四十三章」,范本題「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 太上感应篇原文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一卷
- 太上感应篇感应选录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遥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经名句
- 始计第一
- 太上感应篇后记
- 卷一 畅玄
- 捭阖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师序
- 老子道德经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韬
- 齐物论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谋上●天无阴阳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贫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经简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三卷
- 马蹄第九
- 人间世第四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