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期求证与随缘而修
克期求证与随缘而修
超定
发心学佛,即为净化身心,转迷启悟,以期断惑证真,究竟离苦得乐。面对现实的苦迫,深思未来的无穷轮回,忆念世尊开示的法音,不期而然地兴起向上向善的胜进心,向涅槃解脱的出离心,向无上道的菩提心。
原本一味的佛法,因众生根基的差别,而施设无量法门。综合起来,不出上中下的三士道,也即是五乘共法的人天道,三乘共法的解脱道,大乘不共法的菩提大道。人天法门以修布施、持戒、禅定的三福行,追求天上人间的福乐为目标;出世解脱法门以修四谛与缘起行,取证涅槃解脱乐为目标;大乘菩萨道以修六度与四摄,完成无上佛果为目标。这是佛法进修的三阶梯,也可说是学佛修行人的三期目标。上根利智者,直趋无上菩提;中根之人,暂求个人解脱;下根之辈,订下近程、中程、远程的三期目标。依『法华经』譬喻:大乘菩萨道所到达的宝所为五百由旬,声闻道的化城为三百由旬,人天道既是五乘共法,也是成佛的初阶,应该也是休息站之一,大概算一百由旬吧!
从三士道所修的法门来看禅定,它是下士道三福行之一,也是中士道三学八正道及上士道六度法门,不可缺少的要行。很显然地,禅定一法,贯通一切修学的法门。人天道上,要上生高级梵天,禅定为必修;在人间为解决散乱带来的众多苦恼以及染着欲乐衍生的一切问题,也非修禅定不可。出世的法门,三学或六度,因戒生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度众生,非无漏般若智莫办。而慧学的成就,务必藉定学之助。「止成观乃成」,没有成就禅观,不得契证诸法实相。虽然,禅定是世间共法,非佛法特有,如不配合缘起无我的正观,倾向于独善的禅定,无助于圣道的完成。
发心、修行、证果是修学必经的历程,不论目标何在:现法乐与后法乐,涅槃解脱乐,乃至悲智究竟乐。从初发心修行,原则是不会有两样的。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切勿好高骛远,忽略必备的基础。对三士道的融贯:「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不弃于中下,亦不滞中下」。如此的远见与宏观,统摄无边法门,把握全盘佛法的相关性、次第性、完整性,才不致落于毁谤如来正法之弊。
修行·修福·修慧
佛门中有三类型人:热心公益,服务大众的福行人;深思好学,研究学问的慧行人;依如来教的老实修行人。修行,不外乎修福与修慧,修福是以慈悲心,作利他行,如寺院里的各种执事,使大众能安心办道的事务僧。修慧是潜心于三藏教典的研究,在闻思方面用功的学问僧。中国佛教界的修行人,大约是指一心念佛,专究向上一着,精严戒行,三密相应的修持,似乎偏指修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者。这可能是因过去大德把中国大乘佛教分成八大宗,以上四宗是重行的宗派。其实,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的法界观、三谛观、唯识观、中道观,绝不是空谈玄理,不务修证的宗派。佛教的圆正宗派,没有不是教观相资,解行并重,理论与实践兼备者。否则,则不成其正统佛教。
约修行的广义言,凡是有助于三业的净化,思想与人格的提升,如通行的念佛、持咒、诵经、礼忏、静坐,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表现,无不是修行的方便。佛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意业清净,离贪瞋痴,思想纯正,心与正法相应,一切所作所为无非是修行。古德说:「道在日用中」;「搬柴运米无不是工夫」。『金刚经』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除了老实念佛的德云比丘,佛教名学者海云比丘,入众无碍的善住比丘而外,还有世俗的语言学者、航海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等,就是这个道理。
修行的方式,可分为专修与随缘修。以念佛、参禅为例,专修是息诸缘务,远离人群,住深山或闭关,以一句佛号安心起行,一句话头六时不断。随缘修是在日常生活中,起居作息中不忘佛号或话头。据实而言,真正修行在于禅观,静坐修定,一天至少八小时的工夫,才能算是专修。一般学佛的人,大概是:「闲则修,忙则丢,死则休。」别说在家人俗务缠身,专修不可能;出家人还是有做不完的法务,专修谈何容易!
过去中国寺院分为:讲寺,禅寺,律寺,净寺,密寺。研究弘扬如来教义的道场是讲寺,一心参禅为禅寺,念佛修净土为净寺,专精戒律为律寺,持咒作法是密寺。修行者对那一法门有兴趣,即选那一道场去参学。如今日商场专卖店、药材行、珠宝店、西装公司之类。现时的中国道场,宗派色彩不明,名为禅寺,还是提倡念佛、持咒;讲寺照样诵经,应赴佛事。寺院为满足信众的需求,几乎像杂货店。如能本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原则,施设异方便,接引步入正法,多彩多姿又何妨!
一门深入·克期求证
学佛,初入门应该广学多闻,以植道基?抑或专修一宗,一门深入?学问之道,由博返约;修证方面,专注一境,勇往直前,精进不退。「一门深入」听来多么响亮,富有说服力。然而,其真义何在?强调一经一咒一佛名的理论与修行方法,认为这就是一门深入,取得成功保证的不二法门。如众所周知,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兼顾摄取与消耗均衡。挑嘴偏食,会造成营养的失调,不合健康之道。学佛目标:究竟成佛;过程:资粮位、见道位、修道位;福慧资粮具足,功德圆满,即究竟成佛。依般若二道五菩提而言,先般若道而方便道。初发心菩提,经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而后究竟菩提。成佛大道,宗喀巴大师说得好:「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佛教一班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之徒,不务本末先后之辨,任重致远之行,以偏概全,执方便为究竟,一味惑于唯心、至圆、至简、至顿之谈,传扬即身成佛、顿悟成佛、临终往生的信仰,这岂是我佛世尊的「如说」与「如解」?
就修证而言,一门深入是禅观的进修,历经闻思的阶段,进入「法次法向」的禅修。如四念处观,从身念处下手,受念处、心念处,而后在法念处上,观诸法无常、苦、无我;于此知法、入法,于法无疑,得法眼净。在法义的研究方面谈一门深入,首先对佛教思想及其演进史实,有广泛的理解,而后专攻某一论题。以一般学校教育为例,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是通性教育,进入研究所、博士班才是一门深入的专题研究。佛学院的进修,不论解门或行门,都在必修课程有相当基础,才能考入佛学研究所。学术的研究,要在思想发展过程中究明真相,是佛法非佛法,方便与真实,了义不了义,都得小心求证,不是冠上「佛说」二字即可敷衍过关的。学术研究如此,佛法的修证也不例外,不是只管修行就好了,所修是佛法正行,或是外道邪行,是需要用智慧去分辨的。
至于克期求证,其方式如禅七、佛七、禁足、闭关等。念佛,要求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即此娑婆,同住共修者皆是诸善上人;风声鸟鸣,皆成念佛、念法、念僧之声。参禅,在疑情上用功,参到打成一片,积无数小悟,而大彻大悟;见本来面目,虚空粉碎,大地陆沉。禅宗以为:未悟而修是盲修,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教观方面,藉生得慧,修加行慧,经闻思修的修学,成就闻思修三慧,最后无漏慧现前,通达诸法实相。平时说空说缘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只是道理的了解,抽象的概念而已。当悟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是故空中无色」才是证悟。唯识学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缘起如幻,自性即空,但不见空性--真如,是不能如实知缘起诸行皆是如梦幻泡影的。
克期求证,意思是自定期限,在此期限内达到某种成果。如一比丘被国王判死刑,比丘要求缓刑七天,在此期间勇猛精进,终于证得阿罗汉果。假使正理不明,方法用不上,求证无门,又如何在七日内完成生死大事?克期求证的心愿,如背水一战,退此一步便无活路。如释尊在菩提树下发坚强誓愿:若不证无上道,宁愿身体干枯,绝不起此座。精进力是强大的,但如没有过去几年的访师问道,尝试摸索的过程,缺乏禅定力,以引发大智力,不论如何猛用功,肯定修证是不会成功的。奉劝不自量力的同参,勿抱速成急进的心态,急于开悟,结果着魔,这是不可不慎的!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八日于山仔脚丈室
- 仁德上人:随缘偈
- 静波法师:佛在心中 随缘自在
- 明安法师:随缘与攀缘有什么不同?
- 静波法师:历事炼心 随缘自在
- 静波法师:佛法应是随缘自在
- 济群法师:什么是真正的随缘?你是一个“随缘”的人吗?
- 静波法师:一切随心 功效很大
- 仁清法师:新春随缘开示
- 静波法师: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 静波法师:珍惜佛缘,它是让你随缘、净心、担当的
- 圣旭法师:随缘消旧业 莫再造新殃
- 如瑞法师:整天紧张忙碌工作心很浮躁,该如何静下心来?
- 济群法师:如果不能实现理想就会很失落、看轻自己,如何调整?
- 如瑞法师:不跟天下人、自己争论输赢 好好把握当下随缘就好!
- 圣凯法师:随缘、随意、随遇、随喜
- 宽见法师:随缘与随习气
- 明贤法师:佛说五个“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 清净法师:一枯一荣任他去
- 如瑞法师:“我一定要比别人强”的思想会导致痛苦
- 星云大师:甘愿让人利用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