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

  1.法施的基本意义

  法华经卷一有一句偈说:‘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这是阐释法施的基本意义。而且是任何一个佛弟子经常做得到的。由此说明了不是一定要开座说法,才称为法施,只要每一个人在听闻佛法时及闻法后,发心为周遭的人欢喜赞叹‘正法的内容\’,乃至仅赞美一句‘法义\’,皆称为‘法施\’实已种下成佛的善根法种,堪称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2.法施深一层的释意

  一般来说,所谓法,涵盖了声闻法及大乘佛法。凡是发心为众生说教、说法、说经、说义、劝化等,皆称为法施(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巷三十三、大方广十轮经卷七)。而且以法自施、以法施人自利利人的行为,是任何一个有心护持佛教、弘扬佛法的佛教徒都可以发心实践的。

  3.如何分辨说法者在行‘世间法施\’还是‘出世法施\’?

  说法的内容,虽有多种不同。总括来说,不出‘世间法施\’与‘出世法施\’两种。说法者是在行世间法施抑是出世法施?只要在他说法的内容来做分辨即知:

  (1)世间法施

  凡是说法内容,不出人、天的道德、慈善、因果、业力、修行范围,皆称为世间法施。而一位善知识为大众演讲,首先一定要以世间法为说法内容,否则无法引渡初机;这是世间众生根机所感,需要具备大众化、通俗化、世间化、幽默式、风趣性的演讲,才能接受佛教。因为一个完全没有佛法基础的凡夫俗子,不经过通俗化、风趣性的闻法方式为跳板,是无法接受出世法施真理的。因此凡是佛教徒,都应对正在行‘世间法施\’引渡众生步入佛门的善知识,致最高的敬意;没有善知识世间法施的发心弘法,众生就没有机会进一步发心转闻深法的因缘。佛教界需要法师弘法、续佛慧命,尤其引渡初机,更是‘法施\’的责任。你是否认为佛弟子应当有‘弘扬佛法为己任,不忍圣教衰颓’的发心呢?若有,请今天开始做一些护法卫教的工作吧!

  (2)出世法施

  凡是说法的内容,以成佛的教法及趣向解脱的修行方法(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等)为范围,皆称为出世法施。

  由此可知,说法者因引渡众生的根器不同,或自己学法的立场不同,而形成两种说法度众的情形:

  甲、为何以成佛法义为说法内容?

  有的善知识在做‘法施\’时,因见佛道衰颓,正法没落,而发慈愍心,苦口婆心地做现代众生根器的需要,广释成佛法义,不与世间众生共诤。其用心乃在期望众生清清楚楚地认识,应当如何脚踏实地由浅入深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最先利益的,还是法施者本身;他不仅为众生指引一条学佛的路线,也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成佛之路。任何一位善知识有这种为令众生发出成佛愿心而发心为众生说法者,皆可称为‘清净佛道法施\’。

  乙、为何以解脱法义为说法内容?

  有的善知识在行‘法施\’时,因见末法众生大都好高骛远,不务根本,不明佛道根源,自称是大乘菩萨行者,实是庸俗凡夫;因为连最基本的‘五欲\’,都没有降伏,怎能自称是‘出世菩萨行者\’呢?所以有必要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修持出离尘欲的方法来重新建立学法者的根基;目的是令众生明白:为求佛道,应当先‘观知诸法真空\’、‘四谛空性\’之理,以此涅槃道‘反观本心\’因缘,做为步入佛道的前方便。但是现在有‘矫枉过正\’的现象。

  大体上说,只要说法者在大众中发悲愍心,为续佛慧命而行恭敬法施,不为名闻利养,无论说声闻解脱法或大乘菩萨法,皆称为‘清净出世法施\’。

  4.出家众为何应以法施为重?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指示比丘说:‘布施之法,有法施、财施二种。施中之上者,莫过法施,是故比丘常当修学法施,以法施为重。’(增一阿含经卷七)。

  为何出家众应以法施为重?因出家是求出离‘五欲六尘\’之家,以此观点,自然出家所有时间,均应以省思‘我如何超脱五欲六尘的修持\’为警惕。若是兼做入世财施事业,甚至以财施为重,势必为了募化财物,将心力移转到‘财施\’等筹措上,四处奔波,而荒废道业。故佛指示出家僧众,若发心度众,应以不防碍道业的‘法施\’为重。

  在家居士发心修菩萨行,因身份、还境的关系,与出家众发心不同,则可以财施与法施并进而行。(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

  5.清净法施的果报

  (1)比丘净心说法获得的果报

  布施若是以远离贪心,及以此布施行做为悟道的前方便,就是清净布施;反之,则称为不净施。就以财施来说,如果不以善心布施,就不能称为‘他在修福德\’。法施也是同样的道理,倘若不以净信心思惟法义,不为弘法而弘法,但为求施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钱财等四事供养而行说法,则成为一种交易行为,便不能称为‘他在行清净法施\’。(杂阿含经卷四十一)

  唯有说法者在经过‘净心、善思\’过滤所有的不净念后,以此‘清净、善思\’之心教导众生,令闻法者生起向法、修法之心,获得真实法义功德,才能称为真正的‘清净法施\’。

  而如何证明说法者是否确实发出‘清净心\’为众生说法呢?说法者只要反省金刚经所说的:‘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义,就能清楚自己有没有用深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觉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地为众生说法了。

  而真正要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众生说法的\‘清净心’程度,是要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证法身\’的修持过程,才能彻底做到的(见后续‘布施圆满愿\’)。

  以清净心为众生说法,获得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譬如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有一位比丘,经常在大众之中,殷勤赞叹、演说迦叶佛所开示的诸法实相之理及无量法门功德修证之义。从那一世开始,就因其说法的定慧功德所感,常有妙香从口中而出,世世不绝。而且所发出的妙香‘超越草木诸华之香,能令一切众生心生喜悦。’这仅是以净心说法的果报之\‘华’,尚未‘结果\’;当其‘果实\’现前时,有十种功德,常随其身。

  1、得大名声果报。

  2、得颜容端正果报。

  3、得身心安乐果报。

  4、得众生恭敬果报。

  5、得威光巍巍,形如明月果报。

  6、得一切众生爱重果报。

  7、得辩才无碍果报。

  8、得大智慧果报。

  9、得断尽一切烦恼、诸结果报。

  10、得灭生死苦、证涅槃果报。

  这是清净说法者,以法施人,以法自施,未来必然获得的尊贵、辩才、解脱的果报。(大智度论)

  (2)菩萨清净说法的果报

  佛在般若会上,曾经叙述一位大菩萨为何会获得智慧光明的因果说:‘这位大菩萨生生世世因为行清净法施—不奢求名利而说法、不贪爱供养而说法、不拉拢、不贪受信众恭敬而说法、不贪求学法弟子而说法、不自恃智慧高超而说法,亦不自高轻人,讥剌他人而说法,一心但念追随十方诸佛慈念众生之心,为令众生知诸法实相,为令众生求学佛道而说法。如此以对众生无所依止、无所染著之心而清净说法,招感世世不失智慧光明,永不退转于佛道的果报。’(大智度论卷三十九)

  这是现代每一个学做菩萨的凡夫说法者,应当警惕、学习的方向。如何生生世世使自己的智慧光明不失?以上已经为我们开示得十分清楚了。任何人都知道,智慧的相反,就是‘愚痴\’。未来我们将会获得不能辨明事理的愚痴果报,或是明辨事理的智慧果报,从现在我们自己‘法施的心态\’去省思,应该心里有数了。

  6.分辨法施胜于财施的重点

  法施为何胜过财施?诸经论中均有说明。今举出数点来做法施胜于财施的重点:

  (1)我们行财施,只能救助众生目前的饥渴、寒热等生理病苦及解决其生计上的困难。若是进一步能学行法施,则更能帮助众生在此生消除心灵上的烦恼,找到健康的泉源。

  (2)你无论施舍多少财物,生生世世不论获得如何尊贵无比的财施果报,终究在欲界中受生、受报。若是更能发心研究佛法,以法自师,以法施人,未来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因为当你探得佛道修证之义,又能以清净之心说法,其心日久,必然亦依深理而修,行之既久,定出三界,所以说法施果报能出三界,胜于财施。

  (3)我们尽毕生之财,布施众生,毕竟有量有限。若是发心以法施人,令众生辗转见闻,依法奉行,止恶行善。众生此修法种子定能生生世世延续无尽,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这个道理,就好像‘以薪益火,其明转多’的情形一样。

  (4)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垢少净多。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今生断断续续地以恭敬心布施,来世这颗间断的布施心不一定能延续下去。若是学习以法施人,只要发心正确、知见正确,以长远心利益众生,不为名闻利养而行法施;这颗清净法施之心,就能持续到遥远的未来,无断无尽。

  (5)我们现在如果想做广大的布施法会(如水陆法会),必然需要劳师动众,合和众力乃能完成。若是单行法施,只要有一颗虔诚施法之心,对少数人说法,或是办一场小型演讲会,不一定要劳师动众,就能达到法施的目的。

  (6)凡夫行财施时,容易增长自己对这个四大色身的爱著之心。若是学行法施,则能增长我们对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趣入无漏解脱之道的学习与发心。

  (7)财施之行,无论有没有佛出世,是世间任何一个众生都能做到的,不是佛弟子专有的。法施之行,唯有当佛出世时,为众生开示成佛法义,才能听闻、留传下来,故知法施甚难。譬如有的辟支佛生无佛世,不为众生说法,但行乞食,仅以变化神通飞腾之力度化众生,就是法施难闻的其中一个例子。

  (8)财施不能直接生法施。相反的,法施能生财施;因为财施由善知识开示布施之理而弘扬开来,并且由法施开示的话声闻、辟支佛、菩萨及诸佛因地修行的差别方法,而令众生在闻法、知法、办法下,选择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而修。

  (9)众生不能因财施而得到广辨诸法的智慧。相对的,如果我们学行法施,则能广泛为众生分辨诸法,令众生由听法、解法、修法、得法中证果、解脱。如为众生分辨有漏法、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及分辨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的道理。以上诸法只是略说其名相,广说无量。(大智度论、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地持经卷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

  以上仅是略谈法施胜于财施的原因。并不是说因为法施胜过财施,所以我们只要行法施,不必行财施。而是在明白法施胜于财施的道理后,更要在行财施之余,进一步兼行法施。由法施究竟之理来引导财施,才能一步步地与布施波罗蜜相应,进入‘本愿\’—菩萨因地学布施之行的修持行列。

  7.由布施法门来分辨自己是在行入世慈悲心还是出世慈悲心?

  以财施普济众生,乃是一个入世菩萨行者实践‘入世慈悲心\’的表现。而以法施化导众生,则是一个出世菩萨行者实践‘出世慈悲心\’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大乘经典中处处可见,一个初发心菩萨修学布施时,一定先从‘财施\’入门,因为众生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必定是以自我能察觉的当务之急(如病痛与生计上的困难等现实利益所需)为契机。布施修学的层次,也是顺此而入门。但是当解决了众生当务之急—民生困难或者是病痛所需,一定要再以‘出世佛法\’开导众生,令其种下未来修学解脱及佛道的善种。

  因为入世的财施如济病、济贫所施,只能暂时解决众生当生的外在生活或生理上适时需要,并不能给予众生做‘心理及精神\’上彻底的调适与根治。而且因我们尘欲心太重,在‘入世心极深的情况下\’,必然与‘入世结缘的众生\’生生世世结下不可分割的情缘果报,而将成佛时间,指向不可思议的无量阿僧祇劫以后。

  一个菩萨行者,唯有用‘出世的佛法\’滋润、开导众生无始以来‘久病\’的心灵,为自己及为众生指引出一条‘长远\’出苦的道路,才能由初发心的入世布施修因,而进一步踏上出世‘法施\’的学习阶段。也就是从‘入世尘欲心的慈悲众生\’,提升到‘不染尘欲心,以出世之心慈悲的众生’的修学程度。而且唯有运用佛法引导众生财施与法施俱行,以此财、法二施的功德心回向佛道,学习以出世慈悲心的心态,步入学佛的修行道路,才能真正进入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波罗蜜\’的学法正途。

  而以现在众生的根器来说,留在这个世界,以布施法门修学出世慈悲心,真是难上加难。还是先求生净土,再回入娑婆,力行布施法门,就有如囊中取物般的轻松自在了。

  由上所述,学佛者当可分辨自已是在行入世慈悲心,抑是出世慈悲行?至此应该甚为明了!

  8.财施、法施圆满成就佛道

  当一个菩萨行者握稳财施与法施的‘航行心盘\’,踏入‘布施行\’的船舫,由财施与法施的相辅行进间,必能在无尽济渡众生的航行中,获得人天尊贵的富乐果报,生生世世延续出世慈悲心的法施心舵,真正做到‘先以欲钩牵,然后入佛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菩萨弘法事业的度生原则。而当财施、法施具足时,就是学佛者福德与智慧圆满成就的时候。所谓渡布施河到彼岸,至此而真正达到布施圆满的境界—成就究竟无上的佛果

  而一个菩萨行者,修持到何种程度,才能证明其财施、法施圆满具足成就呢?这个问题,将在下一个愿说明。

  9.本愿总结—回归净土

  一个菩萨行者在无量劫以来,正是经过凡夫无数的最初布施发心—不净施,而后经过善知识的指点,启发成佛之心,醒悟不净施的心态与果报,正是障碍佛道的逆增上缘。于是从听闻、学习‘布施\’的正确发心开始,一点一滴纠正、反省、去除‘不净施\’的心态。在无数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从入世而出世—财施而法施,再出出世而入世—法施而财施,发大慈悲心,以身作则,实践与成佛法门相应的布施发心;并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成佛法门—首先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之行\’。因而积集了无数的福德资粮。

  当这位修广大福的众生听闻佛名时,一念将闻名功德,回向净土,必与佛力相应,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当其回入十方世界度众生时,必生尊贵之家,在‘续闻弥陀圣名\’之际,定能蒙佛加被,启迪其宿世福慧之心,从‘感怀、学习弥陀圣德\’的实践中,启发坚固的菩萨学法、利生行愿,因利生行为不断,而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的果报。因人天尊贵果报不断,而使学法、利生之行绵延不绝。

  一个菩萨行者,就是这样从‘本愿\’听闻佛名的启发中,感怀弥陀圣德,而发广大心,在利生不断的菩萨道上,弘扬弥陀圣德,接引众生,称念弥陀,修学弥陀本愿思想,而在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的菩萨道上,续佛慧命,广度众生,完成与弥陀成佛行愿相应的宏大悲愿理想。

  而本愿只是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一个初发心菩萨在力行本愿所说的布施修持次第后,如何深入大菩萨的布施之行而不退转,这是下一个愿‘布施圆满愿\’所要说明的内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