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

  1.本篇说明的意义

  福德深厚的菩萨,能对诸佛的圣名,生起敬信称念之心,因称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行菩萨道。甚至能于一念听闻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来的人天尊贵果报

  凡夫众生宿福浅薄,听闻佛名,不能对诸佛圣德之名,生起强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浅信\’的称名下,无论往生净土成发愿生生世世以人间尊贵之身,行菩萨道,都难能如愿。

  本愿‘四十三愿\’,一方面是在启示闻忆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众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贵的果报。一方面是在说明一位悲愿心重的菩萨行者能够仅在‘听闻佛名间\’,便招感来世的人天尊贵果报,一定是宿世修学‘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萨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说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弃内心的贪嗔痴(内布施),施舍外在的财物(外布施),供养三宝,广集净业资粮、求生净土。当从净土回入娑婆度众生时,必能在闻忆佛名间,达到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行菩萨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资粮间,应该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态,是否有违弥陀因地度生行愿布施的发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应承认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浅薄\’,不能因薄福、浅信称名而往生净土。

  应该在了解了不愿所说的这位菩萨行者为什么能够因为‘宿福牵引\’—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的果报后,更应积极念佛求生净土,并加强对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学习大菩萨行者在因地念佛间,以‘布施行\’为辅,积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资粮,为自己尽未来际的菩萨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贵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与本愿所说的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间,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贵的果报相应。

  前篇谈及凡夫学佛者修学布施的次第,是从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内容下手入门,进而就要认识布施法门许多非常重要的基础学习心态。

  不论初机念佛者与初机佛教徒,或者自称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发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门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积净业资粮的布施心态来讲,基本观念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可轻忽自己目前‘布施的发心\’!

  我们应该深刻地体认,现代大多数的佛弟子,学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为入门的基础没有扎稳,才会似是而非地自称是老居士成老参学者,而却仍然是个‘初学者\’犹不自知。故有必要将本愿所说大菩萨听闻佛名前的因地入门修持问题—布施行,来为初学者分辨‘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以正视听。

  2.你愿意走那一条布施路线?

  我们看现在的初机念佛者及大多数的佛弟子在布施时,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线,而与佛道毫不相应。原因就出在对‘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意义\’不了解。首先就来说明什么是“入世布施相”?同样与前两篇所说是站在布施者‘发心\’的观点而言。即是指‘尘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将自己布施的发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范围,是与本愿所说菩萨布施的因地发心不相应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报\’而往生净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义,又可区分出两种布施发心。

  (1)布施有两种人

  一种是布施者对受施者以财、物等布施,而对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舍心,欢喜布施,无有悭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与布施善心相应的身口意业行,便称为清净布施行为。反过来说,不与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四种心态相应的布施行为,就叫做不清净布施,即是不净施之意(智度论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说三十二种不净施心态中的几种?

  大乘经论将不净施的种种心态区分出来,正显示出现在广大的布施者(不论外道或佛教徒)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布施心态。身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净土,或者想发愿继续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时,有无以下所说数点不清净布施发心的其中几种?

  《1》你皈依佛门后,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没有选择性的布施。如鬼神庙、道教、一贯道……,统统布施,而结下许多未来障道的因缘?(按:佛末曾说过不可布施外道,今仅就不净施心态做反省)。

  《2》你会为了向佛祈求钱财,因有所为而布施吗?

  《3》你会因为愧对他人,为了弥补自己对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吗?

  《4》你会因为在旁看见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责,或怕好施者嫌责自己不发心布施,而跟进布施吗?

  《5》你会因为畏惧受施的‘对方\’而勉强布施吗?

  《6》你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布施吗?

  《7》你会因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宝祈求长命或祈求来世善果吗?

  《8》你会因为受到鬼神影响(如乩童作法、扶鸾消灾)而欢喜布施吗?

  《9》你会因为自恃富贵多财应该广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吗?

  《10》你会因为看见朋友布施,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强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吗?

  《11》你会因为在布施后,与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吗?

  《12》你会因为仗著自己财多势大而以憍慢自负之心行布施吗?

  《13》你会为了沽名钓誉,假借慈善或佛教名义广行布施吗?

  《14》你会为了在三宝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婚姻幸福等视愿而行布施吗?

  《15》你会因为碰上身体不适,或因为父母、子女、朋友……有难、生病,为了解难、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吗?

  《16》你会为了吸引、拉拢信众、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吗?

  《17》你会因为布施的对象是贫穷患者,而对他生出轻贱不敬之心吗?

  《18》你会因为事先得知施与受施者能获得权势而欢喜布施吗?

  《19》你会因为畏惧钱财被人偷盗而布施吗?

  《20》你会因为身边有闲钱,放著无用而布施吗?

  《21》你会因为被受施者以恶口诃骂、索钱而布施吗?

  《22》你会因为亲爱、怜惜对方而布施吗?

  《23》你会因为死之将至,担心钱财去向而布施吗?

  《24》你会为了求得好名誉,受人重视,列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吗?

  《25》你会因为事先预知在某种场合布施后,能获得尊贵之名而布施吗?

  《26》你会因为知道受施的对象具有优秀才华,超胜于你,而在布施后,嫉妒他吗?

  《27》你会因为对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财势而行布施吗?

  《28》你会有:‘庸俗小人,以愚贱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况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吗?

  《29》你会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吗?

  《30》你会因为结识之友皆是乐善好施者,为巩固友谊,而行布施吗?

  《31》你会因为获知:‘我的怨亲债属,因为力行布施,名噪一时,名声胜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还牙,以布施之道,贪求声名利禄,而行施舍吗?

  《32》你会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获得千万亿倍的福德果报’的心理。因贪求乐报而行布施吗?

  如果你虽然皈依佛门,而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仍有上述种种不净施的心态与未述及的种种不清净布施之心,皆与佛道不相应。或者有人自认已经发菩萨心,已在广积净业资粮,而依然有以上一种或数种不净施心态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乱\’,尚未认识布施修学的次第。虽然来生可获得富贵果报,但因此富贵因缘,而使你又增加许多造作堕落恶道的逆增上缘。这种富贵果报不是出世清净之福,不与本愿所说的菩萨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的出世菩萨行愿相应。

  依般若经论说,任何欲往佛道前进的佛弟子,在布施时,皆应去除以上所说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心态,修学、观照与佛道相应的布施‘心法\’,才能从今生起,真正踏上学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贫穷或富有的原因吗?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在贫穷人家,有的人会生长在富贵人家?有的人虽然辛劳工作,却赚钱有限;有的人工作轻松,却进财不难?有的人……。当然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没有种植布施功德,却对今世的贫贱富贵有著直接的影响力。

  佛在世时,曾经有一个叫做阿那邠邸的长者,就自己家庭贫穷的现况,请问佛说:‘佛!我虽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应当经常随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今世贫穷苦命。为什么我经常行布施,而我现在的饮食却仍然粗糙不堪,没有获得改善呢?’

  佛回答长者说:‘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积蓄来世的福德资粮,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须明白,布施的福报,不是在于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于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你布施时候的‘发心\’。你应该经常检讨自己:在你布施时,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没有将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当你布施时,是用不诚意、不恭敬、不发愿、不回向、没有信心的轻蔑态度行布施,来世虽然会有福报,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却看似穷人;虽有仆从奴婢随身,但仆从、下人都对你有口无心,不忠于你。又由于自己勤俭成性,三餐饮食,却仍然像穷人一样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钱的奴隶,从来没有享福过……。

  ‘长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种布施因缘及布施时没有信愿心的布施行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时,仍然用轻率心、不敬心布施,来世纵然财富无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从现在开始,你应当要用恭敬心、诚意心、欺善心来行布施,发愿求福,来世你的生活,一定会像大富人家一样的家财万贯,享用不尽……。’(增一阿含经)

  从佛开示长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布施的广大福报,是建立在坚固的信愿心上,而不是在于布施财物的多寡!大家可记得佛在世时,贫穷老妇点灯供佛的故事?如果我们在布施时,能够像那位贫穷老妇一样的用一颗虔诚供佛求福的心来布施三宝,未来所得的福德果报,就能像那位老妇供佛的油灯一样,长明不灭,受用无穷!终能与不愿所说的菩萨因地的布施‘发心\’相应。凡是欲在佛门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时的发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说的具备诚敬、欢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净施\’的阶段呢?

  4.你知佛为何不因说法而接受人供养吗?

  杂阿含经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论卷二十二曾载,佛在世时,有一次,于印度的拘萨罗国游行至那罗聚落托钵,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看见佛陀走来求乞,心生不敬。俟佛为其开导后,认为佛所说法言之有理,便以满钵香美饮食,供养世尊。佛为其开示说:‘我不因说法,接受此食,但为利益众生而说法。’

  如是为婆罗门广说净施之道。又说:‘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于是教婆罗门手持此食放在无虫水中及少长杂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刚倒入无虫水内,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啾啾作声,宛如熟铁丸投入冷水中,隆声大作,烟气四起一般(这代表受者不净之报,犹如遭受大火烧身一样的难以消受。)

  婆罗门自思: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饮食做如是神变,真是奇特!自从见佛食钵显现瑞应后,婆罗门对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随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说法,有求于人而受人供养。这个例子亦是暗示当时及后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为贪得众生财物,有求于人而为众生说法,有违说法度众的‘本意\’。

  5.你有听法后才布施的习惯吗?

  相对的,供养者在闻法当中考量过出家众的程度,符合自己供养标准,才发心布施,内心先有‘睥睨、试探\’的心态,就是不净施。

  尤其现在的信众到佛寺参加法会、听法、挂单……等,皆有‘临走之前\’才布施的习惯,无形之间形成一种与出家众‘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觉。有交易的心态,就是不净施。这种布施行为,来世所获福德果报,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说现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净心惠施的时刻。我们可以常常听到现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称为‘投资\’,而不是布施。投资之后,内心就等著现实利益的回收。于是设立种种名目、头衔来监督出家众或受施者如何调度财物的去向……。

  现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时‘心不清净\’,或者受施者甚至说法者在度众生时‘心不清净\’,这本是双方面因名利的牵缠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乃是末法众生共业所成,不可抗拒,也无法改变。虽然共业不可转,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进的佛弟子,却一定能在初发心布施时,便学习在闻法前及到佛寺时,即先以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供养说法者及常住僧众。革除闻法后才以‘不净心\’布施的行为,及与僧众交易的布施心态。以此清净布施发心,念念持续,终生不断,回向净土,一定能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果报,超脱五浊恶世,到净土世界去,随佛修行。

  6.你有布施后悔施的情形吗?

  (1)布施后又悔施的实例

  佛曾开示布施后又悔施所获得的果报问题。佛说,过去在印度的舍卫城中,有一位婆提长者,财富无量;染疾命终后,因无有子嗣,生前所有财宝,全数充公。当时波斯匿王就其生前虽拥有无数财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却极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净,所乘车骑,极为瘦弱,这种有财不能享用的怪异现象,请示于佛。

  佛回答说:‘这是悭贪之人,以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获得的果报。这位婆提长者死后已堕啼哭大地狱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悭吝咒恶之报。’

  佛于是为波斯匿王说其宿世所修福业,生此富贵之家的宿因说:过去此长者曾经生逢迦叶佛出世,投生舍卫城中,为田家之子。当时迦叶佛涅槃后,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证果之人),路经长者家托钵。长者看见辟支佛在门外站立,便以欢喜心施食与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后,立即以神足通飞升虚空而去。

  当时长者见到辟支佛现神变,心生景仰,发誓愿说:愿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道,财富具足。

  后来长者遇一机缘,又生悔心,咒骂辟支佛说,宁可布施予奴仆,也不应布施给秃头道人饮食!

  因为长者施食时曾发愿,愿获无量财宝,所生之处,不堕恶道,便应愿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贵之家,无虞匮乏。但后来又生悔心,故虽拥有极富之位,却生而不乐于财富五乐之中享用,饮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钱不愿供给父母、尊长、兄弟、妻子、仆从、朋友等享用,也不愿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贵,赏与贫人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十三)

  这个例子正反映现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广大事实。你是否有布施后又悔施的经验呢?若有,一定要好好在佛前忏悔,不可再犯。否则佛道与你永远无缘

  而要如何证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后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别人或自己是否有拥有财富而又悭贪吝施,拥有钱财而生活却似穷人、一毛不拔的习气,便可证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个宿有布施后又悔施经验,甚至习惯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为什么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后,为什么会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贪著心布施的发心上。

  我们看现代人那一个不是以‘贪著心\’布施的?只是‘贪染之心\’有轻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后,因为于脑海里一直有:‘我做过很多布施功德。\’‘这个人曾经接受过我的供养\’的念头,于是遇到与受施者有不称心的事情发生,便会加重嗔怒对方,认为:‘我对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于我,跟我作对。’于是双方由恩人变为\‘怨家’。严重者甚至形成生死逼害,誓不两立的情形,

  若是你供养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凶于他,只要他有一次对你‘算不准\’,你一定讥嫌他,乃至后悔供养他。(智度论卷九十四)

  凡此种种因‘著心\’布施后,悔施的现象,都是布施者为自己制造来世获得‘富中贫人\’或堕落恶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见,故教导众生于布施时,要以‘无惜、无悔\’的心行布施,千万不可将布施的善因,转为堕落恶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难断难改,因今生的荣华富贵成为来世自掘恶业果报的坟场,这种短暂的富贵之乐,又何足恃呢!?

  7.有许多人广做布施却堕落恶道之中,你相信吗?

  虽然现代有许多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但不一定就会获得人天的富贵果报,甚至因此而堕落恶道,你相信吗?

  般若经论上依不净施的种种心态所获得的果报,归纳成七种,正说明现代广大的布施者,堕落恶道的原因:

  (1)有许多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来广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闭系、绑票、枉法……等戕害众生的方式榨取钱财,而以此‘贪心、嗔心、黑心\’骗取来的财物,广作布施功德。命终之后,并不因此而获得人天的富贵果报,反而堕落畜生道中,‘形负重鞭\’,受人鞭策、羁绊、乘骑。但是仍然当得‘好屋、好食\’,供给丰富,受人尊重。

  (2)有许多人在平常做人时,便多怀嗔恚,心曲不瑞:布施时仍然将此当作一种投机事业;若是布施(投资)的对象与自己发生利害冲突时,便会心怀嗔恨,怒骂受施者。以这种意图不轨,嗔怒在心的心态布施,虽然自认广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堕落恶道龙中,不过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龙宫七宝宫殿的尊贵住处。

  (3)有许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为是,虽然广作布施,但是自诩:‘我是大财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处,人人逢迎巴结,无形中却增长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轻慢于己,便怒火中烧,后悔布施。命终之后,堕落恶道中的金翅鸟中,常得飞行自在,又有如意宝珠作为身上的璎珞装饰,种种所需,无不变化万端,称心随意。

  (4)有许多官场之人,用自己贪污、贿赂……以及种种违背法治、滥取民膏的财物,广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却坠入鬼神道中,成为鸠槃荼鬼,常能变化种种五尘幻境,赏心自娱。

  (5)有许多人平时狠戾凶暴,好食酒肉,虽然也有广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时、布施后,仍然狠戾凶暴,嗜好酒肉;命终之后,坠入恶道之中,为地行夜叉鬼类,依然获得种种欢欣之乐自娱与上好饮食。

  (6)有许多人生性强蛮横行,刚愎自用,虽然亦能布施车马及财物等解决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问题;但是强梁之性难改;命终之后,堕入恶道中的虚空夜叉鬼类,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飞行,所至如风过境。

  (7)有许多人妒嫉心重,贪借财物,又好诤讼是非,虽然用种种上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等物,广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时、施后,心有不甘,吝惜财物,后悔布施,是非不断……。死后坠入恶道中的宫观飞行夜叉类,依旧拥有种种欢乐自娱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乐之果。(大智度论卷十二)

  8.重视成佛道路的第一步

  以上七种布施果报及种种布施行为,正反映出末法时代无论外道与佛教中,各式各类的众生,以千差万别的布施心态,所获得无量差异的布施成果。亦明白地显示现在的念佛者及行施者在布施时,要想积集未来人天尊贵果报的佛道资粮,恐怕要多下一点功夫。

  凡是正在行布施、欲布施、欲往佛道走的佛弟子,皆应警惕、反省自己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有无本篇所说不净施心态的潜伏、延续、震荡!而令自己布施的美意,蒙上黑暗的阴影,产生堕入黑暗业网的倾向……,难以自拔。警之!醒之!

  以上所述,虽是一个佛弟子最初步入佛道的入门基础,但是唯有跨出的第一步阶梯稳固,才能平平稳稳地登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坚稳扎实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成佛彼岸,而与本愿所说的菩萨因地布施发心相应。

  如果佛弟子在跨出第一步‘学布施\’的‘初发心\’,就‘不小心\’、‘错用心\’、‘走错路\’、‘投错胎\’!那么请问什么才是成佛道路的‘初步基础\’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