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
佛教是现在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陀,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宗教家。
其实,释迦牟尼佛陀正如孔子,一生尽瘁于教育,是古今人类的导师。所以,与其称释迦牟尼佛陀为宗教家,不如称他为教育家,来得更为恰当。
释迦牟尼佛陀所施行的教育,有二大原则:一为契真理,二为协时机,契真理为所施的教育,必符合诸法的实相,这是佛陀教育的本质;协时机为所施的教育,必适合大众的程度,这是佛陀教育的作用。佛陀一生所施的教育,因对象不一,故其教育的内容,也有深浅之别,但其目标还是一致的,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佛陀一生的历史,要是把有关教育的部份抽起不谈,几乎没有什么可说了,所以称佛陀为一位教育家,的确是名副其实的。
这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印度文明古国的大教育家,是内本其所证悟的真知灼见,外冶印度古代各种的学术思想,来施行他的教育,兹分三段来叙述它?一、教育的目的
佛陀本来是一位王子,因他聪颖过人,所以对教育的要求特别高,他从小就开始受教育,到了青年时代,已博通了各种高深的学问,而且对于武术,也有精湛的造诣,但是他觉得这些学识,都不能令他安身立命,于是,他离开了王宫,出家去过寻师问道的生活,先后拜访了好多位当时印度有名的大宗教师,跟随他们学习,虽已学通了他们的学识,但仍不能满足他对教育的需求;最后,他在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面深入禅定。在一天晚上黎明之前,天上明星闪烁的刹那,他豁然大觉大悟起来,突破了人生宇宙的大秘密,发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此,他对人生的实相与宇宙的真理,了如指掌。这时,才得到真正的安身立命,满足他最高的需求。
佛陀觉悟以后,到处弘扬佛法,施行觉悟的教育,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宣示出来,使接受他的教育的人,也能得到觉悟。所以佛陀的教育,是一种觉悟的教育。
人生有种种痛苦的逼迫,这都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种种烦恼,驱使我们去造业,遂致有种种痛苦的产生;而烦恼之起,起于无明。什么叫做无明呢?无明就是不觉——不觉悟人生的实相,不觉悟自己不受痛苦的本来面目——佛性。如果听闻了佛法,接受佛陀觉悟的教育,依照佛陀所指示的修养方法去实践,最后获得了觉悟,便能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这是佛陀教育的目的。二、教育的类别
佛陀教育的目的,虽然只有一个,可是人类的个性与志趣,却是千差万别的,佛陀为了要“随机施教,应病与药”,也就开示了各种不同的佛法,把个性与志趣不同的人类,分门别类地施以适当的教育:
有一种人,相信因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长远的,有前生,也有后世;而我们现在的一切行为,一定会影响于将来的,因而要争取将来优裕美满的生活,佛陀为了要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法的教育。
另有一种人,进一步的明白优裕美满的生活,并不能持久,而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却是时时在紧逼着我们,因而对人世生起了厌离心,要求解脱生死的痛苦,佛陀为了要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法的教育。
还有一种人,了解到人生宇宙是相依互存的,人人与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发愿舍己为人,自利利他,自救救人,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佛陀为了要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法的教育。
这三种类型的教育,是由浅至深,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的,恰如现在世界各国所推行的普通教育,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一般。佛陀的教育1、人天乘法——小学2、声闻乘法——中学3、菩萨乘法——大学普通的教育
教育是要讲成绩、讲效果的。有成绩有效果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反之,便是失败的教育,佛陀施行的教育,特别注重这一点;所以,凡是经过佛陀教育的人,不论他本来有什么坏行为坏习惯,一切佛陀教育的薰陶,无不改恶从善。??
当佛陀在世时,常常召开检讨会,让学生们自由坦白报告 各人的功过得失,以便检讨各人学习的成绩与效果。
有一次,在检讨会中,有个学生名叫须陀的站起来说:“我从前是个守财奴,视财如命,自从接受佛陀的教育后,完全改变了,我拿财物布施给人,虽然家财一天天的减少,但我的心情却一天天的愉快起来!为什么我会这样乐善好施呢?因为我受了佛陀因果报应的教育,知道种善因必获善果,为了争取将来优裕美满的生活,我很愿意这样做。”
接着,又有一个学生名叫阿迦达的,也站起来说:“我从前胆子小又怕苦,自从接受佛陀的教育后,完全改变了,我单独一个人,到深山里去修行,天冷我不畏,毒蛇猛兽也不怕,肚子饿了,采些野菜充饥。我所以要这样勤苦修行,是因为听了佛法,了解人世无常,生死迫切,对人世生起了厌离心,所以放下一切,修习禅定。”
最后站起来的,是个断了一只手臂的学生,名叫旃陀,他说:“我自接受佛陀的教育以来,一面自修佛法,一面积极利人;有一次,乡村里发生水灾,房屋被水淹没,人死很多,我坐在一只大木盆里,随水漂流到邻村去,就在那里发动劝募食物,救济灾民;当施赈时,灾民既多,挤着抢食,我在人群中,被挤断了一只手臂;但我那时神情兴奋,只顾分发食物给灾民,竟然忘记了自身的痛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我听了佛法,了解到人生相依互存的道理,所以愿意舍己为人。”
上面这三个学生,刚好代表着三种类型的学生:第一个须陀乐善好施,代表受佛陀“五戒”、“十善”等人天乘法教育的学生;第二个阿迦达勤苦修行,代表受佛陀“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法教育的学生;第三个旃陀舍己为人,代表受佛陀“六度”、“四摄”等菩萨乘法教育的学生。从他们坦白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接受佛陀教育后的态度,跟从前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此,可以证明佛陀教育的成功。
佛陀自从三十岁成道以后,一离开菩提迦耶,就席不暇暖地去推行其觉悟的教育,四十九年如一日;凡是受他教育的学生,都深深地受到感化,而毕生信受奉行;他的学生,从国王、后妃、大臣、以至平民、乞丐、奴隶,应有尽有,遍布於社会上的每一个阶层。至於他实施教育的场所,概括地说,也可以分为三类:
一、精舍说法——佛陀成道后不久,就到中印度的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中,建筑了一座有十六个大院七十二间大礼堂的竹林精舍,给佛陀说法。后来,?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和祗陀太子合建了一座堂皇华丽的祗园精舍,请佛陀说法;所以佛陀四五九年施行教育期间,常在王舍城与舍卫城之间来往,而竹林精舍与祗园精舍,遂并成为佛陀主要的教育场所了。此外,佛陀也曾在其他地方的精舍说法。
二、应供开示——受佛陀教育的人,各阶层都有,他们常请佛陀到家里去应供,饭后开示佛理,给全家的人听,很多人因此而皈依佛陀,弃恶从善。例如:耶舍的父亲请佛陀到家里去应供,耶舍的母亲听佛陀的开示后,皈依佛陀,做个在家学佛的女居士;给孤独长者有个媳妇,叫做玉耶,自恃美丽而骄傲,瞧不起公婆和家里的人,有一次,佛陀在也家里应供后,对她开示:“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玉耶听了,心中的骄傲顿消,皈依佛陀,做个克尽妇道的在家弟子。类此,在信徒的家里开示,受这种教育而行善的学生,多到不胜枚举。
三、民间布教——佛陀成道后,在四十九年施行教育期间,除在精舍说法之外,也常深入民间,在恒河两岸的各城市、各乡村布教;并派他的弟子,到各处弘法。当时印度的社会,阶级制度非常严格,最低层的奴隶阶级,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可是佛陀提倡佛性平等,打破阶级制度,尊贵的王族与低贱的奴隶,同样可以学习佛法,受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是大众化的,他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虽然很深,但是他能够深入浅出,引用民间的故事,及作种种的譬喻,予以开导,所以各阶层的人民,都能接受他的教育。
上述精舍说法,应供开示和民间布教的教育,类似现代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佛陀1、精舍说法——学校教育2、应供开示——家庭教育3、民间布教——社会教育现代三种教育
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他所推行的普遍教育,已经注意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必须兼行并重,这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先知先觉的大教育家了。
三、教育的方法
佛陀是一位大觉悟大智慧的人,他教育的方法很多,随机应变,不一 而定;他常在说法之前,入定观察听众的根性,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来说法。最奇特的是他说法时,所用的言词巧妙,能使出身不同和知识高低的人,都能了解;每个人都觉得佛陀这些话,好像是专为自己而说的,因之而感到欢喜与满足。下面随举数点,以见其教育方法的一斑:
(一)戒定慧三学兼施——佛陀的教育,着重於戒、定、慧三学兼施。他先教戒学,命学生修养品德;次教定学,给学生锻炼身心;再教慧学,使学生启发智慧。因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佛陀施教一定的次序。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佛教徒信受奉行的圣典,就是因为经藏能诠定学,律藏能诠戒学,论藏能诠慧学。佛陀的戒、定、慧三学的教育,正如现在的德、智、体三育。三学1、戒学——教育2、定学——体育3、慧学——智育三育
虽然,如果详细加以分析与比较,则有下列三点的不同;
1、三学是一贯性的,先后秩序分明;三育则互无连系,各别施行。
2、现在的体育,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定学乃包括身体与心灵的锻炼,尤其注重於心灵的锻炼。
3、德、智、体三育,只是世间的教育,而戒、定、慧、三学,却是通於世间与出世间的教育。
三育———世间的教育
三学———出世间的教育
再说,现在的德、智、体三育,有人再加上美育和群育,成为五育;这在佛陀的教育中,早就俱备了。因为美育的训练,目的在陶治性灵,使人的性情,趋向真善美的境地;而佛陀教学生静坐,收摄心猿意马,去掉妄想杂念,使人精神统一,心灵宁静,以期悟入本性,实是更有效而更高超的陶治性灵锻炼心性的美育。至於群育的训练,目的在使人亲爱互助,合群和谐;佛陀舍己为人,恒顺众生,无条件地为人群服务的教育,显然是更积极而更完整的群育。
(二)言教与身教并重——言教,是用语言传授的教育;身教,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略了身教;佛陀的教育,则是言教与身教并重。
在言教方面,佛陀常常接受学生们的提问,从解答问题中,发挥精警的言论,藉以灌输智识给学生们;例如《金刚经》里面解答:“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在现代的教学法上,类似注入式教法中的演讲式教法;但是他的讲述,能够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就是讲了一两外钟头,也不会使学生们感到厌倦入睡。有时也有由佛陀发问,命学生解答,然后随其所答,作适当的评判与指正;例如《楞严经》里,“七处徵心,十番辨见”;这在现代的教学法中,属於启发式 教法中的课题式教法。还有一些是佛陀与学生相互盘诘,在问答中,揭出人生的真理;例如 《大宝积经》里佛陀与妙慧童女一连串的问答,揭出了十点世出世间的妙谛;这在现代的教 学法中,又像是启发式教法中的问答式教法。
说到身教,这是佛陀教育的特点;佛陀以身作则的教育,散见於很多佛典中,这里随便举出几点:有个老比丘眼睛有毛病,缝袈裟时要穿针看不到,佛陀替他穿针。有个比丘平时不肯为病人服务,到了自己生病时,没人照顾他,佛陀就替他洗身体,照顾他的饮食,又很诚恳地说道理给他听,劝他以后要多多为病人服务。这都是为人群服务的示范教育。释迦族跟拘利族的人争水,佛陀不辞劳苦,从遥远的地方赶去,替他们调解。毗舍离城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特地进城去安慰病人,教育病人。这都是慈悲救世的示范教育。提婆达多三番四次谋害佛陀,佛陀不但没有恨他,反而用慈和的话去教诲他。这是冤亲平等的示范教育。其实,佛陀本来是一位太子,养尊处优,他能够看王位如敝屣,视富贵若浮云,出家去过三衣一钵的清淡生活,就这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伟大人格来说,已够做学生的榜样,是最好的实践示范教育了。
(三)特殊的个别教化——佛陀每次在精舍说法,或到民间布教,听众都是成千上万,最少也有几百个人,这可以说是集体教育。到信徒家里应供后的开示,听众多则一百几十,少则三五个人,这就好像现代教学法上的分组教学。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由於其根性特殊,佛陀却要一个人一个人的个别予以教育的,这种个别辅导的教学法,类似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的“道而顿制”。在佛陀的教育中,接受这种个别教化的人,也多得难以计算的,这里举出三论,於此可见其一斑:
A、傻子变聪明——周利?特是个傻子,跟他的哥哥出家,一首四句的偈,三个月都学不成,哥哥赶他回家,他伤心到哭起来,佛陀问他,他说:“我是一个最愚笨的人,三个月学不会一首偈子,怎样办?”佛陀安慰他道:“愚笨而自己不知愚笨,才是真愚笨;你自知愚笨,就不是真愚笨了。”佛陀教他读“拂尘、除垢”两句简单的法语,天天抹桌子、扫地;经过一段时间后,?特心开意解了,他由拂除外在的尘垢,进而拂除内心的尘垢——烦恼,烦恼一消,智慧就开朗了。
B、音乐家悟道——音乐家闻二百亿,是个富家子弟。这位娇生惯养的青年,过着刻苦的出家生活,心急求进,身体就渐渐衰弱了。佛陀要教他修行的方法,却先问他:“你弹琴,如果弦子太紧会怎样?”闻二百亿答道:“会断!”佛陀再问:“太松呢?”答道:“没有声音。”佛陀说:“修行也和弹琴一样,不要太紧,太紧则心躁急起来;也不要太松,太松就放逸散乱了;应该要把心放得平和,不紧不松才可以。”闻地百亿照佛陀的教训去修行,果然心平气和,不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而且不久也就悟道了。
C、凶暴者自新——鸯崛摩罗跟一位婆罗门教的老师学习,老师的太太爱上鸯崛摩罗,趁机向他示爱,遭鸯崛摩罗拒绝。那师娘恼羞成怒,反诬鸯崛摩罗调戏她,老师信太太的话,要害鸯崛摩罗,就对他说:“你去杀死一百个人,把他们的手指贯穿起来,系在颈项上,就可以升天了。”鸯崛摩罗听老师的话,把心一横,拿刀出来,到处杀人;杀到九十九人时,他的母亲来了,他想:“我杀了九十九人,只差一个,就可以升天了;虽是母亲,也只好杀来凑数。”然而当他要去杀母亲时,佛陀蓦然出来;於是,他丢下母亲,要去杀佛陀,可是等他靠近时,看到佛陀的威光,他像发狂的心安定了,丢去了手上的刀,向佛陀跪伏下去,经过佛陀的一番教育之后,这个凶暴者终於改过自新了。
综上所述,佛陀虽是诞生於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然其实施教育的各种方法,却极符合现在最新的教育;所以他的教育,不特仍然适用於今日,且其戒、定、慧三学兼施,言教与身教并重的教育设施,於目前偏重智、体与言教的教育,的确有补偏救弊之功。
- 上一篇:佛陀的教育 十一 苏东坡与佛印
- 下一篇:佛陀的教育 十三 米商的奇梦
- 学佛的好处,把缺陷人生改造为美满人生
- 学佛的好处 净化庄严你的人生
- 佛陀的教育 一 学佛的好处
- 佛陀的教育 二 怎样求到平安
- 佛陀的教育 三 略谈四摄法
- 佛陀的教育 四 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 佛陀的教育 五 实践佛法的六大法门
- 佛陀的教育 六 如何放下万缘专心念佛
- 佛陀的教育 七 念佛要三业清净
- 佛陀的教育 八 念佛要生死心切
- 佛陀的教育 九 学佛的三步骤
- 佛陀的教育 十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
- 佛陀的教育 十一 苏东坡与佛印
- 佛陀的教育 十三 米商的奇梦
- 佛陀的教育 十四 漫谈疾病与医药
- 佛陀的教育 十五 修福与修慧
- 佛陀的教育 十六 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 佛陀的教育 十七 什么是真正信佛
- 学佛的好处把缺陷人生改造为美满人生
- 怎样求得平安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