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解脱庄严宝》的总体框架一
(2010-12-11)
宽见法师:今天把《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概述一下。因为我们这部论已讲完几周了,将来还准备复讲,在复讲之前把这框架再概述一下。
我们先是讲《成就圣道宝鬘集》,冈波巴大师的言教,里头有许多项,有常念十种可悲之法、十项必须之法、十项必须依循之事等等。冈波巴大师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我们在修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注意事项,给我们讲了出来,可以说非常微细,也非常容易被忽略,这是我们修学当中的窍诀,就像一个操作方法,值得我们去深思和重视。
我们在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是要求大家从这大概几百项里,挑出跟自己实际情况最吻合,或者自己最欠缺的五十项、二十项,乃至十项,一一地去对治。因为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需要有个入处,需要有可操作性,而这个可操作性的东西,不能是一个大而不当的口号。我们很多修行人经常提出“师父我这还有妄念,我怎么去掉这妄念?”或者是问:“师父我这放不下,怎么才能放下?”或者是:“我现在还空不掉,怎么才能空掉?”像这样的问题往往都是大而不当。真正修行过程当中,什么叫可操作性呢?就是你随时随地现前当下就能用得上。这样的修学才有实际可操作性,不能离开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当下去用功。我们还要反过头来总结,看看哪些是最针对我们习气的,最需要马上去改的、去修正的,好好跟随冈波巴大师的引导,自己反复审视。
我们要求取无上菩提,从六道轮回生死痛苦的迷乱中跳出来,应当如何去实施、如何去做呢?十三页有个总体的安立、总的偈颂:成佛之因及所依,成佛助缘及方便,成佛果位及事业,如是六种菩提事,诸有智者应当知。这是本论的一个框架,大家应当明白安立。
首先,要弄明白无上菩提之因。我们能够成就无上的菩提之因是如来藏,我们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依是暇满的人身宝,我们成就无上菩提之所缘,即修行所需要的种种助缘,主要是指善知识。成就无上菩提的种种方便是什么?是菩提道上所修行的种种方法,也就是善知识所开示的法药。修学无上菩提的果位是什么?是具足三身的佛陀。无上菩提的事业是什么?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无边事业。所以颂曰: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成佛之缘善知识,方便即其口教授,果报三身佛陀位,事业度众无分别。
本论的框架分七个方面。成佛之因如来藏很重要,因为凡夫众生,大家来这里学佛都想跳出六道轮回,我们修学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修行?(答:成佛。)当然,这个目标没有错,但是,实际观察我们的目标,现在有想成佛吗?大多数的时候,可能会想:我现在很烦,希望快乐一点。或者是我身体不好,我希望修行让我这个病赶紧好。让我这色壳子、这个臭皮囊更光鲜一些。或者是什么?我想通过学佛更加有面子。或者我想通过学佛来到另外一个圈子,能够被这个圈子的人所接受认同。看一下我们现在真实的发心到底是什么?有想过要成佛吗?想成就三身圆满的佛陀,想过吗?可能稍微有一点点逆缘,这个大而不当的誓言就丢掉了。
我们修学的目标是为了成佛,可你不能说我不好听的,不能批评我,不能让我没有面子。如果你让我没有面子,不要说成佛了,我下地狱都可以,我都不怕。实际上我们到这里真实修学的目标,说是为了成佛,心虚不虚呀?我们说学佛目标是为了成佛,为什么这么说呀?(有人答:世界太苦。)嗯,还有没有?(有人答:活得明白些。)我们为什么说学佛是为了成佛?是因为书上讲的,或者说师父讲的。你没有看到书之前学佛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们一直烧香拜佛是为了什么?想要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后来听书上讲学佛的目标是为了成佛,于是我就知道了,下次别人再问我的时候,我学佛的目标是为了成佛。如果说想要得到财富或健康,可能师父就会说我自私自利,没有发起菩提心,只是求有漏的果报,这么说的话显得我的回答不究竟,所以为了回答究竟,要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事实上我们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大部分情况是因为听来的,实际上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你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还有的刚开始初发心很猛厉,过了一段时间,有点麻木了,我们学佛只是一种惯性,到后来很多时候会忘记到底为什么学佛。当然这种惯性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心里真正想要成佛的时候往往这心是虚的,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佛,真的有十足信心或很明确的定解吗?恐怕不一定。我们通过经教的学习,知道三身圆满的佛陀果位是无比殊胜和广大的。
说我学佛是为了成佛,仔细看看自己烦恼深重,经常无法控制内心,要做但达不到,面对自己非常无力,觉得无法掌控这一颗心。不要说成佛了,我们甚至连基本的烦恼都很难摆脱掉,经常陷于同一种误区当中不能出离,经常犯同样一个错误。甚至当烦恼真的现前,会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心不在焉,这个时候成佛的概念还在不在呀?不要说成佛了,现在只要让我稍微好过一点,干什么都行,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先所谓的平常心呐,或者是那种很平静的表面。那种彬彬有礼的仪表完全失去了。事实上我们对自己是否真正能够成佛,心还是很虚的,这一章“成佛之因如来藏”,就是确定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成佛,确信自己有这种高贵的种性。当面对选择时,能认识到自己是佛种性,具备高贵的如来藏。
打个比方讲,一个人走在人群中,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身份,会不会在大街上干一些畜生不如的事情呢?不会。为什么?因为你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能丢了自己的身份。如果对自己的身份不能认同,就会自暴自弃,这个时候真会干出一些畜生不如的事情来。过去有一句话叫“人穷志不短”,尽管穷,他不会丢失自己的风骨,就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种性。有的人,生在一个很高贵的家族,后来没落了,但是他骨子里的那种傲慢,也不容易丢失。大家看过孔乙己吧,当然这说的是一个反面教材,他穷到那样一个程度,也要穿一件长衫,为什么要穿一件长衫?我是一个读书人,我是一个文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甚至“偷书不算偷”,他要强词夺理,什么原因?还有一种高傲。我们讲这个例子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骨子里确信自己是什么,如果确信自己有如来藏性,在很多选择的时候,就会多一层力量。实际上我们都很忽略它,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将来要成佛,但心里头很虚弱。所以要从道理上反反复复地给你明确的指示,我们确实具备如来藏,将来确定能够成佛。根据冈波巴大师的引导,一步步树立起自己对如来藏的认识,这里也就不多讲了。
接着讲断灭种性、不定种性、声闻种性、大乘种性,而实际上这些种性都具备如来藏。当然,我们要把自己转成大乘的种性,大乘的种性有哪些征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比如说大乘种性的征兆,怎么能看出自己是不是大乘种性?或者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具备这种大乘的种性?征兆是什么?也就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以慈悲心替众生考虑。这是他的思维习惯,做任何事情都先站在众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菩萨种性的一个特点。这跟我们凡夫正好是相反的,凡夫首先考虑的是我想要什么,其次你能给予我什么,对不对?如果你不能给予我,我还要不要跟你打交道?就不要了。如果你不能提供我想要的东西,我跟你还处不处得来呀?那就拜拜了。我们跟众生打交道之前,首先有一个很强烈、很明确的“我想要什么”,面对别人,我们可能很直接或间接地问,想要知道,你能给予我想要的东西吗?或者说你能给予我什么?你能给予我的东西当中,有没有我想要的,如果没有,我们礼貌地说声再见就不错了。如果有,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一个接入点。大部分的思维模式是不是这样的?人跟人打交道,自己先知道我想要什么,然后我首先看你能给予我吗?比如做业务的,很简单,我的目的就是做成一笔业务,然后看你有多少跟我做这个业务的可能性。跟人打交道也是一样。
真正一个菩萨种性,他先是站在众生的角度去想,这是指什么?比如我跟你在一起,我先看你需要什么。其次看我能给予你吗,或者我看看可能有些什么东西你是最需要的。这一点也许还难一点,至少能先做点什么,你最怕什么,或者最不需要什么,那么我小心一点不要伤害你,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因为往往我们给予众生的东西,恰恰都是令众生反感的,甚至是让众生受伤的,这是第一个特征。不管做任何事情以前,首先都会以慈悲心替众生考虑,而不是以执著心。
再者,对大乘的法仰慕喜爱,非常仰慕喜爱大乘的种种法要,对大乘的法非常容易信受。然后,对难行能行的菩萨行,能够不计得失地承当堪忍,这些难度都比较大。在《菩萨本生故事》当中有种种难行能行之事,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种种这些,这是大的难行能行;小的难行能行之事也有很多,都能够不计得失地承当堪忍。
还有,与六波罗蜜多或十波罗蜜多相应之种种善法能够随时奉行,这是大乘种性的征兆,是成佛之因如来藏。
- 自己业障很重,应如何改变?
- 修行什么法门会遇到五十阴魔?
- 把功德回向给别人,会被对方的冤亲债主缠上吗?
- 受五戒后可以喝红酒吗?烧菜能放料酒吗?
- 弟子吃素,和别人吃饭时显得格格不入,该怎么办?
- 念再多佛咒,若念念贪嗔痴,还有功德和护法神?
- 丧失特别在意的孩子,要去寻找救他吗?
- 偶尔觉得佛法好像一把枷锁把我锁住了,如何是好?
- 受五戒后因应酬,把酒戒给舍了,这样如法吗?
- 如何按时持诵经典为好?
- 宝宝经常生病,是因为过去堕胎的婴儿吗?
- 给家人买佛菩萨吊坠会担什么样的果报?
- 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
- 如何帮助不信佛的病人树立念佛的信心?
- 去道场禅修可以提高定力、智慧吗?
- 佛弟子可以开炸鸡店吗?会有因果吗?
- 学佛与做生意之间是否有障碍?怎么办?
- 敬畏心是什么?不敢看天王殿与敬畏鬼神的区别
-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畜生道也能修行?
- 不信佛的人都能往生,那还要精进修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