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提不起的时候.就放下吧!
有许多聪明好学的人,有作为、有成就者,古今中外可谓不胜枚举。但是,也有许多聪明好学的人,无所作为,未见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真的应了那句俗语:样样通,样样松。
话说,从前有这样一位青年才子,聪明才智,记忆超群,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方技杂术,无不涉猎、浏览,左邻右里都夸他是少年俊杰,博学多才;他也自诩学富五车,堪比汉之相如,魏之子建。但是,虽然样样皆能,却没有一门特别精通、出类拔萃的專业或技能,做任何事都是随意平常,毫不出色。
如是年复一年,才子年纪渐长,诸事无成,闷坐愁诚,亲属难免指责,受人白眼,自惭形秽,无奈之极,于是决定去求一位有道禅师指点迷津。
禅师听了他自述经历和烦恼的原因后,微微一笑说:“施主一路劳累,我让人为你准备斋饭。”没过多久,斋堂桌子上摆满了许多不同花样的饭菜,其中有很多饭菜是年轻人从未见过,亦从未尝过的。年轻人一见这么多好吃的饭菜,于是食欲顿增,胃口大开,拿起筷子不停地吃,而且连声赞叹:“太好吃了!”
食毕,禅师信口问了一句:“施主,可吃出什么味道否?”
“百味俱全,无法一一辨别,只觉腹饱胀满。”年轻人抚摸饱满的肚子,面露难色地回道。
“施主现在是否舒服呢?”禅师仍是笑着问他。
“怎会舒服啊!现在只觉得难受!”年轻人坦率地说。
禅师点点头笑笑说:“这就对了,食之过杂过量,焉有不胀之理?”年轻人并未听出“弦外之音”;由于天色已晚,禅师留他在寺中住宿;年轻人在僧寮中安寝,一夜无语。
次日清晨,刚用完早点,禅师就呼唤年轻人一同登山,观览风光,游山玩水。山清水秀,花红树绿,枝头小鸟啾啾,脚下溪流淙淙;举目远眺,群峰排闼而立,岚气缭绕,如带似绦,朦朦胧胧,增添许多神秘;驻足平视,悬崖峥嵘,千姿百态,山石嶙峋,怪状奇形;低首俯瞰,碧草茸茸,蚱蜢蹦跳,蝈蝈齐鸣。此景此情,确实令人陶醉。两人走到半山腰时,年轻人发现很多玲珑稀奇的美石,晶莹闪烁,十分诱人,他便兴高采烈地拾起自己喜欢的石头,随手装入身背的布袋之中,边走边拾,越拣越多,不一会儿,布袋已经装得满满了,很是沉重。
两人继续向山上走去。禅师虽然年事已高,但却身轻如雁,似履平地,远远的走在前边,而年轻人因身负石袋,步履蹒跚,吃力的追赶,仍有一段距离。
“把石头扔掉吧!快点跟上来!”禅师劝说他。
“不能扔,这些石头实在太美了!”年轻人不舍不弃。
又走了一会儿,禅师离山顶只差几步之遥了,回头看看年轻人仍在山路上艰难的跋涉、缓缓地前行,已经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于是便生气的大声喊道:“施主你真笨啊!你背着这样沉重的包袱,什么时候才能登上山顶?”
年轻人经此一骂,不禁停下来,想一想:对呀!我为什么这么愚蠢?为什么不懂得选择、为什么在该舍掉时还不舍掉?提不起的时候就要放下呀!”顿时恍然大悟,明白到自己这些年来之所以一事无成,深究其因就是:杂学不精,所谓“贪多嚼不烂”;再者是执着太多、包袱太重,不能轻装前行。年青人终于觉悟了,当下抛下袋子,轻盈欢快地跟着禅师朝山顶上攀去。
我们人一出生,就有无尽的责任;求学的要努力学习,上班的要尽忠职守。有时候,这些责任彷佛在我们的肩膀加上了铁块,使我们无力抵挡,把我们压倒,令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承受不了这些责任之“重”的人,便尝试去挣扎、去逃避,但当肩膀上变得不再沉重,身体却因此突如其来的“轻”而失去平衡,迷失方向;而这“轻”,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
其实,活,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因此生命应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它可以是轻松的,也可以是沉重的;这“轻”与“重”,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可言;我们虽有要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刻,但我们若真的提不起的时候,何不将其放下,稍作歇息,再继续上路?偶然回头看看自己踏过的足迹,不难发现过往的“重”,其实算不了什么,甚至跟现在扛着的相比,可说是“轻”的。轻,是因为我们沉重过;重,是因为我们轻松过。
所以,我们要在轻、重之间学会平衡,学会选择,要识得放弃,就好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唯有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才能走得更远、获得更多。
- 上一篇:东林念佛堂八关斋戒开示
- 下一篇:佛教的爱情观
- 仁德上人:明心见性就是彻底放下达到心空无一物
- 仁德上人:若想出三界必须放下贪欲心、嗔恨心与愚痴的心
- 宏圆法师:要想往生就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 仁德上人:修行的两种方法:万缘放下和明心见性
- 仁德上人:放下心中的执着
- 仁德上人:看破是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下也就是不着相
- 仁德上人:传心直心歌
- 大安法师: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仁德上人:执着烦恼多,放下在一念
- 济群法师:为何要戒杀吃素?动物也有独立生命
- 如瑞法师: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忏云法师:世事无常,看开放下就是解脱
- 仁德上人:难放难难歌
- 净界法师:在生命相续中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
- 仁德上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不有而有当体即空
- 圣严法师: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觉真法师:心是什么?人的本体、生命力
- 仁德上人:只有明心见性后 才能彻底地放下
- 仁德上人:慧湛歌
- 仁德上人:只有彻底放下,才能消除切业障习气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